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細(xì)看歷史有學(xué)問(新版)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1349606
- 條形碼:9787511349606 ; 978-7-5113-49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細(xì)看歷史有學(xué)問(新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選錄了百十篇歷史隨筆性文章,多從細(xì)微之處著手,搜尋歷史的蛛絲馬跡,力求見微知著,去偽存真。其中,歷史不忍細(xì)看、歷史現(xiàn)場調(diào)查、往事新知、歷史開卷有疑、名人新探、韻事追蹤和海外縱橫七個部分,將作為觀察歷史的放大鏡、透視鏡和顯微鏡,不求從宏觀上把握歷史,但求從細(xì)微之處發(fā)現(xiàn)歷史,幫助讀者學(xué)習(xí)歷史,增長知識。
細(xì)看歷史有學(xué)問(新版) 目錄
**篇??歷史不忍細(xì)看
從“誅十族”到“瓜蔓抄”
“黔首”的戶口本
“兩朵金蓮”的咒語
“矯詔”為什么如此容易
笨法制勝
成敗皆由私家兵
雙槍兵與雙槍將
美人計的成本和風(fēng)險
“高貴”的無知
道一聲“請教”
醉里挑燈看劍
歷史不忍細(xì)看
古代都城選址——風(fēng)水抑或科學(xué)
中國皇帝的壽命
宋徽宗與明崇禎帝
歷史上的太上皇現(xiàn)象
歷史上的平反周期率
漢武帝和司馬遷:究竟誰閹割了誰
司馬遷之惑
唐代人的衣食住行
道德豐碑下的殉葬品
中國古代飛天夢:明朝萬戶被稱為“世界航天**人”
從康熙與西學(xué)談起
敵人的敵人還是敵人
中國近代史之細(xì)節(jié)
曾趙之辯:清朝能撐多久
李鴻章何以東山再起
康有為的作用有那么大嗎——回望戊戌變法年
第二篇??歷史現(xiàn)場調(diào)查
毛遂其實還有自慚
劉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比項羽更會花錢
唐朝“樓市”也曾崩盤,朝廷沒有救市
宋代私家菜
朱元璋的反貪運動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瘋狂屠四川:張獻(xiàn)忠的血腥記錄
靖難:六百年前的一聲嘆息
1644年,中國的三個皇帝
細(xì)說清軍入關(guān)之戰(zhàn)
《四庫全書》的風(fēng)波
美國總統(tǒng)胡佛經(jīng)歷的義和團(tuán)運動
1834年的世界首富
一邊借款,一邊抓人——1910年清政府拯救股市始末
停滯的帝國:清朝GDP占世界總額1/3
清代監(jiān)獄千奇百怪的敲詐勒索花樣
慈禧太后洗澡和梳妝
光緒三年,不堪回首的一頁
巴夏禮的膝蓋與圓明園的大火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
一個八國聯(lián)軍軍官在陷落的北京
李鴻章日本議和秘聞錄
北大旁聽生中的歷史名人
魯迅一生的經(jīng)濟(jì)收入
故宮怎樣收回國寶
第三篇??往事新知
項羽究竟死于何地
夜郎:被世人誤解兩千年的古國
“另類”奇才:東方朔那些事兒
曹植《感甄賦》為誰而作
天才詩人白居易的生活秘聞
豆腐渣戰(zhàn)艦壞事——忽必烈兩次出征日本失敗
明朝曾鑄造出世界*先進(jìn)的大炮
鄭成功被人毒死?
大清朝的仁政報告
李秀成臨終變節(jié)質(zhì)疑
九票之差和兩個錯誤
李鴻章所謂賣國的背后
逼慈禧向全世界宣戰(zhàn)的一份假情報
甲午兵敗是因為開槍不瞄準(zhǔn)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的背后
第四篇??歷史開卷有疑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皇帝為什么要殺功臣
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原因
諸葛亮是如何“借”來東風(fēng)的
馳名三國的道德偶像為何羞愧而死
曹操緣何籠絡(luò)文人又興起“文字獄”
楊廣怎樣當(dāng)上太子
李世民為什么不殺武則天
唐朝因干旱而滅亡
“燭影斧聲”趙光義登基疑案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樣失敗的
《滿江紅》遭質(zhì)疑:是岳飛的杰作嗎
岳飛為什么必須死
北京如何成為明朝的政治中心
明成祖為什么要捕捉天下尼姑
“毀滅人欲”的明朝為何盛行色情文學(xué)
崇禎是怎樣亡國的
康熙為什么30多年不葬祖母孝莊皇太后
《尼布楚條約》是如何簽訂的
雍正為何詔令驅(qū)逐傳教士
乾隆懲貪緣何越懲越貪
洪秀全為何仇視知識分子
誰埋葬了北洋水師
曾國藩與“刺馬案”的瓜葛
戊戌維新派為何求助袁世凱
段祺瑞為何長跪不起
孫中山為何要讓位給袁世凱
是誰放棄了南京
誰藏了中國的流失國寶
第五篇??名人新探
商鞅:為強(qiáng)秦奠基,為自己掘墓
“風(fēng)險投資家”呂不韋
悲劇英雄——霸王項羽
換個角度看呂后
副手中的高手
衛(wèi)青的另一面
東方朔:漢朝的撒嬌派教主
諸葛亮是優(yōu)秀企業(yè)家嗎
真假曹操
曹、劉、孫三家都是悲劇人物
一代明主——魏明帝曹叡
天生尤物——馮小憐
天下誰人識君
狄仁杰:唐室功臣外衣下的“官油子”
史上**陰謀家李林甫
*是無趣王安石
蕭皇后:半世“女俘”
宋徽宗的另類解讀
楊門女將:一段美麗的“假歷史”
這個叛臣不合格
正眼瞧一下“洪武爺”
重讀海瑞
李贄:明朝**思想犯
崇禎:一個破產(chǎn)的帝王
金圣嘆:從“問題學(xué)生”到“問題人士”
和珅是一頭圈養(yǎng)的獸
李鴻章:夾縫中的政治家
陸徵祥:從“賣國賊”到洋和尚
“泥菩薩”黎元洪的另一面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面
中國近代史上*愛國的反動軍閥
第六篇??韻事追蹤
西施與范蠡
劉備婚姻探秘
丞相陳平前程從“富婆”開始
武則天三招俘獲高宗心
詩仙李白身邊的女人
陸游終生牽掛的女人
有情人終成悲劇——朱見深和萬貞兒的忘年戀
第七篇??海外縱橫
*可怕的墮落
歷史上真實的埃及艷后
1964,日本睜開雙眼
被誤讀的新加坡
歷史的經(jīng)驗不值得注意
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風(fēng)雪中那美麗的堅守
“猴”的勝利——蘇德軍工思路大比拼
斯大林在蘇德戰(zhàn)爭前的失誤
馬島之戰(zhàn)阿根廷輸在哪里
細(xì)看歷史有學(xué)問(新版) 節(jié)選
第 一 篇 歷史不忍細(xì)看 從“誅十族”到“瓜蔓抄” 王者覺仁 朱棣奪取皇位后,馬上頒布了一個奸臣榜,建文朝廷的六部九卿大臣全部榜上有名。他舉起屠刀,一批批屠殺了那些不愿投降于他的人。在這場血腥鎮(zhèn)壓和大屠殺中,死得*慘烈的當(dāng)屬方孝孺。為了捍衛(wèi)他的價值觀與道德理想,方孝孺付出了“十族”的代價。這是“靖難之役”中*慘絕人寰的一幕。 早在燕王離開北平揮師南下的那一天,道衍和尚就曾跪地向燕王請求:“方孝孺學(xué)問精深、品行高潔,南京城破之日,他必定不會投降,請殿下不要殺他。殺了他,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斷絕了!”朱棣答應(yīng)了道衍的請求。 南京陷落時,方孝孺閉門不出,身著喪服,日夜號哭。朱棣召他進(jìn)宮,他堅決不從。朱棣將他逮捕下獄,輪番派人勸說,其中包括他的學(xué)生,可都被他大罵而回。朱棣即位時要草擬詔書,群臣紛紛推薦方孝孺。朱棣召他上殿,披麻戴孝的方孝孺在殿上號啕大哭。朱棣有些動容,離座勸慰他說:“先生勿憂,我只是效法周公輔成王而已!” 方孝孺說:“成王安在?” 朱棣說:“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說:“國賴長君。”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語塞,臉色一沉:“此乃朕之家事,先生不必操心!”然后命左右遞上紙筆,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如果說朱棣此前讓方孝孺草詔是欽慕于他的文名,那么此刻就是要逼迫他臣服了。 方孝孺憤而擲筆于地,且哭且罵說:“死即死爾,詔不可草!” 朱棣勃然大怒:“哪那么容易死!你就不怕滅九族?” 方孝孺厲聲喊道:“便十族奈我何!” 就是這一聲喊,喊出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十族之誅”,也喊落了方孝孺的家人宗親連同門生故舊共計873顆人頭。 十族!歷朝歷代,*嚴(yán)酷的刑罰莫過于誅“九族”,如今,這一介書生竟敢公然在朝堂上對著自己咆哮,說滅他“十族”又怎么樣!那我就成全你!用你十族的鮮血,來成全你的赤膽忠心和高尚情操!用你十族的頭顱,來成全你的君臣大義與千古名節(jié)! 朱棣命人割開了方孝孺的嘴,一直割到雙耳,他不想再聽到從這張嘴里吐出的任何一個字。緊接著開始大肆搜捕他的九族外加“門生故舊”這一曠古未聞的第十族。 不久,這873人便被磔殺于市,整個行刑過程持續(xù)了七天,同時株連的一千多人被發(fā)配充軍。大搜捕之前,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和兒子們自縊身亡,兩個未成年的女兒投水而死。十族全部清理完后,朱棣才對方孝孺本人下手。 1402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五日,時年46歲的方孝孺被磔殺于聚寶門外(今南京雨花臺東麓)。 “十族之誅”在中國歷史上已屬空前絕后,卻仍然不足以展現(xiàn)明成祖朱棣那只鐵腕的力量,其后由景清一案所引發(fā)的“瓜蔓抄”才真正把永樂初年的恐怖統(tǒng)治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境。 景清是建文朝的御史大夫,朱棣即位后未被罷官,仍任原職。有一天早朝時,朱棣忽然發(fā)現(xiàn)他穿上了重大慶典時專用的大紅朝服。朱棣覺得那刺目的紅色十分詭異,便命人搜身,果然從景清身上搜出一把匕首。朱棣詰問他為何行刺,景清大喊著為故主報仇并且詈罵不休。朱棣大怒,命人將他牙齒全部打落。景清將一口血水噴上殿,濺滿了朱棣的龍袍。朱棣盛怒之下命人剝了他的皮,并將他系于長安門上一寸寸剮下他的肉,*后又敲碎他的骨頭。 隨后朱棣仍不解恨,便發(fā)明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村里為墟”。 “十族之誅”尚有一個明確的打擊范圍,而“瓜蔓抄”則是撒開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株連之網(wǎng),任何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它罩入網(wǎng)中而且根本不明白自己究竟為何而死。無數(shù)人煙稠密的村落一夜之間變成了人跡罕至的廢墟,無數(shù)歡聲笑語的深宅大院一夜之間變成了空蕩荒涼的鬼屋????呂毖《明朝小史》記載了大理寺少卿胡閏遭“瓜蔓抄”后的慘況——胡閏全族男女217人被誅,“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號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污池,黃茅白葦。稍夜,人不敢行”。 “瓜蔓抄”發(fā)展到*后,除了流于濫殺無辜之外,還助長了政治迫害和告密求官之風(fēng)。朝野上下,人人為了政績,為了利益,為了公報私仇,為了種種不可告人的目的,無不爭先恐后地進(jìn)行誣告和陷害???? 這場由朱棣親手掀起的血雨腥風(fēng)在整個大明帝國整整席卷了十年之久,*終朱棣本人也意識到了它的嚴(yán)重危害,可他頻頻下詔卻屢禁不止???? “黔首”的戶口本】 史杰鵬 我們古代稱呼老百姓的有些詞是頗有趣的,比如“編戶齊民”。 初中學(xué)歷史,知道有一本《齊民要術(shù)》是北魏賈思勰寫的。我還稍稍有些地理知識,知道“齊”是指今天山東一帶,可是偶然想到,這賈思勰顯然是山東人而特意寫一本指導(dǎo)家鄉(xiāng)人民發(fā)家致富的書,未免顯得太自私,太地方保護(hù)主義了。后來才明白,這個“齊民”原來是“編戶齊民”中的“齊民”。 編戶也就是古代的戶口制度,每個老百姓都要登記,只不過是否分城鎮(zhèn)戶口、農(nóng)村戶口我不知道。戶口簿上要寫“名數(shù)”,也就是姓名和年齡之類。這點可重要了,這樣君王要急著找你去當(dāng)炮灰,臨時找資料就方便。像秦昭襄王聽到秦兵和趙軍在長平相持,兵力不足,馬上親自馳馬河?xùn)|,大“料民”,也就是檢查當(dāng)?shù)卣膽艨诒荆屖鶜q以上能扛得動戈的人“悉詣長平”,實行人海戰(zhàn)術(shù),一下子就擊潰趙國,坑殺四十萬降卒,致使趙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炮灰缺乏,從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見戶口本的重要。 齊民呢,古人是這樣解釋的,“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那時候,金字塔下的老百姓都是平等的,都是身份相同的納稅人。反正我通過這些詞匯認(rèn)識了賈思勰的高風(fēng)亮節(jié),他并沒那么自私,不是嗎? 但是除“編戶齊民”之外,對老百姓的另一個稱呼也是很可愛的,那就是“黔首”,也有叫“蒼頭”的,不管是“黔”還是“蒼”都是黑的意思。當(dāng)然我不是說我們的祖宗是黑人。我猜想是因為老百姓天天在外耕作,在烈日和土氣的蒸浴下自然顯現(xiàn)黑亮的膚色。這在當(dāng)時的戶口本上是有反映的,比如居延漢簡的兩條簡文: 東郡田卒清靈里一里大夫聶德,年廿四,長七尺三寸,黑色。 河南郡河南縣北中里公乘史存,年卅二,長七尺二寸,黑色。 這倆小子,都是河南人,后一個年齡大一些,所以資歷厚,到了平民的*高爵位“公乘”,意思是夠享用公車待遇了。前一個身高167厘米,后一個身高165厘米。*滑稽的是,還注明“黑色”,因為戶口簿上有一欄是“色”,就是要求填寫膚色。這兩個家伙明擺著是“黔首”,平時是上好的耕作工具,戰(zhàn)時是上好的炮灰。遙想當(dāng)年在課堂上讀《陌上桑》,讀到羅敷自吹自擂,說自己的丈夫“為人潔白皙,廉廉頗有須”這句,哪里知道隱藏有這么豐富的背景呢? 就像我們把家鄉(xiāng)稱作“桑梓”,書上解釋說是古人喜歡在家門口種這兩種樹,所以用來指代家鄉(xiāng)。可是當(dāng)你知道古人同時認(rèn)為桑木和梓木是打制棺材的上好木材,因為這兩種木材鬼很畏懼,才會發(fā)現(xiàn)這簡單的詞語中也蘊含那么濃郁的文化色彩,生和死的準(zhǔn)備早在這么不經(jīng)意中就都做好了。 再如這《陌上桑》里,羅敷閉著眼睛夸自己丈夫“潔白皙”,那自然不在“黔首”之列,可是那調(diào)戲她的太守就這么傻?一個非“黔首”的老婆還需要親自采桑?(當(dāng)然,那個時代皇后親自采桑的也有,不過多是裝裝樣子)我要是那太守,就要向羅敷兩手一攤:“拿戶口本來看”——那么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記得以前讀本什么書,里面提到治水的大禹也是“黑色”的,那當(dāng)然是他東奔西跑的緣故。可笑的是孔子的弟子曾點,他的“點”就是黑色的意思,可取表字卻硬要叫“皙”。唉!他是多么希望永遠(yuǎn)逃出那“黔首”的行列啊。 “兩朵金蓮”的咒語】 李陽泉 觀看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個走鋼絲繩的演員,使你每時每刻都在被她揪著心。 ——林語堂《中國人·纏足》 有句經(jīng)典的罵人話,用以批評演說者大而無當(dāng)?shù)难菡f,那就是:“王母娘娘的裹腳布。”這實際上是個歇后語,后半句是“又臭又長”。臭而且長的裹腳布,自然是懶人所為,為什么會給“王母娘娘”扣上,實在令人費解。難道這句歇后語中蘊含了裹腳的歷史?中國女人裹腳的歷史,要從王母娘娘那時候算起嗎?如果依照考古學(xué)的觀點,認(rèn)定王母娘娘便是西王母,那么,這裹腳的歷史當(dāng)在5000年前。 可是,考古學(xué)的發(fā)掘證明,一千年前的女尸腳骨并不彎曲,依舊是天足。于是這個漫無邊際的考證宣告失敗。那么,裹腳的歷史究竟應(yīng)該從哪里算起呢? 史學(xué)家依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xiàn)提出了一個假說,如果這假說不被某個突然出土的時代更加久遠(yuǎn)的小腳女人的尸體駁詰的話,則會成為公認(rèn)的事實。這事實的殘酷之處在于:我們不得不對那個毫無政績的天才詞人皇帝——南唐后主李煜產(chǎn)生一個全新的認(rèn)識。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告訴我們,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對“弓鞋”癡迷的審美基礎(chǔ)上,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以代替襪子,并在他的妃子娘娘身上做試驗,始行纏足之法,開創(chuàng)了中國女性纏足的紀(jì)錄。 也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纏足一事自唐代開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與大唐相距不遠(yuǎn),況且,纏足起源于舞蹈一說的可信性也較之前者尤甚。或許李后主的娘娘只是一個著名的纏足者,而非開創(chuàng)者? 小腳與天足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凡響之處,居然成為一種風(fēng)尚,流傳了如許漫長的年代?又是如何停下它的腳步的? 小腳文學(xué) 在男人們呼喊著“身體發(fā)膚受之于父母”而不肯傷及自己一根毫毛的時候,卻被一種近乎變態(tài)的性心理驅(qū)使著,口耳相傳著女人小腳的千般妙處,“瘦欲無形,看越生憐惜”“三寸金蓮”“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摩撫”。更有人將兩只嚴(yán)重變形了的小腳中部所形成的塌陷,形容為“兩輪彎月”,實在是處心積慮到極點了。吳承恩在《西游記》里把本是男身的觀音菩薩化為美麗的女子而且是小足觀音:“玉環(huán)穿繡扣,金蓮足下深。”可見明朝的風(fēng)氣對小足是何等著魔!明朝時期男子擇偶**標(biāo)準(zhǔn),就是看女人的腳是否夠小。男子嫖妓也多玩妓女的一雙纖足,因此被戲稱為“逐臭之夫”。 更有甚者,清朝有個叫方絢的,自稱“評花御史”,又稱“香蓮博士”,對古代女子纏足一事從諸多角度和方位予以分題描繪,可以說是關(guān)于中國女子小足的“專著”。同時,這也反映了封建文人和士大夫們對女子“香蓮”充滿豐富聯(lián)想意會和封建歷史積累的“審美欣賞”“審美感受”及“審美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品藻》亦可謂是一部“香蓮美學(xué)”之作。如此書中《香蓮五觀》一節(jié)說: 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觀蓮有術(shù),必觀其步。然小人閑居工于屟著,操此五術(shù),攻其無備,乃得別戴偽體,畢露端倪。 所謂五術(shù),就是:臨風(fēng),踏梯,下階,上轎,過橋。 什么意思呢?方大博士說:觀察大海有術(shù)的人,必觀察其波濤;觀察小腳有術(shù)的人,必觀察其步姿。然而小人家居無事,只會掩蓋其壞處而顯示其好處。如果操此五術(shù),攻其不備,就可“取真去偽”,使其端倪畢露。“五術(shù)”分別為:臨風(fēng)行走之步,登樓梯之步,下臺階之步,上轎之步,過橋之步。這可以說是體現(xiàn)他作為“評花御史”和“香蓮博士”水平的一段文字,是教給眾人在什么時機(jī)看女人的小腳可以看到“畢露端倪”的真貨。細(xì)想來,這“五術(shù)”原本是人的腳*無處躲藏的地方。方絢對生活觀察之細(xì)致、用心之良苦、非常人所能及。 他在書中把女人的小腳按照品相高下,作了比較細(xì)致的分類:曰“四照蓮”,即端端正正、瘦瘦削削,在三四寸之間者;曰“錦邊蓮”,即苗苗條條、整整齊齊,四寸以上五寸以下的小腳也;曰“釵頭蓮”,即瘦削而更修長的小腳,所謂竹筍式者;曰“單葉蓮”,即瘦長而彎彎的小腳也;曰“佛頭蓮”,即腳背豐滿隆起,如佛頭綰髻,所謂菱角式者,即江南所稱之鵝頭腳;曰“穿心蓮”,即穿有里高底鞋者;曰“碧臺蓮”,即穿外高底鞋者;曰“并頭蓮”,即走起路來呈八字的小腳;曰“并蒂蓮”,即大拇指蹺起來的小腳;曰“倒垂蓮”,即鞋跟往后倒的小腳;曰“朝日蓮”,即用后跟走路的小腳;曰“分香蓮”,即兩條腿往外拐的小腳;曰“同心蓮”,即兩條腿往里拐的小腳;曰“合影蓮”,即走起路來歪歪斜斜的小腳;曰“纏枝蓮”,即走起路來成一條線的小腳;曰“千葉蓮”,即長六寸七寸八寸的小腳;曰“玉井蓮”,即跟船一樣的小腳;曰“西番蓮”,即半路纏過的小腳或根本沒纏過的小腳。 如果說“五術(shù)”是一種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那么,這“香蓮十八名”則稱得上是偉大的發(fā)明了,同時也將小腳文學(xué)的成就推向了*高峰。 ……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