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銅人文叢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銅人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4160
- 條形碼:9787520164160 ; 978-7-5201-641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銅人文叢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銅人文叢 本書特色
★當我們在談論“中醫針灸”時,會考慮“中醫針灸有一成不變的傳統嗎?”張樹劍的問題意識提示我們注意到一個現象,時至今日,海內外依然有諸多新的針灸流派不斷涌現,他們有著與正統理論迥然不同的理論體系。《中國針灸思想史論》的研究視野突破了針灸流派、學派分類的正統思路,以歷史學、醫學社會學、歷史人類學等方法重新審視中醫針灸的傳統,嘗試繪制針灸知識的新圖景。 ——高唏 ★作者以其精致的文字、對針灸乃至中醫理論獨到的“歷史情景化”理解,向我們展示了針灸知識和理論的緣起及其歷史演進,不僅以歷史主義的態度,從針灸的相關概念、理論辨析人手,將針灸乃至中醫思想理論置于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對其做了合乎情理的理解和闡釋,而且通過具體的專題研究,讓讀者意識到,宋元以來理論化的針灸并非中國傳統針灸的全部,中醫在不同時代思潮影響下不斷闡釋而日臻精致復雜的理論,與具體的臨床實踐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和緊張。 ——余新忠 ★對于針灸,僅從具體的知識、技術是難以解釋清楚的,需要從歷史的角度、思想觀念的層面,作深度研究和闡釋。《中國針灸思想史論》就是循此理路,探求理解和認識針灸,進而明了前行方向的力作,且其面世也堪謂逢時。 ——趙京生
銅人文叢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銅人文叢 內容簡介
《中國針灸思想史論》是“銅人文叢”中的一本。本書稿為社科基金項目“中國針灸思想史研究”的很終成果,也是作者多年來在該領域研究的集中成果,分上下兩部分,部分側重于理論解讀,主要運用知識考古的方法,回溯與重新闡釋傳統針灸的概念理論,著重討論針灸理論形成時期的文化背景因素的影響;第二部分側重于史論,引入社會史與歷史人類學的方法,對針灸學術目前重要命題與影響其理論演變的重要人物與事件作了分析。該書較為全面地呈現了針灸學術目前的重要概念命題的形成與演變,尤其對技術思想的演變歷程與重要節點作了分析。
銅人文叢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銅人文叢 目錄
上編概念與理論流變
**章論經脈011
**節經脈形態:觀察與想象011
第二節奇經名實考019
第三節經脈數量:因天而數044
第二章論身形051
**節經筋051
第二節四海053
第三節骨節056
第三章論腧穴064
**節腧穴形態:基于體表解剖與觸診064
第二節三百六十五穴:概念背后的腧穴觀072
第三節八風:從自然現象到腧穴077
第四節取穴法083
第五節根結標本:腧穴效應的借喻091
第六節常用類穴解讀094
第四章論刺法122
**節镵針之由來與早期經脈思想122
第二節“損益”思想與針刺補瀉128
第三節守神、本神、治神135
第四節從律管候氣到針刺候氣143
第五節治亂—導氣152
第六節驅邪—守機160
第五章針灸理論與概念的觀念再識與解析168
**節針灸理論概念的基本觀念再識168
第二節構建針灸理論的觀念基點——法天185
下編學術史專題討論
**章針灸的傳統:歷史與比較的視角189
第二章“子午流注”針法思想與宋元針灸理論之固化196
第三章中藥歸經:容易迷失的導游207
第四章宋代解剖圖及其立場214
第五章新舊之辯——20世紀50年代朱璉“新針灸學”的浮沉229
第六章針刺消毒史:近代以來的曲折遭遇與社會反應243
第七章對針灸“辨證論治”的討論261
第八章由“干針”的“入侵”與“獨立”談針灸概念、理論內涵之變革272
第九章現代針灸臨床新學派背景與前景透視288
征引文獻296
后記:江河不廢之東方學術315
銅人文叢中國針灸思想史論/銅人文叢 作者簡介
作者張樹劍,醫學博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16-1017),馬來西亞拉曼大學(2013)、泰國蘭實大學(2017)客座教授,中國針灸學會文獻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領域為針灸理論與學術史,以獨著、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針灸學術史及針灸理論研究學術論文30余篇,完成專著《中華圖像文化史?醫藥卷》(中國攝影出版社,即將出版),作為副主編完成著作《針灸學基本概念術語通典》(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學術隨筆集《明堂深許》(2014年,海天出版社),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中國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獎一獎。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宋元以來中醫知識的演進與現代中醫的形成研究”之子項目“宋以來技藝、器具變革與中醫知識的演進和再生”與中國科協學科史研究專項“中國針灸學科史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國針灸思想史研究”、江蘇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針灸經典理論構建之思想內涵研究”等各級科研項目十余項。同時擔任《中國針灸》《中醫雜志》等十余種學術期刊審稿人,近年來在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查理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等國內外學術機構作學術報告30余次。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