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39500
- 條形碼:9787218139500 ; 978-7-218-13950-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本書特色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內外客家方言的語料庫建設和綜合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 *本研究寧化客家方言的語法著作 附送收錄的逾千條例句錄音 全面展示寧化方言語音面貌和詞匯特征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本研究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的著作, 對寧化客家方言的語法進行了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的研究。從縱向來看, 作者努力追溯寧化客家方言語法中的古漢語源流, 探究寧化方言中的古漢語遺存 ; 從橫向來看, 作者分析寧化客家方言與普通話、贛方言和粵語的關系, 配有語音調查資料, 具有較高的文獻和學術價值。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目錄
一、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目標 /1
二、寧化人文地理概況 /3
三、寧化方言音系 /5
(一)聲母 /5
(二)韻母 /6
(三)聲調 /9
四、寧化方言的語音特點 /10
(一)聲母特點 /10
(二)韻母特點 /12
(三)聲調特點 /13
第二章 體詞研究 /15
一、名詞 /15
(一)名詞的分類及語法特點 /16
(二)名詞的重疊 /19
(三)名詞的兼類 /23
(四)名詞的詞綴 /30
(五)方位詞、處所詞和時間詞 /34
二、代詞 /40
(一)人稱代詞 /40
(二)指示代詞 /44
(三)疑問代詞 /49
三、數量詞 /58
(一)數詞 /58
(二)量詞 /62
(三)量詞和數量詞的重疊 /73
第三章 謂詞研究 /79
一、動詞 /79
(一)動詞的分類及語法特點 /80
(二)動詞的重疊 /84
(三)關于動詞“有”的討論 /87
(四)“來”和“去”的虛化 /94
(五)動詞的體貌 /97
二、形容詞 /112
(一) 形容詞的分類及語法特點 /113
(二)形容詞的詞綴 /117
三、象聲詞 /126
(一)單音象聲詞 /126
(二)多音象聲詞 /127
第四章 虛詞研究 /132
一、副詞 /132
(一)表示時間的副詞 /133
(二)表示范圍的副詞 /135
(三)表示情態的副詞 /139
(四)表示否定的副詞 /143
(五)表示程度的副詞 /146
(六)關于副詞“較”的討論 /150
(七)“正”的虛化 /154
二、介詞 /157
(一)表示引進時間處所的介詞 /157
(二)表示相關聯的介詞 /160
三、連詞及復句表達 /162
(一)聯合關系 /162
(二)偏正關系 /165
(三)“時”的虛化 /169
四、助詞 /172
(一)結構助詞 /172
(二)關于助詞“添”的討論 /177
(三)語氣助詞 /179
五、嘆詞 /183
第五章 句法研究 /186
一、主要句法結構 /186
(一)連謂結構 /186
(二)述賓結構 /189
(三)賓補次序 /193
二、幾種特殊句式 /197
(一)處置句 /197
(二)受事前置句 /200
(三)被動句 /203
(四)比較句 /206
(五)疑問句 /212
結 語 /219
主要參考文獻 /225
后 記 /231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節選
序 言
李如龍
經過唐末的戰亂,在贛北大量定居的中原過江流民又因不得安寧繼續南下。他們溯贛江而上,開墾贛南山區,又從地勢平坦的寧化石壁進入閩西丘陵地。正像山西洪洞大槐樹一樣,寧化石壁村成了閩粵客家移民千百年來口口相傳從未忘卻的通道。經過百年研究,客家的學者大多已經認同:贛南閩西是客家族群形成的“搖籃”。客家的研究不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方言,都應該把視野擴大到整個贛閩粵連片的山區。□近二三十年以來,本來并無多少“客家意識”的寧化,成了海內外客家人尋根訪祖的熱土,寧化方言也頗受研究客家話的學者的關注。漢語方言的研究多從語音入手,逐漸地向詞匯、語法的調查研究深入。對閩西的客家方言的研究,1997年就有項夢冰的《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問世,現在又有張桃研究寧化客家話語法的專著出版,這對于客家話的研究和方言語法的研究都是有貢獻的。
客家人進入贛南閩西前應該是說贛語的,后來也是贛語區的鄰居,因而贛南的客家話和贛方言有更多的關系。寧化和連城在客家人入住之前,應該先有通閩語的人在那里定居,后來雖然反客為主了,仍然與閩語區的人不乏往來,因此這兩處客家話和閩語也有一些關系。正因為如此,贛南閩西的客家話,雖不像粵東梅州一帶的客家話成為中心區(有人稱之為客家“大本營”)語言,但對研究客家和客家方言的歷史,研究客方言與通語及周邊方言的關系都有著更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在粵中的龍川、河源、增城、惠州一帶還有一片客方言區,這些地方的客家人可能比梅州客更早入粵,后來又同粵語有許多接觸,故這些地方的客話與梅州一帶客話有明顯的差異。看來,只有突破梅州客話的圈子,把這些相關的客方言都一起作比較研究,我們才能對客方言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和現有的特點有更加準確的認識。
本書的寫作過程是按照調查—描寫—比較的順序進行的。作者生長于寧化,又長期與精通本地文化和語言的父母住在一起,她的方言語料調查是十分認真細微的,不論是大量的詞匯還是語法例句(發表在書中的例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都是方言味十足,所作的描寫也相當全面、清晰,這就為語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對于某些方言語法特點能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如“正”“時”“添”“起”等虛成分)并有所發現,例如指出:實詞是“逐步虛化”,“多向引申的……形成了一詞多用”。不足之處是因為面面俱到,有些特點的分析就尚有欠缺。
可貴的是本書沒有局限于單點方言的描寫,還能進行內外的比較。在客家話中和鄰近的連城方言比較,和更有代表性的梅縣方言比較;在外部則和贛語和閩語做比較,和普通話、近代漢語、古漢語做比較。內外、縱橫的比較,是方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一經著力比較,便會有所創獲。例如橫向描寫用作虛詞的“有”“較”“去”的用法與閩方言的相似之處就有精彩的表述。縱向比較方面,如“‘時’字句自五代開始出現,元明是其鼎盛期,清代開始走向消亡”,“時”字句用于多種分句,起了承接作用,這是“元明時代口語”的保留等,也表現了較好的功力,所提供的語言事實很有參考價值。
這些年來,方言語法的研究不但為方言研究者所關注,研究現代漢語語法、近代漢語和語法史的學者也對方言語法的研究十分重視。有這些行家的介入,方言語法材料正在日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了這股活水,漢語語法史的大河一定能拓展得更加波瀾壯闊。大川不擇細流,本書所提供的材料和所作的初步分析對于這個事業應該是有一份貢獻的。
是為序。
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 作者簡介
張桃,博士,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理事。已出版合著一部,譯著兩部,并在《光明日報》理論版、《語文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山西財經大學學報》《人文雜志》《華文文學》《湖南社會科學》《海外華文教育》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