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81733
- 條形碼:9787549581733 ; 978-7-5495-81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本書特色
★ 論文題材廣泛,論點清晰,論證嚴謹有力 本論文集涵蓋內容廣泛,既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也有對西方藝術的探討,行文嚴謹,材料豐富,邏輯清晰,論證有力。 ★ 突破視野局限,跨越學科藩籬,產生新的思想主題 本論文集的作者均來自國內外多所高校,既有國內高校博士生,也有個別海外大學的學者。他們突破了自身價值觀和視野的局限,跨越文化立場,與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藝術互動借鑒,或吸納,或變異,由此產生了新的藝術主題、思想、觀念和形式,不斷重構藝術歷史的精彩故事。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靠前學術論壇,是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辦的美術史類高端學術論壇,自2010年起,已經成功舉辦多屆。本書收錄的學術論文是2016、2017年論壇學者演講論文的精選,共計十六篇。2016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靠前學術論壇以“補寫、改寫與重寫——美術史的材料、價值觀與敘述方式”為主題,交流、分享了來自多國多所高校美術學博士生的研究成果。2017年北京大學博士生靠前學術論壇以“跨越、互融與重組的藝術”這一主題,交流、分享了美術學博士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創作者們跨越了學科的藩籬,與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不同的學科互動,以開闊的視野尋找到了新的文化鏈接和優良資源。書稿論文形式規范、論述嚴謹、角度新穎,達到了較高的學術水準。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目錄
主體的回歸——重讀沂南東漢畫像石墓的空間結構與視覺理路
王 磊(中央美術學院) ……001
瓷器的“符號化”: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中的中國瓷器
樊曉冰(海德堡大學) ……016
材料、物性、場域特定性與意識形態——對理查德·塞拉作品的再認識
湯益明(浙江大學) ……027
西方藝術語境中的生物學模式及相關案例研究
馮 晗(北京大學) ……041
論晚明文人古銅器收藏中的“取用”——以《遵生八箋》之《燕閑清賞箋》為中心
宋長江(首都師范大學) ……055
風格與時代——以“巴洛克”為例分析西方藝術史的補寫、改寫和重寫
薛 野(北京大學) ……068
中畫西看——探《氣勢撼人 :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中山水畫的價值取向
鄧思平(北京大學) ……081《大儺圖》新解——儺儀中打夜胡風俗的視覺呈現
張東芳(陜西師范大學) ……093
圣俗之間——明代吳偉《仿李公麟洗兵圖》研究
詹鎮鵬(香港中文大學) ……107
當柯達相機走進紫禁城 :被遺忘的溥儀影像
郭秋孜(海德堡大學) ……146
經驗的遷移 :試論喜龍仁中國繪畫研究觀念的確立
張帆影(中國美術學院) ……165
藝術品修復中的真實性問題
趙東旭(清華大學) ……187
作為活態傳承的水陸畫創作調查研究
安 博(南開大學) ……201
櫻桃山丘所藏中國瓷器研究
高 洋(香港中文大學) ……212
“蝴蝶”的形式與修辭 :惠斯勒的簽名及象征
熊冰雪(北京大學) ……226
地方家譜文獻與古代書畫鑒藏史研究
——以明代無錫書畫鑒藏家華夏研究為例
王照宇(中國美術學院) ……238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節選
瓷器的“符號化”: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中的中國瓷器 樊曉冰 (海德堡大學) 【提 要】 明清時期是中國外銷瓷史上發展的高峰期。自明代后期以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先后對中國瓷器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持續進口,貿易貫穿了康乾朝,直至清朝末期。16 世紀中期,葡萄牙船隊率先帶回大量的中國瓷器,引起了歐洲人的關注和喜愛。隨后,中荷貿易掀起了歐洲上層貴族階層收集中國瓷器的熱潮。 17 世紀被譽為荷蘭的黃金時代,當時荷蘭在藝術、貿易、科學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并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繪畫大師。荷蘭藝術呈現出繁榮景象,靜物畫、風俗畫、肖像畫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 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 VOC)成立,使中國的瓷器外銷進入了高潮階段,并成為中國瓷器進入歐洲各國的重要橋梁。隨著外銷瓷貿易日漸成熟,定制瓷器應運而生,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出現了本土瓷器所不具有的器型及圖案。繪畫作為當時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從荷蘭 16 世紀末期的宗教畫到 17 世紀黃金時代的靜物畫和風俗畫,隨處可見中國瓷器的身影。然而,為什么中國瓷器會成為畫家的寵兒,它在當時的荷蘭社會文化中有怎樣的地位?本文基于此展開討論。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中國外銷瓷的研究眾多,但大多數關注外銷瓷本身的風格、起源,以及外銷瓷貿易。如今,美術史的研究方法受到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的影響而日漸多元化。本文嘗試從跨媒介的角度,從荷蘭繪畫中的瓷器表現說起,引出對客觀圖像的多重分析;同時把瓷器作為一種符號,將在不同時期符號化的演變過程作為主線,探討歐洲社會對中國瓷器的接受程度,以及中國瓷器在歐洲社會的地位。 【關鍵詞】 符號化 繪畫 中國瓷器 一、荷蘭黃金時代 :世俗化的萌芽 “商品化”和“創新”是描述荷蘭黃金時代的特點時提及*多的兩個詞。商品化不僅對當時的社會形態產生影響,而且作用于藝術市場以及藝術品的贊助形式。因此,商品化和創新同樣適用于荷蘭繪畫在 17 世紀發生的轉變。回看黃金時代涌現的大師,如倫勃朗、維米爾、弗蘭斯·哈爾斯、彼得·克萊茲,以及著名的靜物畫家威廉·克萊茲·海達,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繪畫逐漸脫離宗教神話題材,世俗題材日漸增多。大師們創作的大量風俗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使 17 世紀成為荷蘭繪畫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那么,引起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有三點 :一是宗教改革,二是宗教改革導致的藝術市場的變革,三是資產階級社會以及海上霸主地位的形成。 毋庸置疑,宗教文化在歐洲社會中的影響是深遠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指導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而宗教斗爭也推動著藝術文化向前發展。身處黃金時代的荷蘭也不例外。1568 年,荷蘭爆發了反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統治的獨立戰爭,又稱“八十年戰爭”。荷蘭擊敗西班牙,天主教的統治地位被推翻,荷蘭共和國成了一個新教國家。有學者將 1572 年到 1620 年這段時間視為荷蘭宗教自由化的**個階段,而加爾文教派成為當時荷蘭占主導地位的教派。在此期間,許多反天主教的法律應運而生。從1620 年到 1700 年,在加爾文教派的影響下,實用主義思潮日益風靡。這導致宗教繪畫的數量逐漸減少,畫家們的興趣轉向更加貼近生活的世俗題材。德國的歐洲史學家邁克爾·諾斯在《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與貿易》中提道 :“談及17 世紀荷蘭繪畫,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是不可避開的,因為他是**位詳細考證荷蘭繪畫諸多方面的學者。黑格爾寫道 :‘荷蘭已經轉向一種新教主義,并且擊敗了西班牙人對教會和王權的專制統治。荷蘭的政治圖景不再是由驅除了君主和暴君的貴族統治所決定,也不再是由農民與受壓迫的農奴組成的公眾所決定——就像瑞士的農夫們試圖通過反抗來獲取自由!@些具有如此豐沛情感與優雅天賦的荷蘭人,試圖通過繪畫的方式來保持一種舒適宜人的生存狀態,而這正是他們所強烈渴望的,正如其所要求的公平權利一樣。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畫家們總是抓住一切機會不斷地重溫和享受往昔的輝煌歲月 :整潔的城市、屋舍、家具,和睦的家庭及其擁有的財富,妻兒們體面的服飾,公民與政黨的盛大節日,海員的進取精神,商業的輝煌聲譽,以及在世界各大洋中往返穿梭的荷蘭商船。荷蘭的畫家們也從中汲取了熱情坦率的靈感與賞心悅目的格調,并將其應用于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他們所有的作品都繪制得細致入微,將藝術構思的自由灑脫與對突發事務的微妙感受進行了完美地統一。其主題的表達既是率性而為,同時又忠于現實。畫家們顯然格外偏愛那轉瞬即逝的美景,他們的觀點非常新穎獨特,也經常關注那些細微而瑣碎的東西!睆暮诟駹柕年U釋中可以看出,在新教主義籠罩下的荷蘭率先探索世俗題材的作品,與天主教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畫家們從城市風景、家庭生活、 船員和海上貿易等荷蘭特有的元素中汲取營養進行創作。邁克爾·諾斯將藝術史與社會學研究相結合,分析了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獨特性。 ......
2016-2017年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選集 作者簡介
李松,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先后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2003年調到北京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美術史、佛教美術史、道教美術史。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秘書長等。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