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卑與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13509
- 條形碼:9787569513509 ; 978-7-5695-1350-9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卑與超越 本書特色
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之作改變全球無數人命運的心理學巨著著名翻譯家王晉華傾心翻譯 完整全譯本一本書幫你讀懂自我和世界探究人類心理本質,超越限制,活出更優秀的自己 1. 阿德勒是心理學界泰斗級人物。他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深蘊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有關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的學說對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2. 本書為心理學必讀經典,與《烏合之眾》齊名的大師級巨作。該書觀點深刻影響了馬斯洛、華生、羅杰斯等眾多心理學大師; 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成功學大師柯維、墨菲等人也都深受書中觀點的啟迪。 3. 一部人人都能輕松讀懂的心理啟蒙書。本書語言樸實生動, 譯文精練、流暢,結構嚴謹,不僅對心理專業人士具有借鑒作用,對普通讀者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是值得擁有的一部心理學名作。
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 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 同時剖析教育、愛情、婚姻、社交等對人生的影響, 并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 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作者通過深入剖析與研究人們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結, 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 從而化自卑為動力、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自卑與超越 目錄
譯序
**章 生活的意義
第二章 心靈與身體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記憶
第五章 夢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預防
第十章 職業
第十一章 人與同伴
第十二章 愛情和婚姻
自卑與超越 節選
人類生活在具有意義的世界之中。我們并不是單純地體驗環境,而是以它們對人類的意義去評判,甚至*初經驗的產生亦是如此。例如,“木頭”的含義是“木頭與人類的關系”,而“石頭”也是“人類生活的要素之一”。如果有人排除事物的意義而只去關注周圍環境,就會孤立自己,脫離同類,其一切所為于己于人皆無益處。總之,人的存在無法脫離生活的現實,自我封閉毫無意義。我們體驗世界,必先賦予其意義,而不僅體驗現實本身。自然,這種意義總會帶有些許缺憾甚至是荒謬。因為具有意義的世界里也充滿了各種謬誤。 如果你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他可能不知如何回答。大多數人都不想對這類問題勞神費力或者設法回答。這個問題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直至今日,也有人時常提起,無論年長還是年幼,還常常脫口而出:“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客觀地說,只有在人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才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人生平坦順暢、沒有遭遇艱難磨煉的話,就不會產生這種想法。但是,這個問題及其答案無一例外地體現在人的行為中。如果我們聽其言、觀其行,便可知道他人對“人生意義”的解讀,而且此意義與其立場、態度、舉止、表達、癖好、志向、習慣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現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先對世界和個人暗中進行揣摩,然后貫穿于他的行為之中。“我是這般,宇宙是那般”就是思考得出的裁決,賦予自己和人生一種意義。 如上所述,對人生意義的解讀或多或少都會包含謬誤,但每個人就會有自己的理解。無人知道生命的絕對意義,因此只要是相對有效的任何解釋,就不能稱為是“絕對錯誤”的。其實正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包含了全部的人生意義。然而,我們可以在這一范圍中判定哪些較為正確,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錯,哪些是大謬。從中可以發現,較好的解讀中什么是大同小異的,那些差強人意的解讀哪里是難掩其偽的。如果堅持這樣的普遍標準,我們就能得到生命的科學意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面對現實。同時,必須謹記這個“真理”是相對人類、相對我們的目的而言的。此外,再無真理,即便還有,也與我們無關。因為我們無法了解絕對真理,所以它也沒有現實意義。 人生都要面對的三大死結,所有的人必須重視起來。因為這三個紐帶構成了現實的內容,人生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通向這些紐帶的死胡同。因此,人們不得不對此做出回應。從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機械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解讀。 **個紐帶:我們只能可憐巴巴地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別無選擇。人類所處之地受到限制,也擁有希望,我們必須在這些條件下求得生存。身體和頭腦都要發展,這樣我們才能生存下去,人類才能得以延續。這是我們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不管我們采取何種行動,都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回應,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適當的、可能的或所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種回答都必須考慮到一個事實—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同時,人類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的一部分。 鑒于人類身體的脆弱和環境的不確定性,為了自身和全人類的福祉,必須不遺余力地強化我們的回應,這些回答既要富有遠見又相互關聯。這就如同我們對一道數學題必須全力以赴、孜孜不倦地求出答案一樣,既不能冒進也不能妄加猜測。這是從人類自身的弱點及其可能造成的潛在危機來考慮的。當然,我們的答案不會完美無缺,也不會一勞永逸,但是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去接近它。我們的答案都必須考慮到人類正為地球所羈絆,人類必然與地球休戚與共。 接下來是第二個紐帶:我們每個人都與他人相互關聯,任何人都不是人類家族中的唯一成員。單獨一人無法達到目標,這是由人類個體的弱點和局限性所決定的。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自己面對一切,就會走向滅亡。他不但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正是因為人類所共有的弱點、缺點和局限性,所以人總要與他人合作。因此,個人和整個人類的*大福祉就是團結協作。要想尋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慮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想到:我們和他人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單獨生活,必將滅亡。想要生存并且讓人類生生不息,我們就必須與他人共同奮斗,并讓自己的感情和這個*大問題的目標相適應。 第三個紐帶是:人類有男有女。同樣,這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系必須考慮的問題。無論男女,人的一生中誰都無法繞開愛和婚姻這個問題。當面對它時,人們如何選擇,就是對這個問題的詮釋。遇到這個問題,人們企圖解決它的方法多種多樣,他們的具體行動就是他們所認為的*佳方法。 這三種紐帶又引申出三個問題:**,怎樣在地球的自然環境的限制下求得生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應該怎樣給自己定位,以及相互協作,發展共贏;第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適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發展依賴于兩性關系的事實。 個體心理學發現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歸于三類:職業、社交和兩性問題。人們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應精確地揭示了每個人對生活意義的理解。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在生活中缺乏愛情,并且在工作中也表現不積極,還不喜歡交朋友,在他看來,人際交往令人痛苦。這造成他交往范圍十分狹小,從他生活的范圍和局限,我們可以推斷出他感覺生活中充滿艱難險阻,生命中成功機會渺茫,失敗會接踵而至。根據他為數不多的行動,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生活就意味著要讓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封閉起來以保證自己平安無恙。 再假設一個完全相反的例子:一個人愛情美滿,交際廣泛,人際關系順暢,善于團結協作,而且事業有成。我們可以斷定此類人視“活著”為一個創造的過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機遇,因為在他眼中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遇到問題時,他的勇氣就成了審判之矛,對他來說,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并為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 由此可見,對人生意義的解讀不論正確還是錯誤,都可從中找到一些共同點。神經病患者、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缺少友情并且對社會冷漠。在處理職業、社交和兩性問題時,對合作缺乏信心,因而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他們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其他人根本無法分享他們的成功。他們如果取得了所謂的成功或實現了某種理想,實際上也只是一種虛無的優越感,這種勝利,也只有對他們自己才有意義。 例如,手持一瓶毒藥的謀殺犯坦言感覺自己有權有勢,顯而易見,他們這是在自欺欺人、孤芳自賞。對我們而言,一瓶毒藥并不能讓此人的價值得到提高。其實,自我意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的意義是從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獨屬于一個人的意義沒有任何意義。同樣,我們的目的和行為也是如此,它們的意義是相對于別人而言的。每個人都為了成功而奮斗,但如果并不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為他人做貢獻的基礎之上,那么錯誤就難以避免。 再講一個關于某小教派教主的逸事。有一天,教主將所有的信徒都召集起來,說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們都對此深信不疑,于是趕緊變賣家產,然后拋開了所有世俗雜念,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中等待災難降臨。可是星期三悄然過去了,卻沒有發生任何異常。信徒們在星期四一大早便集合起來,找到教主,向她討要一個說法。人們紛紛抱怨:“看看你把我們愚弄到什么地步了!我們放棄了所有的生活保障,逢人便說周三是世界末日,我們從未在意別人的嘲笑,反復強調這個消息千真萬確。如今星期三已經過去了,這個世界不還是依然如故嗎?”這個預言家卻用個人的意義擺脫了責難,她辯解說:“可是,我所說的星期三并不是你們想的星期三呀。”這個故事說明,個人意義經不起實踐的檢驗。 所有真正“人生意義”的標志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與他人共享,并且絕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生活中,對于問題的好的解決辦法也適用于他人,可見成功之道具有普適性。大眾口中的天才只有被人們認為有社會價值時,才會被冠以這樣的稱呼。由此可見,人生的意義即“對整體做出貢獻”。在此,我們并非信口開河,而是看重其*后結果。每一個能成功面對困難的人,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諦在于珍愛他人,善于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被他人關注,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如果我們說人生的意義在于貢獻、關愛和合作,也許有人會對此產生疑問。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他們不禁會問:“如果一個人總是以他人利益為重,為他人做貢獻,那么我們的損失會有多少?我們自己的事又該如何去做?難道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嗎?至少一部分人有這樣的權利。我們不應該先學會保護好自己或者增強自己的個性嗎?”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此類問題也荒謬至極。如果一個人對人生意義感悟透徹、甘愿奉獻、滿腔熱忱,并且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闊步前進,他必定會*能體現出熠熠奪目的人生價值。同時,他還會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改變自我,形成一種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并在實踐中增強技能。目標一旦確立,他隨后便立即進行實踐。只有這樣,他才會意識到要解決人生的三大問題,才會不斷使自己得到提高。比如在愛和婚姻中,如果我們想讓對方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就會竭盡全力做到*好,將全部注意力投入到對方身上。如果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個性去行動,不懂奉獻,那么所得結果一定是:我們變得盛氣凌人,讓人生厭。
自卑與超越 作者簡介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895年,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先后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長島醫學院教授。曾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后因觀點不同與之決裂。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兒童的人格教育》等。 譯者: 王晉華,中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外國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曾在美國錫拉丘斯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譯著《美國現代小說論》曾獲國家新聞部頒發的外國文學優秀作品獎。已出版《了不起的蓋茨比》《傲慢與偏見》《朗費羅詩選》《歐??亨利短篇小說選》《尋歡作樂》等多部譯著。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