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科學大師的失誤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3046
- 條形碼:9787301313046 ; 978-7-301-3130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大師的失誤 本書特色
《科學大師的失誤》講述數十位科學大師或敗走麥城、或錯失良機、或留下道德污點的故事,生動展現了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還原了科學家并非完美無缺的真實形象。這些令人唏噓的失誤和深刻教訓,值得今人引以為戒。作者還從多個維度對科學大師產生失誤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反思,揭示了科學認識和科學發展過程的高度復雜性。
科學大師的失誤 內容簡介
愛因斯坦一生中干過的“蠢事”是什么?霍金到底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伽利略錯在何處?歐拉為什么感到遺憾?戴維為什么與法拉第反目?哈伯獲得諾貝爾獎后為什么還遭人鄙視?哈恩為何為自己的科學發現后悔不已?…… 《科學大師的失誤》講述數十位科學大師或敗走麥城、或錯失良機、或留下道德污點的故事,生動展現了他們鮮為人知的一面,還原了科學家并非完美無缺的真實形象。這些令人唏噓的失誤和深刻教訓,值得今人引以為戒。作者還從多個維度對科學大師產生失誤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反思,揭示了科學認識和科學發展過程的高度復雜性。
科學大師的失誤 目錄
前言/ 1
**講 生物學界的“獨裁者”/ 1
第二講 “簡單性”的陷阱 / 11
第三講 必然性與偶然性,誰是誰非 / 22
第四講 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與一樁離奇的官司 / 33
第五講 貝特森為什么要反對摩爾根 / 42
第六講 歐拉留下的遺憾 / 51
第七講 是誰揮起了“亞歷山大之劍” / 63
第八講 當大數學家遇到大物理學家 / 80
第九講 相對論:彭加勒和愛因斯坦之間發生了什么 / 91
第十講 不承認自己“女兒”的“現代化學之父” / 103
第十一講 道爾頓犯下的荒唐錯誤 / 116
第十二講 一個偉大預言家的作繭自縛 / 127
第十三講 戴維為什么與法拉第反目 / 139
第十四講 奧斯特瓦爾德為什么反對原子論 / 150
第十五講 一個遭人鄙視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 162
第十六講 哈恩為什么為自己的發現而后悔 / 170
第十七講 勒維耶的輝煌與挫敗 / 184
第十八講 愛丁頓讓錢德拉塞卡欲哭無淚 / 193
第十九講 沒想到霍金會這么做 / 206
第二十講 愛因斯坦干的*大蠢事 / 219
第二十一講 伽利略錯在何處 / 228
第二十二講 應該如何對待實驗的結果 / 238
第二十三講 貝克勒爾的幸運和約里奧-居里夫婦的不幸 / 252
第二十四講 他們真是一群科學騙子嗎 / 264
第二十五講 邁克爾遜為什么感到遺憾 / 279
第二十六講 泡利為什么敗給兩位年輕的物理學家 / 285
參考書目 / 297
科學大師的失誤 節選
第十九講 沒想到霍金會這么做 人要活到一定的年紀才會意識到生活并不公正。你所必須做到的是在你所處的環境下盡*大的努力。 ——《斯蒂芬·霍金的科學生涯》 我并不認為上帝在跟宇宙玩擲骰子的游戲。 ——愛因斯坦 上帝不僅在擲骰子,有時還將骰子扔到了找不到的地方。 ——霍金 1981年梵蒂岡教皇科學院里,召開了宇宙學討論會議。英國*偉大的宇宙學家霍金(S. W. Hawking,1942—2018)出席了這次會議,并在會上發表了有爭議的“宇宙無邊界”理論。這一理論帶有明顯反宗教的內涵。參加會議的各國科學家們以極大的熱忱接受了霍金的理論,但教皇約翰·保羅二世(S. J. PaulⅡ,1920—2005,1978年即位)意見會怎么樣呢?雖然教皇皮烏斯十二世(Pope Pius Ⅻ,1876—1958)曾經在1962年宣告,科學家們要學習伽利略的榜樣,但宇宙無邊界已經使上帝無立身之地,教皇會怎么說呢?科學家們等待教皇的接見,在接見時教皇也許會說明的。 接見的日子終于來了,科學家和他們的配偶被邀請到教皇避暑宅邸岡多福堡接受接見。城堡很樸素,四周都是農田和村莊。教皇在大客廳里發表了簡短講話之后,坐在平臺的高椅上,由羅馬天主教會的護衛人員保衛著,客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被介紹給教皇。按照傳統,客人們在這種隆重的場合應該從平臺的一邊進入,跪在教皇面前,輕聲交談幾句,然后從平臺的另一邊離開。 但是,當霍金驅動輪椅到平臺一邊的時候,每個在場的人都平心靜氣地注視著霍金和教皇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教皇對這位認為無須造物主的霍金,會說些什么。這時,人類歷史上*令人驚異的一幕出現了:約翰·保羅教皇離開了他的座位,在霍金的輪椅前跪下來,使他的臉與霍金的臉在同一水平線上;而且他們交談的時間比別人都長。 “您現在正研究什么呢?”教皇問。 “我正在研究宇宙的邊界條件是不是成立。” “我希望您的研究成果能使人類更加進步和幸福。”教皇停頓了一會兒,又說:“我對研究宇宙學的人有一個希望……” 霍金盡力揚起他那斜靠在肩上無力的頭,等待教皇的話。 “像‘世界形成的一瞬間’這樣的研究,*好還是不要研究的好。” 霍金不知道如何回答,遲疑了一會兒說:“我盡力而為吧。” 教皇微笑地點了點頭站起來,撣了撣自己長袍上的灰塵,與霍金告別。霍金的輪椅就駛向了平臺的另一邊。據說,那天下午在大廳里的許多天主教徒都感覺受到了冒犯,他們認為教皇對霍金過分地尊敬了。更何況霍金是一個不信教的科學家,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霍金的理論與正統的天主教義正好對立。為什么教皇要這么尊敬霍金? 是呀,為什么約翰·保羅二世要如此格外尊敬霍金呢?這其中的原因,我想讀者在看了以下的故事后,也許會有自己的看法。 (一) 世界上有些事的確很奇巧,盡管我們說不出道理。1642年1月8日,當歐洲戰場上基督教和天主教徒還在作殊死較量時,受盡教會侮辱、迫害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終于在佛羅倫薩市郊的阿圣翠山莊安靜地閉上了雙眼,心懷憤懣地離開了人世。 這年12月25日,正好是圣誕節那天,英國的科學偉人牛頓誕生了。再過300年,1942年1月8日,當伽利略去世300年時,另一個探索宇宙的現代偉人霍金誕生了。 霍金誕生在大學城牛津。本來,他們的家住在倫敦郊區海格特,但他的父親弗蘭克和母親伊莎貝爾卻決定將他們的**個孩子生在牛津。這是因為那時正是英國每天晚上都遭到德國轟炸,倫敦到處是斷壁殘垣,連他們在郊區的住所不遠處也落下了一顆炸彈,把窗子都震碎了。英、德兩國政府有協議,相互不轟炸有名的大學城,所以英國的牛津、劍橋,德國的哥廷根、海德堡在免轟炸之列。 當霍金兩歲時,他差一點被炸死。他們那時又回到倫敦,有一天德國的V-2火箭忽然擊中并毀掉了他們的家,幸虧那時他們外出不在家,否則人類就少了一位*杰出的科學家。 霍金的父親是牛津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一直研究熱帶病;母親也是牛津大學畢業生,后來在一家醫學研究機構任秘書。由于夫妻兩人都是高學歷、名牌大學畢業生,因此他們的鄰居除了尊敬他們以外,總覺得他們家有些古怪。比如他們家里有許多書,而且還在不斷地買;尤其是吃飯時他們一家人包括小孩,都一邊吃飯一邊看書,這在別的家庭里顯然是不允許的。 霍金似乎有點笨手笨腳,但想象力卻異乎尋常地豐富,而且,他的想象力轉換得極其迅速,這使得他總是不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思想,于是說話顯得吞吞吐吐、若隱若現,這有點像他爸爸。有人開玩笑說,霍金家的人有一種專門語言:“霍金語”。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也有這種類似的毛病。 霍金思維的敏銳、迅速,令他的小朋友們十分驚訝。他的一個小朋友邁克爾·丘奇(Machel Church)后來曾說:“我感到他總是居高臨下地看著我們……我意識到他的不同尋常。這不只是一般的聰明和有創造性,而是鶴立雞群。如果你愿意,說他有點高傲也沒關系,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他都盡收眼底。” 霍金的確有些“鶴立雞群”,他在9歲時就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名科學家。16歲時,他和他的小伙伴們就利用鐘表的零件和一部報廢的電話交換機,七拼八湊地制造出一臺簡陋的計算機,霍金是這臺“邏輯旋轉式計算器”(LUCE)的主要設計者之一。當時計算機還是十分罕見的東西,只有某些大學和政府部門才有,所以他們的成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地小報還專門進行了報道。據說這臺LUCE可以“真的做一些算術題”。 這一臺計算機后來被一位不知內情的學校負責人當作垃圾扔掉了。過了許多年霍金成名后,這位負責人才后悔不迭,才認識到那臺LUCE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二) 1959年,霍金考上了牛津大學。霍金想學物理,但父親想讓他學習醫學,他們爭論起來。霍金后來回憶說: 我父親要我學醫,但我覺得生物學的大部分內容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充分地研究根本性的問題。也許我了解了分子生物學后會有不同的想法,但當時分子生物學還沒有廣為人知。 10月,霍金收到牛津大學的正式通知,他不僅被物理系錄取,而且獲得了獎學金。獎學金對霍金一家來說十分重要,因為當時一位醫生的薪水要供給兒子上牛津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還是十分為難的。 霍金在牛津大學求學時,懶散而不大用功,這與當時牛津的風氣有關。當時牛津大學的學生很看不起那些十分用功而取得高分的人,還為這些學生取了一個難聽的名字“灰色人”(grey man)來嘲弄這些學生。霍金在《時間簡史》一書中曾提到此事。他寫道: 那時牛津盛行一種對學習非常抵觸的風氣。你要么不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要么就承認自己的智力有限,得一個四等的成績。如果你學習很努力才得到了一個好成績,會被認為是“灰色人”,這在牛津大學是*糟糕的一個稱號。 霍金當然不愿成為一個“灰色人”。幸好他智力過人,雖然懶散(據他估算,在牛津大學的三年中,他花在學業上的時間總共大約1000小時,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才一個小時!),但他的學習成績卻著實讓老師和同學們吃驚。這從下面一件軼聞中可以看出這一點。 有一次,他的導師伯曼(R. Berman)博士給他的四個學生布置了13道物理題,要求他們在下周上課前盡量做完。到該上課那天,其他三個學生在休息室遇見了霍金,他正在那兒坐著看一本科幻小說。 “斯蒂芬,你覺得那13道題難嗎?”其中一位同學問。 “噢?我還沒做呢。” 三位同學笑起來了,然后一位同學十分鄭重地說:“你*好趕緊做一下,我們三個人上周一起做,也只解出一道題。” 霍金聽了這話,似乎對13道題有了興趣,真的趕緊做起來。到上課時,那三位同學問霍金做得怎么樣了,他說:“我時間不夠,只解出其中9道題。” 1962年,霍金結束了牛津大學的學習。考試結束的那一天,霍金與同學們高興極了,他們決定祝賀一番。于是,牛津小城的街道上出現了許多狂飲香檳酒的大學生,他們邊喝邊唱邊舞,還把香檳酒噴向夏日的晴空,一時交通為之堵塞。 假期,他隨父親到中東去旅游,回來以后就到劍橋大學去注冊,成為夏馬(D. Sciama)教授的研究生。本來他想投到宇宙學大師霍伊爾(Sir Fred Hoyle,1915—2001)教授麾下,但不知為什么卻轉到了夏馬教授的手下。開始時他頗有點沮喪,但很快發覺夏馬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科學家,而且他隨時可以和霍金討論問題。 1962年的寒假,霍金認識了珍妮·懷爾德(Jane Wilde)。珍妮有八分之一的中國血統,剛從一所中學畢業,正準備第二年秋天上大學學習現代語言。她對霍金有深刻印象:霍金談吐機智,行為有點不同一般;不過他的過分自負,珍妮并不喜歡。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卻進展得十分順利。 正在霍金向光明、幸福和輝煌的未來邁進時,一場巨大的不幸鋪天蓋地向他襲來,幾乎完全把他摧毀! 寒假期間,有一次他和母親出門滑冰,他忽然毫無理由地摔倒了,并且爬不起來。這樣的事發生過幾次以后,他只得去找醫生。檢查的結果,他竟然患上了“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這種病在英國通常被稱作“運動神經細胞癥”,在美國則被稱為“盧伽雷病”。這是一種不治之癥,醫生認為霍金*多只能活兩年。醫生告訴他,這種病的一般進程是,肌肉萎縮引起運動功能減退,*后導致全身癱瘓;患者說話也會因聲帶上肌肉萎縮而日漸困難,并*終喪失言語能力;*后,吞咽困難,呼吸肌肉受損……死亡就降臨了。在這整個進程中,唯有思維能力和記憶力不受損害。 當霍金知道了這一切以后,我們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痛苦。他覺得上帝對他太不公平了!為什么他年紀輕輕就非得在慢慢地折磨和痛苦中悲慘地死去?為什么!可是這種問題是無人可以回答的。于是他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宿舍里,靠喝酒來麻醉自己。他的精神幾乎要完全崩潰了!但*終,他的理智拯救了他,他想:“如果我反正將要死去,何不做些好事?” 于是他決心回到學業上來。他慶幸自己學的是理論物理學,而他的大腦不會受這種病的影響。決心下定之后,他比以前更珍惜時間了,他甚至詛咒自己以前那么不珍惜時間。有生以來,他**次全心全意投入了學習和研究。珍妮·懷爾德的鼓勵、幫助,也是霍金轉變的關鍵原因之一。珍妮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宗教賦予她的強烈責任感使她決心把他從絕望、迷茫中拯救出來。一位霍金的傳記作家公正地寫道: 毫無疑問,珍妮這個時候的出現是霍金生活中的主要轉折點……珍妮使得霍金能克服自己的絕望,并重新樹立生活和學習的信心。與此同時,霍金繼續緩慢而艱難地攻讀博士學位。 世界上*偉大的奇跡發生了:霍金盡管身體癱瘓,行動完全依賴一臺電動輪椅,而且1985年以后完全不能發聲,只能靠計算機與人交談,但這位世界上*嚴重的殘疾人之一不但活到了76歲,而且成了全世界**的宇宙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1974年,霍金因為黑洞輻射理論而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他才32歲,在學會悠久的歷史上,他是獲得這一榮譽*年輕的科學家之一。1979年,他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而310年以前,牛頓也被任命擔任這個教職。1989年,霍金被授予榮譽爵士。 霍金的研究領域是宇宙學,這是一項需要高深數學水平、異常豐富想象力的學者才能從事的研究,而且需要精通物理學的兩個*艱深的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場論。霍金能以他艱苦卓絕的努力促進了人類對早期宇宙的認識,而且比任何其他人都做得更出色,這無疑使他成為20世紀*偉大的奇跡之一。 1985年4月,霍金**次訪問中國。2002年8月,應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之邀,霍金第二次訪華。當他駕著他那著名的電動輪椅游八達嶺長城時,他執意要登上*高的烽火臺,甚至說他寧愿死在長城上也不肯死在劍橋。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訪華,在人民大會堂和北京友誼賓館分別作了演講。 霍金的生活,霍金的成就,使每個知道了他事跡的人都受到深深感動,并激勵著無數健全的人和有殘疾的人,使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比這更偉大,更令人心動的呢? 當然,霍金也會犯錯誤,會干一些唐突的事。他不是上帝。 (三) 霍金主要的成果是關于黑洞的研究。黑洞是宇宙空間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在黑洞里由于物質密度大得超乎人們的想象,因此引力非常之大,大到連光線都不能逃離出來。既然連光都出不來,當然人就看不見它,所以稱它為“黑洞”。任何東西如果掉進黑洞,就再也跑不出來了。 光線為什么逃不出來呢?因為黑洞的引力太大,當光線逃離它時,引力拉往了光,使光飛逃了一段距離后,再沒勁飛了,只好再次落進黑洞。這就像我們用步槍朝天射擊那樣,開始時子彈勁頭十足地向天空飛去,但過一會兒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子彈射到一定的高度就沒勁了,只好回落到地球上。黑洞呢,引力極大,別說子彈、導彈……連光都逃脫不了它的引力作用,飛到一定距離只好乖乖地轉個急彎又回到黑洞里去。這光線能飛到*遠的地方如果為e,以e為半徑作一個圓,這個圓的邊界就稱為“視界”(event horizon)。簡單點說,“視界”就是黑洞的邊界。黑洞越大,視界的表面積(即以e為半徑的圓面積πe2)也就越大。 霍金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關于這個圓面積πe2的研究。那是1970年11月,他的女兒露茜出生兩周后的一個晚上,他正要上床睡覺時,忽然想到:黑洞的視界表面積不會縮小,只能保持不變或增加。有了這條規則,一方面給黑洞的性質、行為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啟發人們,這視界表面積與熱力學里的“熵”有很大的類似之處,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封閉系統的熵不會減小,只能保持不變或增大,所以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大定律”。而且奇巧的是,視界面積與熵有著同樣的量綱!難怪錢德拉塞卡后來贊嘆地說: 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并沒有期望從廣義相對論中得出熵,然而,從這個理論得出的結果并不違背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規律……這足以使人們對廣義相對論堅信不疑了……這與它的美學基礎有關。 霍金的這重大發現,受到當時理論物理學家們的熱烈喝彩。霍金本人也高興得駕著他的輪椅,在劍橋大學馬路上呼嘯而過,舞廳里他的輪椅也呼啦生風地狂旋。霍金后來還得意地說: 只要你腦子里想什么就盯住不松手,就總有一天會冒出思想來的。 這句話也許成不了什么名言,但反映出霍金的興奮之情。過了不久,誰也沒料到的事發生了,從這一新見解出發,霍金竟然一舉推翻了一個關于黑洞的傳統觀念,而且也是理論物理學家們*鐘愛的一個觀念,即:“黑洞不黑”!這也就是說,有些東西(如基本粒子)可以從黑洞那里溜出來!就像基督山伯爵能從“固若金湯”的孤鳥伊夫堡中逃出來一樣。 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使霍金穩穩當當地成了當代宇宙學中的**人物和公認權威。可是,你能想到這一發現是從霍金的一次失誤開始的嗎? 起初,霍金并沒有把黑洞的視界面積不變與熵增加原理聯系到一起;不僅沒有,而且還反對這種聯系。他只是把這兩者“數字上不增加”聯系一起,并沒有因此認為這兩者在本質上有什么聯系。但是后來霍金從一篇文章中得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約翰·惠勒(John Wheeler,1911—2008)教授的研究生貝肯斯坦(J. D. Bekenstein,1947— )提出:黑洞視界的面積很可能與黑洞的熵有關聯,也許這個面積正好是黑洞的熵的量度。 “又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研究生!”霍金幾乎被貝肯斯坦的意見惹惱了火,他憤憤地想道:“這位寶貝研究生也不想一想,如果黑洞的視界面積真是熵的量度,那么它也將是溫度的量度。如果黑洞有了溫度,熱量將從黑洞流出,流向宇宙中*冷的地方(-273℃),而這意味著能量將從黑洞流失。這怎么可能呢?” 是呀,霍金怎么會不惱火呢?黑洞為什么“黑”,不就是因為任何東西(當然也包括能量)都不可能從黑洞逃離嗎?1973年,霍金和他的兩位同事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貝肯斯坦文章中的“致命弱點”: 事實上黑洞的有效溫度是絕對零度……沒有任何輻射可以從黑洞放出。 但是后來霍金才明白,錯的不是貝肯斯坦,而是自己。這真是一個十分有趣而令人驚訝的故事,在科學史上總是一次又一次重復著類似的故事,真個是“綿綿無盡期”了!每一次總是年輕的科學家不愿被保守的傳統思想所束縛,大膽向它們挑戰;而每一次這種挑戰,又絕無例外地會被權威和**人物所惱怒和反對。這樣的故事在我們這本書中就可以找出很多。 當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說時,普朗克說愛因斯坦走上了歧途;當玻爾提出氫原子假說時,勞厄賭咒說,如果玻爾對了,他就不當物理學家了;當克羅尼格(Ralph Kronig,1904—1995)提出電子自旋假說時,泡利勸他把它扔進廢紙簍里去…… 結果,每一次科學的重大進展,總是年輕人挑戰、奮進,而權威者和老人多是充當反對角色。這似乎成了規律。現在,年齡并不大(才30歲出頭)但已出了名的霍金又開始擔任這個“反對角色”了。 更有趣的是,霍金進一步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數學公式,這公式十分有利于貝肯斯坦的觀點,但霍金還是不相信。他仍然“有一些惱火,以后又感到好奇”。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對此曾寫道: 我想如果貝肯斯坦知道這點,他肯定會把這作為支持他的關于黑洞熵理論的進一步論據,而我卻仍然不喜歡。 霍金做了許多努力,想擺脫貝肯斯坦的“錯誤見解”,但擺脫不了。*后,霍金不得不接受貝肯斯坦的見解和他自己的數學公式給出的結論,拋棄了自己的偏見。 承認自己錯了,拋棄偏見之后,霍金做出了劃時代的發現。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真是精深的哲言。 (四) 到1989年,《時間簡史》成了全世界的暢銷書。 但是,這本書也引來了一場本不該發生的風波。這場風波是由霍金的失誤和固執引起來的。 事情得從1981年的一件事講起。這一年霍金到莫斯科訪問時,蘇聯物理學家林德(Andrei Linde,1948— )將自己在宇宙研究中的“新膨脹”理論告訴了霍金,霍金提出了一些批評。林德后來按霍金的意見作了修改。莫斯科的訪問一結束,霍金立即飛往美國費城,接受富蘭克林學院給他頒發的富蘭克林獎章。領獎后他應邀在一個關于宇宙學的討論會上發了言。后來在討論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位年輕物理學家斯坦哈特(P. J. Steinhardt,1952— )與霍金討論了宇宙膨脹的問題。這件事似乎就此結束,但麻煩出來了。霍金后來在1988年出版的《時間簡史》一書上提到了這事,而且他不知是疏忽還是什么原因,這樣寫道: 在費城討論會上,我用大部分時間談論宇宙膨脹問題,還提到了林德的思想,以及我如何糾正他的一些錯誤。聽眾中有斯坦哈特……后來斯坦哈特寄給我一篇論文,是他和一個叫阿爾布雷克特一起寫的,內容與林德的思想極為相似。以后他告訴我,他不記得我曾描述過林德的思想,而且在他們自己差不多已完成論文時,才看到了林德的論文。 當斯坦哈特看到霍金這種不負責任的話以后,十分惱怒。他知道,如果不澄清這個是非,將對他本人的名譽和事業造成極大傷害。斯坦哈特為什么惱怒呢?我們還得回到1982年,這年霍金在劍橋組織了一個講習班,講習班是要研討宇宙膨脹的問題。結束前,會議擬了一個“會議紀要”。當時參加會議的兩位美國物理學家滕勒(M. Turner)和巴洛(J. Barrow)看了紀要后,認為不妥,建議霍金應該把斯坦哈特的功勞寫進去,因為斯坦哈特與林德是各自獨立提出“新膨脹”理論的。霍金當時不贊成“分享功勞”的建議,建議要么把斯坦哈特和他合作者的名字去掉,要么引霍金—莫斯(Moss)的論文作為參考資料。 滕勒和巴洛對霍金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態度很是氣憤,尤其是后一建議無疑是他本人想搶“新膨脹”理論發現的頭功。滕勒和巴洛決定不理睬霍金的無理要求,并提醒霍金:斯坦哈特是不會注意不到這一沖突的。挑戰**人物是十分危險的,但他們為了公平,什么也不顧了。 其實,霍金開始的確是有點誤會,以為斯坦哈特是聽了他在費城的講話,并在知道林德“新膨脹”理論之后才寫了一篇關于這方面的文章,因此認為他沒資格搶這一頭功。斯坦哈特知道此事后,在1982年的當年就將自己的筆記本和信件寄給霍金,用以證明自己在1981年10月在費城聽霍金演講以前,就已經有了“新膨脹”理論比較成熟的想法;同時他斷言,他在費城會議中絕沒有聽到霍金提到林德的新思想。霍金收到斯坦哈特的信以后,回信說,他完全承認斯坦哈特和阿爾布雷克特(A. Albrecht,1939—2019)的研究是獨立于林德的;他還友好地表示希望今后能夠合作,并明確聲稱:這件事到此結束。 這是1982年的事,如果霍金做到他的許諾就什么事也不會有了。但到1988年寫《時間簡史》時,霍金又否定了1982年他給斯坦哈特信中允諾的一切,讀者一看就明白霍金毫不留情地貶損了斯坦哈特。斯坦哈特的氣憤是可想而知的了。他不能原諒霍金這種不講信義的背后小動作。 斯坦哈特的聲譽很快就因此受到了損害,國家科學基金會決定終止撥給他研究經費,原因正好是霍金的那一段話。 斯坦哈特不得不為捍衛自己的名聲而奮斗。幸運的是,他找到了1981年一次會議的錄像帶,上面清楚地表明在1981年斯坦哈特就提出了“新膨脹”理論的關鍵思想。斯坦哈特將錄像的拷貝寄給劍橋的霍金和出版社。幾個月以后,霍金回信說,下一版本將修改那冒犯了斯坦哈特的文章。 但奇怪的是,霍金并沒有就這件嚴重損害斯坦哈特的事件向斯坦哈特本人道歉,也沒有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 1988年,在美國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霍金遇見了滕勒,他尷尬地問滕勒說: “你打算理睬我嗎?” “你應該進一步彌補你造成的傷害!” 后來是世界各國的許多學者向霍金明確指出他錯了之后,他才顯得寬容了一點。 對于這件事,《霍金的科學生涯》(,)(1992年)一書作者評價道: 對雙方而言,此事現在已經結束了。但霍金對此事的行為明顯是錯的。他以頑強著稱,但是他的這種個性的負面效應又使他無視公平的原則。斯坦哈特因為這件事還在遭罪,毫無疑問這件事已對他的職業造成了損害,并完全不必要地引起他感情上的痛苦,他是冤枉的。不過,有萊布尼茨與牛頓之爭為例,在科學史上像這樣的事遠不是罕見的。像霍金這樣杰出的人物,使科學世界保持著活力,他們的思想和想象力使科學充滿生機,但是同他們創造性的貢獻并存的是,他們過于強烈的個性所帶來的強烈的負面性,有時這種負面性會使人生道路背離原來的方向。 這段評論說得好!這使我們想起了霍金前妻珍妮說過的一句話。珍妮在霍金*需要鼓勵和照料的時候,成了他的妻子,但在1990年兩人卻分手了。我們這兒不打算探討他們分手的原因,但珍妮的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我)告訴他,他不是上帝。” 是的,霍金不是上帝,愛因斯坦也不是上帝,他們只不過幸運地從上帝的肩膀上瞄見了一點點宇宙的奧秘。
科學大師的失誤 作者簡介
楊建鄴,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著名科普作家。在物理學史、科學家傳記和科普讀物方面著譯豐富,主要作品有《物理學之美》《科學大師的失誤》《量子史話》《楊振寧傳》《愛因斯坦傳》《霍金傳》等,其作品素以扎實的科學功底和豐厚的人文內涵而廣受讀者歡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