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27792
- 條形碼:9787544727792 ; 978-7-5447-2779-2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本書特色
美國文化社會學家戴安娜??克蘭代表著作,譯林品牌書系“人文與社會譯叢”經(jīng)典重印。 媒體如何塑造文化?都市環(huán)境對藝術文化有何影響? 作者20年前對于文化復雜性的分析和預判,對于今天的藝術分析有怎樣的價值? 克蘭的分析視角和理念,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內(nèi)容簡介
本書全面梳理了流行文化和藝術社會學領域的大量文獻,以及傳播學、文學批評、電影研究、美國文明、經(jīng)濟學和藝術批評等學科的相關原始材料,考察了二戰(zhàn)以來文化生產(chǎn)性質的轉變及其發(fā)展趨勢,使用清晰、簡潔的語言和事例描述和分析了在文化研究內(nèi)部構架“文化生產(chǎn)”觀點的中心問題。同時,作者也追溯了社會劃分類型影響文化消費的日益復雜的方式,概述了媒體文化中主要的“意義”闡釋理論,并回答了“媒體是怎樣塑造和架構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這些產(chǎn)品的廣義語境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都市環(huán)境是如何扶植或約束都市藝術文化的”等等問題。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目錄
前言
**章 導論
第二章 媒體文化范式
第三章 社會分層與媒體:被媒體充斥的社會中的受眾
第四章 全國性文化工業(yè)中的文化生產(chǎn)
第五章 分析媒體文化意義的方法
第六章 城市中的階級文化:文化組織與都市藝術文化
第七章 媒體文化、都市藝術文化和政府政策
第八章 結論:走向全球性文化
參考文獻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節(jié)選
媒體文化、階級文化和文化活動場所 我們從麥克盧漢(Mcluhan,1964)和梅羅維茨(Meyrowitz,1985)的著作中得到的*重要的深刻見解是,電視在發(fā)揮一個巨大文化場所的作用,在這個文化活動場所之中,某些種類的信息可供所有的受眾利用。這種情況并沒有消除社會差異,相反,它產(chǎn)生了一些新型社會群體,我將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對此進行討論。與此同時,每一社會群體的趣味和活動都潛在地在其他社會群體那里見到。這個文化活動場所的性質和功能剛剛開始為人所理解。顯而易見,在今天的后現(xiàn)代社會中,為文化設立標準和塑造大眾趣味的是這個文化場所,而不是高雅文化。 用三個不同文化領域不同種類的組織在其中生產(chǎn)和傳播文化的術語,將文化概念化是有益的(表1.1)。向全國和各國受眾廣泛傳播文化的聯(lián)合大企業(yè)支配著核心領域(core domain),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人都要受到核心領域的影響。電視是這個領域的重要媒體,同時還有電影、少數(shù)幾家重要報紙和一些新雜志。支配邊緣領域(peripheral domain)的是諸如廣播網(wǎng)、唱片公司以及雜志和圖書出版社這類組織,它們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文化,但它們針對因年齡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各異的亞群體由主要唱片公司生產(chǎn)、廣播電臺廣泛傳播的流行音樂的受眾一般多于邊緣文化的受眾,但是,從生活方式和亞文化角度來說,前者比電視和電影的受眾更加零散化。。第三個領域是都市文化(urban culture)領域,它在都市背景下生產(chǎn),并廣泛傳播給地方觀眾。利用比較費解和古怪的材料吸引*少受眾的組織,往往是地方的文化組織,它們生產(chǎn)和廣泛傳播被那些強調(diào)聯(lián)合大企業(yè)生產(chǎn)的流行文化的作用的人所遺忘的文化,它們在這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地方文化組織通常是文化網(wǎng)絡——亞文化或藝術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經(jīng)常是新思想的源泉,其中的一小部分新思想*終進入文化活動場所。生產(chǎn)這些作品是一項社會活動,在從事這項活動的過程中,文化創(chuàng)造者時常注視其他創(chuàng)造者的作品,以便證實他們本人對審美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人文與社會譯叢文化生產(chǎn)(媒體與都市藝術)/人文與社會譯叢 作者簡介
戴安娜??克蘭,美國著名文化社會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擔任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文化社會學部主席等多種學術職務,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藝術、媒體、大眾文化研究權威。主要著作有《無形學院》(1972)、《文化生產(chǎn)》(1992)、《時裝及其社會負載:服飾的階級、性別與身份》(2000)、《全球文化:媒體、藝術、政策與全球化》(2000)。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