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2516
- 條形碼:9787513242516 ; 978-7-5132-4251-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內容簡介
葉橘泉先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搶先發售提出了“方證學”的概念,此后他不斷地向中醫界呼吁“應該重視中醫方證學的研究”。從他的經方臨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備經方臨床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獨到的學術思想和風格。他認為:“中醫的主要特色是辨證論治,以及辨癥求‘證’,論治施‘方’,方證相對,療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證學,是現代經方研究目前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全國經方論壇”上,諸多與會專家們認為:葉橘泉先生作為“方證藥證派”的代表,與“臟腑經絡派”的代表劉渡舟先生、“謹守病機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構成中國現代傷寒學術目前的三座高峰。葉橘泉先生一生著作頗豐,至93歲辭世時,先后編著出版44冊著作,并發表了500多篇文章。很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經過全面整理,歸納出葉先生的學術著作主要包括“醫話三書”“方證三書”“藥證三書”:其中“醫話三書”包括《葉橘泉方證藥證醫話》、《葉橘泉臨癥直覺診斷學》、《葉橘泉點滴經驗回憶錄》;《方證三書》包括《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葉橘泉經方臨床之運用》、《葉橘泉臨證實用方劑》;《藥證三書》包括《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葉橘泉實用經效民間單方》、《葉橘泉食物中藥與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葉橘泉先生關于“方證學”的理論和實踐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只要大家能熟練掌握這種“方證學”,中醫必將出現新的鼎盛時期,當今全世界悄然興起的中醫熱就是證明。葉先生在大半個世紀為中醫發展而奔走呼號、身體力行、充滿艱辛的一頁將永遠留存在我國中醫學的史冊中。今天我們整理出版《葉橘泉醫集》,為的是將其寶貴經驗和學術體系完整地保存下來,同時也為了讓后繼者永遠懷念他。他的學術生命將在一代又一代后學者的血液中延續。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目錄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稱感冒,傷風)
二、急性支氣管炎(中醫稱咳嗽,重傷風)
三、慢性支氣管炎(中醫稱久咳,痰飲氣急)
四、支氣管擴張癥(中醫稱咳嗽,咯血)
五、肺炎(中醫稱風溫,肺熱病)
六、支氣管哮喘(中醫稱哮病)
七、肺氣腫(中醫稱肺脹,龜胸)
八、肺膿腫(中醫稱肺癰)
九、肺結核(中醫稱肺癆,傳尸癆)
十、胸膜炎(中醫稱懸飲,肋痛)
十一、肺癌(古稱肺積,息賁)
第二章 消化系統疾病
一、急性胃炎(中醫稱嘔吐,胃痛)
二、慢性胃炎(中醫稱痞滿,嘈雜)
三、消化性潰瘍(中醫稱胃脘痛,吞酸)
四、食管癌(中醫稱噎膈,嘔吐)
五、胃癌(中醫稱翻胃,積聚)
六、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稱腸澼,血痢)
七、慢性腹瀉(中醫稱泄瀉)
八、大腸癌(中醫稱腸蕈,積聚)
九、急性胰腺炎(中醫稱脅痛,腹痛)
十、肝硬化(中醫稱單鼓脹,蜘蛛蠱)
十一、原發性肝癌(中醫稱瘢積,肝積)
十二、膽石癥(中醫稱脅痛,黃疸)
第三章 循環系統疾病
一、高血壓病(中醫稱頭痛,風眩)
二、心絞痛(中醫稱疰心痛,悸心痛)
三、心肌梗死(中醫稱真心痛,胸痹)
四、病毒性心肌炎(中醫稱心悸,怔忡)
五、心包炎(中醫稱心痛,痰飲)
六、心律失常(中醫稱驚悸,怔忡)
七、心臟神經官能癥(中醫稱驚悸,郁證)
八、心力衰竭(中醫稱心悸,心痹)
第四章 泌尿與生殖系統疾病
一、急性腎小球腎炎(中醫稱風水,水氣)
二、慢性腎小球腎炎(中醫稱腎水,水腫)
三、腎病綜合征(中醫稱水腫,尿濁)
四、尿路感染(中醫稱淋證,腰痛)
五、泌尿系統結石(中醫稱血淋,血尿)
六、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稱關格,癃閉)
七、前列腺肥大(中醫稱癃閉)
八、陽痿(中醫稱筋痿,腎虛)
第五章 血液系統疾病
一、缺鐵性貧血(中醫稱萎黃,黃胖)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中醫稱血枯,髓勞)
三、白細胞減少癥與粒細胞缺乏癥(中醫稱虛勞,血虛)
四、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稱血證,紫斑)
五、惡性淋巴瘤(中醫稱惡核,石疽)
六、白血病(中醫稱血證,虛勞)
……
第六章 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
第七章 神經系統疾病
第八章 精神系統疾病
第九章 外科常見疾病
第十章 婦產科常見疾病
第十一章 眼科,口腔科及五官科常見疾病
第十二章 皮膚科常見疾病與性病
就《近世內科國藥處方集》的旨趣和新醫藥界作公開的探討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節選
《中醫師承學堂·橘泉醫集: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第六章 內分泌及代謝系統疾病 一、痛風(中醫稱痹證,白虎歷節)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全身慢性疾病。其主要特點為長期血中尿酸值過高,造成尿酸鹽大量沉積在關節,導致痛風性關節炎。此外,尿酸鹽還可能沉積在軟骨或腎臟等部位而呈現相應的癥狀。 痛風患者大多數為30歲以上的男性,平時喜食高蛋白或高脂肪之物,體型肥胖。部分痛風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患。 痛風發作前多數患者無明顯征兆,常于深夜因腿部關節劇痛而驚醒。隨后疼痛進行性加劇,呈針刺樣、撕裂樣或咬噬樣。患部呈紅、腫、熱、痛,無法著地,行走功能受限。多數患者數天后癥狀可以緩解。痛風一般多侵犯單側**跖趾關節,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部分患者可能有惡寒發熱、眩暈心悸等全身癥狀。 實驗室檢查提示:痛風患者血尿酸值明顯超過正常數值。影像學檢查:慢性反復發作性痛風之患部可見尿酸鹽晶體沉積,或有關節軟骨下骨質損傷。 本病屬于中醫學中的“痹證”“白虎歷節”之范疇。 痛風處方 處方一痛風方1(葉氏經驗方) 地膚子30克,薏苡仁18克,茅術12克,車前子15克,獨活9克,接骨木12克,木瓜12克,防己9克,粉萆薢9克,制天南星6克,芍藥9克,甘草6克,水煎服。 【適應證】痛風。跖趾關節等處發紅且腫,疼痛劇烈,痛有定處,活動受限。部分患者可見患部皮下結石或痛風石。患側下肢沉重或麻木不仁。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緊。 處方二痛風方2(葉氏經驗方) 龍麟草(豆科植物金錢草)15克,秦艽18克,桑枝9克,晚蠶砂12克,忍冬藤12克,王不留行9克,黃柏9克,生石膏30克,山梔子9克,海桐皮9克,地膚子30克,車前子15克,水煎服。 【適應證】痛風。跖趾關節等處紅腫,疼痛難忍,按之更甚。觸之患部有灼熱感,屈伸不利,患部皮下存在結石或痛風石。或有發熱,口渴欲飲冷,煩躁易怒,睡眠不安,大便偏干,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處方三痛風方3(葉氏經驗方) 虎杖15克,丹參9克,骨碎補12克,常春藤9克,車前子15克,滑石12克,威靈仙12克,薏苡仁6克,徐長卿6克,地膚子30克,桃仁9克,紅花6克,水煎服。 【適應證】痛風。病程較長,反復發作,跖趾關節等有不同程度之腫脹變形。患部疼痛似針刺或刀絞,觸之更甚。局部有出血點或瘀斑。舌質紫暗或伴有瘀點瘀斑,苔薄黃,脈弦澀。 處方四痛風方4(葉氏經驗方) 桑寄生15克,枸杞子12克,獨活9克,車前子13克,懷牛膝9克,生地黃12克,當歸9克,雞血藤9克,薏苡仁12克,貝母9克,地膚子30克,穿山甲(炮)15克,水煎服。 【適應證】痛風。病程漫長,頻頻發作,跖趾關節等處疼痛劇烈。患部腫脹變形,行走艱難,肌膚呈麻木狀態或痙攣不止。頭暈耳鳴,午后低熱,口干欲飲。舌質偏紅,苔薄或無苔,脈弦細。 處方五大防風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黃芪9克,地黃9克,芍藥9克,白術9克,防風9克,川芎6克,牛膝6克,當歸9克,人參6克,羌活6克,杜仲9克,制附子3克,甘草6克,大棗6克,干姜3克,水煎服。 ……
葉橘泉近世國藥處方集 作者簡介
葉橘泉(1896-1989),“方證藥證”學說倡導者、實踐者,杰出的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中藥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一級教授。 葉橘泉先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方證學”的概念,此后他不斷地向中醫界呼吁“應該重視中醫方證學的研究”。從他的經方臨床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具備臨床經方家的一般特性,而且有他自己獨到的學術思想和風格。他認為:“中醫的主要特色是辨證論治,以及辨癥求‘證’,論治施‘方’,方證相對,療效卓著”。他提出的“方證學”,是現代經方研究史生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中華中醫學會主辦的“全國經方論壇”上,諸多與會專家們認為:葉橘泉先生作為“方證藥證派”的代表,與“臟腑經絡派”的代表劉渡舟先生、“謹守病機派”的代表胡希恕先生,構成中國現代傷寒學術史上的三座高峰。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