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2753
- 條形碼:9787520162753 ; 978-7-5201-6275-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本書特色
◆“十六國史新編”之一,立體展現十六國時期巴蜀成漢政權的軍事斗爭、興衰更迭,還原王朝建立背后的波詭云譎。
◆綜合論述成漢王朝在政治、社會、經濟、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體系構建,書寫成漢政權建立后在矛盾的自我國家認知中對國家認同的強化,著墨于成漢文化中濃厚的古蜀巫覡文化和天師道信仰。
◆突破史學研究的單一視角,在傳統文獻史料基礎上,借助考古學、民族學、政治學等理論與方法,多視角聚焦成漢歷史。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內容簡介
《成漢國史》將巴蜀成漢政權放入兩晉十六國時代背景下,對流民與政府關系,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外來群體與巴蜀地方豪強的斗爭,巴蜀地區新舊“移民”的矛盾,巫覡文化,天師道信仰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突破史學研究的單一視角,借助考古學、民族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對成漢政權的歷史進行多視角的解讀。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目錄
**章 李氏族屬與早期發展
一 李氏族屬
二 李氏的早期發展
第二章 流民入蜀與李氏建國
一 流民入蜀
二 李氏與趙廞的分合
三 李氏集團與羅尚的爭斗
四 建號改年后的發展
五 李流領導下的六郡流民
第三章 大成政權興衰
一 李雄建國
二 大成政權的發展與鼎盛
三 李班、李期的短暫更迭與大成政權的衰落
第四章 漢政權的興衰
一 由成到漢與李壽治國
二 漢政權的衰亡
第五章 成漢政治
一 政治制度
二 疆域與政區
三 成漢國家認同構建
第六章 成漢社會經濟、文化與民族
一 成漢經濟
二 成漢文化教育
三 成漢民族問題
第七章 成漢政權興亡原因及其歷史影響
一 興亡原因
二 成漢國家特點與歷史影響
附錄
一 成漢大事年表
二 李氏家族世系、婚姻表
三 成漢人物、出身、職官表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節選
李氏集團與羅尚的爭斗
益州刺史趙廞被殺使巴蜀地區出現暫時的權力真空,西晉下詔拜梁州刺史羅尚為平西將軍、假節、領護西夷校尉、益州刺史,又給衛節兵一千、梁州兵二千,配上庸都尉義部一千五百人,合四千五百人入蜀控制局勢。又遷梓潼太守樂陵徐儉為蜀郡太守、揚烈將軍隴西辛冉為廣漢太守輔助羅尚。羅尚早在趙廞謀反自立之時即上表指出趙廞并無雄才,且不為蜀人所附,敗亡指日可待。這種“卓見”以及梁益二州切近是西晉加封其為益州刺史的重要原因。此外,羅尚又表請牙門將王敦兵七千余人助陣。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后,羅尚率領牙門將王敦、蜀郡太守徐儉、廣漢太守辛冉、上庸都尉義歆部等入蜀,這給了李特等很大的壓力,被迫派遣李驤迎接于道路,并貢獻珍寶賄賂羅尚。羅尚對此十分滿意,認為能夠控制流民集團,于是仍以李驤為騎督。羅尚到達綿竹后,李特、李流再次以牛酒犒勞。但王敦、辛冉等人對李特并不放心,認為李特等流民專為盜賊,應借此機會除掉,否則必然成為后患,但羅尚沒有聽從這一建議。辛冉為隴西人,與李特本為舊識,在會面之時提到“故人相逢,不吉當兇”之語,透露了雙方矛盾,引起李特暗自猜忌。
三月,羅尚等到達成都,正式履行益州刺史職能。此時西晉下詔秦、雍二州,以齊萬年起義平復,使二州召還流民入蜀者;又派遣御使馮該、張昌加以監督。李特長兄李輔也自略陽老家托言迎接家眷來到蜀地,但李輔并未以家族回歸,反而告誡李特中原大亂,“不足復還”,李特由此確定了留在巴蜀想法,其對策也開始發生轉變。
而為了緩解流民所面臨被逼短期遷回秦、雍的困境,李特又連續采用了兩手對策,先是派遣天水人閻式前去羅尚處請求暫緩六郡流民北歸;二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又向羅尚、馮該等加以賄賂,由此獲得暫緩北歸條件。此時西晉討論平定趙廞之功,以李氏首當其沖攻滅趙廞,封拜李特為宣威將軍、長樂鄉侯,李流奮威將軍、武陽侯。璽書到達益州后,又令州郡條列六郡流民參與平定趙廞有功之人,并加以封賞。但廣漢太守辛冉想將平定趙廞之功據為己有,于是壓下了封拜李特、李流的詔書,又不按實情上奏六郡流民有功者,由此導致六郡流民十分不滿。此時羅尚又派遣從事監督流民北歸,限定七月必須上路,逐步激化了矛盾。因為六郡流民經過數年時間,為求生計在巴蜀地區為人傭耕,早已逐步落地生根,聽到限期上路的消息不知所措;而且此時正趕上雨水豐沛,尚未秋收,流民也缺乏路費,此時被逼北返無異于死路一條,于是多歸附于李特以尋求幫助。李特等作為流民領袖再次派遣閻式向羅尚請求延期至冬天,以獲取行資。廣漢太守辛冉與蜀郡太守李苾等進言羅尚否決李特請求。閻式又向羅尚新舉的秀才別駕杜弢陳說逼迫流民遷徙的弊端,杜弢之父曾任略陽護軍,更為了解流民情況,故也認可其說法,向羅尚建議寬限流民一年時間,以緩和矛盾。但羅尚仍聽從辛冉等的建議沒有同意。杜弢見所言并不被采用,預感羅尚必然攪亂益州,于是退還秀才板。當時又出現白虹天相,頭在井里、尾在東山,拖于益州太城之上。治中從事巴西馬休就此詢問閻式,閻式趁機將此事占卜為有萬尸之氣,而逼近于城絕非好事,為天降罪孽不可違;但只要平西將軍(羅尚)能夠寬限流民,則災異天相必然消失。但這種說法仍沒有打動羅尚。反而辛冉見羅尚已堅定逼迫六郡流民北歸之心,更知流民首領在攻破成都時曾大肆掠奪,故想除掉流民首領以奪取其資材,于是又與李苾向羅尚進言,應趁流民北歸之機奪取其在趙廞之亂中所剽掠的財物。羅尚于是在七月命令梓潼太守張演在各個北歸要路設立關卡,搜羅流民隨身財物。到九月,又派遣軍隊到達綿竹,名義上要種麥,其實目的在于防備流民逃逸,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同時,李特又派遣閻式前往羅尚處請求寬緩期限上路,閻式見羅尚、辛冉營寨內“營柵沖要”,以圖謀掩擊流民,感到羅尚行為必然激發流民民亂,又知辛冉、李苾等圖財之意堅決,于是向羅尚請辭。羅尚則仍然假意哄騙閻式說同意寬限行期,讓閻式告知流民。閻式對于羅尚意圖十分清楚,指出羅尚聽從了奸人之計,寬限日期恐怕只是說辭,百姓雖弱但絕不可輕視,如果對其壓迫太緊,恐怕眾怒難犯、為禍不淺!羅尚仍搪塞閻式,對于寬緩期限一事信誓旦旦加以保證。閻式返回綿竹后對李特提到羅尚處的形勢,指出羅尚雖然不斷強調要寬緩期限,但并不值得相信;且羅尚自身“威刑不立”,辛冉等人各擁強兵。一旦辛冉等發動變亂,羅尚完全沒有能力加以控制,李氏集團應早做準備以防不測。李特于是“繕甲厲兵”,戒嚴以備非常。李特見流民在羅尚壓力下大量歸于自己,于是在綿竹建立大營加以安置,又派人向辛冉請求寬限日期。辛冉見到李特回護流民、斷絕了自己的財路而大怒,派人在主要道路上貼出告示,懸賞捉拿李特兄弟。李特見狀將所有告示取回,將文字改為“能送六郡之豪李、任、閻、趙、楊、上官及氐、叟侯王一首,賞百匹。”使辛冉的矛頭轉向全部流民酋長以激化雙方矛盾。流民本身即受到辛冉的盤剝,此時見到告示皆信以為真,更多的人逃到李特處尋求庇護,短時間內李特即聚集流民二萬余人,李流處也聚集數千人。李特將流民分為兩營,李特居北、李流居東,以防備辛冉。
另一邊,辛冉、李苾則認為羅尚雖然貪婪,但并沒有決斷,如果拖延日久會使流民*終得以在巴蜀落地生根。且李特等均為雄才大略之人,如果等其成勢,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目前應該果斷采取措施消滅李特等流民,而不能再通過羅尚。二人商議以后,即派遣護軍曾元進攻李特,但為李特所殺。羅尚又派遣督護田佐、牙門劉并等助兵辛冉,也為李特所敗。羅尚以此埋怨辛冉妄自用兵,導致李特趁勢而起不可復制。經過此事以后,李特等流民集團與羅尚一方徹底決裂,雙方在巴蜀地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李特與羅尚的直接沖突標志著六郡流民集團開始走上獨立自主之路。六郡流民共同推舉李特為主,李特指示六郡出身的部曲督李含、上邽令任臧、始昌令閻式、諫議大夫李攀、陳倉令李武、陰平令李遠、將兵都尉楊褒等上書朝廷,請求在巴蜀依“梁統奉竇融故事”;同時在六郡流民擁戴下,李特行鎮北將軍事,承制封拜屬官,加封李流行鎮東將軍,號東督護,隨即進兵廣漢(今四川射洪縣南)攻打辛冉。羅尚派遣李苾、費遠率兵救援辛冉,但二人十分畏懼李特,不敢進兵。辛冉孤立無援,又與李特連戰失敗,于是將罪責歸咎于綿竹令南郡人岐蒼,殺之而突圍逃往德陽(今四川遂寧市東南),李特攻入廣漢,以李超為廣漢太守,再率軍進攻成都。羅尚給閻式發信,責備流民攻城掠地,閻式回信曰:
辛冉傾巧,曾元小豎,李叔平非將帥之才。式前為節下及杜景文論留、徙之宜。人懷桑梓,孰不愿之!但往日初至,隨谷庸賃,一室五分,復值秋潦,乞須冬熟,而終不見聽。繩之太過,窮鹿抵虎,流民不肯延頸受刀,以致為變。即聽式言,寬使治嚴,不過去九月盡集,十月進道,令達鄉里,何有如此也!
羅尚見到書信,知道李特等不可復制,于是固守成都,并求救于梁、寧二州。
李特見進兵順利,于是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鎮北大將軍,承制封拜依竇融在河西故事。封李輔為驃騎將軍,李驤為驍騎將軍,李始為武威將軍,李蕩為鎮軍將軍,李雄為前將軍,李含為西夷校尉,以李含子國、離、任回、李恭、上官晶、李攀、費佗等為將帥,任臧、上官惇、楊褒、楊發、楊珪、王達、麹歆等為爪牙,李遠、李博、夕斌、嚴檉、上官琦、李濤、王懷等為僚屬,閻式為謀主,何世、趙肅為腹心,其余皆有官號。六郡流民正式形成較為完備的統治集團。
為了進一步拉攏巴蜀百姓,分化羅尚的統治基礎,李特與蜀人約法三章,并“施舍賑貸,禮賢拔滯,軍政肅然”,與羅尚的貪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晉書·羅尚傳》記:“蜀人言曰:‘尚之所愛,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富擬魯衛、家成市里。貪如豺狼、無復極已’。”在這種情況下,羅尚連續敗于李特,于是阻長圍,緣郫水結營,自都安(今四川都江堰市東南)到犍為七百里,形成與李特相拒的陣營,以阻止李特。同時又向梁州、南夷校尉求援。
太安元年(302)春,羅尚又遣牙門夏匡進攻李特于立石,再次失利。五月,西晉河間王司馬颙派遣督護衙博西征討伐李特,駐軍梓潼(今四川梓潼縣);又加封張微為廣漢太守,駐軍德陽;羅尚派遣督護張龜率四十牙門駐軍繁城(今四川彭州市西北),南夷校尉李毅也派兵五千助戰。此時衙博對李特尚存有幻想,派遣參軍蒙紹加以誘降。羅尚送書信給衙博稱:以往李流曾有書信,有意歸降,但仍不斷為賊寇。此時聽說李特又有投降的想法,然而李流、李驤七八千人指日而到,其中奸計難測,不能輕視之。但衙博沒有聽從這一建議。李特果然先派鎮軍將軍李蕩、前將軍李雄等襲擊衙博,自己親自擊破張龜。李蕩擊敗衙博于陽沔(今四川梓潼縣東北),衙博軍死傷過半,梓潼太守張演棄城逃走。取得勝利后的李蕩趁勢追擊衙博至漢德(今四川劍閣縣東北),衙博敗走葭萌(今四川廣元市西南)。李蕩又進攻巴西郡(今四川閬中市),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珍(一作班)以郡降于李蕩。李蕩對投降郡縣加以撫恤,安定百姓之心,隨即進攻葭萌,衙博走投無路之下遠遁,其所部均降于李蕩。河間王司馬颙改以許雄為梁州刺史,準備再次討伐李特之事。
同時,李特又進攻犍為,獲太守李恢,以李溥為犍為太守。
(精)十六國史新編:漢國史 作者簡介
高然(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史、中國古代史。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唐史論叢》、《西北民族論叢》等各級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主持、參與國級、省部級等各級各類項目多項。
范雙雙(1983—),女,吉林省白城市人,西華師范大學區域文化研究中心講師,歷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發表學術論文數篇,主持、參與各級各類項目多項。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