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孟子十二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0119166
- 條形碼:9787210119166 ; 978-7-210-1191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十二講 本書特色
中華傳統文化學派林立、思想多元,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先秦有儒、道、墨、法、名、兵、農、陰陽等諸子百家,爭鳴一時;漢代以后又有儒、釋、道等三足鼎立,交流互鑒。孔子集歷代思想理論成果之大成,在整理闡釋歷代文化經典的基礎上,確立了中華民族仁和之道的人本主義精神方向,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基本性格和文化血脈,所以儒家文化在戰國后期的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而成為顯。老子的《道德經》作為道教文化的代表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價值觀論叢》通過對中國古代經典文本,特別是儒家文本的梳理,汲取其中關于人格的修養理論、修養方法及修養途徑精華,給當代大學生人格修養與完善提供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指導,對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大有裨益。
孟子十二講 內容簡介
叢書簡介: 《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價值觀論叢》立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五部中華優秀傳統經典,結合當前社會多元、多樣、多變性的特點以及當代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情況,通過梳理文本,汲取經典中關于人格的修養理論、修養方法及修養途徑的精華,每部均從十二個不同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傳統智慧,涵養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 《〈孟子〉十二講》立足傳統經典《孟子》,從“生命教育”入手,涵養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孟子的自然生命觀旨在教育當代大學生要珍愛生命、認識死亡;孟子的精神生命觀主要是教育當代大學生要知道孝悌感恩、自我反省;孟子的社會生命觀則包含群體生命和個體生命兩部分,群體生命觀教育突出當代大學生要明曉“和諧共生”,而個體生命觀教育則凸顯大學生的“自知之明”,達到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
孟子十二講 目錄
**講
孟子其人
**節 可靠典籍中的孟子2
第二節 孟母教子5
第三節 古代賢達眼中的孟子10
第四節 孟子的偉大之處13
第二講
《孟子》七篇
**節 《孟子》精髓18
第二節 《孟子》的行文特征22
第三節 如何讀《孟子》25
第三講
人性之爭
**節 告子和孟子之辯32
第二節 荀子和“人性本惡”論39
第四講
人性本善
**節 四端之心44
第二節 人性本善50
第五講
立志勵志
**節 人生當立志60
第二節 人生須勵志63
第六講
浩然之氣
**節 善養吾浩然之氣76
第二節 浩然之氣的歷史傳承81
第七講
君子三樂
**節 親情之樂92
第二節 問心無愧之樂98
第三節 教育之樂103
第四節 快樂的內涵113
三、自然之樂129
四、藝術之樂133
五、好古之樂135
六、孔顏之樂136
第八講
以義為利
**節 義利之辨120
第二節 孟子“義利之辨”的整體解讀123
第三節 以義為利129
第九講
既仁且智
**節 仁者無敵134
第二節 人生的境界智慧144
第三節 知人者智151
第十講
《孟子》與儒家
**節 儒分為八160
第二節《孟子》與四書169
第三節《孟子》與十三經175
第四節《孟子》與心學178
第十一講
孟子與當今社會
**節 孟子安身立命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84
第二節 孟子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187
第三節 孟子修身思想與黨的建設192
第十二講
孟子與當代大學生
**節 “反身以誠”與大學生誠信意識198
第二節 推己及人與大學生利他精神201
第三節 舍生取義與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203
第四節 恥感教育與大學生良好心態的建立205
第五節 反求諸己與大學生自我批評意識的形成207
第六節 孟子生命觀與大學生生命教育208
后記 212
孟子十二講 節選
**節 可靠典籍中的孟子 除了“至圣”孔子,儒家被尊為“圣人”的有好幾位,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被推為“復圣”,曾子稱過“宗圣”,子思被尊為“述圣”。然而,經過歷史的沉淀、選擇,冠之以“亞圣”之名的是孟子。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中寫道:“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孫吳之機,專務強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明公耶?”①兩宋之后,世人更是常用“孔孟之道”指代儒家學說,到今日已成約定俗成的習慣。 一、司馬遷筆下的孟子 孟子是后世之人對他的尊稱,本名孟軻,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距今約2000多年的戰國中期。具體的出生時間一般認為在公元前380年前后,卒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享年約80歲。(還有一種說法,稱其生卒年為公元前327—前289年;有說為公元前385年一前304年)這都是后人們的考證推測。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在距離孔子家鄉曲阜很近的鄒地(今山東鄒城市)出生,距孔子逝世已超過一百年,他們并非一個時代的人 關于孟子的生平,目前*可靠的典籍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盛贊司馬遷的歷史智慧和文學功底。他僅用一百四十字便簡單清晰透徹地勾勒出孟子的生平: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① 太史公開門見山,明確了孟子的名字是軻,鄒國人(今山東鄒城)后面講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是肯定孟子所繼承的是儒家學說,孟子的老師應為子思的弟子或再傳弟子,與孔子有很深的淵源。 “道既通”,是說孟子天賦極佳,又通過后天的刻苦鉆研,學業上有所成,貫通了儒家之道。再后面介紹的是孟子學成之后所進行的政治活動,即游歷諸國,說服那些國家的君主,理解自己的政治理念,并且自上而下地推行。這里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孟子是真的想要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做官不是他的追求。事實上,他一生在齊國呆得*久,齊國辦了一個叫稷下學宮的機構 在齊國的都城臨淄,正對稷山的西南門附近,是齊王招攬人才,著書講學的個學術中心。儒、道、法、陰陽、五行等學派的著名學者都曾匯聚于此他們一邊布道講學,一邊著述育人。此外,稷下學宮還兼有政治咨議功能。 就儒學而言,曾在稷下學宮中有影響的儒家學者,有孟子。他曾長期活動在此,開壇講學,但不是直接為官從政,更多的是以知識分子的姿態闡發和傳播思想,向齊國國君建言獻策。《鹽鐵論·論儒》中記:“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論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干有余人。” “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國君們都很尊重孟子,覺得他學問好、德性好,他所到之處,禮節不失周到甚至隆重。但國君們又覺得孟子的那套政治理念不切合實際,沒法助力他們稱王稱霸。司馬遷評價孟子“所如者不合”,此處應為現代人所講的格格不入、不合時宜之意。旅美著名學者黃仁宇在《孔孟》中談到這個時代背景:“孟子開始游說的時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之季。戰國七雄,已經準備長時期的大廝殺。雖然這時候的戰事還沒有像戰國末年的那樣劇烈——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都要向防地報到,降卒四十萬或四十五萬一起坑埋,所以這時已不再是春秋時代競技式的戰爭了。”②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群雄大戰,真正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面。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霸一方。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
孟子十二講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汪榮有 汪榮有,南昌工程學院副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著有《當代中國經濟倫理論》《經濟公正論》《初次分配公正論》《公共倫理學》等著作十余部。 本書作者: 沈薇,1981年10月出生于安徽涇縣,2014年6月畢業于安徽大學歷史系獲得歷史文獻學博士學位。現為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從事教學科硏工作。近年,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參與在研江西省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1項,主持完成省 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高質量論文10余篇。
- >
推拿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