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1906-190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7173
- 條形碼:9787559827173 ; 978-7-5598-2717-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1906-1908 內容簡介
1900—1901 年、1906—1908 年、1913—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先后到我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探險考古,并先后出版了這三次探險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較全面地記述了我國新疆漢唐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以及敦煌石窟寶藏與千佛洞佛教藝術,揭開了該地區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紗。西域游歷叢書集斯坦因這三次中國西部探險考古資料于一體,對上述考古報告進行整合修訂,使大眾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經過和成果。叢書共15冊,本冊出自《西域考古圖記》:1907 年 2 月,斯坦因穿過羅布沙漠向東行,沿途考察了將塔里木盆地與疏勒河分隔開來的羅布荒漠自然地理狀況以及漢代長城*西段遺跡,再現中國*早開通與中亞相連的樓蘭道歷史面貌。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1906-1908 目錄
**章??????從羅布沙漠到敦煌
**節 從阿布旦到敦煌的道路 .................................................1
第二節 羅布沙道的漢文記載 ......................................................9
第三節 馬可·波羅及羅布沙漠之路上的旅行家 .................20
第四節 古代中國長城的**批遺存 ......................................29
第五節 疏勒河沼澤旁的遺跡 ....................................................46
第二章??????敦煌綠洲及其北部的長城
**節 下疏勒河盆地的地理特征 ..........................................58
第二節 探尋北部“舊墻” ........................................................69
第三節 首次在烽燧 T.XXVII 發現漢代文書 ........................81
第四節 尋找長城上的烽燧 T.XXVIII~ T.XXX ......................93
第五節 調查通往安西的長城上的烽燧 ...............................107
第三章??????南湖綠洲與陽關
**節 敦煌與南湖之間的遺址 .............................................115
第二節 南湖綠洲及其目前的資源 ........................................122
第三節 南湖的古代遺址 ...........................................................128
第四節 陽關的位置 ....................................................................138
第五節 南湖北面的村落遺址 ..................................................145
第四章??????中國長城的盡頭
**節 長城的*后一站 ...........................................................157
第二節 長城的西南翼 ...............................................................173
第三節 古代烽燧 T.VI.b 及其文書 ........................................183
第四節 長城上的*后兩座烽燧 .............................................199
第五章??????*西端的長城
**節 從長城的*西端到烽燧 T.VIII .................................209
第二節 烽燧 T.IX、T.X 和沼澤地段的長城 .......................221
第三節 廢棄的烽燧 T.XI、T.XII.a .........................................229
第四節 在烽燧 T.XII.a 發現的紙質粟特文書 .....................240
第五節 烽燧 T.XII、T.XIII .......................................................254
第六章??????玉門關
**節 T.XIV 廢墟遺址 ............................................................265
第二節 玉門關的位置 ...............................................................275
第三節 玉門關和陽關之間的輔助城墻 ...............................283
第四節 烽燧 T.XIV.a 及其垃圾堆 ..........................................288
第五節 古代絲綢貿易的遺物 ..................................................298
第六節 北新道 .............................................................................305
第七節 長城邊上的古倉庫 ......................................................313
第八節 湖區的長城:烽燧 T.XIX~ T.XXIII ........................326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1906-1908 節選
第四節 古代中國長城的**批遺存 從關于古老的羅布沙漠之路的歷史觀點出發,現在我要回過頭來,討論我經過的通往敦煌綠洲和沙州的道路上剩下的第三段。我的說明將很簡要,因為隨后的考古學調查中,我又回到這段路上,并進行了 5個多星期的工作。而對這些工作的記錄,將是討論這里地形的*佳資料。我**次快速通過這里時,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此進行詳細考察。地圖上顯示的這段路的大多數地形特征,事實上是后一次調查完成之后才描繪出來的。 平坦的沙礫地一直延伸到我們 3月 7日到達的古代時令河流域以遠*初幾英里處。我們一直沒有發現地面上任何有趣的現象,從那里往前行進約 10英里,地面既平緩又出奇地單調。但是由于期待著有考古發現,我從一走上這條道路的新一段時起就特別細心。從博南出版的橫跨中國之行的簡要報告中,我知道他 1899年秋天到達敦煌之后,試圖沿此路跨越沙漠去羅布。由于沒有可以信賴的向導,或者他的中國隨從不愿繼續前行,他在到達哈拉湖以西**批沼澤地之后,顯然只好回到敦煌,繼續沿山路旅行。在時斷時續的努力過程中,他路過一些殘存的烽燧,這使他回想起了他在甘肅“國道”沿線見到的“炮臺”(他也正確地測量了經過它們附近的一段長城的幾處遺存)。這位杰出的法國旅行家敏銳地猜到,它們的年代可能很古老,而且在歷史上曾經很重要。因為它們表明這是“到目前仍未找到的、在漢朝控制下的經大夏、帕米爾、今新疆、戈壁以及甘肅直到中國內地的重要路線”。但是他這附帶的提示沒能幫助我,因為沒有任何地圖或路線圖來事先確定這些遺址的地點。幸運的是,在離開阿布旦之前,我有機會詢問重開此路的真正先驅穆拉他們,而且從我那有心人老向導那里聽到的信息燃起了我的希望:我可能會在這次前往托格拉克布拉克泉的路上遇上**批“炮臺”。 這份期待不久后就變成了現實。**座塔似的土臺在北面很遠的地方,我們只是在路過那里時才發現了它。但是離這里兩三英里遠的第二個土臺,我很容易看出,那是不可能被認錯的、保存完好的烽燧。當我在夯土層之間見到熟悉的紅柳枝夾層時,我確信它的年代很古老。 烽燧聳立在一片沙礫高地的陡峭邊緣易于防御的地方。這片高地的兩側是被侵蝕的小型谷地,周圍則是因風蝕而形成的洼地。洼地在此處足有 1英里寬,前面有一條十分明顯的古河床。河床在終磧盆地里,沿著這片干旱的道路旁的干旱河谷,向西北方向延伸。沿著洼地底部延伸的一處長長的蘆葦帶,以及一長串表面干燥但地下仍有水的鹽漬坑的存在,表明曾經有水流經這條古老的河床。河床的底部低于沙礫塞約 80英尺。緊挨著烽燧的西邊,有一個破壞嚴重的小型建筑遺跡,我想這里可能是烽燧守軍的住所。下面的斜坡上發現的一些鐵器、木刻殘片以及一片較厚實的毛織品,證實了我的推斷。**次發現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物,使我堅信,我日后的考古工作將會取得成就。但那時我沒有時間進行近距離的調查,由于天已經黑了,我得趕緊追上我的隊伍,好在很容易在沙礫地上找到他們。 往前約 3英里就到了托格拉克布拉克的營地。它位于陡峭狹窄的谷地,谷地里的一條凍實了的沼澤河旁長滿了蘆葦和灌木叢。沼澤河里的水可能來自泉水,這從我們的羅布人向導所用“托格拉克布拉克”的名稱可以看出。進一步的證明則是胡楊樹的存在,它們有的已經死了,有的還活著。但是,盡管在早上,我那時也看不到什么跡象,使我相信這里有一條活河,僅在不足六星期之后就變得幾乎無法越過。 由于急于找到更多的遺址, 3月 8日一大早我就出發了。沿著商路,在一片完全光禿的沙礫高地上行走了約 3英里,我注意到東南方不遠有一處像是遺址突起在地面上。所以我要求隊伍繼續前往下一個營地,并讓蔣師爺和其他幾個人帶著坎土曼前往遺址處。事實上,前往那里的距離比估計的要遠。因為這是一處被長滿大量紅柳叢和干枯的胡楊的寬闊沙性洼地所切斷的遼闊平坦的塞。離開和田后**次發現的車輪痕跡表明,敦煌的漢人曾遠道來此尋找木材。*后,當我來到離沿洼地南邊聳立的沙礫高地陡峭邊緣前約 100英尺時,發現自己已經來到一處遺址(圖 4)上。 這是一座正方形烽燧(圖 5),每個側面向上收縮至頂部,烽燧高現存約 20英尺,底部 16~ 17英尺見方。它的建筑技法是用土坯一層層向上壘砌,每隔三層土坯,夾入一層蘆葦層,以加強其堅固程度。烽燧上的土坯破損極小,只是在它的北面才能看出破損,而只有這點破損才能使人相信它是座廢棄的烽燧。在南面,也就是一年內大部分時間不受風吹雨淋的一面,砌土坯的灰泥仍在原處。烽燧的附近也沒有發現任何斷墻的痕跡。除了烽燧自身,這里沒有任何建筑遺址。隨后在沙礫地面進行清理的過程中,也沒有任何發現,而且這些堆積也不見有風蝕痕跡。 但是,當我在周圍的地面上仔細搜尋時,我很快就注意到,一束束排成直線的蘆葦從一處松軟的沙礫中冒出來。這些蘆葦束位于烽燧北約 20碼的高地邊緣附近。我不用費多大力氣就沿此線向東來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土丘頂上。到那里之后,我能看到這條線筆直地通向視線內 3英里以東的另一座烽燧( T.VII)。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條從此處沿沙礫斜坡下行至高地的一個較低的階地,然后延伸到前面提到的那片洼地上的墻。顯然,這就是早期“中國長城”的一段,這正是我根據博南的調查而正在尋找的。在那個低矮土丘上稍做發掘,就證明事實上我已經站在了長城的遺跡上。清理朝北洼地的斜坡上的沙礫和細沙堆積之后,我發現了一段很規整的墻。它的建筑形式在我**眼見到時覺得很奇特,但很快我就對此相當熟悉了。 這里的墻由蘆葦束層和夾沙的黏土層交替往上筑,前者厚 2~ 4英寸,后者厚 6~ 7英寸。蘆葦束水平放置,而且總是與墻的走向呈直角。它的長度非常一致,接近 7英尺。蘆葦層的原始厚度很難確定,因為上面一層層往下形成的巨大壓力,幾乎把它壓成一片。但是,就每一層而言,除了鹽堿滲入蘆葦纖維,它們還具有很大的彈性,表明其年代不會很久遠。墻的外面有一個完全由蘆葦條組成、與墻的方向平行因而也就與墻內蘆葦束垂直的保護層。這些蘆葦條能更容易地從保護層上拿下來進行測量,因此發現它們也都是 7英尺長,每層本來的厚度約 8英寸。每兩個保護層之間相隔 6英寸,每層都用樹皮捆綁起來,并用穿過墻體的紅柳皮繩固定在墻上。 墻面或者保護層、蘆葦束的保存,顯然得益于沿墻腳堆積的細沙和沙礫的保護。由于這個保護層變薄甚至消失,在此以上的部分則完全被風蝕。墻體的黏土沙礫層無疑是就地取材,由于隨后考察中所發現的鹽的黏合作用,它們具有像水泥一樣相當牢固的性能。不過,在我們試掘的那個點上,揭露出來的墻體高只有約 5英尺。大量沿此斷墻下堆積的粗散沙礫及粗沙,原來可能就是現存墻體以上現在完全垮了的部分。 那時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去調查這段奇異的墻在建筑方式上的細節,也不能有步驟地去尋找一些關于其年代和起源的線索。但是,即便**次只是粗粗地刮了刮,也使我幸運地發現了一些較古老的遺物。在墻體部分暴露的那個點上,蘆葦束里發現了灰色絲織品殘片、一塊結實的大麻白布片,它們和在樓蘭遺址發現的一樣。還發現了鐵器殘片,包括可能屬于石弩的箭桿,一段木棒頭,以及一段胡楊細枝等。但更讓人興奮的是一小塊木片,它長約 4英寸,背后有一個榫。正面有五個漢字,盡管墨跡已經很淡,但仍容易識讀。蔣師爺當時就認為,這塊木標簽所標記的物品是“盧定世衣橐”,而釋文也已收錄在沙畹《文書》里,這里并沒有我所期望的年代線索。不過,由于書寫方法相當古老,所以盡管完全不懂漢學,我還是斗膽對蔣師爺說這是漢代的,我的猜測后來證明是對的。但是,像我在其他地方所說過的,我這位優秀的文字學家也只是在持謹慎保留態度的同時接受了我的說法。 這件文書和其他小件物品發現于很小的范圍內,表明盡管處于沙漠環境中,墻下的某個地點明顯被人使用過。那時我很難解釋它們是如何由于偶然機會,到了**次調查的那個點上的墻里或墻下的。*可能的解釋是,這些小件物品來自修烽燧、筑墻的民工的營地,它們無意中混入了修墻的材料里面。在我 1914年的調查過程中,這個猜想得到了確認。我在同一地點進行了清理,在地表下的生土層發現了更多的絲、毛織品碎片,以及一些動物糞便及其他垃圾。 當時對我來說,比這些細節更為重要的是一直向東遠去的長城,以及遠處可見的一連串的烽燧。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運氣使我在這里見到了邊防線——我現在已經很有把握地認清它。由于T.III是由這些烽燧護衛的長城大拐彎處的制高點,它本身就為我提供了一個進行初步調查的極佳位置。在此以西約 2英里,同一沙礫階地的*后一個山腳上,聳立著另一座 T.IV.b。雖然更遠,但在西南方向至少還能見到兩座烽燧。這里我可以指出,由于這個制高點可以觀察到其他烽燧,也由于在這片光禿禿的地面可以看得很遠,因此勘察員拉姆·辛格甚至不用望遠鏡即可憑他那雙銳眼測出其中一座烽燧 T.V離此處的直線距離有 9英里,另一座烽燧 T.V.a不少于 15英里,后來的調查證明確實如此。東邊 3英里外的地方,正好在可見的長城直線上, T.VII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它以外的烽燧 T.IX,似乎表明那兒是長城拐向東北的轉折點。 那天已經太晚,不能對西邊的長城進行調查。相反,我決定調查東邊的長城線和烽燧,希望那邊的遺址分布在我的隊伍向前行進的路線范圍之內。這個決定是對的。我沿著隨陡峭的沙礫坡延伸下去的古長城前進,并越過界定前面提到的長滿灌木叢的峽谷的低矮臺階狀地區后,長城殘墻越來越高。從這里往前 1英里范圍內,墻體是連續而沒有斷開的;而且事實上暴露在地表以上 5~ 7英尺,墻的平均寬度約 8英尺。即使不經過任何挖掘與清理,也很容易發現這里獨特的建筑方法,以及雖緩慢但不曾中斷的風蝕作用過程。圖 6、7可以幫助我們說明下面將要討論的觀測結果。雖然這是敦煌東北長城的一段,而且這些樹枝層里除了蘆葦,還加入了紅柳枝。 在大多數地方,起水平固定作用的蘆葦束保護層被侵蝕了,而其他地方則已經松了。交替往上筑的夯土層和蘆葦層也就相應地暴露在外,但是它們仍然保存得相當好。盡管材料很松散,充滿著沙礫和小石子,但厚六七英寸的土層看起來黏合得很好。這顯然是土壤中堿性成分的黏合作用的結果。同時,這些暴露在外的每層所顯出的被挖空的外表表明,它們曾受到侵蝕。另一方面,那些捆綁整齊的平均厚三四英寸的蘆葦層,則見不到受這種破壞作用影響所留下的跡象。由于此前的經驗,我很容易地意識到,雖然蘆葦由于夾在里面的土被很快吹走而變得松散,但是它們所含的堅韌纖維,可以使之經受風以及由風帶來的流沙的侵蝕。 繼續向東延伸的長城線在許多地方已被侵蝕,暴露地段的殘存高度更低。在約 2英里以后進入長滿灌木叢的沙性洼地,長城又在沙礫地段不斷地出現,墻體上的層次清楚,而在其他土壤松軟的地方,墻體已完全毀壞了。因此,長城線在到下一座烽燧 T.VII的 0.25英里以內相當直,它位于對面沙礫高地的邊上。 T.VII的建筑技法不是磚砌,而是用土坯砌成,土坯層之間不夾蘆葦秸。但為了加固,墻體里每隔 10英寸就在四角垂直揳入粗粗削制的野白楊樁,并用粗蘆葦繩捆綁起來。由于揳入土內,從東北角露出的部分看到(那里的黏土已掉落了不少),哪些樁仍保存完好。與墻里使用的材料一樣,整個墻體明顯地顯示出,自從墻和烽燧建起來之后,這個沙漠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的變化非常小。 當我在烽燧 T.III的南面看到中線上有一排挖出來的腳蹬直通烽燧頂時,建烽燧的目的也就清楚了。每兩個腳蹬之間的垂直距離約 1英尺,顯然是為了幫助人爬上烽燧頂。烽燧上很有規律地排列的孔,指明了當時人爬上去時使用的繩子的位置,這些孔當時就是用來插入木樁的。這些木樁總是成對的,每對兩個木樁的距離為 3.5英寸,每兩對的垂直距離為 4英尺,它們很可能是綁上繩子、用作扶手的。離地面高約 22英尺的頂部再也爬不上去,但這里很小的空間也足以容下一兩人負責瞭望、發信號。 烽燧的附近找不到任何建筑痕跡,而且由此以外的長城也完全看不見。因此,我越過這片光禿的沙礫高地向東北方向前進,重新回到商路上,并發現它引導我們向東走向遠處可見的 T.IX。我們沿此路只走了不過 1英里,勘察員拉姆·辛格就已看見沙礫地面上,路的北面有一處與路平行的很不明顯的隆起。周圍的地面上完全沒有任何植被,哪怕是枯死的也沒有,而唯獨隆起處的頂部和側面可以見到由于鹽漬而半石化的蘆葦。只需刮幾下,就足以確認我們再次來到了長城邊。這些蘆葦正是長在現已完全被侵蝕的長城*下面的幾層上。回頭一看,發現長城線還能向西延伸一些距離。但是當我后來再去時,也都沒能發現它能與 T.VII連起來。這小段不足 1英里長的長城之所以完全消失,很可能是因為它的走向與敦煌—安西谷地的強勁東風不是平行,而是垂直的。 繼續向東,這處隆起*初幾乎察覺不出來,隨后才有 6~ 8英尺高,形成筆直的一線。稍做發掘,便發現長城就埋在堆起的沙礫和流沙下面。在離 T.VII將近 3英里的一個點上,我注意到長城南面約 24碼處有一座矮丘,那里的長城似乎像半月形一樣向北拐去。矮丘的東北角上伸出胡楊木,頂上有些石頭,表明它可能是被廢棄的 T.VIII的堆積,隨后的發掘證明確實如此(圖 8、9)。 從這里往前,長城線直到當天行程結束時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因為它緊挨著道路不中斷地延伸。首先,一條露著胡楊樹枝和蘆葦的隆起幾乎沿直線延伸,把我們帶到 2英里外一座堅固的烽燧 T.IX(圖 10)。當我**次在 T.III發現長城時,就已遠遠地看見了該烽燧。T.IX高 25英尺,保存完好,而且建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建在能夠俯視一個開闊洼地的東面和北面的沙礫高地的制高點上。烽燧建得非常堅固而且規則,烽燧底部 22.5英尺見方,土坯長 14英寸,寬 7英寸,厚 5英寸。烽燧的外表土坯一橫一直交替上砌,為了增強其牢固性,每五層土坯之間夾入一薄層蘆葦。土坯里面只摻了很少甚至沒有摻入蘆葦,但仍然非常堅硬;我想這可能是泥土里或者水里的鹽堿所起的凝結作用。因為土坯塊已被侵蝕,頂部可以見到胡楊木樁。但是,侵蝕作用只使烽燧基部旁邊的地表下降不足 1英尺,這清楚地表明地面的沙礫起到了保護作用。在該烽燧周圍沒有發現建筑及其他人類活動痕跡。長城在烽燧北約 17英尺處,呈半月形拐了個彎。 一到烽燧 T.IX的東邊,地面就成一個陡坡,下落至一片長滿灌木叢的開闊洼地。盡管這里的土壤主要成分是粗沙,但仍有些地方長滿了蘆葦和紅柳。標明長城線、被沙礫覆蓋的隆起帶(有些地段有八九英尺高),直到 3英里以外的烽燧 T.X(圖 11)那里都能很容易地找到。烽燧 T.X位于高出平坦、開闊的洼地約 100英尺,在坡度很陡的孤立的黏土山脊北端。該烽燧的建筑方式,與我**天在長城線上見到的其他烽燧很不一樣。我立即意識到,在沙漠中筑長城的人非常善于因地制宜。這里不是用土坯砌筑,而是夯筑。夯層厚 1英尺 10英寸,逐層上筑并內收。因此,它的整體外形像是截去尖頂的金字塔。由于筑烽燧用的土里含有鹽堿,烽燧非常堅固。夯土層間厚 2英寸的紅柳枝夾層,也由于同樣原因而已經幾乎石化。這座滲入鹽堿的建筑在塵埃中奇異地閃閃發光,就像我們在隨后的調查中,大量發現的其他烽燧的外表還帶有厚厚的石灰層時閃閃發光一樣。烽燧基部約 25英尺見方,雖然烽燧的南面和東面的一部分已經坍塌(圖 11),烽燧高仍接近 30英尺。 這種獨特的建筑方式表明,那時候附近就有水,現在看來也不遠。沿路走 0.5英里,有一個鹽漬沼澤(水源來自西南方向一條非常咸的小水渠)。走過一片長滿蘆葦和胡楊林的開闊地,發現我的營地駐扎在一個小湖旁。雖然湖下部的水是咸的,但是它的南岸邊來自泉里的水還是可以飲用的。第二天早上,我回到長城,發現它從烽燧 T.X處沿直線伸向湖床,在南岸中線附近與之垂直相交。離這個鹽漬湖岸約 25碼處,很容易找到由于鹽的滲入而半石化的植物殘骸。由于湖面只比暴露的墻腳低約 5英尺,所以自墻建起之后,湖的“干旱化”進展顯然并不快。這就為我們提供了從考古學上來說很重要的證據,而且隨后在其他地方考察時也經常有證據支持這個觀點。但是更重要的是,我想指出,此湖曾在這條防衛線上起到奇異的墻一樣的防御作用。我立即明白,筑長城的人仔細地觀察并利用了所有的自然特征,以節約在這片古代已成沙漠的地區的建筑勞力。
從羅布沙漠到敦煌:1906-1908 作者簡介
奧雷爾·斯坦因(1862—1943),英國人,原籍匈牙利,20世紀上半葉享譽世界的考古探險家和東方學者。在英國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國新疆及河西地區進行考古探險。根據其考古探險經過及成果,先后撰寫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掘的詳細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亞洲腹地考古圖記》等。 趙燕、 謝仲禮、 秦立彥,出版譯著《西域考古圖記》等。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