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78169
- 條形碼:9787530678169 ; 978-7-5306-781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題材為學術專著,從20世紀中期開始,人類選擇了一種以“消費主義”為主要標志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開始流行于西方世界,后來在東方世界也逐漸被接受。在對這種存在方式進行探討的所有思想家中,一些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特別引人注目。他們對存在方式的研究歷時數十載,盡管其中不乏錯誤與謬見,但總的來說屬不易之論。本書的主旨即走近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方式這一理論,對其作一番考察,尤其是要探究這一理論對當下人類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什么樣的啟示,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道路和人類生存境遇提供一個重要維度的理論借鑒。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的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考察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存在方式的主張和中國道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獨特探索, 從而深化國內學界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以期在“如何改善人的存在方式”這一西方反思已久的問題上構建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目錄
一、當今人究竟處于怎樣的存在狀態下
二、人處于這樣的存在狀態下真的很幸福嗎
三、人這樣的存在狀態是如何形成的
四、為什么說讓人處于這樣的存在狀態已成了統治的一種新形式?
五、人如何才能擺脫這樣的存在狀態走向新的生活
六、西方馬克思主義存在方式理論給予的啟示
**章 “物化”籠罩著一切
——盧卡奇對商品形式當支配地位的社會中人的存在狀態的分析
一、在“商品關系”的基點上形成了人的“物化”的存在狀態
二、*基本的“物化”是勞動的“物化”
三、貫穿于勞動“物化”的是勞動越來越“合理化”
四、“原子化”“孤立化”是勞動“合理化”的主要標志
五、“原子化”滲透進人的意識:“總體形象”的消失
六、無產階級立場與“去物化”
第二章 人過的是“不幸之中的欣慰”生活
——馬爾庫塞對“單向度”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剖析
一、“單向度”是當今人類生存境遇的主要特征
二、人在“單向度”境遇下過的是“不幸之中的欣慰生活”
三、使人處于“單向度”狀態是一種“控制的新形式”
四、人走出這種“單向度”的生存境遇的途徑
第三章 讓人的日常生活成為藝術品
——列斐伏爾對人類生存異化狀態的研究
一、從日常生活的神秘化批判到總體人的辯證想象
二、現代日常生活的符號拜物教現象批判
三、走向總體性的都市日常生活文化革命
四、通向空間生產的思想之路
五、日常生活的節奏分析
第四章 要存在,不要占有
——弗洛姆對“呂有”的存在方式的批判
一、何謂存在
二、兩種對立的生存狀態的基礎及實質
三、以存在為主導的生存方式的實現路徑
四、對構建當代中國新的生活方式的啟示
第五章 從生產領域而不是消費領域尋找滿足
——萊斯對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批判
一、對消費主義狀態下異化“需求觀”的批判
二、對消費主義狀態下“拜物教”的批判
三、對消費主義狀態下虛假“幸福觀”的批判
四、勞動解放:從生產領域而不是消費領域尋找滿足
五、對現代人消費主義批判的理論特征
第六章 從工作中獲得解放
——高茲對基于經濟理性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分析
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
二、支配“豐裕社會”的不是生產邏輯而是消費邏輯
三、在“豐裕社會”中的工人階級
四、新的社會主義生存方式的想象:打斷“好”與“多”的連接
第七章 生活幸福的核心是性欲的幸福
——賴希圍繞著“性”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討
一、人的自然需求才是本真的需求
二、性的需求是人的主要的自然需求
三、要創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須正確對待婚姻
四、要創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須正確對待青少年的性權利
五、要創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須正確對待家庭
六、要創建新的存在方式必須正確對待性道德
第八章 警惕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一哈貝馬斯圍繞“文往”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一、對人的存在的普遍化敘事方法
二、交往和交往理性對人的存在的意義
三、交往尺度下現代社會的危機與出路
第九章 自由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薩特從人學本體論出發對人的存在方式的剖析
一、人的存在的生存論詮釋
二、人的存在即自由
三、自由個體眼中的他人與社會
四、探索人的社會歷史存在
五、從絕對自由的人學本體論到介入歷史的人學辯證法
第十章 我們需要重新占有“共同性”
——內格里對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非狗質勞勁”的綸述
一、非物質勞動成為人的主要存在方式
二、非物質勞動與共同性
三、對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展望與描述
第十一章 空間的資本化是導致人的存在危機的主因
——哈雅借以“空向生產”理論對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思
一、資本化的城市空間與人的存在困境
二、空間生產與新自由主義:人的存在困境產生的主源
三、希望的空間:走向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
四、“空間生產”理論對構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啟示
第十二章 建立在符號基礎之上的消費對人的統治
——絕德里亞對消費成了主導邏輯后人的生存境遇的分析
一、消費邏輯的在場:現代社會的主導性邏輯
二、消費邏輯的現實運作:符號/價值對人的抽象統治
三、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何以可能:從價值體系走向象征交換
第十三章 用激進民主政治來創建人新的存在狀態
——拉克勞、墨鎮對人的存在方式的“后馬克思主義”解析
一、對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前行性語境分析
二、對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主旨依歸
三、對人的存在方式研究的致思向度
第十四章 追求承認、拒絕蔑視
——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所短含的對人的存在方式的探襯
一、承認的三種形式
二、蔑視的三種形式
三、蔑視體驗是社會反抗的道德動機
四、個體自我實現是承認的目標之一
第十五章 共產主義設想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
——巴也致的激進政活者學關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一、消除身份差別
二、從現實的旁觀者轉化為創造者
三、共產主義設想是人的真正的存在方式
第十六章 我們應當如何活著:馬克恩關于人的存在方式的主張
一、馬克思論人的存在方式
二、中國道路與人的存在方式的改變
附錄 國內學界關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后記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節選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在消費社會或豐裕社會中,生活的意義被還原和縮減為僅僅是物質享受的量的擴張。消費社會使得人的日常生活只是日復一日單調的無趣的消費活動而已。這樣的生活在極限狀態下,已把人還原為消費的動物。這是對人性和對人的真實生活的*深刻的戕害。 通過列斐伏爾,高茲看到了正是因為日常生活總體的解體,造成了階級無法實現團結和統一,因而被碎片化了。所以高茲敏銳地指出,要告別工人階級,接受新工人階級的存在。工人階級在消費社會條件下當然還存在,但是他的革命意識業已變成一種階級“誤解”。中產階級如白領工人、技術工人和專業化工人逐漸融入新工人階級當中。高茲所謂的新工人階級實際上就是“非工人的非階級”。與馬克思根據工人階級的階級地位以及它所承擔的社會歷史使命的定義不同,“非工人的非階級”不是一個社會主體,而是一個“自由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具體地表現為“非工人的非階級”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對自身解放的自覺。它是資本主義危機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分解的產物,這一分解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起源于建立在工作的尊嚴、價值、社會效益和值得向往的基礎上的舊社會解體之中。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必然引起階級內部構成的變化,使“無產階級”的組成成分及勞動方式發生顯著改變,但無論“階級”構成如何變化,在任何階級社會中基本的階級劃分應根據其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及“生產資料”的占有狀況來確定。從根本上看,無產階級對于生產資料沒有所有權,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仍處于受剝削的地位,在工人階級身上仍然蘊藏著革命性,他們仍然是社會革命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并沒有失去其有效性和解釋力。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盡管沒有成熟到革命意識的程度,但這是現實社會革命條件還不具備和不成熟的表現。新技術革命因其用自動控制的機器體系代替了一般機器體系,使一部分工人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和部分腦力勞動,成為精英階層。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精英對于生產資料仍然不具有所有權,仍受制于資本邏輯,因此它只不過是無產階級的知識化,絕非無產階級的消失。高茲把參與現實資本主義生產的“無產階級”排除在革命主體之外,寄希望于“非工人的非階級”這樣一個模糊的社會力量,其結果也只能對它能夠擔負起革命的重任表示懷疑。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變革都需要有一種革命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本身就是現存生產方式的產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大基本階級。即便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這兩大階級的表現形式和內在構成發生了何種程度的變化,只要形成這兩大基本階級的社會歷史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社會主義革命的主體就依然是“無產階級”。 高茲非常注重學校教育問題的原因在于,他認為人的基本的自治能力的破壞、削弱是由作為資本運動的同謀——教育來實現的。人的自治能力是人得以自我管理的必要先決條件。人的自治能力的破壞先于勞動分工,而這種破壞又是由學校教育來完成的。 高茲對教育的批判直指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教育制度是社會階層形成和工作等級劃分的發源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教育的職能,一方面是生產能力殘缺,傳播有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功利主義的知識,生產適合于生產性工作的“專門化”的人和支撐經濟理性的抽象個體——“經濟人”。資本積累的增殖需要局限、壓制人的能力的發展,一是防止人擁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決權力,二是可以提高單個生產環節的效率。但如此片面的人又不斷被日新月異的技術無情淘汰,造成當初生產片面的人的資本迅速貶值,進而需要再生產能夠操作先進技術的片面的人,結果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巨額增加,利潤相應下降。人在這種殘酷的資本及其技術的壓制下痛苦地生活。由此,高茲指出,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具有客觀必然性。另一方面,教育是一種被迫的非生產性勞動,起到收容過剩勞動力和過濾出對于資本主義制度無益的能量和潛力的作用。教育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產業,它生產出成批擁有“資格證書”的勞動力,而大量的勞動力與有限的就業崗位之間形成了緊張矛盾。很多人為了逃避失業,不得不繼續或重新回到學校學習,于是學校教育成了避難所和收容所。教育的功能源于社會現實,受控于社會生產方式的性質。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 作者簡介
陳學明,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創新基地副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等,2012年被評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擔任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等。 完成省部級以上研究課題數十項,其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兩項。發表論文四百余篇,出版論著、教材、譯著三十余部。獲得國家和省部級各種獎勵二十余次,其中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兩次,二等獎七次,三等獎五次;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次;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一次,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一次;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一次,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一次。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