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19246
- 條形碼:9787521719246 ; 978-7-5217-1924-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本書特色
??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得主揭秘宇宙為何以數學的語言書寫而成。 ?? 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的百年糾葛奠定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前沿,為未來探索宇宙指明了方向。 ?? 馬丁??里斯及眾多業內人士傾情推薦;《自然》《華爾街日報》《柯克斯書評》《科學美國人》《書單》推薦好評。 ?? 不用公式也能講清楚的科學發展史,探索物理與數學前沿發展的未來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內容簡介
從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到量子力學大師保羅?狄拉克,眾多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因這樣的問題而困惑不解:為何物理學家為描述現實世界而創造出的理論會與數學家以自己的純粹思想構造出來的數學結構殊途同歸?為何宇宙碰巧就是以數學的語言書寫而成的?事實上,這種現象正是物理學家維格納所說的“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合理的有效性”。在長達300多年的時間里,物理和數學時而并駕齊驅,時而漸行漸遠。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越發意識到這兩門學科交叉的意義。在數學與理論物理學緊密合作的領域已經結出累累碩果,兩門學科的發展也互為補充和促進。在未來,人類可能無法通過實驗來證實物理理論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未來的理論物理學研究進展可能會以千年為尺度,不再會有20世紀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多方面的革命性理論。但有了高等數學這一新武器的幫助,在長遠的時間尺度上,我們仍可以認為理論物理學的前途是光明的。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目錄
前 言 傾聽宇宙的聲音 / III
第1章 數學為我們驅散烏云 / 001
第2章 電磁理論照亮世界 / 021
第3章 簡潔的引力理論 / 043
第4章 數學之花綻放 / 063
第5章 漫長的離異 / 083
第6章 革命啟航 / 107
第7章 全新的數學之路 / 123
第8章 弦論,魔法還是玩笑? / 141
第9章 偶然成為必然 / 161
第10章 通往新千年之路 / 181
第11章 璞玉未琢 / 203
尾聲 *好的時代 / 225
致 謝 / 239
注 釋 / 245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節選
傾聽宇宙的聲音 古人曾夢想通過純粹的思考掌握現實的本質,我覺得這完全正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論理論物理學的方法》,1933 “愛因斯坦是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年輕、高傲的羅伯特??奧本海默于1935年年初造訪當時身處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后,對這位全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做出了此番描述。1當時,愛因斯坦已經為建立一個雄心勃勃的新理論努力了10年,而這在奧本海默等人看來,只能說明這位普林斯頓的圣人已經誤入歧途。愛因斯坦幾乎無視了量子理論在*小尺度上解釋物質性質的物理學新進展,而是專心致志地尋找一種宏大的新理論。這個理論的目的并不是解釋令人困惑的實驗發現,它其實是一種智力上的探索—愛因斯坦試圖僅通過數學計算,憑自己的想象就開發出一種理論。雖然這種方法在他的同行中并不流行,但在他開了先河之后,他的一些知名后輩如今已成功將之應用在前沿研究中。 奧本海默和當時的許多其他物理學家都覺得愛因斯坦的數學方法注定會失敗。這也難怪:畢竟,他的方法似乎違背了過去250年來科學研究始終遵循的一條原則—做自然研究應該避免柏拉圖等思想家曾堅信的純思維的方式。當時,大多數人的看法是:物理學家應該通過在現實世界中所做的觀測和實驗得到的結果,驗證他們關于宇宙的理論。這樣一來,理論學家就可以避免自欺欺人地夸大自己對自然的認識。 愛因斯坦當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他就經常提到:經驗告訴他,為達到他的主要目標(也就是發現大自然的基礎定律),數學策略提供了取得進展的*大希望。他在1925年對年輕的學生埃絲特??薩拉曼(Esther Salaman)說:“我想知道上帝是怎么創造這個世界的。單純的某個現象或某個元素(的性質)都不能提起我的興趣。我感興趣的是上帝的總體構思,其余的都只是細節。”2在他看來,“物理學家的*終任務”就是理解潛藏在整個宇宙運作機制之下的內在秩序—從原子內部微粒的急速振動到外太空星系的劇烈活動。3愛因斯坦認為,在如此多樣、復雜的宇宙之下潛藏著一種相對簡單的秩序,這個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或者一個永恒的謎團”。4 數學為表達這種潛藏的秩序提供了一個十分精確的方式。物理學家和他們的前輩已經掌握了從數學語言出發發現普適定律的能力。這些定律不僅適用于地球上的事物,也適用于宇宙各處的所有事物,從時間的開始一直到*遙遠的未來。在這個領域耕耘的理論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可能會被認為過分自大(這也在情理之中),但一定不會被認為缺少雄心壯志。 借助數學的潛力發現大自然的新定律成了愛因斯坦的執念。1933年春天,愛因斯坦在牛津大學向公眾做特別演講時首次公開提出了把數學方法應用到物理研究中去的想法。他的聲音不大,卻充滿自信,他敦促理論學家們不要再通過解釋新的實驗發現的途徑來發現基本定律(傳統方法),而要多從數學中汲取靈感。這個方法實在太偏激了,很可能嚇到了聽眾中的物理學家,但如我們所想,當時沒人敢站起來公開反對他。愛因斯坦還告訴聽眾,他已經把剛才說的方法付諸實踐了:他正運用數學方法把引力理論和電磁理論結合起來。愛因斯坦相信,他可以通過預測新理論的數學結構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兩個理論涉及的數學內容可以把它們統一起來。 愛因斯坦很清楚,這種通過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很多科學學科中是行不通的,因為那些學科的理論框架通常不是通過數學搭建的。例如,查爾斯??達爾文在用自然選擇闡述他的進化論時,根本就沒用到數學。同樣,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次描述板塊漂移理論時也只是用語言表述的。這類理論的一大潛在缺陷是:語言并不太牢靠—它們的含義模糊不清且容易被誤解,而數學概念定義清晰、含義準確,適合用來做邏輯推演和創造性演繹。愛因斯坦認為,數學具有的這些性質是理論物理學家的福音,他們應該充分加以利用。然而,當時他的同僚中鮮有人認可這個觀點,哪怕是愛因斯坦*狂熱的崇拜者也對此嗤之以鼻。他的毒舌朋友沃爾夫岡??泡利甚至指責他拋棄了物理學:“我應該恭喜你(或者應該表達哀悼?)成功轉向了純數學領域……為了能讓你(現在的)這個理論準時步入墳墓,我就不再刺激你,并浪費你的時間來反駁了。”5對于這類評論,愛因斯坦一概置之不理,他只是沿著自己的小徑孤獨前行,他也沒能拿出什么成果來證明這番努力有所收獲:他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堂吉訶德。6愛因斯坦于1955年逝世后,**物理學家們達成了一個共識:愛因斯坦的這個方法徹底失敗了,這表明大家對他的批評并沒有錯。然而,后來理論物理學的發展證明,這個結論下得太早了。 雖然愛因斯坦不應該忽略亞原子層面物質理論的進展,但在某一方面,他還是要比許多批評者更有遠見的。20世紀70年代中期,也就是愛因斯坦逝世20年后,幾位杰出的物理學家追隨著他的腳步,試圖運用純思想—以數學為基礎—構建扎實但不免有瑕疵的理論。當時,我還是一名剛入行的研究生,對這種純粹在腦海中展開研究的策略相當警惕,并且相當確信這條路走不通,*終必將一無所獲。對我來說,理論物理學家顯然應該讓實驗發現指引他們前行的道路。這是正統的方法,并且的確在理論物理學家發展亞原子層面的現代理論時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套理論后來成為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標準模型以寥寥數條簡單的原理為基礎,很快就取代了此前所有想要描述亞原子粒子行為的嘗試。這個模型漂亮地解釋了每個原子的內在運作機制。當時我還沒完全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我就端坐在大教室的后排,觀看這部史詩般的當代物理學戲劇上演。 我記得自己在那些年里參加過幾十場以新奇理論為主要內容的研討會。那些理論看上去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但只是大致與實驗結果相符。然而,這些理論的擁護者顯然頗為自信,覺得他們發現了某種重要的東西。這種自信部分來自這些理論運用了有意思的新數學工具。對我來說,這種做物理研究的方式看上去比較奇怪。我覺得更好(而且是好得多)的方式是去傾聽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一大理由是大自然從不說謊。 我感覺到一股新風已吹來,但據我所知,風向朝著我不怎么喜歡的數學方向。從個人角度說,我希望這股新風逐漸止歇,但我又錯了。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關于亞原子粒子之間作用力的實驗所帶來的新信息逐漸減少,這股新風越吹越盛。出于上述原因,更多的理論物理學家轉向了以數學為輔助工具的純推理式研究。這給基礎物理學帶來了一個新方法—弦論。這個理論假設宇宙的基本要素并非粒子,而是極小的弦,企圖以此在*精細的層面上對大自然進行統一的描述。理論物理學家在這個理論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盡管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沒能給出實驗物理學家能夠檢驗的預測。于是,像我這樣的懷疑論者就開始認為,事實會證明這個理論無非就是一個用數學工具寫就的科幻小說。 然而,令我震驚的是,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并沒有因為這一理論顯然缺乏直接實驗的支持而就此止步。他們反復強調這個理論的潛力,以及它與數學關聯的深度與廣度,有很多關聯甚至對世界**數學家都具有啟示意義。這種深入、廣泛的學科交叉進一步推動了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之間的合作,并且產生了一系列令人興奮的結果,尤其是對數學家來說。不僅物理學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物理學,此刻這個道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 數學和物理學的交織似乎證明了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在20世紀30年代表達的觀點。狄拉克有時被稱為“理論學家的理論學家”。7狄拉克認為,基礎物理學是通過越來越能體現數學之美的理論取得進展的。8這個趨勢讓他確信—“從信念的立場上說,而非邏輯”—物理學家應該始終致力于尋找體現數學之美的例子。9不難看出這對于弦論學家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他們的理論到處都蘊含著數學之美,因此,根據狄拉克的思路,這個理論當然是前途光明的。 弦論的盛行給現代基礎物理學添上了濃厚的數學色彩。邁克爾??阿蒂亞(Michael Atiyah)這位把研究重心轉向理論物理學的杰出數學家,后來煽動性地寫道:“數學接管了物理學。”10不過,當一些物理學家看到許多才華橫溢的同事研究深奧的數學理論,而其中有許多是不可能驗證的時,他們頗感沮喪。2014年,美國實驗物理學家伯頓??里克特(Burton Richter)直言不諱地總結了他對這種趨勢的擔憂:“現在看來,物理學理論的基礎很快將不再是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實驗了,而是理論學家腦海中的想象實驗。”11這種趨勢的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里克特憂心忡忡地表示:“到那時,理論家們的靈感只能來自數學,而不是新的觀測結果。在我看來,那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基礎物理學研究的墳墓。” 對現代理論物理學現狀的失望甚至成了一個公眾熱議的話題。在過去的大約10年里,數位頗有影響力的評論者把矛頭指向了弦論,稱其為“神話物理學”“連錯都算不上”,并指責這一代理論物理學家“迷失在數學中”。12現在,我們常常能在媒體上,尤其是博客圈里聽到一些批評意見,抱怨說現代物理學應該回到真實科學那條筆直且狹窄的道路上。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并且體現了不必要的悲觀情緒。我在本書中想要表達的是,如今的理論物理學家其實正走在一條完全合理且極有前景的康莊大道上。他們使用的方法在邏輯性和創造性上汲取了自艾薩克??牛頓以來數個世紀的物理學成果。牛頓建立了描述運動和引力的數學定律,就構建**個以數學為基礎且可通過實驗驗證的描述真實世界的框架來說,他的貢獻比任何人都要大。牛頓清楚地闡明,物理學的長遠目標是通過越來越少的概念掌握越來越多的宇宙知識。13如今的**物理學家正堅定地站在20世紀的兩塊基石上,朝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這兩塊基石正是愛因斯坦的基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前者是對牛頓時空觀的修正,后者則描述了*小尺度上物質的行為。沒有任何實驗能夠證偽這兩個理論中的任何一個,因此,它們構成了物理學研究的完美基石。 愛因斯坦經常說,量子力學和基礎相對論很難融合到一起,但物理學家*終還是把它們結合成了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做出了非常成功的預測,在某個實例中與相應實驗測量結果小數點后的11位相符。14大自然似乎在清楚且大聲地告訴我們,這兩個理論都應得到尊重。今天的物理學家正是在這一成就的基礎上展開工作的,他們堅持認為任何以普適性為目標的新理論都必須與基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匹配。這種堅持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結果:不僅催生了物理學的新進展(其中包括弦論),而且促使物理學與前沿數學之間產生了諸多聯系。物理學與數學互相交織的畫面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晰:基礎物理學中的新概念啟迪了數學中的新概念,反過來也是一樣。正是出于這個原因,許多**物理學家相信,他們不僅能夠從實驗中學到東西,還能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交匯時產生的數學結構中得到啟發。 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時,就一直驚嘆于數學在物理學研究中令人震驚的有效性。數學課上學到的抽象技巧竟然能夠完美解決物理課上需要處理的具體問題,那種驚喜的心情,我至今都還記得。我印象*深的是,部分包含未知量x和y的數學公式同樣也能用來描述對真實世界的觀測,這時,x和y代表的則是實驗人員可以測量出來的量。一些以我們剛學的數學技巧為基礎的簡單原理竟然可以用來準確預測各種大小的物體的軌跡(小到高爾夫球的運動軌跡,大到行星的運動軌道),這著實令我驚嘆。 在我的記憶中,對于抽象數學可以如此精妙地(或者簡直可以說是奇跡般地)應用于物理學的這個現象15,我的中學老師里沒有哪位給出過什么評論。到了大學,包含基礎數學的物理學理論能夠描述如此豐富的真實世界—從載流導線附近磁場的形狀到原子內部粒子的運動—給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物理學絕對離不開數學,這似乎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科學事實。不過很久之后,我才窺見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數學也離不開物理學。
物理世界的數學奇跡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法梅洛,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知名傳記作家和科普作家,倫敦自然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院士,美國東北大學兼職物理教授。作品《量子怪杰:保羅??狄拉克傳》獲2009年科斯塔傳記獎、《洛杉磯時報》科技圖書獎、《理論物理》年度圖書獎,以及《自然》年度圖書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