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158406
- 條形碼:9787221158406 ; 978-7-221-1584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本書特色
媒體與計算機的相遇改變了二者的定義。
從此,計算機成為媒體的合成者和操控者,“新媒體”就此誕生。
媒體是人的延伸,當媒體更新換代,將如何影響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新媒體”為我們描繪出怎樣的世界?
本書預言了我們正生活于其中的未來,也記錄下了一些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以及那些前人展望,但后人無法想象的視界。 ☆ “蕞有趣的未來建設者”列夫·馬諾維奇
列夫·馬諾維奇是一位媒體理論學者,也是世界上蕞早運用計算機數字特效的程序員暨藝術家之一。他接受過古典繪畫、建筑學、計算機編程、視覺科學與認知心理學、文化研究等方面的訓練。在他和馬云、埃隆·馬斯克、蒂姆·庫克等人被列入“50位蕞有趣的未來建設者”時,媒體給出注解是“關于我們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蕞聰明的聲音之一”。 ☆ 新媒體理論開山之作,系統化詳盡分析新媒體視覺美學
在電影發展史上,眾多的大師之作完善了電影的語言。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新媒體作品層出不窮,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些作品所使用的語言呢?新媒體語言的歷史和理論亟待建立。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列夫·馬諾維奇朝著這個目標,做了大量基礎性的概念工作。 ☆ 新媒體并非憑空誕生,它從何而來?
馬諾維奇借鑒電影理論、藝術史、文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試圖從繪畫、攝影、電影和電視中追溯新媒體美學的源頭,在視覺與物質文化史的空間中繪出一系列軌跡,新媒體就位于這條軌跡之上。 ☆ 新媒體多種多樣,如何被歸納為一門語言?
馬諾維奇考察了數字影像、人機交互界面、超媒體、計算機游戲、合成、動畫、遠程在場及虛擬世界等新媒體領域,歸納出獨屬新媒體的維度以及創作范式,也引出全新的概念:文化交互界面、空間蒙太奇、影圖…… ☆ 新媒體時代,電影還是會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樣子嗎?
曾幾何時,電影影像在黑暗的影院中主宰一切。在數字時代,電影是計算機屏幕上的小小窗口、網絡中的一條數據流、硬盤中眾多文件中的一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代碼。馬諾維奇做出了關于未來電影的預言,一些預言已經實現,另一些則揭開了電影發展史上的另一種可能。 ☆ 新媒體的語言,便是未來文化生態的語言,是未來人類感知世界的語言
新媒體增強了現有的文化形式和語言,也為重新定義它們打開了大門——它將文化和文化理論轉化為一種“開源代碼”,給予我們一個重新思考世界和人類的機會。 ☆ 封面暗藏復古與新銳元素,呼應新媒體“史前史”
護封的設計靈感源自故障藝術(Glitch Art)、DOS系統命令行、90年代初計算機交互界面風格、電影膠片,印刷上選用了手感特殊的土豆淀粉藝術紙以襯托未來感印銀工藝,極具收藏價值。 ————————列夫·馬諾維奇的關鍵詞筆記本———————— #賽博格視覺
合成圖像不受人類視覺和攝影機鏡頭的局限,它可以有無限的分辨率和無限的精細度……從人類視覺的角度來看,它是超現實的,但又是完全真實的。合成圖像是另一種視覺的結果,這種視覺比人類更完美。
這是誰的視覺?這是計算機、賽博格、自動化導彈的視覺,是未來人類視覺的現實主義呈現……合成的計算機影像并不是低于現實生活的呈現,而是對于另一個現實的現實主義化的呈現。
#屏幕的時代
屏幕變得動態、實時、交互,但屏幕仍然是屏幕。交互性、模擬和遠程在場都表明,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仍然在盯著一個矩形平面看,它存在于我們身處的真實空間中,作為通往另外一個空間的窗口。我們還沒有離開屏幕的時代。 #虛擬現實
我們被鎖在虛擬現實的洞穴之中,被剝奪了語言的能力,我們將僅僅通過手勢、身體動作、面部表情來進行交流,就像我們的原始祖先所做的那樣…… #電子化觸覺
視覺距離確保了一個物體的光暈和它在世界上的位置,而“接近”的欲望實際上破壞了物體之間的關系,*終完全抹除了物質秩序,使得距離和空間的意義消失殆盡……實時影像工具讓我們可以跨越距離觸摸到對象,同時也可以破壞這些對象。這樣看來,與視覺所隱含的侵犯性相比,電子化的觸覺所帶來的實際侵犯更為嚴重。 #電影的未來
幻覺服從于行動,深度被平面替代,視窗發展為想象的宇宙,再進一步發展為控制面板。作為20世紀*卓越的幻覺機器和治療機器,電影影像曾經在黑暗的影院中主宰一切,現在它成為計算機屏幕上的一個小小窗口,網絡中的眾多數據流中的一條,硬盤里眾多文件中的一個…… #數據庫電影
計算機軟件提供了無盡的可能性,是全新的電影語言的希望所在。但同時,它們也阻止了全新電影語言的形成……隨著電影的發展,原始影像讓位于被處理過的影像,全新的技術不斷涌現,形成跌宕起伏之勢——這是電影的終結,也是一場真正的電影狂歡。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為新媒體研究這一新興領域描繪出一幅未來的發展圖景。作者將新媒體置于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視覺與媒體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體在技術與文化方面的來龍去脈。在本書中,作者運用藝術、人文、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討論新媒體對舊媒體傳統的借鑒,展示新媒體作品如何創造現實的假象、與觀眾交互、呈現空間,涵蓋虛擬現實、計算機游戲、人機交互界面等多種新媒體類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新媒體的普遍法則與邏輯。此外,作者還考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影響了電影語言的演進。
在宏大的歷史視野下,本書引出了一個問題——“新媒體”從何而來,又如何為我們打開了前所未見的世界?
本書被全球數百個學術項目用作教學參考書,曾被譯為俄、法、意、日、韓等多種語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個語言版本。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目錄
中文版自序
推薦序
前言:維爾托夫的數據集
致??謝
導??論
**章??新媒體是什么
第二章??交互界面
第三章??操??作
第四章??幻??覺
第五章??形??式
第六章??電影是什么
索??引
出版后記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節選
個人編年史
1975年,莫斯科。雖然我一直想做一名畫家,但還是去數學特色高中學了理科。學校除了常規課程外,還開設微積分和計算機編程課。上了兩年編程課,我們連一臺計算機都沒見過,老師是在黑板上解釋計算機編程的各種概念的。一開始,我們學習20世紀50年代后期蘇聯發明的計算機語言。這種語言的名稱非常奇妙,叫作“和平一號”(MiR-1),一聽就是冷戰的產物。接下來,我們學習一種更標準的高級語言:ALGOL-60。兩年的時間中,我們在筆記本上編寫計算機程序。老師在上面打分,然后返還給我們,糾錯是少不了的:比如循環語句中漏掉的結尾、未被聲明的變量、忘記寫的分號等。兩年的課程結束時,我們頭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帶到一個數據處理中心,這里通常需要經過官方許可才能進入。我把自己編好的程序輸進計算機,可它沒有成功運行。因為我從來沒見過計算機鍵盤,應該輸入數字0時,我卻按了字母O。
還是在1975年,我開始上古典素描的私教課程,時長也是兩年。莫斯科建筑學院的入學考試中有一項測試,要求考生在8小時內完成一幅古典人物半身像的素描。要取得*好的成績,不僅要畫得像,有完美的透視,而且要掌握完美的描影法。這意味著所有的陰影和光面完全要靠描影來表現,也就是說,所有*初描繪的線條*后都要看不出來才行。兩年間對著畫板度過的幾百個小時終于得到回報:盡管指定給我的是號稱世上*難畫的維納斯頭像,但我還是得了個“優秀”。維納斯頭像完全不同于蘇格拉底那樣的男性頭像,她頭上的各種小平面非常難處理,因為它們是很平滑地交匯在一起的,就好像是用曲面建模程序生成的一樣。后來我才得知,在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科學家也在處理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在計算機里生成明暗過渡自然的三維物體影像。今天仍在使用的標準渲染算法,就是在1975年,我開始學素描的那年,在猶他大學被發明出來的。
1985年,紐約,曼哈頓中心區,數字效果公司(Digital Effects)。清晨,我坐在一臺Tetronics終端機面前,剛剛結束我的夜班。這家公司是世界上**批為電影和電視制作3D計算機動畫的公司之一(《創》[Torn]的特技就是這家公司做的,他們還為各大主流電視臺制作計算機動畫)。我的工作是操作一臺制作計算機動畫的Harris-500主機,還有一臺PDP-11,用它來控制輸出35毫米膠片的Dicomed膠片輸出儀。幾個月后,我學會了公司專有的、使用APL(一種高級編程語言)編寫的計算機圖形軟件,并且開始做我的**組計算機影像。我想生成一幅古典人物半身像的合成影像,但是這項工作*終未能完成。由于軟件只能用原始的幾何單形(如立方體、圓柱體和球體)來創造三維物像,我只能用這些原始單形做出一個構圖,就草草了事。與其說Tetronics是臺光柵終端機,還不如說是個矢量。這句話的意思是:Tetronics并不能實時更新屏幕。在程序上每做一個變化,或者每改變一個視點,我都得敲下回車鍵,等著計算機一條一條地重畫那些線條;仡^想想,我干嗎要花費好幾年時間學習透視畫法,計算機只需要幾秒鐘的工夫就畫好了。我創作的幾幅影像作品在紐約的計算機藝術展覽上展出過幾次。然而,那個時候恰是后現代主義的全盛時期:藝術市場火爆異常,紐約的年輕藝術家們賺到盆滿缽滿,但藝術界還沒有對計算機藝術提起興趣。
1995年,奧地利,林茨市。我參加了全球*負盛名的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這一年,在藝術類別的劃分中,“網絡藝術”取代了“計算機圖形”,這標志著現代文化與媒體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計算機一直被用作生產工具,而現在它具有了普遍意義上的媒體機器屬性——不僅被用作生產,也被用作存儲和分發,萬維網就是這一新現象的具體表現。1990年左右,“數字媒體”這一術語出現,與“計算機圖形”一起在語言層面上開始為人們所知。與此同時,計算機在呈現已有的文化形式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全新形式:網站、計算機游戲、超媒體只讀光盤、交互式藝術裝置等。總而言之,“新媒體”出現了。在1985年,我需要使用專業計算機語言,編寫一長串計算機程序,才能把一個有陰影的立方體呈現在計算機屏幕上。而十年后,我只需要在一系列價格便宜的、基于菜單的三維軟件中做出選擇就能實現。它們可以在普通的個人計算機上運行。軟件中預先備好了大量的三維模型,其中就包括精細入微的人體與頭像。
1995年還有哪些事情值得一提?我出生的國家——蘇聯宣告解體。自由與束縛、交互性與預置性、西方的消費主義和東方的“靈性”,幾十年來,這些對峙的張力曾激發出大量創造性想象力,現在,它們跟蘇聯一起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消費主義、(充滿成見和陳詞濫調的)商品文化和超級大公司的勝利——聲稱自己統治了空間、時間、未來(例如,微軟推出廣告“今天你要去哪里?”;斯沃琪提出“互聯網時間”的新概念,將24小時分為1000個斯沃琪“節拍”;美國AT&T通信公司推出廣告語“你會的”[You will]),以及“全球化”(這個詞其實與“靈性”一樣,都難以捉摸)。
1995年,我到圣彼得堡參加“尋找第三現實”(In Search of a Third Reality)計算機藝術節。當時一場奇特的演出,可以看作關于全球化的一個極好的隱喻。跟其他演出一樣,這一演出也在天文館進行。跟所有人一樣,天文館的領導需要在俄羅斯的新經濟秩序下(或者說,沒有經濟秩序的情況下)維持生計,于是他將整個天文館都出租給了藝術節的組織方。黑色的半球形穹頂下,一位年輕藝術家正有條不紊地畫著一幅抽象畫,構圖系統,落筆謹慎,看起來跟我一樣受過傳統繪畫訓練,根本不走波洛克(Pollock)的風格。他手上戴著一只任天堂數據手套(Nintendo Dataglove)——1995年的西方算是常見的媒體物件,但在當時的圣彼得堡還是新鮮玩意。這個數據手套將作畫者的手部動作傳輸到一個小小的電子合成器上(這種電子合成器是莫斯科某家機構的實驗室組裝的)。合成器播放著音樂,一男一女隨音樂翩翩起舞——他們穿著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式的衣服,在一名滿臉疑惑的老年觀眾面前表演即興的“現代舞”。這場表演中,有傳統藝術、抽象畫、任天堂數據手套,有電子音樂、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還有在這樣一個沉湎于輝煌過往的古老城市(像威尼斯一樣)的天文館中關于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的探討(對我來說,關于虛擬現實的探討是來自西方的東西),這些彼此不兼容的歷史與概念層面被合成在一起,而任天堂數據手套只是這場大雜燴的其中一個層面。
1995年還迎接了互聯網的到來;ヂ摼W是全球化*具象化的,也是*顯而易見的表現。在20世紀90年代末,文化的逐步計算機化終將改變所有的信息技術,這一點也會變得非常明確。因此,如果借用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我們可以說: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轉向服務經濟與信息經濟。70年代,現代社會進入了所謂“后工業社會”(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語),之后,進入了“網絡社會”(曼紐爾·卡斯特[Manual Castells]語)。90年代的上層建筑開始反映出這種變化的全面影響。a20世紀8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是這種轉變的先兆,這一先兆在當年影響微弱、知者甚微,而到了90年代,從文化(culture)到電子文化(e-culture)、從計算機到普遍的文化載體、從媒體到新媒體等急速轉變,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有關分類和典型的問題。
到了2005年……
新書--新媒體的語言(精裝) 作者簡介
[俄]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是引領全球數字文化研究的理論家之一,也是應用數據科學分析當代文化的先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文化分析實驗室主管。他的研究涵蓋文化分析、人工智能與文化、數字人文、計算社會科學、視覺文化、媒體理論等領域,被媒體列入“25位塑造設計界未來的人”“50位蕞有趣的未來建設者”名單。 他的著作還包括《文化分析》(Cultural Analytics)、《人工智能美學》(AI Aesthetics)、《軟件文化理論》(Theories of Software Culture)、《Instagram與當代圖像》(Instagram and Contemporary Image)、《軟件掌管一切》(Software Takes Command)、《軟電影:數據庫導航》(Soft Cinema: Navigating the Database)等!缎旅襟w的語言》是他蕞重要的著作之一,被譽為“自馬歇爾·麥克盧漢之后,蕞具啟發性、覆蓋面蕞廣的媒體史”。 譯者簡介 車琳,電影研究者,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F任教于中國傳媒大學,致力于新媒體及拓展現實(XR)領域研究、電影節研究和策展實踐。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