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命 本書特色
《漢字中國》叢書是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主持的集體項目,將有約一百位學者參與。這一百部圖書是由在中國文化史上一百個重要的基本概念組成,它以“國家”“民族”與“文化”作為主軸與核心,構成了詮釋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完整體系。詞匯*初產生的目的, 是用符號來記錄人們感知到的客觀事物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隨著人類對事物及其之間相互關系認知的不斷深化改變,大量新的語言符號、文字新的含義出現。其中一些新的意義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民族或文化圈的文化標識,或一種思想體系的觀念支柱。 “命”,就是一個這樣具有突出研究價值的文化觀念。在任何一種人類文化中,“命”都是*早產生的觀念之一,中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從遠古時期“命”作為文字的出現和發展開始,通過對中國歷*為重要的一批哲學家“命”觀念的梳理,來描繪和剖析“命”這個觀念從產生到形成,并一步步發展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文化觀念的具體軌跡。
命 內容簡介
本系列叢書以漢字為主題,每本書介紹一個漢字,注重漢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及精神內涵,系借講解漢字來講述中國文化,將傳統中國思想中的關鍵概念以通俗的方式闡述出來,適合普通大眾對歷史文化的閱讀需求。本系列叢書以漢字為主題,每本書介紹一個漢字,注重漢字背后的思想文化及精神內涵,系借講解漢字來講述中國文化,將傳統中國思想中的關鍵概念以通俗的方式闡述出來,適合普通大眾對歷史文化的閱讀需求。
命 目錄
“命”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占卜—原始社會命運觀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龜卜與筮占—殷商至春秋時期的占卜系統.. . . . . . . . . . . . . . . 4
三、成長為文化觀念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第二章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之“命”.. . . . . . . . . . . 30
一、對生命本身的思考和詮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二、對社會使命的思考和擔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三、對命運的思考和安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四、孔子和其弟子們面對真實的命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8第三章
“修身以俟之”——孟子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一、與生俱來的“良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二、“良心”論與“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第四章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之“命”.. . . . 70
一、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二、命:有所成有所制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三、命:根源于道受于天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
四、安命并非宿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第五章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列子之“命”.. . . . . . . . . . . . . . 95
一、“指令”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二、“性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三、“運命”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
第六章
“順天之志,強力而為”——墨子之“命”.. . . . . . . . . 126
一、“非命”之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二、“非命”與“天志”、“明鬼”的一致.. . . . . . . . . . . . . . . . . . . 129
三、墨子的“非命”論與其他各家學說相差較大.. . . . . . . . . 137
四、真實的墨家學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1第七章
史官的眼睛——司馬遷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第八章
“自然之道,適偶之數”——王充之“命”.. . . . . . . . . 160
一、“氣”與“命”的聯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1
二、“命”與偶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第九章
“以義安命”——程頤之“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2
一、“義”的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5
二、“命”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8
三、以義安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5
第十章
“修德行仁,天命在我”——朱熹之“命”.. . . . . . . . . 191
一、“理命”與“氣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1
二、“所稟”與“所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
三、道德意義上的“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3
四、知命、致命、改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五、面對“命”的朱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命 相關資料
《漢字中國 》叢書即將付梓,主編曾振宇教授囑我在書耑寫幾句話。我認為“漢字中國”是個好題,叢書的出版是件好事,擺到讀者面前的是一套好書,振宇教授美意豈能卻之?遂謹獻鄙意如下。
首先我想說,這是一套什么樣的叢書。顯然,它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自有的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概念的著作,是一套把漢字與它所承載的哲學概念如何緊密地融合起來這一獨特的現象呈現出來的創新之作。
叢書的編著者們認為“中國本土哲學與文化形態中的概念、文字和詞語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這是一個含義很深邃、又很形象的比喻。這就意味著《漢字中國》將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概念進行深入解讀,探索其內涵和外延,從而發掘、展現中華文化與其哲學的精神、品質、性格的獨特性,消解中國哲學與文化之雙足只穿西方哲學之鞋履所帶來的誤解、困惑與尷尬。反過來看,通過對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認知和體驗,又可以明了并深化對這些漢字形音義的來龍去脈、衍生變異以及遺存、滲透在現代漢語詞匯中的文化基因的認識。或許這也是本套叢書冠以《漢字中國》之名的用意所在吧。
誠然,《漢字中國》所分析、論列的,大多是日常所用的字詞,有些即使是“專門”詞語,也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習見;但是,由于種種歷史的、社會的原因,今人也常常與這些字詞的深意若即若離。而如果忽略了漢字在數千年傳承、延綿、孳乳、變異過程中沉淀于后世語言形式里的傳統文化意義,就會冷淡了中華文化的特性,很可能語言/ 概念發生“漂移”現象,不得已時只好乞靈于異質文化,從而難以形成闡述中華文化的中國話語體系。
“結晶體”這樣一個形象而很有意趣的比況,更會引發讀者的遐想:在這個“結晶體”里面,有著豐富多樣的微觀世界,中國文化的種種現象和思想都在有序地存在著、排列著。由此可以想見,《漢字中國》的籌劃、醞釀、研究,用心良苦矣!我不由得又想到,《漢字中國》的影響所及,可能并不僅限于人文社會科學、哲學領域,即使在構建科學技
術倫理、自然語言處理、人機對話、中外語言互譯,乃至人工智能等領域,似乎也可以參考一下吧。
話說得遠了些,就此擱筆。
忝謂之“序”。許嘉璐
命 作者簡介
姜秉熙,1986年2月生,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于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就讀于南京林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就讀于新南威爾士大學教育學專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讀于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于2013年5月,在河北學刊發表論文“《列子》‘道’論辨析”,于2014年4月,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發表論文“《列子》‘化’論辨析”,于2015年1月,在河北學刊發表論文“以‘天’為中心試析《列子》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