-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6386
- 條形碼:9787532596386 ; 978-7-5325-963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中國”既非自古就有、永恒不變,也非某些人所稱只是中國人的“想象共同體”,早期中國有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只有了解這個過程,才有可能洞察其中的真實。本書全面梳理商代晚期以前的考古和文獻資料,使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中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內容簡介
本書綜合梳理了中國商代晚期以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格局和發展演變狀況,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其范圍涵蓋現代中國大部地區。本書認為早期中國是有中心有主體的超穩定的多元一體結構,有著以農為本、穩定內斂、整體思維、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質,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連續發展過程,是秦漢以后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的基礎。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目錄
序
引言
**章 緒論
一、文化上和政治意義上的中國
二、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三、本書目的
四、研究和寫作思路
第二章 早期中國之前的中國
一、早期中國人種和文化上的古老基礎
1.人類演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
2.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3.小結
二、五大文化系統
1.陶器和農業的*早出現
2.五大文化系統的形成
3.新石器文化區之外的文化
4.小結
三、早期中國的萌芽
1.兩大河流域文化的首度崛起
2.碰撞與交融
3.三大文化系統的初步形成
4.新石器文化區之外的文化
5.小結
四、三大文化系統
1.黃河流域文化區
2.長江中下游一華南文化區
3.東北文化區
4.三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和各文化系統間的文化交流
5.小結
第三章 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的形成
一、核心文化的蓬勃發展
1.仰韶文化東莊類型
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二、仰韶文化的“廟底溝化”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
2.向北方地區的擴張
3.對河南中南部和鄂北的影響
4.對太行山以東的影響
三、紅山文化的新階段
四、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的趨同
1.大汶口文化的形成
2.“崧澤化”過程
3.大溪文化的變革
五、華南、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文化
六、廟底溝時代的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1.三層次結構文化共同體
2.廟底溝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四章 早期中國的古國時代
一、仰韶后期:分化與整合
(一)以黃河上中游為主體
1.晉南豫西地區文化的相對衰落
2.關中地區文化的穩定發展
3.北方地區的文化變異
4.河南中南部的文化變異
5.太行山以東地區文化的崛起
6.西部地區文化的變異和拓展
7.長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興起
8.青藏高原的卡若文化
(二)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
1.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強大與擴張
2.長江下游文化的極度強盛和擴張
3.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
(三)東北南部和西部
1.紅山文化和哈民忙哈文化
2.雪山一期文化、南寶力皋吐文化、小珠山中層文化、偏堡子文化
(四)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五)仰韶后期的文化交流
1.仰韶三期的文化交流
2.仰韶四期的文化交流
3.馬家窯文化的西向拓展與“彩陶之路”
(六)小結
二、龍山時代:從萬國林立到中原中心
(一)黃河長江流域大部地區
1.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的興起
2.中原龍山文化亞系統的形成
3.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與肖家屋脊文化
4.長江上游的寶墩文化和中壩文化
5.長江下游及附近地區文化
(二)黃河上游與青藏高原東部地區
1.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期
2.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期
(三)東北西部和南部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云南的新光文化
(六)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七)龍山時代的文化交流
(八)小結
第五章 早期中國的王國時代
一、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大部地區
1.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和下七垣文化
2.中原及周邊地區的二里岡文化
3.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
4.黃淮和長江下游地區文化
5.北方地區的朱開溝文化
6.遼河流域和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臺山文化
二、黃河上游至新疆東部
三、長江上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
四、華南地區文化
五、早期中國外緣區文化
六、二里頭一二里岡時代的文化交流
七、小結
第六章 早期中國與古史傳說
一、炎黃時期
1.炎黃族系及其文化
2.蚩尤族系及其文化
3.少昊族系及其文化
4.涿鹿之戰在考古學上的反映
5.黃帝時代與早期中國
二、顓頊、帝嚳時期
1.顓頊帝嚳族系及其文化
2.顓頊共工勢同水火
3.祝融南遷與苗蠻中興
4.絕地天通與文明起源
三、堯、舜時期
1.唐伐西夏與陶唐氏文化
2.有虞氏的強大與擴張
3.先夏文化
四、夏代
1.稷放丹朱與早期先周文化
2.禹征三苗與早期夏文化
3.少康中興與中晚期夏文化
4.先商文化
5.九州五服與早期中國
五、商代早期
1.湯武革命與早商文化
2.早商的王畿四至與早期中國
六、小結
第七章 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一、早期中國的地理環境基礎
1.相對獨立、廣大多樣的地理環境
2.兩大河流域和兩大農業體系
3.中原:天下之中
二、環境演變與文化變遷
1.中國第四紀環境演變狀況
2.早期中國之前中國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
3.文化意義上早期中國形成的自然環境背景
4.古國時代早期中國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
5.王國時代早期中國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
三、小結
第八章結語
后記
Abstract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節選
現在我們可以對商代晚期以前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做些總結了。 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植根于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在持續約200萬年的中國舊石器時代,鏟形門齒等后世蒙古人種的特征普遍存在,礫石—石片工業傳統貫穿始終,而南方礫石石器、北方小石器的差別也長期延續,表現出人類進化、文化發展上顯著的連續性、統一性和多樣性特征。至約公元前18000年華南和長江流域交界地帶進入*早的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9000年新石器文化拓展至中國中東部地區并形成五大文化系統,其他地區還仍停留在舊石器時代末期或中石器時代。此時經濟文化的多樣性固然至為明顯,而農業、陶器(陶容器)和磨制石器的三位一體也體現出相當的統一性,何況還不能排除陶器單一起源的可能性。 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萌芽于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7000年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尤其約公元前62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期中段后各文化區的交流明顯頻繁起來,在中原裴李崗文化等的強勢擴張影響之下整合成四個文化系統,有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文化意義上早期中國的雛形。約公元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后,終于整合形成三大文化系統,雛形的“早期中國文化圈”繼續發展。無論如何,當時的早期中國社會尚處于比較簡單、平等的階段。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段或許與傳說中的炎帝、蚩尤的時代相當。 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廟底溝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晚段,由于中原核心區仰韶文化東莊—廟底溝類型從晉南豫西核心區向外強力擴張,以前的三大文化區或文化系統的格局大為改觀,中國大部地區文化交融聯系成三個層次的文化共同體,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正式形成。廟底溝時代也是社會開始走向分化的時代,并已初步形成社會發展的三種不同模式,開啟了早期中國文明起源的先河。廟底溝時代或許與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相當。 約公元前3500~前1800年為文化意義上早期中國的古國時代。大約公元前3500年進入銅石并用時代早期,中原文化的勢力減弱,各地文化的地方性特征大為增強,但先前早期中國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文化間交流碰撞的激烈程度前所未見,社會分化顯著加強,普遍開始了走向文明社會的步伐,已基本進入初期文明社會階段。約公元前2500年進入銅石并用時代晚期或龍山時代前期,中原核心區再度崛起,其對外影響逐漸加強,但總體仍屬群雄并起、各領風騷的時代,古城林立,天下萬國,初始文明社會進一步發展。該階段或許與傳說中的顓頊、祝融、帝嚳、堯、舜的時代相當。約公元前2200年進入龍山時代后期,中原的王灣三期文化等向長江中游等地強烈拓展,中原文化重獲核心地位,約相當于夏代早中期。龍山時代實際上已具有從古國時代向王國時代過渡的性質,可稱雛形王國階段。 約公元前1800~前1300年為文化意義上早期中國的王國時代。公元前1800年以后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岡文化從中原核心區向外強勢擴張,使得文化格局發生重大調整,中國大部地區文化再次交融聯系成更大范圍的四個層次的文化共同體。此時大型城市和宮室制度形成,青銅禮器和禮制日臻完善,出現二里頭等君臨天下、唯我獨尊的王都,進入成熟文明社會和真正的王國階段,形成東、西兩大社會發展模式。該階段當與傳說中的夏代和商代早期相當。 可以看出,“中國”既非自古就有、永恒不變,也非某些人所稱只是中國人的“想象共同體”,早期中國有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只有了解這個過程,才有可能洞察其中的真實。與其就中國是否存在沙文主義等事體爭論不休,不如先來考察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過程。 在早期中國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逐漸形成有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征和特質徐蘋芳和張光直曾對中國文明的特征和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做了論述:“中國文明不論是農作物的栽培(北粟南稻)、家畜的飼養(以豬、狗為主)、蠶絲的發明、瓷器的創造、土木結構的建筑形式、封閉式院落的布局、以政治功能為中心的城市、玉禮器和青銅禮器的使用、以形意為主的方塊字、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結構和祖先崇拜等等,都說明中國文明是土生土長的獨立的原生文明”。 其一,以農為本、穩定內斂與禮器禮制。 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物獲取方式可有狩獵、采集、畜牧多種,但農業無疑是其中*有發展潛力的方式。早期中國處于氣候適中的中緯度地區,擁有黃河、長江兩大河流,占據適合耕種的廣袤黃土地帶,10000多年前即發明稻作農業和粟作農業,形成互為補充的兩大農業體系和以農為本的集體觀念。在此基礎之上,早期中國長期致力于維護社會內部秩序的穩定,逐漸形成復雜的禮制和穩重內斂的特質。早期中國雖有數千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但主體范圍一直限制在現今中國的河西走廊以東地區,基本沒有大規模對外擴張的現象,“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禮制是根植于社會內部的社會和道德規范。“器以藏禮”,禮制終需用禮器或物化的形式表達、強調、維持,而禮器也有數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20000年前中國大地上陶器的發明當出于炊煮的需要,早期中國時期格外發達的陶器的**功能仍然基于農業社會的炊煮烹飪,并在距今6000年前出現以專門炊器陶鼎為核心的禮器組合。此后4000年直至春秋戰國,鼎一直為中國**禮器,當然還有與之相配的飲食器、酒器、樂器等。至少8000年前中國大地上已出現玉器,多元一體的玉文化為早期中國平添了不少溫雅平和之氣,同樣在約距今6000年鉞等玉器成為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禮器的還當有中國特色的漆器、絲帛之類。約距今4000年進入青銅時代,珍貴耐用的青銅器一躍成為禮器的主體。無論如何,雖然禮器形式和禮制內涵時有變化,但禮制卻作為中國文化特質之一傳承至秦漢以后。禮制當然有階級屬性,但其執中有度、自我節制的特征明顯與西方文明有別。此外,二里頭宮城所代表的封閉式的院落布局也體現禮制特征。 其二,整體思維、世俗觀念與祖先崇拜。 早期中國文化偏重整體思維,強調全面、整體、系統、有機地看待事物。張光直說:“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可以說是*為令人注目的特征,是從意識形態上說來它是在一個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的框架里面創造出來的”。他引用佛爾斯脫(Peter T. Furst)的觀點,將這種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描述為薩滿式宇宙或巫術性宇宙。這種整體宇宙觀或許植根于中國舊石器時代對圓形的特別體認,表現于裴李崗文化可能存在的卜筮、音樂、醫術、天文兼通的巫覡,早期中國形成后則以八角形紋、太極紋、獸面紋玉琮、獸面紋青銅器等為特征。另外,早期中國的彩陶多半為幾何形紋飾,更多表達某些抽象整體性觀念。 早期中國文化總體注重俗世,其原始宗教信仰主要蘊含在日常生產生活當中,房屋建筑內罕見祭臺雕像,少見偶像崇拜,祖先崇拜應當是這個信仰體系的核心。盛行土葬,為祖先安排永久的地下居所;墓地分區分組,井然有序,其空間分區應當主要依據血緣關系,體現對祖先的敬重和對社會秩序的重視,強調氏族和家族;其他祭壇、祭坑等祭祀場所只是處于次要地位。 其三,有主體有中心的多元一體文化結構。 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礫石—石片工業傳統貫穿始終,而又存在南方礫石石器、北方小石器的不同系統,在文化發展上表現出顯著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特征。新石器時代由五大文化系統交流融合成三大文化系統,其中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長江流域尤其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地位已經凸顯。廟底溝時代正式形成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體、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三層次結構的早期中國,二里頭—二里岡時代的早期中國甚至發展到四層次結構,其間雖有核心區中原文化相對衰弱的時候,但基本結構仍得以保持。這種“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體文化結構一直延續到晚商西周以至于秦漢以后。 中國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也體現出多元一體特征。從廟底溝時代開始,就逐漸形成文明起源和社會發展的“東方模式”、“北方模式”、“中原模式”,其中“中原模式”生死有度、重貴輕富、井然有禮、樸實執中的特點,實際上成為后世中國文明的核心特質。就每個地區來說,距今5500年以后涌現出良渚文明、大汶口文明、屈家嶺文明等諸多地方文明,是為“多元”的一面。與此同時,早期中國都出現社會分化、家族凸顯、男權軍權凸顯等一般趨勢,而且真正的早期中國文明必須著眼于全局,那已經是距今4000年左右夏代以后的事了,是為“一體”的一面。 早期中國文化有主體有中心的多元一體特點,是中國文明發展具有無窮活力而從未間斷的根源所在。而這一文化特點與中國相對獨立、廣大多樣的地理環境和兩大河流域適宜發展農業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其四,跌宕起伏的文化連續發展進程。 早期中國文化以中原文化為核心,因此中原文化的興衰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早期中國的起伏分合的發展過程。中原具備興盛時影響全局、低谷時博采眾長的特殊條件。在廟底溝時代、二里頭—二里岡時代等中原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中原內部的統一性明顯增強,對外影響也顯著增大,是為“合”;在醞釀或低谷時期,中原文化內部的統一性受到明顯削弱,外來影響則顯著增大,是為“分”。高峰期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當然無可置疑,但過渡或低谷期的中原文化得以有機會博采眾長、醞釀提高,其意義也不可小視。其實這兩個階段顯然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正是在這種有吸有呼、有張有弛、有分有合的辯證過程中,中原文化得以呈螺旋式發展壯大,“早期中國文化圈”的范圍由小到大、內部聯系日趨密切、認同感日益加強,具有歷史意義的“早期中國”起源、形成并得到連續發展。這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發展趨勢在商周秦漢以后得以延續張忠培曾指出先秦時期的中國北方有三個相對統一和三個相對分裂的時期,三個相對統一的時期為“廟底溝文化期”、二里岡上層文化期、西周時期;三個相對分裂的時期為廟底溝文化期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和“半坡文化”期、仰韶后期至龍山時代、二里岡上層文化期之后。 早期中國起伏分合的文化連續發展進程,造就了中國人格外珍視傳統的集體性格。其根本原因則與氣候環境的周期性變化有關。 還要提及早期中國的人種和語言問題。秦漢以后的中國以漢族為主體,主要講漢語。漢族的主要來源就是商周時期居住在黃河長江流域的東亞蒙古人種,可能當時的主要語言就是古漢語。商周以前早期中國除東亞蒙古人種外還有南亞、東北亞、北亞蒙古人種等,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現為幾個蒙古人種亞型的混合類型。如果從古代的角度看,或可稱之為“古中原類型”、“古華北類型”、“古西北類型”、“古東北類型”、“古華南類型”等,他們或許操不同的方言華南以至于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人群可能主體屬于南島語族。但無論如何,他們總體上屬于蒙古人種,而且主體區黃河長江流域基本都是東亞蒙古人種,主要的語言或許不出古漢藏語系的范疇,可能和文化一樣存在有主體的多元一體特征。當然,約距今4000年后可能操印歐語的歐洲人種進入新疆大部確為事實,但也常常表現出與蒙古人種混血的現象,文化上與河西等地也有所交流,為距今3300年以后融入更大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打下了基礎。同樣的人種類型或許更有認同感,但不同的人種類型也可發生血緣和文化上的交流,所謂“華夏族”或“漢族”更主要是基于文化而非血緣。 鑒古察今,我們看到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對此后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乃至于政治意義上中國的連續發展有深遠影響。其有主體有中心的多元一體文化結構,成為商周王朝畿服制度、秦漢直至現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多元一統政治文化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世界文明體系中中國文明模式的形成,影響到新中國以后“中國道路”的選擇,影響到古代的“朝貢體系”和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確立。其跌宕起伏的文化連續發展進程,奠定以后文化意義上中國連續發展、政治意義上中國長期維護和向往統一的基礎。早期中國以農為本、穩定內斂、崇尚禮制、整體思維、注重俗世與祖先崇拜等特征或特質,影響到先秦儒家、道家等中、和、仁、義、孝、禮,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的形成,并幾乎像遺傳基因一樣綿延至今。中國以后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或許還可以從中得到更多啟示: 比如堅持文化的多元一體和改革開放;堅持文化強國戰略,以基于傳統、兼容并蓄的優秀文化引導中國走上健康發展道路;堅持國際上多元文化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對擴張侵略、殖民體系、文化歧視等等。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早期中國文化過于重視社會內部秩序的維護,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略顯保守;早期中國文化以農為本、以家族為基,縮小了城市、商業和公共事務發展的空間。優秀的要堅定傳承,糟粕的不敝帚自珍,欠缺的需虛心學習。我們只有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積極吸收西方乃至全球一切優秀文化,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永葆文化活力。
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精) 作者簡介
韓建業,甘肅通渭人,1967年出生。1982年初中畢業后考入甘肅省隴西師范學校,1985年到通渭縣茍川學校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學系,1994年獲得碩士學位后進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任教職,1996至2000年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職攻讀并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已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和論文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國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北京先秦考古》《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走近五帝時代》《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態、人地關系與早期中國》《原史中國——韓建業自選集》等,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遺址發掘報告集》《駐馬店楊莊——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遺存與環境信息》等。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