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無跋山涉水尋中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1976
- 條形碼:9787513251976 ; 978-7-5132-519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跋山涉水尋中醫 本書特色
岐黃道深,杏林路遠,尋明師,跋山涉水無怨言。 中醫師承自古就是中醫學習的重要方式,一代代大醫由此誕生。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建立了中醫學院,培養了很多中醫藥人才,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某些方面,古老的拜師學藝方式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本書作者楊守真先生,自幼喜好中醫,但因為生理原因無法報考醫學院,只能選擇拜師學藝的學醫方式,機緣巧合之下,幸得諸位明師指點,醫道大進;回顧游學之路,艱苦備嘗,深感學習中醫之難,故而將自身游學經歷詳細寫下,望與同道共勉。
無跋山涉水尋中醫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楊博文先生,字守真,幼承祖訓,矢志中醫,因造化弄人,未能進入中醫藥大學深造,但在大學期間,利用閑暇時光,廣拜明醫,游學四方;寒來暑往,千里負笈,對岐黃奧旨終有所悟,于杏林路艱深有所感;故而于肄業之時,棄金融而從中醫,自創“守真堂”,秉歷代先賢傳道授業、濟世度人之宏愿,匯聚同道精英,造福鄉梓,弘揚醫道。
書中詳細記述了楊博文先生學習中醫的曲折經歷,對其逐漸領悟中醫精妙之處的過程記述尤為完備。中醫入門極難,多少有志者空耗歲月而難有所得,皆因不明道路之故。前車之轍,后車之鑒,書中對杏林學路上的關隘一一指出,言不虛發,皆為作者親身經歷、潛心所悟,對廣大中醫愛好者和初學中醫的學子具有極大借鑒價值。
本書文辭典雅,意蘊深遠,品茗細讀,只覺傳統文化之美,溢于字里行間,令人心曠神怡,悅而忘憂。精品難得,隱于書海,期有緣者得之。
無跋山涉水尋中醫 目錄
篇 ?幼蒙祖訓??結緣杏林?5
節
空谷幽蘭山間行?6
第二節
化險為夷救義子?13
第三節
家有郎中兒孫福?24
第四節
婦科調病重養血?33
?
第二篇 ?游學四海?高人指路?45
第五節
四種意識之沖突?46
第六節
臨行撰書別雙親?53
第七節
湘潭訪道示行人?63
第八節
迷途識返入醫林?74
?
第三篇 ?博聞廣記??靈樞初窺?85
第九節
蓮池海會素愿行?86
第十節
義正詞嚴斥醫騙?98
第十一節
香海禪心破我執?107
第十二節
一見如故董針緣?117
?
第四篇 ?潛心九針??尋幽脈理?129
第十三節
岐黃道深,杏林路遠,尋明師,跋山涉水無怨言。
中醫師承自古就是中醫學習的重要方式,一代代大醫由此誕生。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建立了中醫學院,培養了很多中醫藥人才,但“尺有所短,有所長”,在某些方面,古老的拜師學藝方式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本書作者楊守真先生,自幼喜好中醫,但因為生理原因無法報考醫學院,只能選擇拜師學藝的學醫方式,機緣巧合之下,幸得諸位明師指點,醫道大進;回顧游學之路,艱苦備嘗,深感學習中醫之難,故而將自身游學經歷詳細寫下,望與同道共勉。
無跋山涉水尋中醫 作者簡介
楊守真,傳統中醫師。生于走方醫家,自小隨祖父赤腳行醫,游歷鄉野溝壑,遍嘗本草諸味,耳濡目染,醉心于芝蘭之薰,悠悠兮無厭于終日。18歲開始正式學習傳統醫學教材《醫宗金鑒》,學必正脈,于理只宗岐黃仲景;思必通達,求驗泛覽宋至明清。青燈輝映下,黃卷古籍百數十種。23歲參加國家傳統醫學確有專長出師考核通過后,芒鞋竹杖,寄情山水,踏跡之處廣交各地民間高人,切磋琢磨,凡有一技之長者無不尊為我師,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故人皆愿告知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兼包并蓄,善匯諸家之所長于一身。臨床診治以八綱為宗,融匯六經與營衛辨證之精華,善用經方為重、雜糅時方以權。對傳統針灸與董氏奇穴均有研究,且擅長靈活運用多種外治療法。治病務求為病家謀福,廉潔實用為本,始終踐行在將中醫返璞民間的道路上。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