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2708
- 條形碼:9787544782708 ; 978-7-5447-8270-8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本書特色
陳寅恪先生史學論文集 從事漢唐史研究無法回避的經典著作 簡體橫排版陳寅恪著作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真實存在嗎? 隋末唐初的“山東豪杰”是不是現在的山東人? 詩仙李白居然是“歪果仁”? 涵括20篇重磅論文,史料詳實,條分縷析,抽絲剝繭 闡釋一系列重要歷史問題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內容簡介
《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為史家陳寅恪之論文集,收入作者手定的重要論文共二十篇,包括《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桃花源記旁證》《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等,涉及漢唐時期的政治、經濟、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書完稿于1963年,但由于種種原因,1980年才得以搶先發售出版。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目錄
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后
述東晉王導之功業
《魏書·司馬睿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
崔浩與寇謙之
支愍度學說考
《桃花源記》旁證
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
書《魏書·蕭衍傳》后
讀《哀江南賦》
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
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
論唐代之蕃將與府兵
李太白氏族之疑問
書《唐才子傳·康洽傳》后
論韓愈
讀《東城老父傳》
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
四聲三問
從史實論《切韻》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節選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五〇“《晉書·王導傳》多溢美”條云: 《王導傳》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實乃并無一事,徒有門閥顯榮、子孫官秩而已。所謂翼戴中興稱“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以懼婦為蔡謨所嘲,乃斥之云:“吾少游洛中,何知有蔡克兒?”導之所以驕人者,不過以門閥耳。 寅恪案:王氏為清代史學名家,此書復為世所習知,而此條所言乖謬特甚,故本文考辨史實,證明茂弘實為民族之功臣。至若斥蔡謨一節,《晉書》殆采自《世說新語·輕詆類》“王丞相輕蔡公”條及劉《注》所引《妒記》,源出小說,事涉個人末節,無關本文宏旨,不足深論。又門閥一端乃當時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有關之大問題,不在本文范圍之內,是以亦不涉及。本文僅據當日情勢,闡明王導在東晉初期之功業一點,或可供讀史者之參考也。 東漢之末,三國鼎峙,司馬氏滅蜀篡魏,然后平吳,中國統一。吳、蜀之人同為被征服者,而其對征服者司馬氏之政權態度不同,觀下引史料可知也。 《晉書》五二《華譚傳》略云: 華譚,廣陵人也。祖融,吳左將軍、錄尚書事。父谞,吳黃門郎。太康中,刺史嵇紹舉譚秀才。譚至洛陽,武帝策曰:“吳、蜀恃險,今既蕩平。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而吳人趑雎,屢作妖寇。豈蜀人敦樸,易可化誘;吳人輕銳,難安易動乎?今將欲綏靜新附,何以為先?”對曰:“蜀染化日久,風教遂成;吳始初附,未改其化,非為蜀人敦愨而吳人易動也。然殊俗遠境,風土不同,吳阻長江,舊俗輕悍。所安之計,當先籌其人士,使云翔閶闔,進其賢才,待以異禮;明選牧伯,致以威風;輕其賦斂,將順咸悅,可以永保無窮,長為人臣者也。” 同書六八《賀循傳》略云: 賀循,會稽山陰人也。曾祖齊,仕吳為名將。祖景,滅賊校尉。父邵,中書令。著作郎陸機上疏薦循曰:伏見武康令賀循,前蒸陽令郭訥,皆出自新邦,朝無知己。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至于才望資品,循可尚書郎,訥可太子洗馬、舍人。 寅恪案:吳、蜀之人對洛陽統治政權態度不同,雖與被征服時間之長短有關,然非其主因,其主因在兩國統治者之階級性各殊所致。蜀漢與曹魏固是死敵,但曹操出身寒族,以法術為治。劉備雖自云漢之宗室,然淵源既遠,不能紀其世數,與漢之光武迥異,實亦等于寒族。諸葛亮為諸葛豐之后,乃亦家世相傳之法家。故兩國施政之道正復相同。蜀亡以后,西晉政亂,洛陽政府失去統治權,然終能恢復獨立者,非蜀漢舊境內之漢人,而是自漢中北徙,乘機南返之巴部落,蓋蜀漢境內無強宗大族之漢人組織,地方反抗力薄弱,洛陽征服者易于統治,此晉武帝所謂“蜀人服化,無攜貳之心”者是也。吳之情勢則大不然,孫氏之建國,乃由江淮地域之強宗大族因漢末之擾亂,擁戴江東地域具有戰斗力之豪族,即當時不以文化見稱之次等士族孫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而組織之政權。故其政治社會之勢力全操于地方豪族之手。西晉滅吳以后,此種地方勢力并未因之消滅,所以能反抗洛陽之統治,而與蜀亡后之情勢不同也。觀陸機薦賀循之疏及華譚對晉武帝之策,皆以籠絡吳地之統治階級為綏靖之妙用,此中關鍵不難窺知矣。后來洛陽政府亦稍采用此種綏靖政策,尚未收大效,而中州已亂,陳敏遂乘此機會據有江東,恢復孫吳故壤,此本極自然之趨勢,不足為怪。所可怪者,陳敏何以不能如孫氏之創業垂統,歷數十年之久,基業未定,遽爾敗亡,為世所笑,斯又吾人所應研究之問題,而當日江東地域即孫吳故壤特殊情勢之真相所在也。 ……
陳寅恪合集陳寅恪合集(史集金明館叢稿初編)(精)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7.3—1969.10.7),著名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詩人,為中國現代史學界集大成者,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曾于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大學高等政治學校就讀,回國后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嶺南大學任教,精通梵文、波斯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國學功底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精華,在隋唐史、魏晉南北朝史、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造詣卓著,其史學治學方法對后輩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史學界百年一見的人物,受歷代學人敬仰推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