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73303
- 條形碼:9787500873303 ; 978-7-5008-7330-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 內容簡介
本書綜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勞動關系發展變化,客觀分析新時代中國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和完善、中國勞動關系發展歷史、企業性質與勞動關系、工會組織與勞動關系、勞動價值與勞動文化等,重點研究如何構建并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尋求妥善化解潛在沖突的有效途徑,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理論研究,夯實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基礎。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 目錄
目錄
緒論001
**節研究意義003
第二節邏輯體系009
**章新時代中國和諧勞動關系建設015
**節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勞動關系的理論與思考017
第二節新時代中國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062
第三節技術進步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趨勢的影響094
第四節新中國成立以來產業工人隊伍的發展狀況113
第二章政府治理與勞動關系141
**節新中國成立至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49—1956)143
第二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至改革開放前
(1956—1978)148
第三節改革開放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軌
(1978—1992)153
第四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確立階段
(1992—2002)161
第五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完善時期
(2002—2012)174
第六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12年至今)190
第三章企業性質與勞動關系209
**節國有企業211
第二節民營企業258
第三節合資企業289
第四章工會組織與勞動關系301
**節新中國成立至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49—1956)304
第二節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至改革開放前
(1956—1978)313
第三節改革開放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軌
(1978—1992)319
第四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確立階段
(1992—2002)333
第五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完善時期
(2002—2012)343
第六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12年至今)356
第五章勞動價值與勞動文化383
**節勞模精神385
第二節勞動精神392
第三節工匠精神395
第四節勞動教育401
第五節勞動文化406
第六章國外勞動關系經驗借鑒409
**節日本“三大支柱”模式411
第二節德國共同決定模式434
第三節美國職工持股計劃447
參考文獻465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 節選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旨在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在勞動關系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一次相對系統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全書分為緒論部分和六章。 緒論部分介紹了本部報告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以及本報告的邏輯框架。 **章為新時代中國和諧勞動關系建設。**節梳理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勞動關系的理論與思考。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過渡,從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從黨的十八大至今,黨和國家領導人形成了關于勞動關系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值得認真學習和研究。第二節研究了新時代中國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復雜系統,系統中各個要素、主體與環境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因此,中國和諧勞動關系評價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指標體系。通過對中國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計算,可以得出我國現階段勞動關系的綜合數值。通過不同層面的計算,可以探索我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國家的政策與方針制定可以做到“對癥下藥”。中國的勞動關系和諧之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在不同時期追蹤政策實施的效果。通過指標趨勢的變化分析,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進程與成效。第三節為技術進步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動趨勢的影響。我們從勞動關系的角度研究技術進步的內在影響機制,并以此為基礎對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率進行分解。首先,構建一個要素市場與勞動收入關系的數量模型。通過研究發現,如果要素市場為不完全競爭,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率要受到要素變化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并且在要素變化率為正的情況下,工資談判能力對勞動收入份額的增加起促進作用;如果要素市場為完全競爭,人均資本變化率、勞動邊際產出的勞動彈性與技術進步共同影響勞動收入份額的變化率。其次,使用1995—2016年的相關數據對中國勞動收入份額變化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技術進步為資本偏向型,對勞動收入份額的提高起抑制作用,且貢獻率呈現先降后增的趨勢。對此,我們認為構建利益互相依附的合作型勞動關系可以提升勞動收入份額,從而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第四節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產業工人隊伍的發展狀況。我們從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個重大歷史階段入手,分析各個歷史時期勞動者存在的不同歷史問題,同時梳理了與產業工人隊伍規模、構成等相關的研究成果,刻畫了中國產業工人隊伍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時代特征。產業工人是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有利于促進新時代下我國職工隊伍的發展壯大。 第二章從政府治理的角度,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在勞動關系領域所頒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等進行系統梳理。本章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等,從政府規制的角度構成了我國勞動關系的制度框架。本章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圍繞勞動用工、工資福利、工會職能、人事關系、社會保障、勞動保護與監察、勞動爭議處理等勞動關系具體事項發布的主要法律法規和重要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整理,為系統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關系政策演變及相關問題提供依據和參考。 第三章為企業性質與勞動關系。本章分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合資企業三節。首先,是國有企業的勞動關系問題研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基礎,社會和諧是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的延伸和結果。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和諧是鞏固和增強人民參與社會生產愿望的基礎,有利于提升人民獲得感,改善生產關系,為社會進步提供強勁動力。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的發展經歷了計劃經濟、改革開放、市場轉型、轉軌時期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歷史階段,勞動關系呈現出由利益一體型、利益分化型、利益沖突型、利益依附型向利益共享型的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導致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更多勞動者面臨被解雇或分流安置問題,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矛盾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探索造成國有企業勞動關系失衡的原因,提出構建國有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對策,促進雙方力量均衡發展,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促進社會的公平和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的應有之義。其次,是民營企業的勞動關系問題研究。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發展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改革開放時期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歷史變遷是符合歷史實踐和邏輯發展規律的。回顧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治理起源,改革開放時期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歷史發展與新時代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變化挑戰,在這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民營企業勞動關系本身需要達成的目標、所要服務的終極目標,勞動關系治理的主體、原則與宏觀框架體系,其演進邏輯都是非常清晰的。不僅如此,民營企業勞動關系治理的政治方向、實施政策與綱領目標,在法律法規、相關政策文件中,也形成了系統的脈絡。因此,針對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改革開放時期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本部分擬對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的起源、發展與變化進行梳理與總結。*后,是合資企業的勞動關系問題研究。合資企業作為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我國合資企業的發展從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整體上實現了合資企業在數量和規模上的不斷壯大。通過分析合資企業的發展歷程、勞動關系現狀,梳理國內外關于合資企業勞動關系研究,可以發現合資企業雖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著極強的活力,但在勞動關系處理方面仍存在固有的矛盾,在集體協商、職工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較嚴重的問題,一些員工的利益還得不到充分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合資企業勞動關系面臨重大的考驗。 第四章研究的是工會組織與勞動關系。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立即把發動和組織工人階級作為領導全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本章共包括六個階段內容,**階段是新中國成立至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在這一時期,《關于勞資關系暫行處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章程》等文件的頒布,對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發揮了巨大作用。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至改革開放前(1956—1978)。我國此時的基本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中國工會九大的召開明確了工會的基本方針,總體上確立了工會章程的主導方向。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至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轉軌(1978—1992)。第四階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確立階段(1992—2002)。第五階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與完善時期(2002—2012)。伴隨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作為勞動關系領域中的重要組織,中國工會為我們研究該領域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切入點:一方面,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中國工會是我國勞動關系協調和治理的直接參與者,其制度變遷對我們考察勞動關系問題提供直接的重要視角;另一方面,作為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以及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中國工會的制度變遷也為我們考察國家與工人關系提供了重要視角。第六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中國工會十六大通過的《中國工會章程》,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主要內容,并在第二十八條“工會基層委員會的基本任務”中增寫了部分內容。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2018年,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中國工會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在《中國工會章程》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中國工會的指導思想,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五章論述了勞動價值與勞動文化方面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由諸多要素構成。除了物質層面外,文化精神層面同樣重要,它對勞動關系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基本手段,是經濟社會良好運行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獲得自我認知的重要基石。在勞動基本手段的基礎上進行社會生產和服務工作,并對國家發展、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作出突出成績的過程,就形成了勞動精神,實現了從勞動謀生手段向勞動精神的突破性轉化;將勞動精神運用于重大技術領域,推動實現技術進步和技術突破,就演繹形成了工匠精神;而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經過勞動實踐得以傳承和發展的勞動思想、勞動價值觀以及勞動精神等,組成了勞模文化的基本要素。本章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動教育、勞動文化等核心主題進行了簡要梳理。 第六章為國外勞動關系經驗借鑒。本章旨在對大國崛起過程中勞動關系治理經驗進行剖析,為中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借鑒。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作為人格化資本的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是資本雇傭勞動,實質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勞資矛盾嚴重。如何調和勞資矛盾一直是資本主義社會著重探討的議題。國外學術界對勞動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五個代表性學派,包括新古典學派、管理主義學派、正統多元論學派、自由改革主義學派和激進主義學派。具體到實踐領域,我們研究了日本“三大支柱”模式、德國共同決定模式和美國職工持股計劃這三個勞動關系治理的典型代表,這有助于追蹤國外勞動關系調整的理論前沿與典型案例,認清資本主義勞動關系協調的本質,總結其經驗教訓的同時也獲得有益啟示,從而為創新我國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提供借鑒。
中國勞動關系發展研究報告(1949-2019) 作者簡介
韓喜平,吉林大學勞動關系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委托項目等科研項目20余項。 郭喜武,曾任吉林省總工會副主席、巡視員,吉林省委組織部特聘教授,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實踐導師,長期從事工會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主編《吉林工會六十年》等書。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