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748
- 條形碼:9787520366748 ; 978-7-5203-667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內容簡介
2017年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與杭州師范大學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在杭州舉辦了以“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近代社會史靠前學術研討會。本書為會議論文集結而成,分“學術回顧”“地方治理與區域社會”“新觀念與社會演變”“傳統社會與革命新生”四個專題,在延續“區域社會”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對“國家治理”這一新概念的討論。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目錄
一 學術回顧
三十年來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范式轉換
中國社會史研究四十年
二 地方治理與區域社會
民國時期城市寺廟管理及其困境——以北平社會局對安化寺糾紛的監管為例
從“民間機制”到“官方體制”:清及民國時期江西的“義圖”
妥協與對抗:清代以來洞庭湖區的漬澇災害及其因應之道
1933-1937年間華北白銀走私與中國各方應對探析
底層政治:民國北平東岳廟道士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治理
上海工部局早期市政權的建立與擴展(1854—1863)
“教養兼施”的實踐、成效與困境:民國浙江救濟院研究(1928—1937)
出仕、保證與同鄉:明清同鄉京官印結
授之以漁:土山灣孤兒院與近代上海孤兒救濟
三 新觀念與社會演變
晚清科舉改革和書店的應對之道
發現“青年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年問題調查的興起
從個人經歷到公眾記憶:作為全球史的近代社會史書寫——以20世紀前西方人對“杭州”的描述為例
以場域理論視角反思近代中國新聞業
早期宗教傳統與實踐
四 傳統社會與革命新生
紳士的分裂:咸同之際山東鄉紳劉德培的抗官之路
知識青年奔赴延安:一項戰時交通社會史的考察(1937-1945)
國民黨訓政時期的區鄉公所與自治行政——以廣東為中心
張嘯林建議蔣介石開征遺產稅考析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節選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20世紀90年代,海外學者討論市民社會、公共領域、國家與社會關系,也影響到國內學術界,先是政治學后是歷史學。這一影響主要表現在近代史、明清史乃至整個中國史研究領域。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更多地表述為“社會與國家”,體現出自下而上從社會看國家的研究立場。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有王宇信、徐義華《商代國家與社會(商代史·卷4)》,牟發松主編《社會與國家關系視野下的漢唐歷史變遷》,孟憲實、榮新江、李肖主編《秩序與生活:中古時期的吐魯番社會》,劉后濱主編《日常秩序中的漢唐政治與社會》以及杜常順、楊振紅主編《漢晉時期國家與社會論集》都反映了編者對政治史與社會史結合的追求。明清史領域探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成果較多,代表性的成果有鄭振滿《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臺傳統社會》、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吳琦主編《明清地方力量與地方社會》。李治安主編“基層社會與國家權力研究叢書”9種。近代的相關研究則有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還有馬小泉《國家與社會:清末地方自治與憲政改革》、徐小群《民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1912-1937》等。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學學者李友梅《制度與生活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變遷》(《解放日報》2008年12月18日)提出,“國家與社會”的分析框架與社會生活實踐始終存在無法擺脫的張力,提出嘗試構建“制度一生活”的分析框架,以“自主性”為觀察對象,更有效地呈現和解讀這一社會變遷過程。這一想法或許也適應于社會史研究。社會史學者也在研究實踐中敏銳抓住了制度與生活的關系,如劉永華《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戶的戶籍與應役實態——兼論王朝制度與民眾生活的關系》(《廈門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杜麗紅《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衛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可以預見,隨著日常生活史、新制度史研究的展開,“制度與生活”的研究視角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結構與生活的社會史 新時期社會史強調對于社會群體的研究,重視從群體關系的結構探討社會。有別于以往比較單純重視生產關系而兼顧法權關系的探討,從階級關系向等級身份的研究轉變,或者說將兩者結合起來。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到90年代中期,出現了一批研究的成果。如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朱紹侯《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與階級關系》,張澤咸《唐代階級結構研究》,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韓大成《明代社會經濟初探》,經君健《試論清代等級制度》《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聶寶璋《中國買辦階級的發生》。 著眼于社會結構的研究,通貫性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馮爾康主編《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沈大德、吳廷嘉《黃土板結——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探析》。不同時期社會結構探討方面,有李天石《中國中古良賤身份制度研究》,吳琦《明清社會群體研究》,章開沅、馬敏、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李明偉《清末民初中國城市社會階層研究(1897~1927)》等。 新時期社會史的重要特征是強調全方位研究普通民眾的生活,社會史除了重視社會結構,同時重視社會生活。前述社會生活史研究著作之外,還有宋鎮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商代史·卷七)》、蔡鋒《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生活研究》、彭衛《漢代社會風尚研究》、秦新林《元代社會生活史》、李長莉等《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朱漢國等《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社會生活卷(1900-1949)》《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社會生活卷(1949-2000)》論述了民國與20世紀下半葉的社會生活。 ……
地方文獻、區域社會與國家治理 作者簡介
周東華,浙江杭州人,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主任,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有基督教會與近代中國的教育史、社會公益史、醫療社會史等。出版專著《民國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在《社會學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多篇為《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趙曉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專著《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本土和現代的探索》《當代中國基督宗教史研究》《域外資源與晚清語言運動:以圣經中譯本為中心》。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吳耀宗卷》《趙紫宸卷》等六部論著。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經濟學動態》《清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七十余篇。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