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6312
- 條形碼:9787108066312 ; 978-7-108-0663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內容簡介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新版)》由四篇講稿及兩篇相關的附錄文章組成,主要通過對近代歷史資料和著作的梳理,挖掘在歷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思想,從而解析在歷史轉型的關鍵時段,一些處于邊緣地帶的思想者們被甩出主流視野的現象。這些思想的“低音”,事實上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思想面貌和各種不同路徑的思考,并且始終不絕如縷地在主流話語的覆蓋下存在。如何認識及理解它們,正是作者檢討反思的中心內容。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目錄
**講 執拗的低音
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第二講 “心力”與“破對待”
第三講 王國維的“道德團體”論及相關問題
第四講 “風”
一種被忽略的史學觀念
附錄一 傳統的非傳統性
章太炎思想中的幾個面相
附錄二 時代關懷與歷史解釋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節選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新版)》: 在胡適之后,柳詒徵(一八八〇——一九五六)寫了一篇《論近人言諸子學者之失》,文中說道:“若合《莊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劉歆《七略》觀之,則諸子之學出于古代圣哲者為正因,而激發于當日之時勢者為副因!绷险J為“正因”與“副因”應合起來看,諸子學*初從王官來,后來的發展則與他們為了救世、回應時代的要求密切相關。而胡適認為先秦諸子是被時勢的需要所激發,是只看到它的“副因”,而不信古代諸子出于王官的“正因”;他認為胡適“舉副因而棄正因”‘¨。我不敢說柳詒徵一定對,不過合“正因”和“副因”來看,可能也是重新理解這個問題的一個契機。我曾經在一篇文章里寫過,傅斯年的《戰國子家敘論》里有一個部分,其實是在委婉地批評胡適。傅氏并未說反對諸子不出于王官,卻說諸子出于古代的職業,他是用職業說取代了王官說! ×簡⒊m然沒有寫過“諸子不出于王官”那方面的文字,可是梁啟超在早期非常有影響力的文章中,用“大同”和“小康”來區別古代經典的性質,等于間接不承認《漢書·藝文志》里對這些書的態度了。梁氏用某些經典屬于“大同”、某些屬于“小康”來區分,也非常嚴重地影響了后來對古代經典的理解,也是一種“消耗性的轉換”! ∮秩绾m先生寫《說儒》,認為商周之間的變化很大,但李源澄(一九〇九——一九五八)反駁說: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并未大變。他認為胡適在《說儒》里面提出的殷周之間有大變化,說得太過。實情是不是如此?殷周之間的巨變,不只胡適這樣說,王國維、傅斯年也都這樣說。這么大的問題,應該結合文獻與近幾十年出土的文物加以重審! 『m在寫《說儒》時,其實曾經受到傅斯年的影響。傅斯年認為古代是一東一西兩個集團,殷人在東,周人在西。胡適在寫《說儒》的過程中和傅斯年有很密切的討論,深受傅氏《周東封與殷遺民》的影響;《夷夏東西說》雖然稍微晚出,但在《說儒》里已經可以看出兩人交談過的觀點。此外,胡適寫《說儒》時,剛好讀了《圣經的故事》,《圣經》中有一種“懸記”之說,所以他將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當作像《圣經》中的“懸記”那樣來解釋。在這一篇長文中,胡適對于商周之間文化的斷裂有一套解釋,可是古書里的說法是“殷因于夏禮”“周因于殷禮”,認為商周之間確實有變,但沒有大變,實情究竟如何將來如果材料充分,也是一個值得重審的問題。 ……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作者簡介
王汎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F為臺灣“中研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英國皇家歷史學會通信會士。學術領域: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研究。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占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