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巴基斯坦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65807
- 條形碼:9787506865807 ; 978-7-5068-658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基斯坦史話 內容簡介
作為南亞大國以及重要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自獨立以來就在南亞地區乃至穆斯林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于中國而言,巴基斯坦不僅是西南方向的重要鄰國,更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在中國外交全局中占據重要和特殊的位置。特別是隨著中巴兩國領導人共同決定建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旗艦項目和標桿工程的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重要性更為凸顯,研究價值持續抬升。 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本書首先梳理了今日巴基斯坦所在區域的文明演變脈絡,從遙遠的印度河古文明開始回溯,經過次大陸的分分合合,再到英國殖民者統治次大陸,*后巴基斯坦實現獨立建國。考察了印度次大陸,特別是巴基斯坦所在地的諸多情況,如王權更迭、宗教信仰及風土人情等等。在此基礎上,本書得出了兩大結論,即著眼過去把脈巴基斯坦的幾對關系以及放眼未來影響巴基斯坦未來的關鍵勢力。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揚帆起航及快速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勢也必將中巴關系提升至歷史新高度。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筆者深感驕傲和自豪,對南亞,特別是巴基斯坦的研究永遠在路上!
巴基斯坦史話 目錄
巴基斯坦史話 節選
**章 遙遠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吠陀時代 1947年建國的巴基斯坦,雖然是個年輕的國家,但卻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與今天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同屬于古代印度的一部分,共同分享了古代印度那段悠久、輝煌而又獨特的文明。 **節 印度河流域文明:巴基斯坦歷史上**個璀璨文明 索安文化 產生于約50萬年前的索安文化被普遍認為是巴基斯坦這片土地上人類文明的開端。索安文化遺跡發現于印度河上游支流索安河[1]河谷的群特拉等地,故得名。在巴基斯坦的哈扎拉、白沙瓦和馬爾丹等地也發現了許多索安文化時期洞窟遺址。根據發掘出的石器判斷,索安文化屬于較為典型的早期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索安文化的先民們以狩獵、采集、捕魚為生,能夠使用火、馴養動物,并且懂得利用樹皮、獸皮等材料御寒。1987年,巴基斯坦和英國考古學家在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附近發現了由石英石打制而成的工具。據考古斷代分析,這些石制工具的年代距今約有200萬年。這一考古發現將巴基斯坦的歷史向前推進到了距今200萬年以前。這也是南亞次大陸上發現的*早的人工制品。 中石器時代的遺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內也有分布。這一時期的人類開始制作和使用體積較小的石器,仍以狩獵、采集和捕魚為生,并開始飼養牲畜。與這一時期的遺跡相比,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分布著的新時期時代文化遺址則更為普遍。以遺址時代早晚為序,比較典型的有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基達河谷的基利·庫爾·穆罕默德遺址、位于東南部信德省的阿姆里文化、位于克什米爾地區的布爾扎霍姆文化、信德地區的科特·迪季遺址及俾路支省南部的庫里山丘村落遺址等。這一時期的人們已能夠進行農耕,開始普遍飼養家畜。他們所使用的石器打磨、制作得更為鋒利,并且學會了制作和使用陶器。這些文明遺跡在一定程度上與后來在同一地區產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著承襲關系。 印度河文明 1921、22年發掘出的哈拉帕[2]遺址和摩亨焦達羅[3]遺址使得產生于前25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為世人所知。這是巴基斯坦歷史上**個輝煌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 哈拉帕和摩亨焦達羅遺址都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內,前者在旁遮普省的蒙哥馬利縣拉維河左岸被發現,后者則坐落在流經信德省拉爾卡納縣的印度河的右岸。摩亨焦達羅原本就是個佛教遺址,在這里進行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象形文字印章引起了考古學家們的注意。而早在1875年,哈拉帕地區也曾發現過帶有文字的印章。經過考古學家的分析研究,認為這兩處地方曾經存在著尚不為人知的文明,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就這樣被發現了。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印度河流域,后來的考古發掘發現印度河流域文明北起薩特累季河,南至坎貝灣,西起阿拉伯海的莫克蘭海岸,向東一直延續到恒河與賈木納河的交匯處,總面積比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范圍都要大。 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是高度成熟的城市文明。現今發現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城市、村鎮遺址已達數百個,其中位于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焦達羅兩處遺址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大、*具代表性且保存*為完整的兩處城市遺址。 哈拉帕和摩亨焦達羅兩座城市的建制相似,頗具一定的城市規劃和建筑水平。城市分為筑于土丘之上的城堡和建在地勢較低處的下城兩部分。城堡里有防御工事、高大寬敞的住房、公共浴室等。下城區是居住區,城區規劃井然有序,城內有居民住宅和店鋪等,房屋多用土坯或是尺寸一致的磚塊建成,家家戶戶都有水井、浴室和下水道。而每家每戶的下水道又與城內的排水系統相連,將污水排至河道。下城區內也設有谷倉、公共集會大廳和大型的公共浴池等設施。 據推測,建筑在土丘上的城堡是供城市的統治階級或是祭司們居住的,而下城區則為平民百姓的居所。城市內房屋大小不一,這也反映出了那一時期的社會中已經產生了貧富差距。而城市內大型的公共浴池,則被認為是與宗教活動有關,應該是當時的市民參加宗教儀式前沐浴的地方。這也就是說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先民很可能已經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但關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根據該地區出土的印章、雕像等器物推斷,其宗教信仰似乎是女性能力崇拜。此外,也有對樹木、動物、水、火等的自然崇拜存在。 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先民多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大麥、小麥、胡麻、芝麻、椰棗、豌豆等作物。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居民還種植棉花,據推測,這里可能是世界上*先種植棉花的地區。飼養家畜也變得十分普遍,這一地區出土了許多帶有家畜形象的陶像或印章。 除農業生產外,城市居民還從事手工業。印度河流域文明已經從單純的石器文明進入了金石并用的文明時代。這里的人們制作的石制器物已經相當精致了,但其*重要的手工業還是制陶。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做工精巧。既有使用陶輪生產的普通家用制品,也有精巧的印章、首飾、塑像等器物,有的陶器上還帶有彩繪。此外,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已經能夠使用金、銀、銅等金屬制造各種器物了。例如使用銅或是青銅制造斧子、刀、箭頭、鋸等工具,鏡子、燭臺等家居用品,或是人物、動物塑像等藝術品。人們還能夠使用金、銀制作項圈、手鐲、戒指等飾物。在城市遺址中還發現了紡錘、紡輪和染缸等,這說明紡織在當地也已經比較普遍了。 除了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外,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的商業貿易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這里曾出土過刻度尺、砝碼、車船模型和作為商標的印章等物品。摩亨焦達羅和哈拉帕都是重要的貿易中心。既有與印度河流域文明內部及相鄰地區的貿易,也有與中亞、波斯、阿富汗等地區間的商業聯系。而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的與摩亨焦達羅地區完全相同的印章和在摩亨焦達羅發現的帶有美索不達米亞風格的盒子,則說明了該地區與西亞、埃及之間還存在過海上貿易。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居民已經創造出了自己的一套象形文字系統。在出土的印章、石板、器物上都有這種文字出現。但到目前為止,對這些文字的解讀尚未能夠取得成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形象文字仍是一個未解之謎。這就使得關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許多疑問都不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其中就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來自何方? 誰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創造者?目前尚無定論。目前公認的看法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本地區原有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阿姆里地區,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下層發現了和俾路支村落文化一致的文化層。而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的某些器物也與俾路支村落文化時期的器物類似,因此,學界普遍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締造者是原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而這些人很有可能是俾路支斯坦的居民。學者們推測,隨著原本生活在俾路支的山麓、河谷地區的居民的人口數量增長,他們開始尋找新的適合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土地。于是他們開始向肥沃的印度河平原遷徙,并建立了新的村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村落逐漸發展壯大,直到公元前2300年左右,村落文化演變為了城市文明。 [1] 索安河(Soan River),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是印度河左岸的一條支流。 [2] 也有譯為哈拉巴。 [3] 也有譯為摩亨佐·達羅。
巴基斯坦史話 作者簡介
王世達,男,出生于1984年9月。外交學院碩士,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博士,紐約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南亞東南亞大洋洲所副所長,主要從事南亞問題研究。 杜佳寧,女,1989年出生。北京人。2011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烏爾都語專業,同年入職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烏爾都語部,從事烏爾都語廣播工作。2016年獲評翻譯職稱。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