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79381
- 條形碼:9787300279381 ; 978-7-300-2793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本書特色
本書采取“問題史”的敘述策略,對清末民初以來的清代思想觀念與文化史的基本內容、敘述方式及其內在涵義進行系統的梳理與解讀。本卷不是簡單的研究綜述,而是對近百年來與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若干論題與流派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質。本卷嘗試從清代思想文化演變的內部視角觀察,力求構成比較貫通的解釋脈絡,而不是把清前期與近代時期割裂開來,用現代人的框架去強行理解清代人的思維或生活習慣,希望對百年來相關研究的多樣范式進行總結與詮釋。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內容簡介
本書采取“問題史”的敘述策略, 對清末民初以來的清代思想觀念與文化史的基本內容、敘述方式及其內在涵義進行系統的梳理與解讀。本卷不是簡單的研究綜述, 而是對近百年來與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若干論題與流派形成的背景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進而把握其不同于前代的特質。本卷嘗試從清代思想文化演變的內部視角觀察, 力求構成比較貫通的解釋脈絡, 而不是把清前期與近代時期割裂開來, 用現代人的框架去強行理解清代人的思維或生活習慣, 希望對百年來相關研究的多樣范式進行總結與詮釋。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目錄
**節清代思想文化與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關系2
第二節“科學”標準引領和制約下的清代思想史研究5
第三節從“啟蒙論”到“早期近代論”:清代思想文化
研究范式的演變10
**章明末清初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轉移
——以近百年相關討論為中心15
**節反思“民族主義”與“進化論”模式支配下的
明清鼎革研究16
第二節治學視野的拓展:從“觀念史”到“感覺史”33
第三節沖突抑或調適:中西文化交流與清初政治文化42
第二章“經世”觀念史三題56
**節“經世”觀念和范圍的界定58
第二節“經學經世”、“理學經世”還是“禮學經世”67
第三節“經世觀”只存在于明清易代或晚清變革時期嗎74
第三章清代考據學的科學解釋與現代想象86
**節清代考據學的現代性建構及其局限86
第二節清代考據學是否具有思想性:新義理學發微96
第三節“六經皆史說”對經學權威的消解及其意義105
第四章清朝文治政策研究評析112
**節對清朝文治政策的總體評價112
第二節政統與道統之爭:皇權與士大夫的心理博弈120
第三節文化控制與帝王心術130
第五章清朝諸子學、理學、今文經學復興的意義
——兼及與晚清政治態勢的互動關系137
**節挑戰理學獨尊羽翼經學復古
——清代諸子學的作用137
第二節晚清經世型理學的興起及變異145
第三節今文經學的復興:維系正統與倡導變革的
雙重作用154
第六章從“單向文化傳播論”到知識類型轉變的現代性分析
——西學東漸史百年研究回顧168
**節傳教士作為西學輸入媒介之得失的評價169
第二節西學輸入的體制變革背景及其現代性困境178
第三節“概念史”研究的興起與西學東漸解釋
路徑的轉變188
第七章晚清時期中國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及流變
——反思同化論、根基論、建構論的解釋模式200
**節晚清立憲派與革命黨論爭中的“民族主義”議題201
第二節人類學理論與概念史視野下的晚清
“民族主義”研究211
第三節晚清“民族主義”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后現代的視角222
第八章晚清“中體西用說”與文化保守主義的生成和轉型
——以民初以來的若干討論為例228
**節“中體西用說”的內涵構成及其演變態勢229
第二節維新派與洋務派對“中體西用說”內涵的
不同理解235
第三節“西學中源說”與“中體西用說”的互滲
及其意義244
第四節晚清文化保守主義對“中體西用說”的
延續與修正249
參考文獻255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節選
清代思想文化與前朝有所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清朝是由在漢人眼中屬于異族的滿人統治的朝代,正是因為滿人曾長期被漢人當作野蠻化的族群加以看待,所以滿人即使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也面臨著如何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這樣的復雜問題。因為滿人一方面要以漢人奉持的儒家價值觀為核心,借此統攝知識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清朝控制的疆域版圖空前遼闊,族群分布日益呈現出多樣性和藩部地位不斷提升,清廷必須兼顧漢人以外的多民族共同體的感受和利益,所以其思想文化構成了一種獨特的“二元特性”,這種二元特性并非前朝的“漢化”模式所能解釋。與之對照,一些漢人知識群體則秉持宋明以來所形成的“夷夏之辨”立場,經常蔑視滿人以蠻霸的軍事暴力奪得天下,認為其并不具有文化正當性。與此同時,清朝統治者則以“大一統”的新思維涵括和抵消了夷夏對立的緊張感,把漢人知識群體逐漸收編到由新型正統觀支配的多元體制內。因此,清朝統治者和漢族文人之間的思想博弈及其相互轉換過程無疑是考察清代思想文化演變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晚清“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與夷夏之辨的思維有著微妙的繼承關系,同時又是革命黨人發起反清運動的輿論源頭。因此,“民族主義”思潮所表現出的變革趨向遂成為后人評價晚清思想的一個重要指標。清代思想文化有別于前朝的另一個特點是,受西學輸入的影響日益深入,以至于到了很難保留其傳統原貌的地步。那么,西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和模塑了清代思想文化的特質,就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一條思考主線。其中所孕育的繁復曲折絕非前代思想所能概括。本章擬以“民族主義”與“西學輸入”這兩個切入點為參照系和坐標,嘗試分析近百年來清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依恃的方法論及其演變態勢。
百年清史研究史·思想文化史卷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2019)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并長期致力于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