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6718
- 條形碼:9787108066718 ; 978-7-108-06671-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本書特色
葛承雍先生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著名學者,作者將多年的研究成果收進這部五卷本的文集中。從宏觀的大寫意到嚴謹的工筆畫,以文物與文獻相印證,完成了一系列學術界為之矚目的具有開創性的論文,揭示出一系列隱秘不彰的中外文明交匯的史實,在時空坐標里閃耀出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襟度,必將對后人有極大啟迪。
孫機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名譽院長,資深研究館員,時年九十。
在中古胡漢文明的求知路上,葛承雍先生一步一個腳印前行,具有敢為人先、探微闡幽的學術風格。他對新文物和舊文本所作的闡釋,使研究對象更加物質化和更加精神化。匠心獨運的五卷文集,既是嘗試集,又是新知集,實證與妙語兼而有之,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蔡鴻生
首屆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長,中山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時年八十六。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始終伴隨著對外來文明的借鑒與吸納,漢唐時代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力強大,人口眾多,文化發達,胡漢交往頻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國以外的外國人)通過貿易、出使將本國的工藝品、器物、食物乃至動植物帶到中原內地,同時將外來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藝術、習俗也帶到漢地。很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國的宮廷、城市,潛移默化中將他們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漸使得中華文明中有了外來文明的因素。但是,多年來相關研究或者較依賴于文獻記載,或者比較具有局限性,不能較為全面、系統地展示胡漢文化的交流互動。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學術界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日趨深入,尤其是大量相關考古成果的涌現,為深入研治胡漢文化交流的課題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本書作者是有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20多年來始終堅持從歷史學、考古學的角度開展對漢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互動問題研究。本書就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代表中國學術界有關外來文明入華研究的很高水平,能夠與靠前學術界交流對話,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全書總書名為《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分為五卷,即《交流卷:綿亙萬里長》《民族卷:胡馬度陰山》《藝術卷:拂菻花亂彩》《宗教卷:番僧入華來》《胡俑卷:綠眼紫髯須》。在書中,作者縱論胡漢文化如何在漢唐時期進行深入交流互動,具體考察了入華胡人的生活狀況,探討外來文明對中原建筑、書法、繪畫、雕塑以及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挖掘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中原地區的傳播。作者長期工作于考古文博的一線,親身接觸大量新出土但尚未刊布的考古文物及文獻成果,在此基礎上,作者撰寫多篇文章并配以重要的圖片,這些研究文章對于推動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對于建立中國學者與靠前學術界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作者關注的地域空間大多與漢唐以來絲路沿線的族群、政權相關聯,對于這些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的基礎性研究,對于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構想有著積極作用。 書中多篇文章在靠前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深研究館員孫機先生、中山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蔡鴻生先生撰寫推薦詞對本書予以肯定與推薦。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目錄
目錄
* 前言
* 胡人的眼睛
——唐詩與唐俑互證的藝術史
* “胡人歲獻葡萄酒”的藝術考古與文物印證
* 唐代胡商形象俑研究
* 絲路商隊駝載“穹廬”“氈帳”辨析
* 唐代胡人袒腹俑形象研究
* 唐代狩獵俑中的胡人獵師形象研究
* 北朝隋唐引牛駕車胡俑寫實現象
* 壁畫塑俑共現的唐代家樂中的胡人
* 唐代孔雀冠與外來造型藝術
* 繪塑同風、畫俑互映:唐“胡漢馬球圖”藝術審視
* 湖湘地域出土唐代胡俑的特色
* 蒙元時代“胡人”形象俑研究
* 日本胡人假面形象溯源
——評與龜茲樂舞有關的學術考釋新收獲
* 絲路古道與唐代胡俑
* 本卷論文出處
* 本卷征引書目舉要
* 英文摘要
* 后記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節選
胡漢歷史問題是歐亞大陸上民族史、邊疆史、文化史、語言史的前沿問題,體現了中國歷代王朝與域外周邊國家以及西亞、地中海沿岸之間的往來互動。從廣闊無垠的草原到茫茫無際的戈壁,從峻嶺奇峭的大山到河川交叉的平原,胡漢碰撞演繹的歷史與胡漢融合的文化遺痕清晰可見。一個世紀以來,中古胡漢演進圖冊不斷被考古新發現所補充,喚起人們從歷史記憶中醒來。
人類的記憶常是文化的記憶,人類的歷史也依靠文化的鏈環銜接與延續。千年前的中古時代已經離我們的記憶十分遙遠,但是這個消失于歷史深處的隋唐文化又距離我們很近很近,膾炙人口的唐詩常常被人們吟詠朗誦,斑斕多彩的唐服常常飄忽在人們眼前,風剝雨蝕的唐窟佛像不時展現在人們面前,花紋精美的金銀器不斷出現在各類奢侈品的海報上……今人借助隋唐大國的文化遺產仍然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出國展覽的大唐文物成為中華文化*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其中的胡俑、壁畫、金銀器、紡織品等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書寫胡漢歷史就是書寫我們民族的心靈史,是提高我們民族思想境界的人生之學。胡人形象的陶俑、壁畫等載體不是一幅幅威武雄壯的“群星譜”,但卻是能夠進入那個時代歷史譜系的一組組雕像,彰顯著那個時代的民族形象和藝術魅力。觀摩著不同的胡人造型正反面形象,猶如端詳觀賞“肖像”,讓我們發現了中古時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民族正面。
北朝隋唐對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幻象,因為我們可以通過雕塑、繪畫、器物等種種載體看到當時人的形象,通過縮微的文物看到當時的卓越創造。所以我每次面對那些雕塑的胡俑、蕃俑、漢俑……觀察那些壁畫中深目高鼻、栩栩如生的人物,不是干巴巴、冷冰冰的感覺,而是濕漉漉、黏糊糊的情感,文物就是當時歷史遺留下的精華版,對我們的思維理解有著直觀的作用,并成為今人解讀中國古代*輝煌時期的向導。
20多年來,我走訪了海內外許多收藏有中國古代“胡”“蕃”等外來文物的考古單位和博物館,記述和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石刻、陶俑、器物、壁畫,閃現在我眼前和縈繞腦際的就是中古時期的胡人記憶。歷史的經緯中總是沉潛著被文獻忽略的人群,*精彩的史頁里也匿藏著濃濃的外來民族元素,來自西域或更西方的胡人就常常被主觀避開。所幸考古文物印證了史書記錄的胡人活動,呼應了詩賦中對胡人的描述,厘清了一些舊史軼聞中存在的疑團,生動地折射出胡漢相雜的歷史面貌。盡管學界有些人嘲笑我是“紙上考古”,但這其中的辛苦一點不比田野考古輕松,只有在破解疑難問題和寫作論著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
我所從事的歷史文物研究,不單是介紹歷史知識或揭秘什么歷史真相,更不是胡編亂說糊弄歷史,我所看重的是發掘當時歷史社會條件下所形成的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及其對當代人的影響,這樣才能理解今天不同語言民族分布的歷史淵源,才能夠看清當下中國族群身份認同的問題實質,才能在國家民族文化大事之類的議題上掌控話語權。因為華夏民族遭受過太多的傷痛,留下過沉重的歷史包袱,我沉潛在史料的海洋里和考古文物堆中,通過文物、文字和古人靈魂對話,就是讓今人知道歷史上曾有一群人的生命散發出奇異的光彩。這樣的文字比起虛構的文學更能有助于人們認知中華民族的文化,了解中華民族并沒有落后挨打的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愿意繼續寫下去。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綠眼紫髯胡(胡俑卷) 作者簡介
葛承雍,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敦煌研究院等院校兼職教授。1993 年起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8 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現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研究領域:漢唐文明、絲綢之路、宗教文物、藝術考古、古代建筑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