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7840
- 條形碼:9787559637840 ; 978-7-5596-378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本書特色
一本書還原茶事、茶道、茶理幾片中國的葉子勾連起人為、歷史與人心沉浮1.為中國茶建立一個真實坐標。中國人喝茶,能夠品出其他民族覺察不了的味道。 2.打破中國茶的傳說與謬誤,還原茶之真相:喝茶是件簡單的事,喝不懂是不信任自己的舌頭。所謂好茶,無非是品種加產地加工藝。買茶人比賣茶人更懂茶。茶是雅事,但極易落俗。 3.有故事,有知識,有見識。 針對當下茶葉市場熱點話題,給出自己獨到見解。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撥亂反正之書,是作者近年深度研究茶葉文化的成果,提出了許多與傳統接近不同的觀點;并對當下茶葉市場的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對讀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由于作者對歷代的茶人趣事能信手拈來,縱橫捭闔,使得本書讀起來妙趣橫生。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目錄
001_??盧仝終究是孤獨的
006_??茶圣陸羽的身后事
014_??唐詩中的黨爭與茶稅
020_??徽宗朝的時間穿越術
031_??明清**名茶:龍井與岕茶之爭
047_??喝好茶*快捷辦法是先當個皇帝
052_??水之玄理終結者乾隆
058_??等級森嚴的水
065_??為了買中國茶,美國人殺光了太平洋的海豹和海獺
072_??世界首富伍秉鑒賣過鴉片嗎?
099_??天花與茶商
105_??中國茶葉衰敗之謎
111_??大盛魁的秘密:茶枝子
115_??大茶商的境界
120_??龍井神話
127_??晉商鐘愛兩種植物
132_??茶與霉的歷史
139_??新茶區:戰火中的珍貴商機
144_??茶的鴻門宴
151_??農藥為何成為王者?
157_??博爾赫斯的茶,與一位朋友徒然的一生
163_??奧巴馬與馬未都,誰更懂茶?
173_??茶道與味道178_??馬云為什么去做普洱?
184_??方舟子談茶,茶人應感欣慰
189_??喜茶疑云
194_??沒有茶,你的賽博朋克就是假的
199_??博物學家的茶葉探訪
205_??港幣上茶葉為何取代了獅子
211_??隱秘的廣州
217_??都說換美元不如存茶,但存茶并不容易
222_??末茶筆記
257_??*后的蘇意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節選
中國茶葉衰敗之謎 清初中國茶葉如烈火烹油,達到鼎盛時期:18世紀全球首富潘振承、19世紀全球首富伍秉鑒的祖上都是福建茶農,他們在廣州十三行做茶葉貿易,將英國與俄國國庫中的白銀席卷一空。但茶葉史的下一篇章卻是印度阿薩姆茶崛起,中國茶一再落敗。原因似乎也擺在面前:英國人福鈞偷走了中國茶葉。 據學者胡文輝考證,早在17世紀末,德國博物學家和醫生A.雷克已從日本將茶籽帶到爪哇,并培育成功;19世紀前期,荷蘭人賈克布森六赴中國,*后一次更是在清政府懸賞其首級的情形下,帶回700萬顆茶籽和15名工人,成就了爪哇的茶業。即便在英國人這邊,在福鈞的中國行之前近二十年,喬治·詹姆斯·高登、查理斯·加爾夫(傳教士)就已得到總督威廉·班庭克的鼎力支持,赴華并購買到大批武夷山茶籽了。 中國茶引種巴西也存活了。 事實上,茶葉原產地就是中國,世界各地的茶葉幾乎都是從中國引種出去的。當然,云南邊境外的一些地方也有茶樹,但品種不如中國。 為什么英國的這次引種引起了這么大的影響?而且,東印度公司破產之后,立頓公司繼續了英國茶行業的神話,并延續至今。 英國人福鈞本是植物學家,從他寫的《兩訪中國茶鄉》中可以看出他對茶的了解。他澄清了林奈在植物學分類上的迷惑之處:綠茶與紅茶是一種植物,區分它們的是不同工藝。他帶走的武夷山品種與阿薩姆品種的嫁接是當時*高水平的農產品杰作。 即使是這樣,任何人也很難接受阿薩姆紅茶質量高于福建紅茶這種判斷。 實際上,由于英國人喝的是奶茶,當氣味芳香、味道雋永的福建紅茶沖入牛奶并加糖以后,香氣減弱,味道變淡,整體感覺就比不上以“濃強鮮”為特點的阿薩姆奶茶。但這不過是品種改良問題,對中國茶農來說,難度不大。 而福鈞帶走茶種,對中國茶葉的打擊也很有限。他的打擊其實在于他看到了中國綠茶生產的現場狀況,并在1851年的世博會上公之于眾:“工人們的雙手全都被染成了藍色。我禁不住想,要是那些綠茶飲用者看到這一場景,他們那特殊的偏好可能就會被糾正過來——要我說的話,他們的口味因此就會更純正。” 這些細粉是染色劑,被他帶回英國分析后,其中有普魯士藍等毒性很大的化學產品。 這應該是對中國茶打擊*大的新聞。從此之后,英國人不再喝中國綠茶。 那么,是因為中國茶農在全世界*沒有職業道德嗎? 1903年12月,東文學社日籍教師二十五歲的船津輸助在宣武門外的住所里寫下日記:“普通人大多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在城門內、屋檐下等處寄居,其中尤下等者以乞食為生,嚴冬時節仍然衣不蔽體,往往凍死。因而此處強盜、小偷甚多。但在不潔的人群中,又可以看到身著青色或紅色錦繡、外裹貂皮、全身上下價值數百金極為氣派之人。只要在市中心稍微走一走,就能感覺到這種貧富差距。” 如此格局之下,農民的生存得不到保證,哪里談得上農產品的質量?進一步說,哪里有什么批量生產的商品質量? 船津發現北京市井“贗品甚多,玉器雖隨處可見,但大部分都是假的”。 乾隆年間,朝鮮使臣洪大容在其《湛軒燕記》一書中記載,中國“茶品多種,青茶為*下常品。普洱茶都下*所珍賞,亦多假品”。 《大汗之國》中記載修士克路士在中國發現市場上有人“在雞里面灌水或沙,以增加賣出的重量”。 據“中研院”陳慈玉的研究,紅茶競爭也隨即開始。1871年,印度當年出口英國的紅茶是中國紅茶的10%,1885年到一半,兩年后到80%。 在美國市場,日本茶在1908年壓住中國茶,十年后達到中國的兩倍。 英國渣打銀行等勢力在印度與日本投資,這意味著英國人不再只是購買者,而且成了制造者與輸出者。這一方面培養了中國茶的對手,一方面也壟斷了大量利潤。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崛起,日本商人奪回精制茶商權,都算得上日本在國際貿易中的應對之策。 中國有應對能力的十三行商人已全部歇業,面對英國資本,中國小茶商的應對辦法僅有一個:“粗制濫造”。不久之后,中國從茶葉出口國淪為茶葉進口國。 這與一百年前中國十三行巨商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博弈幾十年的局面已相去甚遠。那時,英國人對中國品牌深信不疑——價格雖貴,品質絕對世界**。作為抵擋英國資本*犀利武器的中國品牌,此時已被清政府無端砸爛。
有茶氣:謬誤與傳說中的中國茶 作者簡介
曾園 茶文化研究者,《南都周刊》《新周刊》前主筆。從事茶文化研究與寫作多年。出版過《詞的冒險》《茶葉偵探》等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