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8538
- 條形碼:9787520358538 ; 978-7-5203-585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內容簡介
本書以印度人民黨的歷史發展為線索,運用分析敘述這一傳統的歷史學研究方法,借鑒現代政治理論的相關內容,重點分析了印度人民黨的政治哲學思想、印度社會變遷、教派主義鼓動、選舉戰略和執政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在印度人民黨從崛起到執政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教派主義和實用主義兩手交替使用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政治生態環境則是其崛起的助推器。種族主義—教派主義—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印度人民黨的適應與調節能力。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目錄
**章 印度人民黨崛起的歷史背景
**節 地方政黨的崛起及其與全國性政黨的沖突與合作
第二節 表列種姓和落后階級的覺醒及國大黨影響力的降低
第三節 教派意識的增強與宗教政治的發展
第四節 中產階級的宗教取向及政治態度的變化
第五節 國大黨的衰落
第二章 人民同盟的歷史發展
**節 印度人民同盟建立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人民同盟的建立
第三節 人民同盟的政策主張
第四節 人民同盟在政治和組織上的發展
第三章 印度人民黨的建立和崛起——從邊緣到中心
**節 印度人民黨的建立
第二節 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主張
第三節 印度人民黨和同盟家族的教派主義鼓動
第四節 印度人民黨的實用主義選舉戰略
第四章 印度人民黨的執政
**節 印度人民黨的經濟思想及政策
第二節 印度人民黨的政治文化政策
第三節 外交上的大國戰略與現實主義
結論
附表
參考書目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節選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獨立后,印度教化運動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限,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前,印度教民族主義處于邊緣地位,國大黨世俗政治占主導,印度教化活動范圍有限,主要聚集東北地區。60年代初,印度東北地區的分離主義活動此起彼伏,繼那加武裝起義之后,米佐拉姆也提出獨立的要求。印度東北部地區屬于邊界地帶,居民以部落民為主,信仰原始宗教,但基督教傳教士在這一地區活動頻繁,導致該地區基督教徒人數上升很快,引起同盟家族的關注。其中,那加蘭因為是東北小邦中*早開展武裝斗爭的地區之一而成為印度教教派主義力量的眼中釘。該邦基督教徒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90%以上,印度教教派主義者習慣上稱其為基督教邦。對于人民同盟而言,東北地區是邊界區域,是國防要地。在這樣的軍事重地,基督教徒的數量如此之多,對國防是一個重大的威脅。在1964年12月召開的人民同盟中央工作委員會會議上,與會代表提出,在印度東部邊境三條國際控制線所在區域劃出一個小型的神權政治的基督教那加蘭邦,而沒有考慮大多數那加蘭印度教徒的愿望,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而且這樣的舉動也會鼓勵阿薩姆境內其他分離主義和分裂主義勢力,可能造成印度東部地區的巴爾干化。因此,它呼吁加強東北地區的交通和國防建設,增加駐軍數量。在思想文化領域,同盟家族社會和宗教組織也加強在這一地區的活動,與基督教爭奪部落民。為了有利于傳播宗教,世界印度教大會簡化煩瑣的印度教宗教儀式,適應部落民出生、婚姻、死亡為中心的生活需要,同時在該地區開展福利活動,增強印度教在該地區的影響和控制。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初,宗教沒有成為可以公開利用的政治籌碼,因此同盟家族在這一階段很少開展大規模的教派主義鼓動。1966年,世界印度教大會發起保護母牛運動。這一運動兼具宗教和政治目的。此時,英·甘地擔任印度總理不久,執政經驗不足,也不具有尼赫魯的聲望,同盟家族試圖利用這個機會發起運動,為人民同盟在1967年2月舉行的選舉造勢。但當時的世俗主義政治并沒有因尼赫魯的去世而趨于瓦解,聯邦政府態度堅決。因此,世界印度教大會的保護母牛運動沒有產生社會效應。世界印度教大會因此也認識到當時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不適宜開展大規模的宗教鼓動。這次宗教活動之后,世界印度教大會很少采取宗教鼓動戰略,而主要以建設性戰略為主,以相對溫和的方式開展社會福利活動和宗教推廣工作。這些社會福利活動和宗教推廣工作促進了印度教的統一與團結,傳播了印度教的宗教理念和價值體系,為20世紀80年代末期印度人民黨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社會和思想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來,較之20世紀60年代的國內國際形勢,有了顯著變化。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世俗主義政治的危機使教派政治成為政治競爭的熱點。此前,國大黨雖然偶爾也會受到教派主義的影響,但在根本上能夠堅持世俗主義價值觀。20世紀80年代后,國大黨的影響力在逐步減弱。它所苦心營建的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剎帝利和穆斯林結合的選民庫已無法保障政黨穩操勝券。為了選舉政治的需要,國大黨也開始利用種姓、宗教等分離主義要素,導致印度政治沿著地方、種姓和宗教的路線越走越遠,以至于國大黨*終無法控制局面。第二,大型系列劇《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播放是印度教社會化的催生劑。1987年,印度國家電視臺開始播放由拉瑪南德·薩格爾(Ramanand Sagar)根據兩大史詩創作的大型神話系列劇《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對播放根據兩大史詩改編的電視劇,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樣。有人將其看作大眾文化的產物,有人將其視作印度文化傳統的結晶,有人認為電視劇的播放會起負面效應。不論民眾看法分歧有多大,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部反映了北印度對兩大史詩解讀的電視劇版本將印度傳統宗教文化與意識形態結合了起來。 ……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執政 作者簡介
宋麗萍,女,1973年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一直從事印度政治史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發表《印度獨立以來歷史教科書問題與教、俗之爭》等論文多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