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89799
- 條形碼:9787544489799 ; 978-7-5444-897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音樂教育研究者,音樂愛好者研究結果的運用對音樂的教與學而言至關重要。在21 世紀的研究中,可能沒有哪個領域比研究音樂對人類大腦的發展和運用的影響更重要了,大眾媒體也已報道,許多研究表明音樂對人類發展具有重要性。 本書共有七章,每一章都有獨立的主題,其主旨并不在于涵蓋所有與音樂感知和認知相關的論題,而是能使讀者更容易接觸到各種領域的知識信息。音樂認知對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音樂理論以及音樂教育等領域的學者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你可能會留意到,本書選擇了以上這些領域的作者(研究者)來為撰寫文章,這些作者來自歐洲、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地。 本書在每一章中都應用了精確的定義,為避免過多重復的文字,作者們在寫作中盡可能用簡潔的語句在七個章節中涵蓋有關音樂感知與認知的素材。盡管每一章都是獨一無二的研究資源,但是從導言到第七章,所有章節被整理成教科書般、易于閱讀的素材。倘若讀者想要閱讀某一領域更新的內容,那么本書每一章內容應該都能為之提供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對于新讀者而言,本書能夠幫助他們全面地了解音樂心理學話題,這些話題與音樂教育者息息相關。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內容簡介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一書是“音樂教育學理論研究譯叢”系列中的一本論文集。該譯叢是上海教育出版社音樂分社與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上海市音樂教育教學研究基地于2015年共同構想并付諸實施的學術出版項目。本書是從Oxford University Press(牛津出版社)引進的(原英文書名:MENC Handbook of Musical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2006年出版)。《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是一本詮釋音樂與人類大腦關系的音樂教育學著作,由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音樂教育系終生榮譽教授理查德·科威爾(Richard Colwell)匯集眾多領域專家的文章編著而成。本書所涉及的領域有神經科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物理學、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音樂學等,這證明了音樂教育學復雜多元的學科特征。本書共有七章,每一章由不同國家的研究者撰寫,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和實驗數據向讀者剖析大腦處理、領悟、以及學習音樂的方式和過程。其主旨不僅在于幫助人們了解音樂對大腦發展的作用及影響,更重要的是從音樂教育者的視角理解這些研究所涉及的音樂能力、偏好以及交流等基本問題,從而有效地將研究發現運用到音樂課堂中。無論你是音樂創作者、表演者、教育者、研究者,亦或是音樂愛好者,你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大腦)與音樂產生關聯的現象或模式。這種在閱讀中體驗解碼的過程或許就是此書帶給讀者的很有意義的收獲。本書所有篇章均遵循一定的邏輯,前五章從基礎神經學和認知過程的角度出發,延伸至多方面探討有關音樂能力發展和音樂學習的研究及其背后的理論。很后兩章主要針對音樂演奏技能、音樂表現力和觀眾的交流來探討。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目錄
譯叢總序…………………………………………………………………………余丹紅
譯者序……………………………………………………………………………章藝悅
主編前言………………………………………………………………理查德·科威爾
撰稿人…………………………………………………………………………………Ⅰ
引 言 音樂感知與認知……………………………………………………………1
**章 音樂與神經科學……………………………………………………………4
第二章 與音樂認知和學習相關的神經生物學……………………………………39
第三章 聆聽音樂……………………………………………………………………70
第四章 音樂能力的發展…………………………………………………………122
第五章 人類能力理論的比較研究——情境、結構和發展 ……………………163
第六章 創造音樂和通過音樂表達情感——富有感情的表演和交流…………186
第七章 從技能習得的視角來看音樂表演………………………………………221
附 錄 外文中文術語對照表……………………………………………………255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節選
在過去的20年里,關于音樂感知與認知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參閱Levitin,1999)。之所以會出現此番研究熱潮,并不是因為音樂研究在近年來成為了一門新興學科;相反,對于那些長久以來對音樂有興趣而不敢付諸行動做音樂研究的人而言,現在是時候讓他們承認自己的“惡習”了。因此,這一領域的研究變得非常多樣化,其研究者包括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人工智能研究員、物理學家以及聲學家。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活躍于樂壇的音樂家,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手經驗;而另一部分科學家則只是單純認為,音樂是一個便于他們達成研究目的的領域,也有一些藝術家利用他們的工作環境開展全新種類的研究(參閱J.W. Davidson,2004,第11、12章)。所有研究者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渴望揭示人類大腦處理聽覺輸入并產生音樂體驗的過程。遺憾的是,這些吸引著研究者的問題與吸引著音樂教育者的問題并不完全相同。音樂教育者們在成功地掌握了科學術語之后,往往失望地發覺,想要將研究結果運用于課堂實屬不易。不可否認,現今已完成的一些研究或許只能證明其對若干年以后的研究是否有用。 隨著近年來神經生物學的發展,試圖想要將感知與認知分離的研究顯得越來越不合理。例如,音樂認知是否真的會發生?它是在耳蝸里發生還是在耳蝸后發生?或者說,它是否是由不同皮層區域同時發射的神經元所產生?個體的基因組織如何影響著音樂感知與認知?我們的記憶和感覺從哪里進入到感知和認知游戲中?因此,為了使研究成果在*大意義上有益于音樂教育者,我們在此并不主張將感知與認知強行分割,而是更希望大家理解認知在其廣義上的意義,即如何將認知應用于體驗、訓練、發展以及文化等情境中。
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手冊:音樂認知與發展 作者簡介
余丹紅,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系主任,音樂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音樂教育學會專業音樂教育委員會理事、音樂教育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文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曙光學者、ISME(國際音樂教育協會)會員。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別獲音樂教育學士學位、音樂學碩士學位、音樂學博士學位。1997、1998年于美國尤迪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學習;2000年于德國奧爾夫基金會、奧地利奧爾夫學院(ORFF INSTITUTE)學習。 章藝悅,1985年出生于上海,博士(Ph.D.),副教授,現任教于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音樂教育學教研室主任。曾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本科、碩士),2008年赴美留學,獲全額獎學金在美國天普大學攻讀音樂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同時受聘任教于該校音樂教育系。留美期間,曾師從美國當代音樂教育鼻祖--埃德溫.戈登博士,系統學習和研究戈登音樂學習理論。2015年回國工作以來主持多項省級、市廳級、校級課題,發表論文數篇,其中SSCI期刊論文一篇,多次參加國內外音樂教育學術會議并發表研究成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