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 本書特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曼·黑塞里程碑之作,同時榮獲歌德獎等諸多獎項。
德文直譯,無刪減完整版,慕尼黑大學圖書館收藏版本。
出版時轟動歐美文壇,比肩《尤利西斯》
真正能夠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的作家,同時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后一位騎士。
《荒原狼》是黑塞紀念50歲的毫不留情的自我告白,曾取代海明威成為美國大眾的偶像 在美國掀起長達半個世紀的“狼潮”。
《荒原狼》歷經兩個世紀,成為西方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在今天讀來一點不過時,具有迫切的現實性。
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荒原狼》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為當代人指出生存的理想目標和回歸的途徑。
市民性和精英化、凡俗和經典、不朽和及時行樂等等不可調和的矛盾都在書中美輪美奐的幻境中得到神奇的融合和化解!
荒原狼 內容簡介
哈勒爾是個正直的作家,他鄙視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常常閉門不出,極度孤單的他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爾讀到一本《評荒原狼》的小書,如夢初醒,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之后他應邀參加聚會,發現與會者都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 而他的反戰言論遭到斥責,甚是孤獨;后來他遇到酒吧女郎赫爾米娜,獲得肉欲歡樂。經赫介紹他又結識了音樂人帕布洛和一姑娘瑪麗亞,他在音樂和感官享受中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慮。但當他看到赫爾米娜和帕布洛親近時,便“狼性”大發,出于嫉妒將赫 殺死。
小說幻想色彩濃郁,象征意味深遠,被認為有“ 超現實主義”風格,托馬斯曼稱它為“德國的尤利西斯”。
荒原狼荒原狼 前言
詩歌有多種解讀和誤讀的方式。對一首詩來說,讀者從哪個地方開始不解、誤讀,多數情況下,并不是由作者決定的。很多作者發現,讀者對他作品的理解甚至比他本人還要清晰、透徹。而且,在某些情況下,誤讀可以讓讀者收獲
頗多。
然而,就我個人來說,我寫了那么多的書,唯有《荒原狼》這本引起的誤讀*多,誤讀的程度也*離譜。在讀這本書的人當中,有些對書中的某些觀點表示認同,讀的時候也懷著極大的熱情,有些卻覺得不過是一堆垃圾,干脆隨手丟掉,而讀進去的那部分人的反應*為奇怪。就這件事我想了想,覺得一部分原因是(注意,我在這里說的是一部分原因),我寫這書的時候已年滿五十歲,書中探討的也是這個歲數的事,而實際的情況是,這本書經常落到十分年輕的讀者手中。
在我這個歲數的讀者當中,我總是一再發現,雖說此書給他們留下的印象還算深刻,但讓我感覺頗為奇怪的是,這些人只讀懂了我的一半的創作意圖。我覺得這部分讀者把自己當作荒原狼了,認同了荒原狼的遭遇,跟著荒原狼一同痛苦、一同做夢,卻忽視了書中闡述的一個事實:除了哈里·哈勒爾和他的個人困苦,其實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更高遠的堅不可摧的世界,這個世界游離于荒原狼有問題的生活之外,也是他無法理解的。這些“協定”以及書中說的那些關于精神、藝術、不朽之人的事,以一種積極、安靜、超個人、不朽的有信仰世界表現出來,與荒原狼那只崇尚受苦的世界格格不入。書中無疑也講到了悲傷和需求,但這絕不是一本絕望的書,而是一本充滿信念的書。
當然了,我不能也不想告訴我的讀者如何理解我的故事。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中發現一些可以觸動他、對他有用的東西!不過,倘若很多讀者能夠意識到荒原狼的故事其實刻畫的是一種疾病和危機——不是一種導致死亡和毀滅的疾病和危機,而是剛好相反,一種導致治愈的疾病和危機——那我就更高興了。
赫爾曼·黑塞
一九六一年
荒原狼 相關資料
他那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
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他的寫作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人類的愛心……它(《荒原狼》)是德國的《尤利西斯》。
——托馬斯·曼
黑塞說的都是青年人的語言。在他那里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帶著枷鎖。同時又向過去邁進一步并把父輩的權威送進墳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與感情之間被拋來拋去——炸掉了它們的界限并長大成人。
——《生活》
赫爾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那種內心的騷動,那種青春時代自尋其路的固有需求;這種需求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索取天經地義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的生命。黑塞的這種先知先覺也必然啟發未來時代的人們。
——保羅•科埃略
黑塞“永屬年輕一代的作家”,“讀黑塞的著作時往往讓人感覺好像在寫我們自己,好像我們自己寫下了這一切”。
——米夏爾斯
荒原狼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評論家,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他是托馬斯·曼心中唯一能夠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的作家,同時被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騎士。
他因“富于靈感的作品具有遒勁的氣勢和洞察力,也為崇高的人道主義理想和高尚風格提供了一個范例”,獲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他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品包括:《荒原狼》、《悉達多》、《輪下》、《德米安:少年彷徨時》等。 從1960年代發源于美國的“黑塞熱”開始,他逐漸成為20世紀被翻譯和閱讀最多的歐洲作家,尤其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