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虞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1403
- 條形碼:9787513241403 ; 978-7-5132-414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虞摶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選取的醫家, 均為歷代具有代表性或特色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名家, 包括漢代至唐代醫家6名、宋金元醫家18名、明代醫家25名、清代醫家46名、民國醫家7名, 共計102名。每位醫家獨立成冊, 旨在對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等內容進行較為詳盡的總結闡發, 并進行精要論述。本冊內容包括虞摶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虞摶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著作簡介
一、《醫學正傳》
二、《蒼生司命》
三、《證治真詮》
四、《醫學集成》《醫學權輿》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二、學術特色
(一)溯醫學源流,倡醫學正道
(二)釋陰陽一體,論氣血虛實
(三)兩腎命門說
(四)人體壽天論
(五)四診合參論
(六)亢害承制論
(七)三焦相火論
(八)運氣之用論
臨證經驗
各科病證論治
(一)中風
(二)傷寒
(三)中暑
(四)火熱
(五)痰證
(六)哮喘
(七)泄瀉
(八)虛勞
(九)胃脘痛
(十)脅痛
(十一)腫脹
(十二)便秘
(十三)痞滿
(十四)眩暈
(十五)痛風
(十六)瘡瘍
(十七)婦科
(十八)兒科
(十九)五官科
二、祖傳方集解
(一)中風方
(二)瘟疫方
(三)斑疹方
(四)內傷飲食方
……
后世影響
參考文獻
虞摶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虞摶》: 一、各科病證論治 (一)中風 中風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亦是疑難雜癥,即使在今日亦是死亡率極高、治愈率極低的病證。《醫學正傳·中風》占全書的篇幅較大,亦可從中體現出虞摶對此病的重視程度。虞摶認為,中風應具備卒中、暴仆、暴痦、蒙昧、喁僻、癱瘓、不省人事,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等一系列特異性的證候表現,即“中風之候不過如此,無此候者非中風之病也”。亦即中風是一種發病急驟、變化多端、來勢兇險,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喁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癥的危急病證。虞摶論治中風,以《內經》的標本理論為指導,融匯劉河間、李杲、朱丹溪之說,具有鮮明的學術特點。 1.外風內風,歸于標本 虞摶認為,中風一證,金元以前醫家多從外風立論,治法亦多用祛風藥。金元以后,則多從內風立論。先是劉河間從火立論,認為中風一證由于“心火暴甚”;繼而,李杲認為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從氣虛立論。接著,朱丹溪又指出中風“有氣虛,有血虛,有痰甚”,又言“西北二方,真為風所中者有之。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強調痰濕之患是中風之源。王履則提出中風有真中、類中之分,前人多言真中風,劉、李、朱所言為類中風,之后的醫家對此觀點基本持肯定態度,而虞摶則提出了質疑。 虞摶對中風的認識,也是一個反復求證、逐漸深入的過程。正如他自己所說:“欲求歸一之論終不可得,于是積年歷試四方之病此者若干人,盡因風、濕、痰、火夾虛而作,何嘗見其有真中、類中二者之分哉?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通過長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虞摶認為中風的發生是“先傷于內而后感于外之候也,但有標本輕重之不同耳”。內虛為“本因”,外感為“標證”,即人體氣血虛損,營衛失調,是中風發病的根源,為本;感受外邪,引動內虛,是發病的誘因,為標。雖然金元以前論治中風,亦強調“內虛邪中”,如《金匱要略》認為中風是絡脈空虛,風邪乘虛人中,但多強調外中風邪,治療亦側重祛風。而虞摶則認為外感、內傷有標本緩急之分,內因和外邪相互作用,才能引發中風,在治療上亦隨證各有側重。這應是中風臨證思維的一種進步。虞摶說:“其所謂真中風邪者,未必不由氣體虛弱、榮衛失調,然后感于外邪也。若非體虛所致,則西北二方風寒大盛之地,而中風者比比皆是,何暇為他證哉?其所謂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若無外邪侵侮,則因氣、因火、因濕各自為他證,豈有喁僻癱瘓暴仆暴痦之候乎?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豈可以一中風之證歧為二途哉!” 因此,虞摶對中風病名長期糾纏不清的真中、類中之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從病因病機學的角度出發,不主張有真中、類中之分。該說雖在后世仍有爭議,虞摶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較之前人,他的觀點還是進步的,思路還是正確的。其強調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亦是符合《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原旨的。 2.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中風之證既然有外感與內傷之輕重,治療上則亦有標本緩急之分。虞摶根據《內經》“本而標之,標而本之”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大法,提出“重于外感者,先驅外邪而后補中氣;重于內傷者,先補中氣而后驅外邪。或以散風藥為君,而以補益藥為臣使;或以滋補藥為君,而以散邪藥為臣使”的治療原則。 ……
虞摶 作者簡介
徐世杰,男,1966年出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醫各家學說研究、中醫臨床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主編《孔令詡臨證精要》,參編《溫病大成》《醫案學》。《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