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經方百案研讀 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2258
- 條形碼:9787513232258 ; 978-7-5132-322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方百案研讀 新版 內容簡介
1本書作者多年深研《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本書中,作者選取了使用傷寒理論和傷寒經方進行辨證論治的名醫驗案一百一十案,出處包括《吳佩衡醫案》《經方實驗錄》《劉渡舟驗案精選》等。步是閱讀患者的證候;第二步是自己獨立進行辨證論治;第三步是研讀醫案中的醫生的辨證論治過程;第四步是將自己的辨證論治和醫案中的辨證論治進行對比研究,提出各自得失、所得的啟示,以及暫時無法解答的疑問。這種研讀區別于常見的醫案解讀類圖書,沒有一味順承醫案,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己見跟驗案所見相比對,提出其得失、啟示、疑問。比較研究的方法和坦率直書的寫作,決定了本書具有獨特的、比較高的價值!適宜中醫學者、中醫臨床工作者和愛好者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工作中參考。
經方百案研讀 新版 目錄
二 午后發熱
三 午后低熱
四 低熱不止
五 高熱不退
六 血尿發熱
七 術后發熱
八 溫病(一)
九 溫病(二)
一〇 瘟疫(一)
一一 瘟疫(二)
一二 中暑
一三 自汗
一四 頭痛(一)
一五 頭痛(二)
一六 頭痛(三)
一七 前額痛
一八 偏頭痛
一九 眩暈(一)
二〇 眩暈(二)
二一 眩暈(三)
二二 耳鳴
二三 牙痛
二四 鼻衄
二五 音啞
二六 咳嗽
二七 干咳而喘
二八 咳則左側胸痛
二九 咳嗽多痰
三〇 咳吐濁痰
三一 咳喘(一)
三二 咳喘(二)
三三 咳喘(三)
三四 咯血
三五 胸痛
三六 胸痹(一)
三七 胸痹(二)
三八 胸痹(三)
三九 胸痹(四)
四〇 心悸(一)
四一 心悸(二)
四二 心悸(三)
四三 心悸(四)
四四 心悸水腫
四五 心動悸
四六 心下悸
四七 心下痞(一)
四八 心下痞(二)
四九 脅脹
五〇 兩脅脹
五一 脅痛
五二 右脅痛
五三黃疽(一)
五四 黃疸(二)
五五 腹水(一)
五六 腹水(二)
五七 腹水(三)
五八 呃逆
五九 咽喉有異物感
六〇 奔豚
六一 心胃痛
六二 胃脘痛(一)
六三 胃脘痛(二)
六四 腹脹
六五 腹痛(一)
六六 腹痛(二)
六七 少腹脹痛
六八 下利(一)
六九 下利(二)
七〇 赤痢(一)
七一 赤痢(二)
七二 腸癰
七三 便血
七四 便秘
七五 尿頻(一)
七六 尿頻(二)
七七 尿頻(三)
七八 遺精
七九 寒疝
八〇 陽痿
八一 陽強不倒
八二 月經忽行忽止
八三 月經淋漓不止
八四 痛經(一)
八五 痛經(二)
八六 經閉(一)
八七 經閉(二)
八八 半產漏下
八九 產后發熱
九〇 產后發狂
九一 產后失血
九二 乳癰(一)
九三 乳癰(二)
九四 驚厥
九五 心煩
九六 見鬼
九七 產后抑郁
九八 失眠
九九 譫語
一〇〇 神志不清
一〇一 發狂
一〇二 全身震顫
一〇三 口眼歪斜
一〇四 半身不遂
一〇五 四肢無力麻木
一〇六 肌肉萎縮
一〇七 項背痛
一〇八 右足拘急
一〇九 風濕痹證
一一〇 腰腿酸痛
經方百案研讀 新版 節選
《經方百案研讀》: 八溫病(一) 【原文】 李某,女,年五旬,住四川省會理縣南鄉農村。于1920年2月患春溫病已五日,延余診視之時,見其張目不寐,壯熱煩渴而飲冷,舌苔白厚而燥,舌尖絳,唇焦齒干,脈來洪數,惡熱頭痛,小便短赤。據云已服發表之劑未愈。查前所服之方,系用羌活、獨活、蘇葉、荊芥、防風、柴胡、葛根之劑。殊服后但見頭汗出,身熱尤甚,氣粗而喘,煩渴引飲。 【研讀】 歸納一下醫案的描述,患者目前的主要癥狀有三組:①壯熱煩渴而飲冷,張目不寐。②舌苔白厚而燥,舌尖絳,唇焦齒干,脈來洪數。③惡熱頭痛,小便短赤。三組癥狀均表現為熱象,然其邪在表還是在里呢?屬溫病還是陽明實熱呢? 邪在表還是在里非常容易鑒別,觀其小便即可。《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頭痛有熱,小便清者為病邪還在表,反之,則病邪已入里了。患者的表現是小便短赤。 再看溫病與陽明實熱的區別,《傷寒論》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傷寒論》第182條:“問日:陽明病外證云何?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它們均有口渴,不惡寒的癥狀。其不同之處在于陽明實熱在外表現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而溫病只是發熱而渴,不惡寒而已,無汗自出。此兩點結合患者的癥狀來看,說明了兩個問題: 1.患者小便短赤提示病邪已入里。 2.患者壯熱煩渴而飲冷,為不惡寒,反惡熱,提示病邪已入陽明,為陽明實證。 陽明實證包括陽明經燥熱為主的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及陽明腑燥熱為主的調胃承氣湯證、大承氣湯證、小承氣湯證。 患者壯熱煩渴飲冷,頭痛惡熱,小便短赤等癥狀均提示其為陽明經燥熱證。陽明經燥熱證包括白虎加人參湯證與白虎湯證,其區別就在于加與不加人參,而人參使用的時機在于是否表邪已除,表邪已除者可用人參,反之則不可用。所以,白虎湯證與白虎加人參湯證的鑒別要點在于還有無表邪,陽明經熱還有表邪者為白虎湯證,無表邪者為白虎加人參湯證。觀其頭痛有熱為陽明經燥熱,而且還有表邪,當用白虎湯。 但是醫案中描述患者曾服用發表之劑,不但未愈,而且還出現了“頭汗出,身熱尤甚,氣粗而喘,煩渴引飲”等癥狀,說明患者目前的癥狀跟之前誤用的辛散發汗解表的藥物有關。 《傷寒論》第6條:“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是溫病,則宜清熱解表,治療以麻杏甘石湯類為主,如若誤用發汗解表之藥則會加重病情。查前所服之方,系用羌活、獨活、蘇葉、荊芥、防風、柴胡、葛根之劑,果然為發汗解表之藥,所以服用后當然加重了病情。 《傷寒論》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這段條文告訴我們,如果誤服了發汗解表之藥或者發汗太過,出現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的癥狀,則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結合患者的治病過程來看,患者目前當屬白虎加人參湯證。 【原文】 余診后斷為春溫病誤用辛溫發散,耗劫陰液所致,急須清熱養陰生津為治。因患者居處遠鄉僻壤,藥材缺乏,未能如愿配方,但見患者煩渴索飲之狀,遂與冰涼之冷水任意飲之。患者飲一碗盡,自言心中爽快,又求再飲,飲至四碗,頓覺清涼不煩,竟然閉目熟睡。俄頃,則見汗出淋漓,濕透內衣。約半個時辰后再診,已脈靜身涼,津液滿口,諸癥悉除。 ……
經方百案研讀 新版 作者簡介
呂旭升,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金梅,白求恩醫學專科學校,從事健康管理工作十年。同時自學中醫。從事經方研究10余年,并且在健康行業實踐中發現《傷寒論》的博大精深,深感繼承傳統的必然性。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