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吳晗講明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82016
- 條形碼:9787511382016 ; 978-7-5113-8201-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晗講明史 本書特色
★明史大家吳晗的傳世之作,內容含金量高,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吳晗三十年心血鑄就,全方位解讀大明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了解和欣賞明代中國社會生活圖景的材料! ★作者站在中國歷史階級矛盾的浪潮中,回顧了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源,倭寇背后列強侵略,而缺乏有效頂層設計的歷史局限,深度剖析大明王朝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 ★作者站在中國歷史階級矛盾的浪潮中,以史料為基礎,深度剖析大明王朝興衰背后的歷史邏輯。 ★吳晗先生評議客觀公正,引用史料嚴謹,《明朝那些事兒》曾以他的論述作為依據和藍本。
吳晗講明史 內容簡介
《吳晗講明史》涵蓋了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以豐富詳實的史料為依據,為我們真實展現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歷史面貌和發展脈絡。本書不僅是一本歷史知識讀物,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我們精心編排后出版,一方面為廣大歷史愛好者提供解讀明朝歷史的契機,另一方面是對吳晗誠摯的紀念,紀念他為推動我國歷史研究做出的貢獻。
吳晗講明史 目錄
[吳晗講明史]
**章 太祖建國:大明王朝登上歷史舞臺
元帝國的崩潰
紅軍之起與元之內訌
明太祖之起事與削平群雄
明太祖之建國與開國規模
國號大明
定都南京
第二章 帝國紀事:記憶里的輝煌與嘆息
胡惟庸黨案考
靖難之役
錦衣衛和東、西廠
遷都北京
鄭和的七次航海
明成祖生母考
東林黨之爭
明成祖仁宗景帝之死及其他
第三章 審視現狀:博弈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明初的恐怖政治
明初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
“北虜”、南倭問題
建州女真問題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晚明“流寇”之社會背景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第四章 制度體系:承襲傳統還是尋求創新
明代的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
明初衛所制度之崩潰
明代的軍兵
明初的學校
元明兩代之“匠戶”
明代的殉葬制度
——“美德組成的黃金世界”之一斑
第五章 世情寫真:大明王朝的社會狀態
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歷史上的國民身份證——路引
明代之糧長及其他
明代之農民
明代漢族之發展
明代的奴隸和奴變
記大明通行寶鈔
第六章 人物論說:他們定格在歷史的框架里
況鐘和周忱
明代英雄于謙
海瑞
戚繼光練兵
獻身于祖國地理調查研究工作的徐霞客
關于魏忠賢
愛國學者顧炎武
第七章 藝文品評:字里行間閃爍出智慧的光芒
《明史》小評
讀史雜記
——《明史》
《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
《李朝實錄》中之李滿住
談遷和《國榷》
吳晗講明史 節選
[吳晗講明史] 錦衣衛和東、西廠[參見吳晗:《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錦衣衛和東、西廠,明人合稱為廠衛。錦衣衛是內廷的偵察機關,東、西廠則由宦官提督,*為皇帝所親信,即錦衣衛也在其偵察之下。 錦衣衛初設于明太祖時,是皇帝的私人衛隊。其下有鎮撫司,專治刑獄,可以直接取詔行事,不必經過外廷法司的審判手續。[參見王世貞:《錦衣志》。]錦衣衛的主要職務是察不軌、妖言、人命、強盜重事,專替皇帝偵察不忠于帝室者和叛逆者,其權力在外廷法司之上。洪武二十年(1387年)曾一度取消錦衣衛的典詔獄權。到了成祖由庶子篡逆得位,自知人心不附,并且內外大臣都是建文帝的舊臣,深恐建文帝未死,諸臣或有復辟的企圖,于是重復錦衣衛的偵察和典詔獄權,使之秘密活動,以為鉗制臣民之計。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個*高偵察機關叫東廠,因為在起兵時很得了建文帝左右宦官的力量,深信宦官的忠心,便以宦官提督東廠,付以“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的職權。以后雖時革時復,名稱也有時更換(如西廠、外廠、內行廠之類),但其職權及地位則愈重愈高,甚至有任意逮捕官吏平民,和任意刑訊處死的權力。 靖難兵起時,宦官狗兒、鄭和等以軍功得幸。成祖即位后遂加委任,有派作使臣的,如永樂元年(1403年)遣內官李興出使暹羅[參見《明史》卷三○四,《宦官傳》。]、馬彬出使爪哇諸國,永樂三年(1405年)遣太監鄭和出使西洋。[參見《明史》卷四,《成祖本紀》。]有派作大將的,如永樂三年(1405年)之使中官山壽率兵出云州覘敵。[參見《明史》卷四,《成祖本紀》。]又因各地鎮守大將多為建文帝舊臣,特派宦官出鎮和監軍,使之伺察。永樂元年(1403年)命內臣出鎮及監京營軍[參見《明史》卷四,《成祖本紀》。],出鎮的如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監軍的如王安之監都督譚青軍。[參見《明史》卷三○四,《宦官傳序》。]由是司法權和兵權都逐漸落在宦官手中。宣德以后,人主多不親政事,不和閣臣見面,甚至深居宮內,從不上朝,國家政務多交司禮監太監批答,內閣的權力也漸漸轉到司禮監去了。在外則各地鎮守太監成為地方的*高監察者,干預政務,騷擾地方,積重難返,形成一種畸形的閹人政治。英宗時的王振、曹吉祥,憲宗時的汪直、梁芳,武宗時的劉瑾,神宗時的陳增、高淮,熹宗時的魏忠賢,思宗時的曹化淳、高起潛,莫不竊弄政柄,禍國殃民,舉凡軍事、外交、內政、財政、司法,一切國家大政,都由宦官主持,甚至閣臣之用黜,都以宦官的好惡為定。他們只圖私人生活的享樂,極力搜括掊斂,榨取民眾的血汗,誘導皇帝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禱祠。對外則好大喜功,生釁外族。馴至民窮財盡,叛亂四起。外廷的士大夫與之相抗的都被誅殺放逐,由此朝廷分為兩派,一派附和宦官,希圖富貴,甘為鷹犬。一派則極力攻擊宦官,欲將權力奪回內閣,建設清明的政治。明代除開例外的幾個時期以外(如孝宗及世宗時),閹人和士人兩派勢力互為消長,此仆彼興,循環報復,一直鬧到亡國。 廷杖也是祖制的一種,太祖時曾杖死工部尚書薛祥。[參見《明史》卷一三八,《薛祥傳》。]鞭死永嘉候朱亮祖父子。[參見《明史》卷九五,《刑法志》。]以后一直沿用這刑法,正德十四年(1519年)以諫止南巡廷杖舒芬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1524年)群臣爭大禮,廷杖豐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內外大臣一拂宦官或皇帝之意,即時廷杖,由錦衣衛執行,杖而不死者,或遣戍邊地,或降官,或仍舊衣冠辦事。英宗時又創立枷之刑,英宗時國子祭酒李時勉至荷枷國子監前。[參見《明史》卷一三六,《李時勉傳》。]直到熹宗時,魏忠賢杖死萬爆,大學士葉向高以為言,忠賢乃罷廷杖,把所要殺的人都下鎮撫司獄,因酷刑害死,算是代替了這一祖制。 錦衣衛,東、西廠和廷杖制原都是為鎮壓反動勢力,排除異己分子,故意造成恐怖空氣,使臣民懾于淫威、不敢反側的臨時設施。果然,這一套祖制,使大小臣民都惴惴茍延,不知命在何日。太祖時朝官得生還田里,便為大幸。[參見《明史》卷一三八,《楊靖傳》附《嚴德珉傳》;卷二五八,《孫賁傳》。]皇帝威權,由之達于極點。這三位一體的恐怖制度使專制政體的虐焰高到無可再高,列朝的君主也明知這制度的殘酷不合理,但是**為著維持個人的威權,第二因為這是祖制,所以因仍不旨廢止。英宗以后的君主多高拱深宮,宦官用事,更利用這制度來樹威擅權,排斥反對黨,雖然經過無數次士大夫的請求廢止和抗議,終歸無效。一直到亡國,才自然消滅,竟和明運相終始。
吳晗講明史 作者簡介
吳晗,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中國著名明史專家。畢業于清華大學。曾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代表作品有《歷史的鏡子》《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讀史札記》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