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邱鳴皋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31748
- 條形碼:9787550631748 ; 978-7-5506-317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邱鳴皋文集 內容簡介
該書為江蘇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家邱鳴皋先生的代表作品結集,既包含普及性的導讀和賞析文章,也有專業性學術論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給青年朋友講屈原、唐宋文學論 稿、文史叢論、詩詞鑒賞。該書是邱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
邱鳴皋文集 目錄
邱鳴皋文集
目錄
/ 給青年朋友講屈原
一、 屈原的家世與出生時、地
二、 屈原的青年時代
三、 屈原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
四、 屈原徘徊漢北的時候
五、 為衛國犧牲的將士而寫的悼歌
六、 植根于民歌的《九歌》
七、 詩人屈原終于被放逐了
八、 祖國歷史上*偉大的長詩——《離騷》
九、 兩個插曲——《卜居》與《漁父》的故事
十、 屈原之死
/ 唐宋文學論稿
李白詩歌縱橫談
從《石壕吏》的人民性談到杜甫的評價問題
從詩與樂的關系談到詞的產生
陸游、呂祖謙、韓元吉關系考述
陸游研究札記之一
陸游研究札記之二
陸游研究札記之三
陸游與辛棄疾
陸游師從曾幾新論
南宋詩人鞏豐考略
舒岳祥簡論
關于張炎的考索
張炎三題
張炎詞探微舉隅
張炎評傳
謝翱評傳
/ 文史叢論
焉能如此解《論語》——以《論語》首章為重點
《論語本解》:以互證法注疏《論語》
為韓信辯誣——兼談劉邦誅除異姓王與加強中央集權問題
杜甫沒有寫過海棠詩
論北宋高俸養廉之弊
張玉娘《蘭雪集》版本及其他
關于張玉娘及其《蘭雪集》的研究——與李丹先生商榷
疑義相與析——關于張玉娘及其《蘭雪集》的研究問題
張玉娘研究:《栝松沈氏世系圖》不足為據
/ 詩詞鑒賞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楊萬里《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三首》
楊萬里《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谷月下傳觴》
汪元量《醉歌》(十首選四)
鄭思肖《德祐二年歲旦》二首
鄭思肖《伯牙絕弦圖》
林景熙《冬青花》
謝翱《西臺哭所思》
謝翱《過杭州故宮二首》
真山民《杜鵑花得紅字》
白居易《長相思》
戴叔倫《轉應曲》
韓琦《點絳唇》
蘇軾《江城子·別徐州》
李之儀《憶秦娥·用太白韻》
米芾《蝶戀花》
李祁《點絳唇》
呂渭老《好事近》
呂渭老《薄幸》
洪適《漁家傲引》
趙昂《婆羅門引》
程垓《酷相思》
程垓《*高樓》
程垓《卜算子》
程垓《愁倚闌》
葛立方《卜算子》
陳亮《虞美人·春愁》
章良能《小重山》
姜夔《浣溪沙》
鄭域《昭君怨》
戴復古《柳梢青·岳陽樓》
黃簡《柳梢青》
馮去非《喜遷鶯》
魏了翁《醉落魄》
魏了翁《朝中措》
周文璞《浪淘沙》
高觀國《玉蝴蝶》
高觀國《金人捧露盤》
家鉉翁《念奴嬌》
陳郁《念奴嬌》
張炎《疏影》
張炎《清平樂》
張炎《阮郎歸》
王炎午《沁園春》
蕭觀音《回心院》
完顏亮《鵲橋仙》
完顏璟《蝶戀花》
趙秉文《大江東去》
李俊民《感皇恩》
元好問《臨江仙》
元好問《小重山》
元好問《摸魚兒》
元好問《摸魚兒》
元好問《鷓鴣天》
編后記
邱鳴皋文集 節選
給青年朋友講屈原 一、 屈原的家世與出生時、地 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這天,各地都有吃粽子、劃龍舟的風俗。這個風俗起源很早,據說都是為了紀念我們祖國古代文學史上**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屈原是祖國歷史上*偉大的一位天才的愛國詩人。他生存的時代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兩千三百多年了,可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和藝術,一直活在祖國人民的心里,他永遠是祖國歷史上一顆燦爛的巨星,放射著萬丈光芒,照耀著祖國的歷史。 談到祖國的詩歌,不能不知道屈原;談到祖國偉大的時候,也不能不知道屈原;為了了解和正確地認識祖國的光榮傳統和優秀歷史遺產,更不能不知道屈原。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的楚國,出生在一個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家庭里。《史記·屈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在他的《離騷》一開頭就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高陽即顓頊,相傳是楚國君的祖先。楚氏族姓羋。屈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后人。楚武王之子瑕,受封于屈邑,其子孫遂以“屈”為氏。因此屈原與楚王同是高陽氏的后代,但因年深代遠,傳到屈原這里,與楚王的宗法關系也就相當疏遠了,只是高陽氏的“苗裔”而已。 屈原在《離騷》中又說到他的生辰:“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漢代王逸解釋說:“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孟,始也。貞,正也。……正月為陬。庚寅,日也。降,下也。……言己以太歲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體而生,得陰陽之正中也。”(《楚辭章句》)這就是說,屈原是在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對此,引起后代學者如宋代的洪興祖、朱熹以至清代的鄒漢勛、陳玚,近現代的劉師培、郭沫若、浦江清、游國恩、姜亮夫、胡念貽等人的考證、推算。其中劉師培的推算是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前343),游國恩先生同意這種推算;郭沫若推算為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浦江清的推算為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但金開誠先生則說:“胡念貽同志又在他們的基礎上作了新的考證(詳見其《屈原生年新考》,《文史》第五輯),得出的結論是: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的正月二十三日,迄今為止,關于屈原生年的考證雖還有多種說法,但比較而言都不如胡氏之說為近是。”(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前言》) 屈原的祖籍,據姜亮夫先生說,“應當是甘肅青海一帶的人”,“高陽的生地相傳在昆侖一帶,所以屈子每當情緒無可依托時,有時想到高陽,也有時想到西方,想到昆侖高原,這一名詞自然就成為屈原寄命歸宗的根本了”。(姜亮夫《屈原》,《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卷)屈原的故里,一般認為是丹陽的秭歸。丹陽是楚始封之地,屈原故里即在秭歸東北數十里的樂平里。不過,“丹陽”所在是有分歧的:一說在湖北秭歸,一說在湖北枝江,一說在河南淅川西峽一帶(丹水以北地區,有學者懷疑這里有可能是屈原的出生地),江蘇也有丹陽。雖有分歧,不過還是以傳統說法秭歸為主,此地有屈原祠,舊址在秭歸縣歸州鎮向家坪,建于唐代。現因三峽大壩建筑,遷至秭歸縣新縣城茅坪鳳凰山,是三峽庫區地面文物保護的重點項目。二、 屈原的青年時代二、 屈原的青年時代 屈原從小就立志做一個大公無私、利國利民的人。他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修身養性,容不得半點兒偏差,這在他的《離騷》等辭賦里是反復闡述的。 因為屈原是貴族出身,才學又好,年輕的時候就在宮廷里做事,并且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先后做了三閭大夫和左徒的要職。三閭大夫即春秋戰國時的“公族大夫”,職掌楚國三姓(昭、屈、景)貴族的政教,負有教育王族子弟的責任。大約就在這個時期,屈原寫過一篇《橘頌》,是借贊美橘樹做比喻,闡發勵志勸學思想的一篇詩歌。金開誠先生說“《橘頌》可能是屈原擔任三閭大夫時的作品……屈原寫《橘頌》,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橘頌》是一篇教書育人的作品。”(《屈原集校注》)在這篇作品里,有幾節把他的志向和對學生的要求說得非常明白:原文釋文嗟爾幼志,啊!你幼年的志氣,有以異兮。便和別人有些差異。獨立不遷,獨立的意志,堅定不移,豈不可喜兮。豈不叫人心生歡喜。…………閉心自慎,修身養性,自我克制,終不失過兮。始終不敢有什么過失。秉德無私,堅守美德,大公無私,參天地兮。配得上蒼天和大地。…………年歲雖少,你的年齡雖然不大,可師長兮。卻可為人的老師。行比伯夷,你的德行能與伯夷相比,置以為像兮。樹為榜樣供大家學習。——《橘頌》這雖然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他堅毅的個性,崇高的志趣,對楚國的無限忠貞,以及對學生的期望,都已充分流露出來。他早年還寫過其他什么作品沒有,現在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只是他的天才、能力以及他愛鄉土、愛祖國的熱情,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于是讓屈原做了他的左徒。左徒的官職在楚國比較高,僅次于令尹(宰相),是楚國的重臣。游國恩先生認為,左徒也是史官的職位,“古代史官的學問,真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通的。沒有極博的學問,決不配做史官”(《讀騷論微初集》)。屈原是個博聞強記、明于治亂的人,所以懷王才讓他當這個官。屈原在這個官位上,憑著自己的精明干練和豐富的學問,特別是對楚國的無限忠誠,深得懷王信任,常常和懷王在朝堂之上計議國事,起草法令,還要代表懷王接待外賓,應對諸侯,做些外交工作,工作干得樣樣都很出色。屈原的工作核心之點,是修明法度,舉賢授能,這在楚國是帶有革新意義的。可是,屈原工作的明顯成績,卻招來了統治集團內部守舊勢力的嫉妒和排擠。 當時就有一個上官大夫靳尚,*妒忌屈原,把屈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這靳尚是當時楚國貴族統治集團里的一個重要人物,和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關系密切,又與懷王的寵妃鄭袖有勾結,因此常常走子蘭和鄭袖的門路,不斷說屈原的壞話。有一次,楚懷王讓屈原起草“憲令”,“憲令”是國家的大法令,有些像后世的憲法,屈原受命正在起草,還沒有寫好,靳尚看到了,便要搶過去據為己有。屈原當然不能給他。因而靳尚便在懷王面前造謠讒害屈原,說:“國王叫屈原起草憲令的事,朝野內外早都知道了;每一次憲令發布出來,屈原都要夸耀他自己的功勞,說是這件事‘非我莫能為也’,離開他屈原,沒有人能夠辦的。”楚懷王聽到這些話,心里很不高興,讓屈原起草的東西,發布前是要絕對保密的,屈原竟敢泄露機密!于是懷王不再信任屈原,并且疏遠屈原了。 就在這種情況下,屈原不斷地受到楚國貴族統治集團的排擠和打擊,一面又失去了國王的信任,不能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滿腔抱負化成了悲痛與憤怒,終于不能不離開朝廷,走到漢北一帶(今湖北襄陽至河南南陽一帶),開始過著無依無靠的流浪生活。 也就在這個時期,屈原在他的流浪途中,繼續著他的詩歌創作。把他的苦悶和悲痛,都用他*熟悉的新的詩歌形式和人民的語言,歌唱起來,吶喊起來。所創作的詩篇有《天問》、《惜誦》、《抽思》、《思美人》,《遠游》也可能作于這一時期。三、 屈原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三、 屈原的時代背景及其思想 在流浪中,屈原怨恨懷王耳根子太軟,不能辨別是非曲直;他又痛恨靳尚一批人捏造謠言,爭權奪利;他更痛恨貴族政治卑鄙無恥,茍且偷安。他擔心的是懷王要上子蘭和靳尚的當,楚國的政治不但得不到革新,反而會江河日下,前途危險,楚國人民要吃苦受難。他傷心他的政治革新的主張不能實現,他熱愛著祖國,熱愛著人民,渴望著光明,恨不得立刻把自己的理想一下子實現出來。 說到這里先要把屈原所處的時代背景簡單地介紹一下,離開了他的時代是說不清楚他的思想行為的。 首先要說明的,在屈原生活的戰國后期,由于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奴隸制已經崩潰,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逐漸確立。在政治上,貴族和平民形成了對立的兩大階級。 其次要說明的,戰國時代雖然有七個國家——秦、楚、齊、燕、韓、趙、魏,其中強大的要數秦、楚、齊三個國家。當時國際間相互爭雄稱霸,都想統一中國,相互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秦國想統一中國,但是*顧慮楚國不服。事實上,當時的楚國也有統一中國的可能,特別是鐵器在楚國首先得到使用,楚國的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都較其他國家有較高發展。這對秦國是一種很大的威脅。 再則,戰國時代由于生產力生產方式的發展,反映成為意識形態的解放;加以貴族政治的壓迫,國際矛盾的尖銳,和各國統一中國的渴望,促使各種社會思潮學說、各種主張得到勃發、流傳,形成了百家爭鳴,出現了祖國古代文化的黃金時代。 屈原雖然是楚國貴族出身,可是卻直接受著貴族集團的排擠、打擊。他親眼看到人民的痛苦,同時又受到當時社會思潮的影響,于是他的獨立不遷的思想品質便使他決定堅決反對腐朽的貴族統治,決不和卑鄙無恥的貴族官僚同流合污。同時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也使他不能忍受秦國的欺詐和侵略。他是一位堅決的“反秦派”,而和他對立的貴族統治集團,則是貨真價實的“親秦派”。詩人熱烈的感情,使屈原燃燒起反抗的火焰,他積極地歌唱著人民心底里的呼聲,堅決不妥協地和腐朽的貴族集團斗爭到底。所以屈原的一生就是一篇偉大的史詩,反映著那個偉大的時代。在《離騷》里有幾句話很可以說明他的思想輪廓,那幾句的大意是:原文釋文惟夫黨人之偷樂兮,那些貴族官僚只曉得茍且偷生,路幽昧以險隘。他們的道路黑暗而狹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我哪里是怕自己遭到什么禍殃,恐皇輿之敗績。我擔心的是我們的國家會被敗壞。——《離騷》他又說:原文釋文長嘆息以掩涕兮,我只有深深地嘆息而流淚啊,哀民生之多艱。可憐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艱難。——《離騷》這就是屈原內心的悲痛,也是他堅決反抗的呼聲。而且這種精神一直貫注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雖然時代與現在相隔兩千三百多年,我們今天讀到他的詩句,仍禁不住要心弦震動。 現在要進一步大略地談一談楚國當時的政治情況和屈原的政治思想。 前面已經說過,在戰國時期的七強中,秦、楚、齊三國*強。秦國是一個實力較強、野心*大的國家。楚國占有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廣大地方,國土面積*大,歷史*久。不過楚國雖然地大物博,當時在實力上卻不足以單獨對抗秦國。因此當時楚國的政治路線就分為兩派:一派是投降派,他們以為秦國既然如此強大,不如索性與秦國親善,討好秦國,和秦國締結同盟,假如秦國攻打別個國家,楚國只要坐山觀虎斗,也可以從中撈點好處。實際上這恰巧符合了野心勃勃的秦國的外交陰謀。主張這種親秦媚秦外交的就是以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小兒子子蘭以及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一批貴族統治集團。這一批腐朽的統治集團,他們只想享樂茍安,不惜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當然不是屈原所能同意的。屈原是堅決的抗秦派,主張繼續維持楚國與齊國的聯盟,聯合韓國、魏國、趙國和燕國,結成一個聯合抗拒秦國的陣營,這就是東方六國的“合縱”策略。這“合縱”的策略在蘇秦六國封相之前就已經實行過的,楚懷王就是六國聯盟的領袖。那時屈原大約只有二十來歲,才到宮廷里做事。屈原當時在朝堂之上可能是*活躍的一個人才,他親身體驗到“合縱”給東方六國帶來的好處,所以他做了左徒之后仍然堅持這個策略,并且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屈原不但主張在國際方面繼續六國聯盟以對抗強秦,而且主張在國內實行古代圣賢的“美政”理想,修明法度,舉賢授能,從而達到強國富民的施政效果。他念念不忘他的祖國和國王,希望通過國王實現他的理想社會,發揚楚國的光榮傳統,免得人民流離失所,受苦受難。 可是正當屈原開始獲得國王信任的時候,六國聯盟已經難以維持,秦國在國際間的挑撥離間工作做得很順手,楚國的親秦派勢力也逐漸擴張。屈原就在這種情勢下,失去了國王的信任,不得不離開朝廷,謫居漢北。在《離騷》里他自己也曾說過:原文釋文何離心之可同兮,不是志同道合怎么可以合作呢,吾將遠逝以自疏。我要走得遠遠的,以疏遠他們。——《離騷》四、 屈原徘徊漢北的時候四、 屈原徘徊漢北的時候 當時楚國的都城是郢都,就是現在湖北的荊州一帶。屈原走出郢都,沿著直通襄陽、樊城的大路,先到了宜城(治今湖北宜城南)。 宜城是楚國上代曾經建過都城的地方。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為避吳自郢遷都鄀城。鄀城就在今宜城東南。在屈原的時代,那里還遺留著舊時的宮殿廟堂,據說在這些宮殿廟堂里的墻壁上,有很多壁畫,畫著天地山川的神靈和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屈原和楚國國王是同一個宗族的,加以滿腔熱愛祖國的心情,他懷著悲憤離開朝廷后,首先便來到這里瞻仰上代的遺跡。當他看到這些偉大的建筑和壁畫,特別是壁畫上的神話和傳說,更引發了他的感慨。思想上的苦悶,感情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使他發出了一連串的疑問,于是寫下了一篇偉大的作品,這就是《天問》,充分地表達了屈原的懷疑精神乃至尖銳的批判。 《天問》這篇詩里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疑問,涉及的范圍極廣,從開天辟地自然與社會的神話傳說直問到春秋時代五霸爭雄的故事,凡天地間變化莫測之事,都在問難之列。可惜我們后人對屈原所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對于楚國古代所流行的傳說,還不能完全了解,因而對于這么一篇有頭有尾的完整的詩篇,還不能完全透徹地把握其文義。但這決不是胡適所說的“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學價值”,是“后人雜湊起來的”(《讀楚辭》)。《天問》所流露的熱情,以及屈原深切地體會到人間的不平,想從歷史上追索問題答案的苦心,今天讀來,依然強烈地感動著我們。 從宜城再往北走,渡過漢水,到了襄樊一帶,屈原不得不有所考慮。因為他再往前走,就要離開楚國的國境。雖然在春秋戰國時代參加政治活動的人,在他的本國受到打擊或者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可以走到別國去做客卿,本來是極為平常的事。但在屈原呢,他卻不愿如此,他不肯拋棄自己的國家投奔到別國去,愛鄉土愛祖國的熱情使他痛苦地徘徊在漢北。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寫下了一篇纏綿動人的《抽思》。在這一篇詩歌里,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婉轉地申訴著他內心的哀愁。中間有一節寫道: 原文釋文有鳥自南兮,有只鳥兒從南方飛來,來集漢北。停留在漢北這地方。好姱佳麗兮,她高貴而美麗啊,牉獨處此異域。離群獨自流落在他鄉。既煢獨而不群兮,孤單地不同凡俗啊,又無良媒在其側。身邊又沒有媒娘。道卓遠而日忘兮,走遠了會被人忘記啊,愿自申而不得。更無從訴說衷腸。望南山而流涕兮,望著南方紀山而流涕啊,臨流水而太息。站在流水的岸邊而悲傷。望孟夏之短夜兮,初夏的夜間本來是短短的,何晦明之若歲?為什么黃昏到天亮像有一年長?惟郢路之遼遠兮,雖然郢都的路程那么遙遠啊,魂一夕而九逝。我的夢魂一夜來回好幾趟。——《抽思》 ... ...
邱鳴皋文集 作者簡介
邱鳴皋,江蘇豐縣人,1938年生。1964年畢業于徐州師范學院(今江蘇師范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副校長、校長。著有《陸游評傳》、《舒岳祥年譜》。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