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8743
- 條形碼:9787108068743 ; 978-7-108-06874-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本書特色
“嬌慣的心靈”也就是“閉塞的心智”,亦即號稱*開放的現代人,恰恰拒絕傾聽他們不愿意聽的意見和道理,并以此“自我保護”。在此意義上,本書是三十年前布魯姆那本轟動全美的《閉塞的美國心智》在新世紀的回響。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講席教授、院長) 在大學生活和工作的人們,關注大學校園文化的人們,熟悉“巨嬰”“腦殘”“精致利己主義”以及各種各樣“焦慮”話語的讀者,或許都可以從本書得到許多啟發。 ——童世駿(上海紐約大學校長,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 “嬌慣的心靈”是對美國當前教育病癥所下的診斷,作者抽絲剝繭,證明了大學生脆弱心態的根源在于全社會對青少年的過度保護,從家長、社群到大學都難脫干系,書中所包含的歷史教訓,值得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中國讀者細品和深思。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 “過度的自我保護”,是這個時代心靈脆弱的征兆。今天的大學教育、公共意見乃至社會競爭似乎都在告訴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遠離外界的傷害,是人生安全的Z大保障。殊不知,這脆弱的人設,讓人想方設法把自己擱置在保溫箱里,在無菌的真空里,結果卻使人陷入防范一切的恐懼中,陷入被迫害的妄想里。 ——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面對不同的立場,排斥之意不斷升級,這不僅是大學面臨的挑戰,對我們國家的政治話語更是一場考驗。要想美國的民主還有明天,我們務必去理解究竟發生了什么,又是如何發生的。如此方能找到對策,行動起來。當務之急,從閱讀《嬌慣的心靈》開始。 ——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彭博有限合伙企業和彭博慈善基金會創始人、三度出任紐約市市長 大學,應是自由討論的空間,現在卻正在形成獨斷和褊狹的風氣。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卓越的言論自由倡導者,他們深度解讀了校園內的怪現狀,并且告訴我們,怎么做才能讓大學堅持它們的終極理想。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教授,《當下的啟蒙》作者 我們在社會中的行為,也必須接受理性的科學分析。通過本書的科學視角,我們將能坦誠審視,為什么美國人的心理變得弱不禁風,要重新強大起來,我們當下又要做些什么。 ——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天體物理學家、海頓天文館館長 盧金諾夫和海特闡釋了“直升機家長”現象及其危害。本書告訴我們,過度保護如何放大了孩子們的恐懼,使他們更難成長為可以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的成年人。孩子們必須迎接挑戰,承受壓力,直面不同的觀點,如此方能茁壯成長。 ——蘇珊·麥克丹尼爾(Susan McDaniel)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 令人不快的言詞和觀念,在那些自奉為校園衛士的學生心中,經常被想象成大棒下的暴力。面對激烈的辯論,許多學生心生畏懼;若要維系他們的善惡觀,就必須讓他們不中意的講者閉上嘴巴。盧金諾夫和海特在本書中給出了精彩的分析,我們是如何墮入這種脆弱模式,在言辭和行動之間曾有過的區分如今是如何失去的,以及接下來我們要怎么做。要理解當前的校園沖突,不可不讀這本書。 ——馬克·尤多夫(Mark Yudof)加州大學系統總校長、伯克利分校法學教授(榮休)
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內容簡介
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嚴格安排和設計。放學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以及其他有人組織并監管的活動,專享的目的就是要超過其他孩子。生于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卻慣于在社交媒體構筑的虛擬世界里尋找意見的共鳴,面對不同的觀點和立場,他們往往用舉報的方式來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美國青少年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殺率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心理焦慮,已經成為大學生尋求心理治療的首要問題。與其為孩子鋪好路,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反而會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脆弱的一代”。這不能簡單歸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歸咎于“嬌慣”的孩子,全社會應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變。
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目錄
序 言 智慧之旅
**篇 三種錯誤觀念
第1 章 脆弱人設的謬誤: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第2 章 情感推理的謬誤: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第3 章 “我們vs 他們”的謬誤: 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斗
第二篇 錯誤觀念在行動
第4 章 恐嚇與暴力
第5 章 政治迫害
第三篇 我們何以至此?
第6 章 政治極化的惡性循環
第7 章 焦慮和抑郁
第8 章 焦躁不安的父母
第9 章 玩耍的消失
第10 章 安全至上的校園官僚
第11 章 追逐正義
第四篇 該覺醒了
第12 章 救救孩子
第13 章 改革大學
結 論 明天會更好?
致 謝
附錄1 認知行為療法指南
附錄2 《芝加哥聲明》
注 釋
參考文獻
索 引
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節選
序言:智慧之旅 人生的智與不智,是這本書所要討論的。回想本書的發端,可以追溯至我們(格雷格和喬)2016年8月的那次希臘之旅。當時,我們已經開始合作研究,關注在大學校園里某些廣為流傳的觀念,我們認為,這些流行觀念傷害了我們的青年學生,毀滅了他們追求幸福快樂生活的希望。一句話,這些觀念正在讓青年學生變得更愚蠢。于是,我們決定合作,寫一本書,告誡世人要警惕這些可怕的觀念;決心下定后,我們想著,在開始寫作前,不妨來一次追尋智慧的旅行。我們倆都在大學工作;近些年來,時有耳聞,在奧林匹斯山北坡的一個洞穴里,居住著一位當代大哲,他名叫米索博乃思,如今仍然照著科歐安勒莫斯教派的古老習俗來生活。 我們一行兩人,飛到雅典,乘坐5個小時的火車,抵達利托霍羅——奧林匹斯山腳下的一座小鎮。第二天日出時,我們動身,走在山間的小徑上,數千年來,希臘人就是通過這條道路,尋求他們同神靈的交流。沿著一條陡峭蜿蜒的山路,我們向上攀爬了6個小時。正午時分,終于到達了一處道路分岔口,路標上寫著“米索博乃思”的名字,上面的箭頭指向右邊。朝左邊的分岔路望去,路況令人生畏:要一直向上爬,才能通向一條狹窄的深谷,頭頂兩側的巖石,看起來隨時都有滾落的危險。 而相比之下,通向米索博乃思的那條路,看上去平坦、筆直,很好走——路況的變化仿佛在歡迎我們這些訪客。走過一段風景宜人的小樹林,那里滿是松樹和杉樹,再穿過一座紋絲不動地架在山澗深谷之上的行人木橋,我們便走到了一處巨大山洞的入口。 走進山洞,眼前的場景令我們暗自稱奇。米索博乃思同他的助手們已經安裝了自動取號系統,就是那種你在三明治店里有時會遇見的機器。我們前面,還有一長隊的愛智者在等待叫號。我們取了號,還付了100歐元的小費,這樣,這位偉大的哲人就會私下會見我們。見面前必須先洗禮,然后我們開始了等待。 終于輪到我們了。我倆被引入一個會客室,燭光昏暗,就在山洞的后面,一束細泉從山巖墻壁涌出,飛濺到一個白色大理石的蓄水池中,其形狀讓我們想起了在美國人的庭院里供鳥兒嬉戲的水池。就在泉水池旁邊,米索博乃思躺在一張舒適的椅子里,那很像是20世紀70年代曾風行一時的蘇丹式躺椅。我們已經聽說,他會說英語,但當他用地道的美式英語,還帶一點長島腔,問候我們“進來吧,伙計。告訴我,你們要什么”時,我們還是吃了一驚。 喬張口就來: “大師,我們到這里,是為了求取智慧。什么是這世上*深刻又*偉大的真理呢?” 格雷格覺得這問題有些空洞,于是跟著補充道: “說實在的,我們正在寫一本關于智慧的書,面向青少年、大學生、父母和教育者;我們很希望你可以濃縮一下人生經驗,概括成幾條簡明扼要的智慧格言,*好就三條,且如果按照這些道理做,就可以引導年輕人過好他們的人生。” 米索博乃思安靜地躺在椅子里,眼睛閉了大約兩分鐘。終于,他睜開眼睛,開始說:“這一汪清泉,是科歐安勒莫斯之泉。科歐安勒莫斯是古希臘的智慧之神。今天,人人只知道雅典娜,卻無人知曉他,在我看來,雅典娜名不符實。如果你們來問我,我要說科歐安勒莫斯有些真正的大智慧。既然你們來了,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我將面授你們三杯人生智慧。” 他拿起一個白色的大理石杯,在泉水池里裝滿水,將杯子遞給我們。我倆飲了杯中水之后,將杯子遞回給他。 “現在是**個真理,”他說, “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所以,遠離痛苦,遠離煩惱,遠離所有可能發生的壞事情。” 喬大為吃驚。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幸福的假設》,整本書基于現代心理學來檢討古人的智慧。在這本書里,有整整一章都在驗證大師真理的反命題,其中*著名的表達來自尼采: “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喬認為這里面一定出了錯。“對不起,大師,”喬說, “你確定你想說的不是‘更強大’?我從許多文明傳統的人生智慧中都發現了類似的格言,痛苦、挫折,有時甚至是創傷性的經驗,可以讓人們變得更堅強。” “哦,我剛才說的是……‘更脆弱’?”米索博乃思有些疑惑。“等一下……是更脆弱,還是更強大呢?”思考時,他又一次雙目緊閉,過會兒才張開雙眼: “是的,我沒說錯,我要說的就是更脆弱。痛苦的經驗令人生畏,誰沒事想要痛苦呢?你們遠道而來,難道是為了遭罪?當然不是。為了痛苦?也不可能!你們看附近群山中,有多少民哲,每天坐在地上,苦苦思索12個小時,他們得到什么了?不是血液循環出了問題,就是腰椎有了毛病。當你終日都在為病痛和傷害所煩惱時,你還能追求什么智慧?這就是為什么我在20年前就買了這把躺椅。能舒服一點,為什么不更舒服一點呢?”語氣里的情緒已經不加掩飾,他又加了一句:“這個問題,我能到此為止嗎?” “我很抱歉。”喬不敢回嘴。 又一次,米索博乃思在大理石杯里裝滿泉水。我們喝過后,“第二杯,”他繼續道, “永遠相信你的感覺。不要質疑自己。” 現在輪到格雷格坐不住了。數年來,他一直身體力行著認知行為療法。要說這種療法所基于的理論,正是同這杯智慧背道而馳的:感覺經常會誤導我們。所以要想心智健康,你就必須學會懷疑自己的感覺,擺脫某些常見的現實扭曲認知,解放你的心智。但是,正是因為學會了控制即刻的負面反應,格雷格咬緊牙關,什么都沒說。 第三次,米索博乃思滿上了水杯,我們照例將杯中水飲盡。“第三,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斗。” “有些人是好人,”米索博乃思聲調緩慢,但聲音響亮,好像他覺得我們聽不清楚他的話,“還有些人是壞人。”說完,他特意看了一眼我們,喘了口氣。“這世上有太多罪惡了。罪惡從哪里來?”他頓了一下,期待我們給出答案。我們一時語塞。“壞人做壞事!”他說道,顯然很惱火,“要靠你們,還有世界上的所有好人,同壞人戰斗。你們必須成為戰士,為美德和善行而斗爭。你們睜眼看看,那些人多么邪惡,甚至無惡不作。你們必須向他們下戰書!集合起正義之師的聯盟,使惡人無地自容,直至改變他們的存在方式。” 喬禁不住發問: “但是,難道那些惡人不也會這樣想嗎?我們如何才能知道,我們是對的,而他們是錯的?” 米索博乃思再也忍不住了: “看來你們今天從我這里什么也沒有學到啊?相信你的感受。你是否感覺你是正確的?或者你感覺自己是錯誤的?我感覺這次會談已經結束了。滾出去吧。” ***** 這世上壓根沒有米索博乃思,要揭示上述三種錯誤觀念,我們也沒必要遠赴希臘。你可以隨處發現這三種觀念,在大學校園里,在高中,在許多家庭。此類謬誤很少是直接言傳的;準確地說,它們是通過身教,通過施加于年輕人身上的種種規則、慣習和規范而形成的。雖則用心良苦,但錯誤的觀念卻傳遞給了他們。 本書之目的,就是展示這三種近年來廣為流傳的人生謬誤:
謬論1. 脆弱人設:凡是傷害,只會讓你更脆弱。
謬論2. 情感推理:永遠相信你的感覺。
謬論3. 我們 vs他們:生活是好人和惡人之間的戰斗。 雖然很多命題都經不起推敲,但要被歸類為重大謬誤,一種觀念必須符合如下三個標準:
1.它違背了古人智慧(那些在許多文化的智慧經典里可以被普遍發現的觀念)。
2.它違背了現代心理學關于幸福的研究。
3.它傷害了那些相信它的個人和社群。 我們將在書中論證,上述三種人生謬誤以及由它們所生發的政策和政治運動,已經傷害到了當下的年輕人。且在大學校園內制造事端,甚至威脅到自由民主體制的未來。列舉其中一些問題吧:過去一段時期,青少年中的焦慮、抑郁比率以及自殺率呈現出急劇上升的趨勢。在許多大學,校園文化在意識形態上已經變得整齊劃一,這使得學者群體很難自由追求真理,同時也傷害到學生群體,讓他們失去從形形色色的思考者那里學習的機會。極右翼和極左翼的極端分子一茬接著一茬,兩個陣營相互挑釁,雙方的仇恨越積越深。社交媒體已經使政治分歧的激情升格為一種新興的“揭發文化”(callout culture);講者說得用心良苦,但有些學生就是不領情,甚至惡意曲解,于是乎,講者在校園內受到公然羞辱。新媒體的平臺和表達方式使公民們退回到自我確證的保護泡中,生活在氣泡內,他們開始以*壞的惡意來揣測敵對方,而在那些意在傳播噪音并收割分裂的極端分子和網絡操作者的鼓動下,他們原本的意向會得到確證,甚至進一步放大。 以上三種謬誤已經在許多大學校園內開花結果,但追根溯源,它們起始于更早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兒童期的成長經驗。現如今,它們也已經從校園蔓延至公司世界和公共領域內,包括國家政治。它們還從美國大學向外擴展,在整個英語世界的大學里抬頭。無論對誰來說,這些謬誤都不是什么好事。任何人,只要關心我們的年輕人、教育以及民主,就應該關注本書所描述的發展趨勢。
……
雅理譯叢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么沒有煉成的 作者簡介
格雷格·盧金諾夫,美國個人教育權利基金會(FIRE)主席,兼任首席執行官。先后畢業于美利堅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法學院,關注大學言論自由以及高等教育環境中的第一修正案議題。著有《自由的忘卻:校園審查與美國辯論的終結》。
喬納森·海特,1992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現執教于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托馬斯·庫利倫理領導力講席教授。著有《正義之心》和《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TED大會演講人。
田雷,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雅理譯叢”主編。先后畢業于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大學法學院。近期出版譯著《我們的孩子》。目前正與幾位年輕的朋友共同編輯“雅理讀書”微信公眾號(yalipub)。
蘇心,清華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