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如刀 本書特色
本書所要研究的主題顯然不是沒有任何色彩,不管是否屬于知識分子,我們每個人都與暴力保持著一種朦朧的關系,暴力在使我們震驚的同時,又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面對暴力問題,我們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暴力令人膽戰心驚,可是又充滿了魔力,那些靠著講述暴力故事、渲染殘酷畫面而大獲成功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就是很好的證據。由此,我們便會理解,將暴力作為歷史研究課題,特別是作為社會學研究課題,這**不是什么簡單而毫無意義之舉。有人希望能夠很超脫地思考暴力問題,但這談何容易,因為這一主題會涉及統治、違抗和死亡等話題。
如刀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從橫縱兩個側面對西方語言暴力進行的分析,分為五部分,匯編20余位法國學者的文章。 全書中心詞是知識分子的暴力,但這不是簡單的學術之爭,情況非常復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述: 知識分子通過語言暴力進入某個知識群體圈子,揚名立萬,擊敗權威,為此他們在語言使用和表達形式方面不惜嘩眾取寵。 知識分子矛盾的地位問題:他們自恃博學而自我感覺居高臨下,不同于蒙氓;他們往往不滿足于文字、學術層面的一爭高下,而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斗爭中,完成從思想理論的設計者到社會變革的實踐者的轉變,甚至對其他知識分子進行攻擊迫害。 他們對當權者既抱有批判的態度,又心存主動結交的心思。而其介入政治的目的往往首先是打擊學界的同行。因而當權者往往樂于鼓動他們之間的爭論、筆戰,以此為借口介入知識圈子,名正言順地去為知識領域制定規則。
如刀 目錄
目錄
引言 知識暴力:歷史新主題
樊尚.阿祖萊
帕特里克.布舍龍 001
**部分 知識分子想象的戰士 031
文藝復興時期的劍術與學術爭斗中的語言
帕斯卡爾.布里瓦斯特 032
將作家們排成戰斗隊形:17世紀知識分子的關系中出現戰士
幻想的關鍵問題
尼古拉.沙皮拉 043
武器的選擇:讓.卡瓦耶和讓.科塞的抵抗性介入活動
法比耶娜.費代里尼 056
第二部分 爭論的變形計 073
托馬斯.阿奎那對決布拉班特的西格爾,1270年:爭論的編年史
貝內迪克特.塞爾 074
人文主義是一種論戰主義嗎?——關于彼特拉克的《抨擊》
艾蒂安.昂埃姆 093
教士的鏡子:宗教戰爭(1560—1574)之初天主教和新教改革派
之間的神學爭論
熱雷米.福阿 107
附錄 新教教徒和天主教教徒的辯論(1561—1572) 124
博士們的爭論:索卡爾事件中啟發性的違抗與暴力(1996—2005)
洛朗-亨利.維尼奧 126
第三部分 吵鬧與爭論,知識分子身份認同的基礎 149
作為基礎的暴力?——對舊制度下自由思想身份認同源頭的考驗
斯蒂凡娜.范達姆 150
皮埃爾.波姆的訴訟案:18世紀一場醫學爭論中凸顯的職業合法
性與論戰暴力問題
亞歷山大.旺熱 170
革命中的知識暴力:科爾奈.迪拉威爾的斗爭
讓-呂克.沙佩 187
第四部分 雄辯家,神學家,知識分子:權威的暴力 203
擊敗對手:西塞羅修辭中演講暴力的使用與限度
夏爾.蓋蘭 204
羅馬帝國前一百年的演講、揭露與審查
宴.里維耶爾 219
威嚴的演講,權威的話語,隱藏的暴力:對拉昂的安塞爾姆
語句的分析(1117)
塞德里克.吉羅 240
“聽從良知,永不低頭!”:亨利希.曼向德國人發出的號召
(1933—1939)措辭激烈的命令性講話
瓦萊麗.羅貝爾 254
皮埃爾.布迪厄和知識暴力
夏洛特.諾德曼 269
第五部分 對世界實施的暴力:理論化與規定 281
戰斗的雄辯術:知識分子的論戰以及伊索克拉底號召的暴力
樊尚.阿祖萊 282
11—12世紀西方知識暴力在教會中范例的形成
多米尼克.伊奧尼亞-普拉 302
15世紀小說對社會的譴責、揭發以及分類:對中世紀文學惡語
形式的評述
帕特里克.布舍龍 312
腦力勞動與政治暴力:17世紀末法國的貴族制度的理論化
蒂納.里巴爾 335
后記 對于暴力的社會認識的幾點評注
貝爾納.拉伊爾 352
作者簡介 358
全書人名對照表(按照名姓的字母順序排列) 362
如刀 節選
貝爾納.弗朗克的話被認為是對知識暴力的戲謔:文字能夠置人于死地,但死亡輕如鴻毛,因為譏諷無法真正殺人。這些言論的作者之所以沒有將象征性的死亡當成笑料,難道因為他們是研究舊時代的歷史專家的緣故嗎?情況或許并非如此,歷史人類學家教我們認真對待虛構的身份和身體遭受損害的效率,而社會學也讓我們研究象征性暴力制造苦難的方式,苦難可沒有什么象征性可言。我們雖然是古代史和中世紀歷史學家,但我們首先是歷史的繼承人,是我們自己的歷史的繼承人,歷史要求我們永遠不要混淆筆戰和民眾的戰爭、文學謀殺和集體屠殺。這也許就是貝爾納.弗朗克筆下那個看似毫無價值的詞所具有的重要性吧:沒完沒了的戰后時期的重要性。 所以本書嘗試對“文字暴力”和“武力暴力”之間的關系既分隔,又銜接;既區分,又結合。有那么一代人,他們所受的政治教育常常來自對知識暴力甚至對真正的暴力抱有同情的教材及其作者。的確,法國哲學具有某種傳統,對末世說情有獨鐘,喜歡粗暴地對待世界與普通意義。對很多人而言,拋棄這一激進的批評方式,轉而采取一種表面看起來更加理性、更趨平和的批評方式,就意味著思想上的枯竭和屈從,正因為如此,任何尋求和平知識辯論的努力都會立即遭到質疑。我們可以尋找一種與這一知識傳統分道揚鑣的方式——該方式在歷史研究領域廣泛使用,有時會令僵化思想的維護者們目瞪口呆——同時并不拋棄傳統思想的*寶貴遺產:知識暴力的信念不在于謾罵,而在于分類,它本來就存在于任何思想活動之中。 但是在此應如何理解所謂的“知識暴力”呢?我們把這一并不確定的歷史問題交給不同的歷史學家,讓他們去進行跨時代的集體思考,我們此舉并無意把社會學構想的“成熟”概念引入舊時期去,更無意通過如此的轉移期待獲得什么因方法的時間錯位而產生啟發效果。這倒不是因為我們認為這一方法不合理,而是因為過去它在正常狀態下根本行不通:知識暴力的概念對于當代歷史而言并不比對古希臘歷史更為恰當。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別的,只是要選取普通意義上的一個概念來研究,通過歷史來讓人研究。我們相信,與社會學領域的其他專家比較而言,歷史學家雖然說不上更加勝任這一研究工作,卻也不會有什么準備不充分之處。其他專家于是可以對歷史學家委以重任,他們不是提供概念的人,而是激勵者,能夠廣泛推動思考,以構建一個歷史主題,而且還要充當他們各自領域的實踐者。就是這樣的認識論中的非暴力原則促使我們做出了這一選擇,當然,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一泰勒式的角色分配方法 ? 也許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的確,有人可能會援引如此的管理方式,硬性地區分資料研究者和意義研究者。
如刀 作者簡介
[法]樊尚.阿祖萊(Vincent AZOULAY):巴黎東馬恩-拉瓦勒大學希臘歷史講師,目前致力于研究古雅典時期的政治及禮儀文化。2004 年發表著作《色諾芬以及權力的特設:從領導力到超凡的能力》。 [法]帕特里克?布舍龍(Patrick BOUCHERON):巴黎第一大學中世紀歷史講師及法國學術研究院的成員。中世紀意大利城市與政治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認識論及歷史寫作方面的專家。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