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地震者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2849412
- 條形碼:9787502849412 ; 978-7-5028-494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震者說 內容簡介
知古鑒今,繼往開來。防震減災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講好歷史故事、發揚優良傳統、樹立時代精神是每位地震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編撰出版《地震者說》,既是尊重歷史、以史為鑒,也是回憶往昔、感受發展,更是面向未來、砥礪前行。 “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既可說明記敘事物,也可發表議論,但都是為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如大家熟悉的《捕蛇者說》《愛蓮說》《黃生借書說》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留下“說”的佳話。 《地震者說》借“說”的文體樣式,古為今用,以歷史的緯度思考,以現實的視野觀察,形成一種特殊的文集。全書分為五個章節。歷史典籍說,以史料書籍為依據,以文學作品為參考,揭開我國地震災害的神秘面紗。院士專家說,摘錄了系統內院士專家筆下的工作經歷與科研路上的往事、論述和學術觀點,帶領和激勵讀者自覺對照對標加深認識。追夢人說,面向全系統公開征文,征集遴選了部分專家學者和基層地震工作者的優秀文章,講述了他們與防震減災工作的不解之緣和難忘瞬間。公眾媒體說,新聞媒體既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參與者,也是見證人,《地震者說》收錄了他們的鏡頭里、筆尖下的那些生動鮮活的地震故事。減災文化說,深入探討了防震減災文化建設及事業發展前瞻性問題。
地震者說 目錄
地震者說 節選
《地震者說》: (一)萬古滄桑話唐山 打開歐亞大陸古地理圖可發現,在遙遠的太古代,冀東一帶是漂浮在茫茫古海中的古地塊,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地質學者在這里北部的遷西縣境內長城腳下的太平寨地區,發現了我國迄今為止*古老的巖石——麻粒巖。經幾個同位素地質學實驗室的年代測定數據,計算該巖石的年齡為36億年左右,為地球童年時期即太古代的產物,這個古地塊標志著我國華北地區古地臺殼增厚,并固結成相對統一的結晶基底,形成了長達千余千米的橫亙東西的條狀古陸,西起內蒙古大青山地,經山西陽高、北京密云和唐山的遷西、遷安等地,一直延伸到遼寧撫順地區,即所謂的燕遼古陸。 約距今17億年至6億年,地球進入少年時代即元古代,地殼活動性增強,古地貌較為復雜,華北古陸開始下沉,在張家口、沈陽、鄭州所夾持的三角形地域形成了一個以薊縣沉降中心的北東向沉降帶,從浩瀚的南方古海滾滾而來的海水淹沒了北京、天津等地。海中孤島-山海關一帶隔海與泰山遙遙相望。 又經幾億年的演進史,進入古生代,這里上升為比較穩定的陸地。古氣候溫和濕潤,陸地上覆蓋著大片大片以蕨類為主的茂密原始森林。后來,由于宇宙環境演變的周期性規律所制約,使古氣候環境發生急劇的周期變遷,死亡的樹木積于凹陷的內陸盆地,在長期的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開平向斜盆地內豐富的煤炭資源。 到了中生代(距今2.3億年至7000萬年)的末期,由于西太平洋板塊對亞洲大陸板塊產生了北西向的移動,在縱貫我國東部的呈北東一北北東向的郯廬斷裂帶的控制下,導致了我國東部大型復式隆起帶的產生,即新華夏構造體系,而結束了該區穩定的地臺局面,進入了活躍的塊斷運動時期。隨著燕山造山運動興起,太平洋板塊俯沖的持續和加強,北部燕山抬升突起,南部渤海下沉,地殼被拉張變薄,地幔上拱,幔源物資熔溶形成深巖漿上涌,伴隨多期巖漿活動,火山爆發和海進海退,沿斷裂上涌的熾熱巖漿在地殼中冷卻,由于地殼上升、剝蝕作用,使花崗巖出露地表,并構成了奇險陡峭的山峰,奠定了冀東一帶現今地貌景觀的基本輪廓。 大約在六千萬年前,即進入新生代,太平洋板塊相對亞洲板塊的俯沖作用和印度板塊由西向東北方向的推擠,使唐山一帶成為掀斜斷塊盆地一角的嵌形地帶。這些就為以后唐山地震的孕育和發展造成了特定的應力場條件。 (二)歷史地震 現在唐山地區的山山水水,都記載著古構造運動和現代地殼活動的痕跡。據有關專家通過考古地震地質方法發現,在1976年唐山地震形成的地面裂縫上(市十中、市畜產公司牛馬庫和孔尚莊東)發現兩次古地震遺址,在唐山外圍也相應發現了一次古地震遺跡,古地震的發生年代,經14C年代測量,分別發生于距今7760余年和14800余年。這樣算來,大震重復間隔近似值是7500年。看來,1976年唐山地震并不是一次突發性孤立事件,很可能是長周期古老震區的新活動。 對源遠流長的歷史地震活動事件的追溯,進一步證實這里是一個地震多發區。1679年,在薊縣古沉降中心的西側發生了三河一平谷8級大地震。過了300年,在沉降中心的東側唐山又發生了一次7.8級地震。從全球整體宏觀角度分析,可以認為這是同一構造體系內重復發生的強震事件,只是震中位置出現一種遷移現象。 查閱有關唐山地區地震史料(永平府志等)發現在明清兩代近500年歷史中,冀東地區地震活動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共載地震條目146次,其中記人灤縣的為45次,記在豐潤縣的有4次。進一步核查唐山市建立后的中華民國史料,耐人尋味地發現,隨著“唐山”脫離了豐、灤兩縣的管轄,詳細記載唐山地震的條目醒目地增加,出現3次。而同時豐潤縣的記載基本上消失,灤縣的記載似乎有所減少。更有意義的是,在灤縣、豐潤地震記載中,有反映震動方向來自唐山的實事。通過上述追蹤表明,唐山大地震并不是人們常說的是一個突發性的地震,它是劇烈運動地區進入活躍時期的一次必然事件。 (三)地下的“喜馬拉雅山” 唐山市位于燕山隆起區的南坡,與南部的斷陷盆地相鄰,兩區之間正是一條活動性斷裂。唐山市又恰好在東西向陰山、燕山緯向地震帶和北北東向華北平原扭動地震帶的交匯部位。 如前所述,從新生代早期開始,本區發生了強烈的斷塊分異運動,形成了以渤海為中心的垂直下降運動,下遼河、渤海、河北平原強烈下沉形成坳陷,在南部平原地表深處潛藏著許許多多古老山頭,稱為古潛山,而北部燕山地區則上升隆起。其升降幅度差可達一萬二千多米,此差異之大小可與喜馬拉雅山的抬升高度相比擬,可以說,我們在中國東部看到了一個“地下喜馬拉雅山”,而唐山則位于此山的斜坡上,瀕臨一條活動斷裂帶,有條件經受“地下風暴”的襲擊。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