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83724
- 條形碼:9787568283724 ; 978-7-5682-8372-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本書特色
◆養育孩子的過程,除了支持一個孩子長大成人,更是一場事關自己的修行! ◆媽媽的自我覺醒與成長,才是給孩子*好的愛! ◆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在養育的過程中多一些覺察、反思以及改變,給到孩子成熟且豐盈的愛! ◆讓孩子在愛的滋養中長大,活出生命的自由和溫暖!◆媽媽毫無保留的愛,會給孩子源源不斷的能力和安全感,成為他成長路上*美的底色,讓他用勇氣和力量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內容簡介
養育孩子的過程,除了支持一個孩子長大成.人,更是一場事關自我的修行!媽媽只有不斷地自我覺醒與成長,才能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在養育的過程中多一些覺察、反思以及改變,給到孩子成熟且豐盈的愛!本書是一本探索親子之間愛的流動以及幫助媽媽自我成長的書!在書中,陳航武老師從三個層面幫助媽媽提升愛的能力:首先,學會愛自己。療愈自己童年未解心結,不斷地和自己內心保持緊密聯結,努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綻放生命的活力,活出真實的自我;其次,提升愛的能力。包括如何減少抱怨、如何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欲、如何讀懂孩子和丈夫的需求、如何停止對“完美父母”“完美小孩”的追求等等。第三,掌握愛的方法,包括培育健康夫妻關系(愛的土壤)、理順家庭關系(愛的序位)、掌握愛的語言(溝通能力)等等。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媽媽不僅僅能夠學到育兒的知識,也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很好、更成熟。孩子的成長,媽修行,讓我們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目錄
**章 做父母,是一生一世的修行
1. 從“無證上崗”到優秀父母:中國家長“愛的必修課”/ 3
2. 養兒育女:從“本能教育”到“愛的教育”/ 7
3. 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 11
4. 如何滿足孩子的安全感與價值感 / 17
5.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如何提供愛的養分/ 24
第二章 愛的覺醒:看見自己,才能讀懂孩子
1. 親子關系的改善,真的就在“一念之間”/ 33
2. 療愈童年未解心結,與孩子共同成長/ 38
3. 看見“控制欲”的心理動力,讓孩子自由成長/ 43
4. 擺脫對“完美小孩”的追求,讓孩子輕松前行/ 49
5. 看清“無條件的愛”,不做溺愛型父母/ 55
6. 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水面之下的才是真相/ 60
第三章 愛的土壤:培育健康夫妻關系,讓孩子快樂成長
1. 聰明的父母,懂得尊重另一半的位置/ 69
2. 不抱怨的媽媽,是孩子*好的人生導師/ 73
3. 有智慧的爸爸,懂得用合理的方式建立威嚴/ 78
4. 理性處理夫妻矛盾,不讓夫妻“戰爭”誤傷孩子/ 84
5. 學會平衡事業和家庭,不做“工作狂”爸爸或“女強人”媽媽/ 90
6. 不做愛的“拯救者”,讓身心回歸平常/ 97
第四章 愛的序位:理順家庭關系,讓孩子無懼前行
1. 拒絕“爸爸的小棉襖,媽媽的小情人”——警惕子女配偶化/ 105
2. 當孩子試圖“主持正義”——避免孩子成為父母的協調人/ 110
3. 當爺爺奶奶成為“心理父母”——如何解決隔代撫養難題/ 114
4.“我把兒子弄丟了”——避免家族成員替代父母的角色/ 119
5.“無厘頭的憤怒”來自哪里——家族中的情緒雙重轉移/ 123
6. 畫出你的“家族樹”,看清家族里的愛恨糾纏/ 126
第五章 愛的語言:學會溝通,讓“情感銀行”保持富足
1. 學會“一致性溝通”,讓親子之間不再有“代溝”/ 133
2. 看見“頂嘴”背后的需要,不輕易對孩子下判斷 / 142
3. 愛的五種語言,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愛/ 147
4. 避免說這幾句“口頭禪”,不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152
5. 身教更勝言傳,用潛意識溝通激發孩子的正向能量/ 157
第六章 愛的療愈:當創傷不可避免,父母可以幫孩子做什么
1. 父母離異,怎樣將孩子受到的傷害降到*低/ 163
2. 生二胎:怎樣做才能讓老大安心/ 170
3. 重組家庭:后爸后媽如何收獲孩子信任/ 176
4. 單親家庭:有一種愛叫作放手/ 181
5. 領養家庭:到底要不要告訴孩子真相/ 185
6. 及時修復分離創傷,避免親子間的聯結斷裂/ 191
第七章 愛的實踐:用一生的時間練習愛
1. 愛的發現:如何發現天賦,讓孩子實現夢想/ 199
2. 愛的鏡子:從看見到改變,優秀父母進化指南/ 207
3. 愛的習慣:從他律到自律,讓愛成為一種習慣/ 212
4. 愛的圓滿:借助造物的力量,追求個人與家庭生活的圓滿/ 217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節選
不做“完美父母”,只做會成長的父母 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了“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他說:孩子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媽媽),因此可以滋養出“時刻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的感覺(摘自《溫尼科特傳》)。 但是,這個“足夠好”的概念卻依然引發了很多父母的焦慮。很多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在學習了心理學知識之后,生怕自己被貼上“不盡責”的標簽,所以在養育孩子時特別緊張,生怕自己將從原生家庭帶過來的“不好”的性格特質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養育孩子”已經成為一個不斷被眾人拿來檢視與討論的議題。每當網上出現引發爭議的育兒方式時,網絡上許多人就會開始討論為什么這些方法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有的網友還會分享自己童年遭受過的類似傷痛。這讓很多父母感到壓力巨大,好像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背上了沉重的“完美父母”的重擔。 這種觀念的結果是什么? 結果是父母開始用高標準去看待孩子的表現。只有孩子乖巧懂事、有禮貌、成績好,并且受到周遭親朋好友的肯定,父母才會覺得自己是成功的爸媽。然而,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待,外在表現沒有達到標準,爸媽就會覺得丟面子,認為自己是不負責的父母,會被長輩親友嘲笑是不成功的父母。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看到朋友圈里別的家長在帶著孩子旅游、畫畫、培養各種特長,焦慮就開始發作,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阻礙了孩子的天賦成長。所以,我們要求自己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盡力做到完美。 但是,身為父母這件事,或許該學著練習“不完美”。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愛的爬爬梯”。每一個階段,父母都需要面對一個新的,甚至是陌生的孩子。孩子越小,這個變化的過程就越快。刻意追求完美的父母,往往會更加焦慮,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德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很多人認為剛成為父母的前兩年所帶來的壓力程度,比起離婚和失業所產生的壓力還嚴重。不僅如此,這些受訪者還說,如果坦承這些掙扎與不安,會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個很差勁的父母,會很沒面子。畢竟,大家都說“母愛是本性”“孩子出生后就會知道該怎么做”,好像當父母是件很自然、很簡單的事情。 但顯然,當父母不僅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的,而且需要持續的學習。 前陣子我看到一則新聞,一位新手媽媽說自己生完孩子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還說,如果可以重來,會選擇不要生小孩。她遭到眾多網友攻擊:“你自己決定要生的,生了就不要抱怨。”當父母承認自己的掙扎時,得到的不是接納與支持,反而是社會大眾與周遭親友的指責與批評。 當周遭沒有支持,許多爸爸媽媽只好戴上“完美父母”面具,隱藏起自己的挫折與掙扎。給自己戴上了“完美面具”,實際上也就相當于給孩子戴上了同樣的面具。因為只有孩子表現優異,只有孩子很成功,父母才會覺得有面子,覺得“我是個成功的父母”。 但是,“完美父母”并不存在,每個父母都會犯錯。 而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父母,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花時間和力氣去了解他們的父母——愿意看見他們的需求、聽他們說話、不斷學習、不斷改變的父母。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我經常需要在“教導父母”與“安慰父母”之間取一個平衡。在我看來,父母傷害孩子不奇怪,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愿意學習、改變,不愿意彌補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創傷。 曾經有位來訪者,我們姑且稱她為“月梅”吧。從她在朋友圈和其他社交媒體上發出的信息來看,她似乎過著一個所有女人都渴望的“夢幻人生”:她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分別是六歲和兩歲;她熱愛她的工作和家庭,先生高中時期便與她相戀;父母住在附近的小區,也非常熱衷參與這對年輕夫妻的生活;朋友圈里一天到晚都有她穿著精致服裝,參加社交活動的照片。她的生活看起來近乎幸福完美。 但是,這樣一位“完美媽媽”卻來找我咨詢,說自己快要失控了。她感覺自己已經不再喜歡自己的孩子。內心深處,她擔心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她想成為小時候夢想中的媽媽,卻發現自己持續被手機、工作,以及朋友圈里對她發的萌寶照片的回復所干擾,她覺得自己并沒有真實投入孩子的生活中。 她覺得自己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并認為自己盡了全力。然而,他們家的氣氛依然沉重、緊張。她和老公之間沒有任何肢體接觸;她的大兒子飽受重度焦慮所苦,總是大鬧脾氣,很少開懷大笑。雖然她父母經常出現在他們生活中,并且全心愛著孩子,但她始終覺得自己正在被父母的目光審視,這讓她格外緊張。她知道自己應該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之中,但不知為何卻沒有動力改變現狀。內心的自責與潛藏的羞愧感促使她持續參與各種社交活動,有意用任何可以帶她逃避痛苦現實的事物來使自己分心。 這種壓力讓她在面對孩子時越來越失去耐心。比如當兒子的焦慮發作,抗拒去某個地方或嘗試某件事情時,就會引發她的情緒化反應。她的聲音提高,對著兒子大吼大叫,但這無疑更加重了兒子的焦慮。每當這時她又陷入了自我批評,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對待兒子;但下次一旦遇到類似的情況,依然無法控制自己。她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每當無法面對內心的負罪感時,她就開始狂吃狂喝,*終體重開始快速增加。這讓一直在朋友圈里顯得“完美”的月梅極度恐慌。 經過幾次個案咨詢,月梅才*終意識到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她開始系統地學習、練習,嘗試改變家中不健康的親子關系模式,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像月梅一樣的父母其實很常見。在教養孩子的這場“戲”中,他們就像是害怕自己表現不夠完美的“表演者”,不能容許自己有失誤,于是不斷要求孩子一定要配合演出,孩子的表現就像是一張張評分表,仿佛一旦出了差錯,就會被蓋上“父母失格”的章一般,自己過得不開心,與孩子也處得不愉快。 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家長。因為“做父母”的知識有限、經驗不足是非常正常的。過度期待容易造成家長的過度焦慮,*終反而傷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放棄成為“完美父母”的幻想,是我們開始學習、成長的**步。 在面對教養子女這件事時,父母可以選擇成為愛面子的“表演者”,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可以選擇成為“學習者”,自己能不斷進步,所以可以接受自己有不會的事情,愿意一點一滴地吸收并且理解,讓自己不斷成長提升。 “我的媽媽從來沒跟我道過歉,也從來不承認她做錯了。”曾有另一位年輕的來訪者這樣說,“從小到大,什么事情都是她說得對。有一次她錯怪我拿了她的東西,東西找到后,她也不跟我道歉,只是開玩笑地轉移話題。我真希望她可以跟我道歉,一次就好。” 就像這位年輕來訪者一樣,許多人的童年經驗都是“我的父母從來都不跟我道歉”。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沒看過自己的父母示范如何健康地修補關系,所以長大成為父母后,也同樣不知道如何修補裂痕。于是,許多人在成為父母后開始追求完美,不敢犯錯或是不敢承認自己做錯——代際間的又一輪輪回開始。 所以,我想告訴爸爸媽媽們,不要害怕與孩子的關系出現裂痕。當裂痕出現的時候,不要停步于懊惱和自我譴責:“我怎么能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真是一個失敗的媽媽!”“我真是一個糟糕的爸爸!”當父母淹沒在自責中,就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修補裂痕。 修補是指父母愿意找時間和孩子談發生了什么事情,承認自己的錯誤。經由破裂與修補,孩子可以理解到,父母會犯錯,也會做修補——也就是說,人都有可能會犯錯,但也有能力和機會去修補錯誤。 父母每一次犯錯都可能讓親子關系產生裂痕,不過,裂痕出現后如果伴隨著修補,反而更可以促進孩子成長。 當父母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會犯錯,并且在犯錯后及時做修補,其實是在給孩子示范一件人生中*重要的事情——犯錯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論是親子、婚姻、戀愛、職場,還是朋友關系,要維系一段健康關系并不是確保“關系沒有裂痕”,而是要能夠辨識并承認這些裂痕,并且修補所產生的傷害。 關系破裂后需要伴隨著修補,這是許多父母忽略的事情。因為在大部分人的成長過程中,并沒有誰對你示范過如何修補關系。于是,很多人在成為父母后,無法接納自己犯錯,或是在傷害孩子后,不知道該如何承認錯誤,更不用說修補裂痕了。 其實我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也需要經常不斷地自我檢視。我在做個案咨詢時,常常要不斷反思:我現在對個案說的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還是為了幫助個案?在養育孩子上面,我建議父母可以這樣問自己:“現在我做的事情,是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完美父母,還是為了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父母要能夠辨認裂痕,承認并修補錯誤,**步就是要練習成為不完美的父母,要接受身為人類就會犯錯的事實,這樣才能夠承認并接納自己的錯誤。只有拋下完美父母的面具,才能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真正的需求,不然,如果父母只看見孩子的行為,就可能認為孩子做什么都是故意的,認為都是孩子的錯,也就錯失了辨認與修補裂痕的機會。 我們不需要完美父母,也不需要完美小孩,我們需要的是正常的父母和正常的小孩。正常是指會犯錯,而且還可能常常犯錯。但是在犯錯后,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承認錯誤,修補關系。 這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孩子,也沒有一樣的父母。當父母愿意放下對“完美父母”的執著,試著讓孩子不再成為重大壓力源,而是學習陪伴著孩子成長,接受彼此的不完美,在互相理解與陪伴當中感受彼此的愛與信任,孩子也會更加輕松健康。 “足夠好的父母”不需要做那么多,只要給予孩子基本的安全感和價值感,就夠了。
媽媽覺醒,孩子幸福: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作者簡介
陳航武 浙江省幸福種子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海恩生命教育體系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心理療愈和家庭教育專家,生命科學的探索者和分享者。 于2009年開始從事教育事業,接受了心理咨詢、催眠、NLP、等多個流派的系統訓練;他以東方的釋、道、儒文化為體,以現代科學和身心調整技術為用,創立了海恩生命教育體系,提出“修身·齊家·興業·濟世”的生命觀,并將其研究成果應用在心理咨詢、校園教育、企業建設和個人成長等領域,獲得顯著效果。 10年間,服務了上萬家庭,擁有上千例個人身心疾病和家庭治療的個案經驗。海恩生命教育體系和幸福種子公益組織,已經活躍在全國30多個城市,設立了多個實踐基地,共培養了100多位家庭教育講師,300多位專業心理咨詢師和2000多位公益志愿者,為各地政府機構、公益組織、留守兒童家庭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50萬人次的服務。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