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敦煌日歷 2025
-
>
詩畫中國:2024-2025 國學民俗日歷(精裝)
-
>
貓貓的幸福生活
-
>
全圖解懶人農法
-
>
丹尼爾·奧斯特:花藝的華彩瞬間:floral art and the beauty of impermanence
-
>
瓶史 瓶花譜 瓶花三說
-
>
繡日常:精致花鳥刺繡小物
中國香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25914
- 條形碼:9787518425914 ; 978-7-5184-2591-4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香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中國傳香文化的圖文書。焚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文人氣息的生活方式之一,曾經東傳日本,影響世界,然而近代卻逐漸衰落,甚至被遺忘。本書從香事、香物、香器、香用等四個方面全面梳理了中國香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現狀,詳細介紹了自古至今的珍貴香料及古人常用的熏香器具,并通過挖掘、整理古代香文化,借鑒日本香道,創造性地總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香事儀程,對復興傳統香文化意義重大。全書旁征博引,資料翔實,而且圖片精美,文化氣息濃郁,讓讀者在閱讀中真正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超然與馨香。
中國香事 目錄
第 一 章 敘香史
始于上古:燎祭馨香重,甲骨黍稷香/18
香奉神明,祭祀用香之先聲/18
先秦之“香”非今“香”/23
花椒:有椒其馨,胡考之寧/27
初展于漢:
香路通,異香興,香料使用趨于成俗/32
漢初香草有限,國產為主/32
漢武帝開邊,異香大量涌入/34
漢武帝尚香,推動香文化發展/38
蘇合香:香出蘇合國/44
興盛于唐:萬國來朝貢異香,馥郁芬芳飄長安/50
香品種類豐富,制作技術考究/50
朝堂焚香成制,宗教之香興盛/61
香料貿易活躍,用香之風下移/62
麝香:唐代州郡的珍貴貢品/65
廣行于宋:政府專事香貿,百姓雅事焚香/69
皇家專供香藥庫,香藥專賣榷易院/69
四司六局掌筵席,香婆香人事香鋪/70
香貿市場繁榮,香藥應用廣泛/75
龍涎香:名香出海隅/80
漸微于明:香至明代再無高峰/85
鄭和出使西洋,促進中外香貿發展/85
爐瓶三事,桌案**/89
胡椒:以物代俸的“硬通貨”/91
第 二 章 述香用
以香為使/98
沉香:眾香之首/99
檀香:旃檀妙香/101
乳香:*接近神的氣息/104
降真香:久成紫香,能降諸真/107
行香:禮敬神佛/114
以香為用/118
驅邪除穢,清凈除穢/118
美容香體/121
計時宴客/124
宴請熏香/129
以香為養/142
第 三 章 品香韻
生聞/158
燃香/159
煎香/162
煮香/169
第 四 章 鑒香品
香材/172
香粉/172
香膏/173
香丸/173
香餅/174
線香/174
盤香/174
塔香/177
簽香/177
第 五 章 賞香器
香之重器:香爐/180
春秋戰國:青銅燎爐、豆形香爐/180
漢代:博山爐/181
隨身香器:香囊/187
取暖香衣:熏籠/196
燃香工具/198
第 六 章 詠香志
以文會友,馨香在野/202
《西園雅集》/202
《蘭亭雅集》/204
《玉山雅集》/205
以香抒意,體物傳情/211
先秦:吟香詩歌的華夏之源/211
唐代:誦香古詩的極盛時期/214
宋代:歌香曲詞的黃金時代/216
蘇軾:沉香山子賦/217
黃庭堅:黃太史四香/217
明清:書香小說的繁榮時期/225
以香載道,著書立說/226
跋?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244
中國香事 節選
**章敘香史 始于上古:燎祭馨香重,甲骨黍稷香 上古時期是文字出現以前,中華文明尚處于醞釀階段的歷史時期。上古時期距今年代久遠,是文明開化和思想啟蒙的重要歷史階段,本書中的上古指夏以前的時期。上古先民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不能完全認識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對表現出生命、意志、情感、靈性的自然現象或物體產生敬畏、依賴和崇拜心理,并對之敬拜和求告,希望獲其護佑,消災降福。 香奉神明,祭祀用香之先聲 古代先民認可自然界萬物皆有靈性,便以*隆重的禮儀、樂舞和貢品來祭祀上天。古人通過各種巫術祭禮和宗教儀式來實現與天及神的對話,以祈求諸神及天的保佑和恩賜。這種活動導致了原始的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古人通過“祀”來祈愿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并以此表達對天地山川、自然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和感恩。 考古文獻顯示,早在6000多年前,古人已經開始用焚燒的柴木(主要是焚燒后帶有香氣的植物)與其他祭品祭祀天地諸神,稱為“燎祭”。燎祭的主要方式是燔柴致祭,早期焚燒之物大致分為柴薪(香草香木)、牲畜、玉石、谷物等。燎祭的精深意旨在于令香氣及煙氣升達至天,柴薪和牲畜脂肪通過焚燒產生大量濃煙直沖云霄,而松、柏等針葉樹和香草焚燒后產生的特別香味也能遠傳四方,煙氣和香氣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和嗅覺沖擊效果。 商代燎祭的對象主要為山川、社神,也包括四方、日、月、風等,燎祭的目的大都為求雨、求豐年,《甲骨文合集》中有記載:“壬午卜,于河求雨,燎。”周代以后,燎祭逐漸演變為郊祀和封禪的主要祭儀,通過燔柴燎牲以敬神告天。 “燎”字甲骨文為,篆文變作,像木材交積之形,旁加小點像火焰上騰之狀,下或從火,會燔柴而祭之意。《說文解字》:“寮,柴祭天也。”其施用情形一般是在郊外高敞處建一座高大燎壇為燔柴之用,《禮記·祭法》:“燔柴于泰壇。”因而儀注中又有壇璇之制。《尚書·堯典》記載:“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意為焚柴升煙,以氣聞達,告祭天地。《尚書·洛誥》鄭玄注:“裎,芬芳之祭也。”又鄭玄注《周禮》:“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也。”意為燃燒香木香草使之產生芬芳之氣,并上達于天,以香氣享神,這是后世祭祀用香之先聲。 燎祭*主要的特征是以明火焚燒,通過燃燒將代表自然的牲畜和代表文化的玉帛相連結。燎祭帶有中介的性質,是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媒介物。同時,從地理空間上看,燎祭在高處舉行,郊祭的燎壇多居高闊之處,封禪的燎臺更是在眾山之巔,臺壇和山峰位于天地之間,正像是天地的連結點,而燎祭時升起的煙霧,隱含天地相接之意;從時間上看,人們用火象征祖嗣傳承,連結了祖先和后代,《詩·大雅·生民》便有載:“載燔載烈,以興嗣歲。”綜上,燎祭既是自然與文化的連結,也是天地之間及先祖和后代的媒介,而燎祭正是先人敬神告天所認可的人與神之間的媒介。 燎祭是重要的祭祀儀法,在中國古代,祭祀也是一種治國之道。據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自商周至明清,燎祭一直為帝王邦君所施行。如《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又《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漢書·五行志》引同。《舊唐書·馬周傳》:“臣又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云:‘吾不預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如此。”唐·李邕《又駁韋巨源謚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酌于禮經,陳于郊祭。將以對越天地,光揚祖宗,即告成功,以觀海內。” 先秦貴族在舉行重大祭祀儀式之前,皆舉行祓除之禮。“祓”,《說文解字》的解釋為“除惡祭也”,指驅除身上的污穢和邪氣。《呂氏春秋·本味》中就有“湯得伊尹,祓之于廟。爝以燔火,釁以犧豭”的記錄。《史記·封禪書》言武帝每見“壽宮神君”“天子祓,然后入”。這一祓除禮,是祭祀前的清潔、驅鬼儀式,*常見的方式就是“沐蘭湯”。大約從夏代開始,人們就有用蘭湯洗浴身體的習俗。《楚辭·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認為蘭湯不僅可以祛除身上的污垢,使人的身體變得潔凈,更可以祓除不祥。 除了“沐蘭湯”的功用,香草在祭祀活動中也是敬獻神靈的祭品之一。《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就記載古人以香草和酒作為祭品:“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里的“桂酒”“椒漿”并非只是美稱,而是實際的祭祀物品,蕙、蘭、椒、桂,皆芬芳之物,旨在強調祭品的芳潔美好。朱熹注曰:“此言以蕙裹肴而進之,又以蘭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漿者,周禮四飲之一,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也。”以蘭葉作為鋪襯,將蕙草包裹的祭肉放置于上,獻上桂椒釀制的美酒瓊漿,讓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求更多福佑降臨。在“祭之以酒”的古代社會生活中,作為“天之美祿”的瓊漿玉液也是*佳的祭享物品。桂的芬芳屬于自然之香,用它所釀制的酒漿,清香芳醇,符合獻享物品“貴質尚本”的要求,故而為神明祖先所喜愛。《荊楚歲時記譯注》中也記載了楚人歲旦之時“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的習俗。可見,桂酒、椒漿確為當時的實際物品。這些祭品*大的特色就是香氣四溢,正如朱熹所說的“取其芬芳以饗神也”。用桂酒祭祀神明的習俗在漢代依舊盛行,《漢書·禮樂志》載:“尊桂酒,賓八鄉。”將香酒供獻于祖先神明,表達了人們對其*恭謹虔誠的禮敬,以香酒為媒進行人神交流,期望神佑人安,幸福康樂。 先秦之“香”非今“香” 香氣從周代起在祭禮中發揮重要的溝通作用,自兩漢至唐,隨著佛道興盛及西域和南海大量異域香料的流入,“香通神明”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 “香”字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字似盛黍稷于器之形,以見馨香之意。禾黍邊上的小點,表示谷粒或者黍粒。香字從黍從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說文解字》:“香,芳也。”舯部曰:“芳,卿香也。”《大雅》曰:“其香始升。從黍從甘。”《春秋傅》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屬皆從香。” 先秦時期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燒香草和供香酒。《詩經·生民》記載用焚燒染有油脂的蕭祭路神:“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孔疏:“蕭,香蒿也。爇,燒也。言宗廟之祭,以香蒿合黍稷,以合其馨香之氣,使神歆饗之,故此亦用蕭,取其馨香也。”鄭玄箋:“取蕭草與祭牲之脂爇之于行神之位,馨香既聞。”蕭,即牛尾蒿,有香氣,嫩芽、嫩葉可生食或蒸食。古人采蒿與黍稷共同燒煮,以香氣享神,或用香草煮成的水,作為祼禮的盥洗之用。 香草和香酒是祭祀活動中敬獻神靈的重要祭品。《楚辭·九歌·東皇太一》中就記載古人以香草和酒作為祭品:“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詩中的“桂酒”“椒漿”并非僅是美稱,而是實際的祭祀物品,蕙、蘭、椒、桂,皆屬芬芳之物,旨在強調祭品的芳潔美好。朱熹注曰:“此言以蕙裹肴而進之,又以蘭為藉也。奠,置也。桂酒,切桂投酒中也。漿者,周禮四飲之一,此又以椒漬其中也。四者皆取其芬芳以饗神也。”意思是說用蕙草將肉包裹,并用蘭葉置底用作鋪襯,將桂椒漬于酒中釀制成芬芳瓊漿,以此讓祖先神明得以安享,以求更多福佑降臨。 桂本身具有自然之芬芳,用桂所釀的酒漿清醇芳香,符合獻享物品“貴質尚本”的要求。桂酒在“祭之以酒”的古代社會生活中,因為神明祖先所喜愛,成為*佳的祭祀物品。用桂酒祭祀神明的習俗在漢代依舊盛行,《漢書禮樂志》載:“尊桂酒,賓八鄉。”意指古人將香酒尊獻于祖先神明,以此表達人們對其*恭謹虔誠的禮敬。期望以香酒為媒,與神溝通,望神佑人安,幸福康樂。 用郁金香和黑黍釀制的鬯酒也是祭祀的重要供品。《周禮春官宗伯》云:“郁人掌祼器。凡祭祀、賓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郁草即為郁金香,《說文》曰:“郁,芳草也,謂用百草之華,煮以合釀黑黍,以降神香也。或說今郁金香是也。”《禮記·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于墻屋,故既奠,然后焫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此時的“香”并無香料的含義,指的是祭祀時犧牲、黍稷及酒、柴所釋放的香氣。 宋人在作《香譜》時,將“香通神明”追溯至三代祭祀之禮。宋人葉廷珪在《香錄》中有觀點認為,“古者無香,燔柴炳蕭,尚氣臭而已,故香之字,雖載于經,而非今之所謂香也。至漢以來,外域入貢,香之名始見于百家傳記。”又《顏氏香史》中說,“焚香之法,不見于三代。漢唐衣冠之儒,稍稍用之。”到了清代,《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九·香譜·譜錄類一·器物之屬提要》中顯示四庫館臣對南宋《陳氏香譜》的評價,就認為將“龍涎迷迭”的源頭追溯為“左傳馨香”是“殊為無謂”了,可見彼時博學的四庫館臣,已不覺得香事與“黍稷馨香”有什么關系了。 由此可知,先秦時期“香通神明”的“香”在范圍上與今時有異。首先在“香”的含義上,先秦時期的“香”指蘭、蕙、椒、桂、郁、鬯等散發的香氣,表現在祭品上就是香草、動物油脂和糧食的燃燒之香氣,而不是現今人們所熟悉的“焚香”;其次,“神明”的范圍也擴大了,今時的神明在祭祀天地四方與祖先之外,呈現了官方祭祀之神與佛道及各種民間信仰神明的混融。 花椒: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椒酒奉神祈福澤 《周頌·載芟》篇有“椒”: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驛驛其達,有厭其杰。厭厭其苗,綿綿其麃。載獲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春季的農事活動和祭祀活動,從詩篇開頭到“萬億及秭”是農事部分,寫了春季里松土除草,耕地播種,婦女為農人們送飯,秋季收獲的糧食堆滿了倉廩;從“為酒為醴”到詩篇結尾寫祭祀宴享,以美酒、犧牲感謝神靈祖先庇佑并祈禱來年豐收,以美酒美食敬獻長者又宴請四方客人。 《載芟》里的花椒被用來制作祭祀中的供品。詩句“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是對花椒*早的文學描寫。對其中“椒”的字意,漢毛亨解釋:“飶,芬香也。椒猶飶也。胡,壽也。考,成也。”鄭玄箋:“芬香之酒醴饗燕賓客,則多得其歡心,於國家有榮譽。寧,安也。以芬香之酒醴祭於祖妣,則多得其福右。”由此可知“椒”在《載芟》一詩中代指用于祭祀祖先的酒,用花椒浸泡入酒中制作供奉祖先的酒醴,用帶有花椒馨香氣味的供品供奉給祖先以祈求祖先的庇佑。 《楚辭·離騷》記載:“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此句描寫祭祀場合,“椒,香物,所以降神。言巫咸將夕從天上來下,愿懷椒糈要之,使占茲吉兇也。”古人相信神靈喜愛花椒的香味,以花椒之香吸引神靈,花椒是人與神靈達成溝通的橋梁,花椒在祭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椒酒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獻祭品。《詩經·周頌》有載,將香酒供獻于祖先神明,可以讓祖先神靈安享,并得其福佑。獻上馨香的椒酒,表達了人們對祖先*恭謹虔誠的禮敬。期望以香酒為媒進行人神交流,祈禱神佑人安康。 《載芟》詩中的祭祀儀式里是借花椒祈禱長壽健康。對“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孔穎達的解釋為:“以饗燕施于賓客,故云‘得其歡心,于國家有榮譽’。祭祀進於祖妣,故云‘多得福祿,於身得壽考。’胡為壽也。言考者,明老而有成德。”在這場祭祀里先民請祖先享用有花椒香氣的酒醴,祈求祖先保佑降下福祿,祭祀者向祖先祈求保佑自己健康長壽。古人借花椒表達對健康的企盼,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保持健康而延長生命是他們樸素而強烈的愿望,時代的制約使他們只有借祈求神靈、祖先的庇佑來實現這種愿望,花椒就是祭祀中承載這種愿望的載體。 花椒的食物價值 現今,花椒已是日常佐餐之物,口感香麻,味道濃郁,即開胃又暖身。但其實花椒被用于菜肴中調味,是直到宋元以后才普遍的。 魏晉以前,花椒多是作為香料、象征物、殉葬品使用。魏晉以后,花椒的藥用功能與飲食調味功能逐漸被開發出來。東晉周處《風土記》中有“三香椒、樘、姜”之說。《齊民要術》中記載“作魚鲊第七十四”“脯臘第七十五”“羹鑊法第七十六”“蒸缹法第七十七”等篇中均是椒姜并提,絕大多數是姜椒、橘皮、蔥、小蒜一起配伍。“其葉及青摘取,可以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事。”《蠻書》《北戶錄》《四時纂要》均記載了花椒用于調味品的情況。由此可見,花椒已經漸漸進入了人們的飲食生活。 晉代以前,花椒多見于貴族的餐桌,加入了花椒的食品被認為是上等的美味佳肴。唐代以后,花椒在菜肴中的使用有所增加,唐代詩僧釋寒山詩云:“蒸豚揾蒜醬,炙鴨點椒鹽。”到了宋元年間,花椒得以大量使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了不少食品使用花椒調味。元代,牛羊肉等在飲食結構中的比例逐漸增大,需要一味能“壓膻腥”的香辛料。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牛羊肉制品多用花椒調味。元代倪瓚所著《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所記載的各種海鮮類菜肴也用到花椒,這些記載表明此時花椒食用已廣泛應用。 清代以前,花椒的麻味在川菜中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基本味,它主要與其他調味品一起使用,如制作花椒鹽、五香面、蔥椒鹽等。清代末期,麻味已成為川菜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基本味,《成都通覽》中記載了“椒麻雞片”的菜名。以花椒制成的調味料有花椒油、花椒粉與椒鹽等。花椒具有馨香和獨特的麻味,賦予了川菜別具一格的特質,它與辣椒相搭配形成了川菜麻辣兼備的格局,成為川菜的核心及特色調料之一。 花椒的藥用價值 公元兩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載,花椒可以“堅齒發,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北宋蘇頌《本草圖經》記載了秦椒、蜀椒的栽培地。秦椒“今秦、鳳及明、越、金、商州皆有之”;蜀椒“陜、洛人間多作園圃種之”。 古代醫療水平落后,藥物缺乏,人民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積累經驗,漸漸認識到一些植物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依據藥物的性能功效將藥物分成上、中和下三品,其中收錄了不同產地的兩種花椒—秦椒和蜀椒,秦椒被收入中品,《本經》秦椒它的評述為:“味辛溫。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川谷。”蜀椒在《神農本草經》中被收入下品:“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這是藥物典籍對蜀椒藥性明確的記載,后代醫書中也多收錄有花椒。 花椒也常見于中醫藥方,與其他藥材搭配后花椒可用于治療腹痛、傷寒等病癥,如《肘后備急方》載“治卒心痛方”,用到“蜀椒1兩”。《神農本草經》中說:“下藥除病,能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并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秦椒,花椒也。始產于秦,今處處可種,*易蕃衍。”又載:“椒,陽剛之物,乃手足太陽、右腎命門氣分之藥。其味辛而麻,其氣溫而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千金翼方》載,花椒“治下痢,腰腹冷,兼溫中暖胃,除濕,止腹痛”。可見,花椒能養顏抗衰,治療多種疾病。 由此可見,古人早已認識到花椒的氣味具有殺蟲、防腐、防霉、防潮、袪濕的藥性,且利于人體保健,或許這正是古人喜愛其味道的主要原因。 初展于漢:香路通,異香興,香料使用趨于成俗 漢代開通了絲綢之路,大量外域香料如丁香、迷迭香、胡椒、安息香等進入中國并風行于漢時的貴族階層,多種香料的應用和發展,醞釀出了中國香文化的雛形。 漢初香草有限,國產為主 西漢初期,人們使用的香料基本都是比較常見的國產香草,這一點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眾多香料及香器具便可略窺一斑。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墓葬結構宏偉壯觀,出土珍貴文物三千余件。其中,一號墓出土了大量至今仍可清晰辨別的花椒、佩蘭、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十余種植物性香料及香奩、香囊、香枕熏籠等香器。 《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書中記載,花椒“除風邪氣,溫中,去寒痹”;茅香可治惡氣,“令人身香,治腹內冷”;高良姜“治腹內久冷氣痛,去風冷痹弱”;桂皮主治“腹中冷痛,咳逆結氣,脾虛惡食,濕盛泄瀉,血脈不通”;干姜“溫中散寒,逐風濕冷痹,腰腹疼痛”;杜衡治“胸脅下逆氣”;佩蘭有“疏風解表,祛風活血,散瘀止痛,去傷解郁”。這些香料除了具有芬香氣味,在不同程度上也皆有藥性。既能散發芳香,又能起到保健作用,且較易獲得,在漢初被大量使用。 墓中出土了專門放置香料的單層五子漆奩、內填香草佩蘭的繡花香枕以及裝有各種香藥的草藥袋和香囊。草藥袋總計六個,其中兩個草藥袋盛有花椒、茅香、高良姜和姜,三個草藥袋添加藁本,余下一個草藥袋中僅盛花椒。同時,出土文物中還有兩個彩繪陶制熏香爐和兩個截錐形熏籠。其中一個熏香爐盤內盛滿了燃燒后殘存的茅香炭狀根莖,另一個熏香爐內則裝有高良姜、茅香、藁本和辛夷等香草。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十余種當時常見香料分別盛放在草藥袋、香囊、枕頭、妝奩和熏爐中,基本代表了西漢初期貴族用香習俗的物質概貌。 至漢武帝年間,國家大一統,南北交流增強,南方的香料傳入中原地區。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辟,使得大量西域物品傳入,異域香料隨之進入中原地區,用香風氣開始在社會上層流行。
中國香事 作者簡介
李萌 香文化推廣者,泓森道沉香創始人,健康管理師,北京交通大學·敦煌香文化中心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宗教與哲學學院,香文化負責人。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巧手收納1500招
¥1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