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穿越塔克拉瑪干:1906-190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7197
- 條形碼:9787559827197 ; 978-7-5598-2719-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穿越塔克拉瑪干:1906-1908 內容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揭開了該地區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8 年 9 月底,斯坦因帶著他的助手以及滿載文物的駝隊,沿著玄奘曾經走過的路,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雪山,結束了第二次中國西部探險回到英國倫敦。
穿越塔克拉瑪干:1906-1908 目錄
**章??????前往古代瓜州
**節 瓜州綠洲及其歷史的重要性 ........................................1
第二節 安西附近古跡和玄奘記述的玉門關 ..........................8
第三節 橋子一帶的古遺址 ........................................................18
第四節 萬佛峽石窟 ......................................................................33
第二章??????甘肅西北境
**節 到萬里長城之門 .............................................................50
第二節 嘉峪關的城墻 .................................................................58
第三節 肅州和中部南山 .............................................................70
第四節 從甘州到金塔 .................................................................77
第五節 從玉門縣到安西的漢長城 ..........................................82
第三章??????哈密和吐魯番之行
**節 從安西到哈密:玄奘穿越沙漠 .................................90
第二節 哈密的歷史地位 .............................................................99
第三節 阿拉塔木和拉布楚克遺跡 ........................................107
第四節 考察吐魯番古遺跡 ......................................................128
第四章??????焉耆及其周圍的遺存
**節 焉耆的歷史地理 ...........................................................153
第二節 碩爾楚克北部的明屋遺址 ........................................163
第三節 明屋遺址西北面發現的泥塑和壁畫 ......................184
第四節 霍拉遺址及鐵門關 ......................................................213
第五章??????前往庫車和克里雅河流域
**節 庫爾勒及其古遺址 ......................................................226
第二節 從音其開河到庫車 ......................................................232
第三節 穿過塔克拉瑪干抵達喀拉墩 ....................................238
第六章??????和田東部和北部的古遺址
**節 法哈特伯克亞依拉克遺址 ........................................252
第二節 F.XII 寺院基址及其年代 ...........................................263
第三節 從達瑪溝到和田 ...........................................................272
第四節 和田北部的寺院遺址 ..................................................280
第七章??????從麻扎塔格到巴楚
**節 麻扎塔格古堡 ...............................................................293
第二節 穿越阿克蘇和烏什 ......................................................302
第三節 翻越山脈前往柯坪 ......................................................311
第四節 吐木休克和巴楚北部的沙漠遺址 ...........................323
第八章??????從和田到倫敦
**節 在和田做準備 ...............................................................338
第二節 翻越昆侖山脈 ...............................................................344
第三節 翻越喀喇闊拉穆前往英國 ........................................355
穿越塔克拉瑪干:1906-1908 節選
第三節 穿過塔克拉瑪干抵達喀拉墩 我于 1月 17日抵達庫車,在此停留的時間不僅短而且還很繁忙。就是在此地,我*后決定了橫穿沙漠盆地抵達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旅行計劃,并做好了一切準備。在抵達庫爾勒之前,我聽說有一封來信,是拉伊·拉姆·辛格通過若羌抵達和田后寫的。信的內容是關于那次徒步旅行調查的結果,該調查是我上個春季指導并安排的,由和田的幾位尋寶的老向導們實施,結果他們在于田及和田下端的沙漠地帶發現了幾處未經調查過的遺跡。一封來自老朋友和家務總管巴德魯丁汗的信,此人是在和田的印度和阿富汗商人中*年長的一位阿克薩喀拉( Aksakāl,維吾爾語,意為老人——譯者)。這封信是剛到庫車的一個商人給我帶來的,從而更加確證了上面我聽說的消息。信上主要談及在這些遺跡的部分地區發現了大量老房子,也就是建筑遺址,還提供了這些房址的確切位置等詳細情況,*后他確信這些會使我盡可能用更多的時間對這些遺址進行勘察,以免春季天氣變熱和沙漠風暴來臨后,妨礙在此實施調查。 的確出于這種考慮,我被迫盡早向南走。同時也因報告在克里雅河流下游附近發現一處喀拉墩遺址, 1901年自我訪問之后,那里又有了更多的發現。因此,我決定直接從庫車南下,前往流入沙漠而斷流的克里雅河流的終端,走此“近道”以便節省時間。我明白要從此處穿越沙漠非常艱難,同時也相當危險。通往和田河干河床的商道為我這次運輸提供了方便,當然也得到了蔣師爺的關照。 這里我要簡要解釋,在庫車停留的一個星期內,我為何沒通過各種手段增加一些延期的勞力。如吸收那些曾經在這個既大又重要的綠洲地區的許多古代遺址中工作過的人,也就是指在過去五年中,為日本、俄國、德國和法國考古探險隊效力的人們。主要原因是我竭力安排時間,使自己能夠調查所有距庫車只有一天路程的重要遺址,如位于庫木土拉、克孜爾尕哈和克日斯等地的有趣的寺廟洞窟,以及杜勒都爾阿庫爾和蘇巴什(圖 119)的大寺廟遺址。后兩個遺址,在伯希和教授的率領下,法國探險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認真清理,其結果令他們十分滿意。可能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途徑和手段,他們還從當地的阿富汗商人手里收集了一批有價值的文書,那都是 1890年起庫車出土的大量重要的古代文書資料,其中包括著名的鮑爾文書。現在這些文書主要都收藏在霍恩雷博士創建的英國收藏館內。 庫車在各個時期都是塔里木盆地中*重要的地區(國家)之一。同時它也是和田地區重要的領地,不僅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還因為它在佛教藝術和文明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非常幸運的是,西爾文·烈維教授在其權威的論文中,證明以前曾解釋為吐火羅 B種的奇特的印度—歐洲語言與庫車當地曾經一度使用的語言是一致的。同時,他還對《史記》和其他文獻材料中記載的有關庫車的所有歷史資料進行了清晰和廣泛的分析。這使我更加明確,應保留哪些觀察到的有關庫車歷史地形方面的資料,以及哪些特殊地理條件決定了這一廣闊和繁榮的綠洲區在古代的重要性,并將它們都收錄在我的第三次旅行的報告中。那樣,我才能花幾個星期的時間,對實際種植區和曾是其組成部分的區域進行仔細調查,諸如沙漠以東、南和西部地區。并且還證實,在這些長滿灌木的沙漠地帶發現的無數散布各處的古代遺跡的消息的確屬實。這里與塔克拉瑪干南部的古代綠洲地區的情況相同,干旱問題本身早已引起考古研究者們的極大重視。 1月 25日,我離開庫車鎮,次日抵達南部*遠的居民區沙雅,此地現在是一個獨立地區的政府駐地。在此我停留了一天,主要為我的大部隊做好*后的準備,如解決他們一個半月的給養等問題。1月 30日,我們向南行進,渡過結冰的塔里木河后,就將那*后一間牧民的小木屋甩出很遠。經驗證明,試圖翻越長達 180英里的高土墩地帶,顯然是一次艱險的旅行。 在阿其克河,我們通過了偶爾從塔里木河流獲取水源的*后的干河床遺跡,隨后我們又翻越了西東向較高的沙石山脊或達坂,距我們的 317營地直線距離只有約 28英里。這些達坂恰好都與塔里木河道大致平行分布,這一點明確說明這些地表上的流沙系統主要受到與其分界的大河床的影響而形成。我們在不同地方路過的那一片片光禿禿的泥土地帶中,沒有獲得任何石器時代或其他時期的遺物。那么,也就無法證明這地方史前是否與今天的一樣,被獵人和牧民們的臨時小居址所占據。 從 317營地向南行,我們注意到了一個明顯的地形變化,形成的沙石山大多相連,而且都比較高,與獨立的沙丘有明顯的區別。達坂距我們的道路很遠,它們高度估計一般都在安全線之內,但在某些地方高度可達 150英尺,或更高,綿延幾英里,而且現在北部的東北至南部的西南地區達坂都是光禿禿的,沒有任何變化。從總圖中便可一目了然,克里雅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的變化,恰好由大沙漠盆地中崎嶇的坡地的外形(等高線)所決定。而且達坂的方向是絕對正確的標跡,它能夠證明克里雅河曾經流達這里;我們無論是在干枯的河床上,還是在仍然有水的河床上都發現了流沙堆積形成的達坂,而且它們基本上都是與河流平行存在,這種現象我們隨處都可觀察到,不僅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還包括羅布泊地區。 在距 317營地以南直線距離 13英里處,每隔一段距離我們就能看到成片生長的胡楊林,其結構非常顯著。各處的樹木都是成行排列,方向基本上是由東北向西南,或由南向北。在塔里木盆地中,河邊叢林帶的野白楊和其他種類的樹一般也都是靠近河岸,或以與河床平行的方式分布,這的確是事實。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一下,我從 318營地向南走的三段路程中,每間隔一段距離也觀察到了同樣的現象,即有成排的胡楊樹出現,但量相對較少,其中有些還活著,但大多數都已枯萎。在這個停留點,我們仍可以在淺洼地挖井取水,但在我們接著抵達的下兩個營地就不可能了。在我們到達 320營地之前,也就是在距 320營地幾英里的一個地點,我們首次發現了一條古代河床的痕跡,走向由南向北,河床很窄且很陡,一部分已被沙丘覆蓋,這無疑是由水流沖積形成。 第二天,即 2月 6日傍晚,確定了我們所處的方位后,我們抵達了一座高約 300英尺的大達坂。攀登達坂時,我們突然發現面前是一片干枯的樹林帶,無疑標明是干枯的克里雅河流老三角洲的*北端。在 321營地,在多年以前已枯竭的河流侵蝕的洼地上,我們打了一口井,解決了飲水問題。正如我們所期盼的那樣,我們已準確地到達了被很高的沙丘覆蓋的古代三角洲的終端,即克里雅河的斷流處。從這里我們開始了穿越沙漠的*艱難的一段里程。為了尋找水源和向導,我們在這*靠不住的干枯的三角洲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這些均可參考我自傳中的詳細記述。這里我還要附帶說明,我們又走了六段里程后,才找到了那條已干枯的河流,河面已結了一層薄冰,同四年前證實的一樣,這條河流已經改道。與 1896年赫定博士發現時的情景比較,現它已向西遷移了相當一段距離。 在 323營地,我們進入了嚴禁入內的干枯的三角洲,走到直線距離約 25英里的地方,我們**次發現了人類留下的痕跡。主要是從小型破院墻式的建筑中推測出來的,這種建筑與我們通往樓蘭遺址的途中看到相當數量的建筑很相似,它們都是在古代河床被侵蝕的地面上發現的,是源于前期新石器時代的遺跡。向南再行 9英里多,在同一條古代河床上,我們發現了一塊燒焦的木頭,以及早期人類造訪過的痕跡。我們又走了約 24英里后才扎營。在此處我們發現了過去曾有人短期居住過的證據,那是一間毀壞較嚴重的牧民的小木屋。登上這真正意義上的干河床,大約又行走了兩段路程,我們穿過了光禿禿的沙丘地帶和枯死的胡楊林帶,進入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河邊種植區。*后我們發現到達了堯干庫木附近的牧場。 1901年我在此地時,就已辨認出該地是克里雅河三角洲的*上端。沿途已經過了喀拉墩遺址約 4英里,我們卻沒有意識到。 1901年我勘察的一座烽燧遺址,使我曾有機會探討古代可能有一條由克里雅河終端至塔里木河,然后抵達庫車的常用的道路。我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以及穿越沙漠時簡單記錄的調查結果,促使我作出這樣的推斷。我仍然相信,通過在一條線上修建許多井和烽燧來開辟道路,與我們經過的這條道大致相似,而且在特別容易迷失方向的道路旁豎立標記也很實際。根據戈厄納先生 1893年的報告,大家都相信,這條通道實際上是于田很能干的阿木班策劃。如果觀察塔里木河流*南端的干河床地帶,以及通古孜巴斯特牧場以下一兩段路程的地方,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地區之間幾乎是大片寸草不生的荒蕪區域,再考慮其間的距離之長,我認為這條通道現代不會成為一條常用的商道。 克里雅河的終端從那時起就因過度干旱而開始萎縮,所以到了漢代,甚至到了唐代,這里各方面的條件可能已逐漸好轉,但找不到直接的歷史和考古方面的證據來證實這一點。正如前面已經談到的,這里的地形特征表明克里雅河曾經抵達或接近于塔里木河流,但我通過各種途徑都無法確定克里雅河變化的大體年代。米爾扎·海達爾認為克里雅河是所有注入沙漠東部大湖的河流之一,盡管他的斷言不是直接或間接來自調查實踐,但代表著普遍和流行的看法,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疆的水文學通常含糊不清。 對當地地形情況的了解使我堅信這條穿越沙漠的捷徑,從很久以前,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偶爾會使用。事實上,那些現已到過克里雅河終端的獵人和牧民們普遍確信這是一條“盜賊之路”。就是因為這種誘惑,促使那信心十足的尋寶向導吐爾迪前來給我幫忙。大約在 1903年,他與和田人伯克為了逃避當地自治政府的干涉,也嘗試從克里雅河終端穿過沙漠到達沙雅,那次冒險探寶旅行的結局非常糟糕,無論是對伯克還是對誠實的吐爾迪。這些不可靠的“尋寶人”或者是由強盜和其他人員構成的探險隊,他們必然要避開那條主干道,走此捷徑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那么,這條捷徑對他們自然就很有誘惑力了。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我們有必要將古老的突厥寓言中流行的傳說,或達特克拉翻譯出來。這個傳說主要虛構了一群來自塔里木河流域的穆斯林武士,通過克里雅河通道,向于田周圍的異教徒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的故事。 1901年底,在那條河流旁邊,我再度調查完現已被完全遺棄的通古孜巴斯特遺址后,就從沿途遇到的牧民中挑選向導,又添了一些勞力,然后再度向喀拉墩遺址走。自 1901年我考察此遺址后,就有報道說在沙丘堆中又發現了不少遺址,這次我目睹了這些遺址,只是覺得數量和范圍相對還是比較小。其中那個四邊形的大遺址發生的變化較小(圖 120),該遺址中一些沒有被高沙丘完全覆蓋的部分,那時就被清理過。其他地方,如南部及東南部地表空曠,而且沙丘較矮的地方發生的變化較大,這里不僅遺址的面積已相對擴大,而且還發現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暴露在外的居住遺址。如圖 121所示,在可以看到這些遺址的區域內,遺址是由南至北分布的,南北距離近 1英里,寬 0.33英里。此外,還能看到大片被侵蝕的空地,地表殘留許多破土塊。在由此向南延伸 0.5英里的區域內,一直都能找到散布各處的這類遺物。此行*有趣的發現是我返回了原遺址時,在沙丘堆中找到了兩條灌溉水渠的痕跡,而且每條水渠在不同的點都有發現,由南向北流淌,它的底部寬度約 1.5英尺。此外,我們還發現了種植的已枯死的白楊和果樹林。將上述水渠和樹林遺跡相結合,就能夠證實在這個堡壘遺址附近一定存在一個農耕區。 遺跡中*大的 Ka.I(圖 120、122)遺址是一間面積*合理的房子。房子的墻壁用泥和木頭修筑,這與尼雅遺址中發現的那些房屋的建筑方式完全相同,甚至房間的整體布局以及內部設計也都與尼雅遺址很接近。然而,這里所使用的木料基本上是野白楊,這與樓蘭居住遺址中使用的材料大體相同。我們對位于主要部位的一間房屋進行了清理,其內部填滿了 6~8英尺厚的沙子。由于遺址距一座高約 12英尺的沙丘較近,大房間東面的一些房址就沒有發掘,主要是因為人手太少,我們合計只有十二三個人。同樣,對房址外面高高的垃圾堆也都沒有清理,或許其中還殘存有考古價值的遺物。*后,我們將遺址中獲得的遺物都在文后的遺物表進行了描述。其中可能提到了木頭鎖和鑰匙、類似劍的鐵工具、幾只雙耳陶罐(圖 123),以及不同種類的結實的毛織物殘片等,這些均與尼雅和樓蘭遺址出土的同類遺物非常相似。圖 123中的一塊透雕木版畫也是如此。一塊方形木板,也是尼雅遺址出土的木器中常見的形制,但上面的文字已不存。 在 Ka.II遺址,我們發現了主要用泥和木頭建筑的一間房址,因風蝕被嚴重破壞,后來又被生長的胡楊樹覆蓋。現在這些胡楊樹都已枯死,并在沙漠中形成了高約 7英尺的錐狀物。清理這間房址,沒有發現任何遺物。第三間居住遺址 Ka.III(圖 124)也被掩埋在仍然活著的錐狀胡楊樹叢中,墻壁也是由木頭和成捆的蘆葦和雜草垂直固定。除一件大陶罐外,這里出土的唯一一件遺物是一張素面木板床,長 7.5英尺,寬 4.5英尺。此外,還有四個小型居住遺址,這些房址要么是完全遭風蝕破壞,只殘留地基部分,要么是被很高的沙丘掩埋,因人手有限,無法對它們進行發掘。 雖然新調查的遺址和發現的遺物都比較少,卻給我們提供了確切的證據,證明在沙漠深處一定存在過一個小型農耕居住區遺址,而且小的烽燧遺址也不止一個,正如我以前所推測的那樣。關于該遺址可能存在的年代,我認為不僅要考慮其特征,還要結合新調查的結果,這樣才能使我們對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從居住遺址的建筑方式和出土的日常生活用具的形制上的相同,我們完全可以斷定該遺址的年代大致可以歸到尼雅和樓蘭遺址被遺棄的時期,即相當于公元 3—4世紀。這與我們在 Ka.I附近發現的兩枚錢幣的年代相吻合。兩枚錢幣均為五銖錢,系公元 2—3世紀的遺物。我**次在此勘察時,發現的錢幣共 14枚,基本上都是五銖錢,還有少量沒有銘文的其他錢幣。 1901年,我在四邊形遺址內發現了幾張小紙片,確定它們的年代不再成問題,是因為在樓蘭的發現證明,在塔里木盆地除用木頭片寫字外,還用紙張。如果其他地方沒有再發現更早的證據,那么就可以確定這種書寫方式是公元 3世紀中期在塔里木盆地開始采用。但不知什么原因促使人們放棄了該居住區。
穿越塔克拉瑪干:1906-1908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考古探險。根據其考古探險經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巫新華,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內陸亞洲考古,主持翻譯《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