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121533
- 條形碼:9787549121533 ; 978-7-5491-215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本書特色
★如果父親缺位,缺的不是這個人,是我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不管平時我們有沒有常常陪伴孩子,我們需要留意的是我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這不僅關乎我們是否得到孩子對我們的理解,更關乎孩子內心的成長與力量。 ——林青賢(字:懂辰)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通過經典故事和鮮活案例作為依據, 突顯父親對孩子人生方向、品格塑造、規則建立、社會交往、心態養成等方向性的引領作用, 并提出中肯建議, 相信讀者能從中收獲一些有效的育兒方法或心得體會。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目錄
**章 人生方向
第1課 以終為始——教孩子用長遠目光看人生
第2課 仰望星空——幫孩子樹立崇高志向
第3課 腳踏實地——教孩子以行動實現夢想
第4課 擁有自信——幫孩子建立高自我價值感
第5課 性別認同-_讓孩子接納自己的性別
第二章 晶格塑造
第6課 浩然正氣——塑造孩子正確道德觀
第7課 積善成德——塑造孩子善良品格
第8課 自理自立——培養孩子獨立性
第9課 主動擔當——培養孩子責任意識
第10課 一諾千金-一培養孩子誠實守信
第三章 規則建立
第11課 勿存僥幸——教孩子敬畏規則
第12課 善惡一念——及時制止“熊孩子”的“坑爹”行為
第13課 允許犯錯——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第14課 允許自主——放手給孩子成長空間
第15課 亡羊補牢——四步法重建孩子的“邊界”
第四章 社會交往
第16課 見賢思齊-一教孩子正確擇友、交友
第17課 多贏思維——教孩子學會合作
第18課 多子少取——教孩子舍得之道
第19課 寬以待人一教孩子學會接納
第20課 虛心實腹——教孩子學會謙虛
第五章 心態養成
第21課 溫柔提醒——教孩子學會覺察
第22課 *好安排——教孩子學會轉換
第23課 我即根源——教孩子學會主動
第24課 延遲滿足——教孩子學會自控
第25課 笑看得失——教孩子學會放下
后記 因愛相遇,因緣重逢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節選
引 言 做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001 從人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我們都知道父親是必不可少的,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父親這一重要的角色卻常常被看成是生兒育女的局外人。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看到,有些父親忙于工作而很少參與孩子的養育,從而導致孩子依戀母親,對父親敬而遠之。其實,有很多成功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男人做“好父親”與“忙工作”間并不沖突。曾國藩是其中的典范。 曾國藩(1811—1872)是中國歷史上*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后任總督,任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但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余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沒有出一個紈绔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其原因當歸于曾國藩的教子有方:他雖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但無論工作怎樣忙,他都不忘教育子女,“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長子紀澤精通詩文書畫,在清朝末年,他自己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其斗志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勝利。次子紀鴻喜愛自然科學,在數學研究上造詣更深,只可惜英年早逝。難得的是不僅其子成才,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也都成為教育家和學者。至今,曾國藩的家教家風仍令人稱頌。 我們相信,大多數父親都愛孩子,但常常陷入一個誤區,認為竭力打拼,為孩子帶來優渥的生活條件就是做父親的全部責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無數案例說明,父親對孩子*大的意義并非外在的物質保障,而是內在的精神引領及教育孩子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父親傳承給孩子的*重要的不是拼搏事業的成果,而是面對夢想及事業時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精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父親,帶給孩子精神財富才是*難能可貴的。 著名商業大亨巴菲特曾表示,他將放棄自己99%的財富,其中83%捐贈給蓋茨基金會。因為在巴菲特看來,能夠用金錢購買到的外在的東西,隨時都可能消失,而只有給予孩子內在的品質,才是一生享用不完的財富。金錢只是一種工具,這個工具很重要,但是不會使用,就會變成金匕首。 對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東西方觀念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養不教,父之過”。 在中國文字演變過程中,我們就能看到父親的重要意義。“父”字在歷史上的演變是這樣的: 一個人手持一柄石斧,是“父”字*早的原型,它有兩種寓意:1.辛勤勞作的人;2.*偉大、*值得敬重的人。 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二十五》中提到,中國的父親要做“人”之父,“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魯迅先生這里所說的“完全的人”,指的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而西方“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埃里希·弗羅姆也在其《愛的藝術》中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父母之愛的不同:“母親就是生養我們的家,她就是自然,她就是土地,她就是海洋;父親不能代表這種自然的家。……但是,固然父親代表不了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不同的方面;那就是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治安的世界、戒律的世界、走東闖西與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兒女的教育者,是兒女走向世界的指路人。”也就是說,母親影響孩子的情感世界,父親影響孩子的社會能力。 父親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發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研究發現,幼兒時期是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就曾指出:孩子在3歲前吸收、獲得的知識,相當于大人花60年拼命苦學所獲得的量的總和。在3歲以前,孩子的腦神經就已經完成了60%的配線工作,這個時候的孩子會以驚人的速度將看到、聽到及接觸到的事物一一吸收。因此,父母(尤其是父親)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時機在道德及智力上給孩子以正確的啟發和引導,必然對孩子的將來助益無窮。畢竟,現代的科學育兒觀念所強調的是親子依戀,而不是單純的母子依戀。幼教專家經過大量研究指出,父愛雖然有時顯得“大大咧咧”,甚至會帶給孩子一些磨煉和冒險,但提供了孩子個性成長所需要的空間。 另外,父親教育孩子時要比母親具有更強的目的性,他們會有步驟地啟發和引導孩子,使孩子的思維更活躍、敏捷。母親在下班回家后,一般是對孩子的生活更感興趣,她們會噓寒問暖,生怕孩子哪里不舒服或缺少什么;而父親的介入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得他們長大后更自信,對學習和工作更加認真、負責和持之以恒,孩子今后成功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因此,我們常說:再好的母親也無法完全替代一個好父親對于孩子的影響。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所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如果說母親教會孩子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那么父親則以自身言行,增強孩子的內在力量,教會孩子如何脫離依賴走向獨立,并通過遵循社會道德規范,進而建立起與他人的社會協作關系。從父親身上,孩子觀察到什么是“男人”“丈夫”和“父親”,進而建立自己的性別認同及發展出未來的兩性關系模式。 可以說,父親是孩子的“獨立宣言”,是孩子自我價值、品行和未來兩性關系的塑造者,更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引路人! **章 人生方向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先生曾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人的志向易受家庭環境, 特別是父親的格局的影響。 因此,父親對孩子*好的教育, 莫過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思想方式、 對待世界的態度去感染孩子。 所謂“格局”,“格”是人格, “局”是眼界、胸懷。 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 思想的奠基人。 第1課 以終為始——教孩子用長遠目光看人生 008 父母專業課上,媽媽們經常會問我一些有關孩子養育的問題,絕大多數與孩子的行為習慣有關,似乎大家總想學會一招半式,去“搞定”孩子。當然,也有一些父母,他們希望讓孩子意識到,讀書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只有現在好好讀書,今后才能進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 我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那份“愛”,以及“愛”背后那份焦慮與恐懼:仿佛他們一放手,孩子就會無法無天,孩子的一生就毀掉了,而這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失敗。 然而,在一次父母課程中,一位爸爸的提問讓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問道:“我要如何用‘終局思維’來培養孩子呢?”一聽到“終局思維”這個詞,我好奇地問:“請問您如何定義‘終局思維’呢?”他說:“我想表達的意思是:明明知道人生無論多么輝煌或者平凡,*終我們都將無法逃脫死亡,那我現在該如何去培養這個孩子?” 這個問題讓我深受啟發,我覺察到男性和女性在家庭教育思維方式上的一些不同:女性偏感性,容易被瑣事及情緒牽絆;男性偏理性,容易聚焦在現象背后的規律。 或許這是因為媽媽們一般負責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生活作息,因此思考的問題通常是:如何改掉孩子的壞習慣,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如何讓家庭關系變和諧?再遠一點是:如何讓孩子去個好的學校,選個好專業,將來找一份好的工作,找個好伴侶,生個好孩子?……如此也就皆大歡喜。但因為類似的問題實在太多,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會產生一系列新問題,所以媽媽們(或更貼近孩子生活的一方)更容易焦慮。 而有一部分爸爸(當然也有一些媽媽)雖然表面上沒有關注孩子的生活細節,卻在思考另一個長遠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觀,以及如何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引下,教育孩子——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在家庭教育中的“終局思維”。 “終局思維”是阿里巴巴曾鳴教授提出的一種思維方式。 以我的理解,通俗地講,假設我們能活100歲,而現在我們已經40歲,也許我們會為眼前的“一地雞毛”煩惱:上有老,下有小,工作雖不如意,卻不得不做,因為要還房貸、車貸。 我們一方面抱怨,終日繁忙,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一方面玩著手機,打著游戲,追著網劇……希望用短時間的感官快樂,麻痹自己緊繃的神經。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悄然流失,60年時光轉瞬即逝,就在我們行將就木的那一刻,我們祈愿: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們一定會換一種方式度過此生。 上蒼感念我們的真誠,給了我們一次“重生”的機會,一瞬間讓我們回到60年前的今天。 試問,此時我們還會再為眼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憂心忡忡嗎?還會糾結孩子一次考試的分數高低嗎?還會為瑣事與伴侶爭吵嗎? 或許,我們會思考:如果終將面對死亡,那么我們應如何過好這一生?又如何引領孩子過好這一生? 具有“終局思維”的父親,就像一位傳道者,他的思維、語言和行為模式將會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種“以終為始”的格局也將決定我們的教育布局,進而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人生結局。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曾在他所著的《活法》中提出:“人生的意義在于‘提升心性,磨煉靈魂’。”他經常會說希望他自己“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他說,人活著就是要讓自己越來越美好。為此,他設計了著名的“人生成功方程式”: 人生結果 = 思維方式 × 熱情 × 能力 -100—+100 0—100 0—100 這個方程式說明“人生”是由思維方式、熱情、能力三要素的乘積決定的。 稻盛先生把思維方式放**位,之所以如此強調它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決定了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有正負,從-100分到+100分,而熱情和能力,則都是從0分到100分。三要素是相乘的關系,如果思維方式的方向錯了,就是負值,那結果就一定是負值。很多才華橫溢而又無比努力的人,*終落了個凄慘的人生下場,或者疾病纏身,或者在監獄里度過余生,或者被處死,就是因為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這里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指人的心態、人生態度、人生方向。正確的思維方式通常指積極主動、有建設性、有感恩心、看到好的一面、善良、勤奮、知足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父親引領孩子成長的方向所在。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方向不同,孩子的人生結局就會是天壤之別。 熱情就是努力,就是為之付出的程度。稻盛先生關于熱情有一句話是“就像劃破了血管,流出來的不是血,而是熱情”,沒有盡力而為,只有全力以赴。在家庭教育中,父親需要幫助孩子樹立夢想,明確目標,進而腳踏實地地專注實施,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大多數人*看重的能力,稻盛先生卻只把它放在了第三位。他認為能力很多是天賦的一些才華,當然也有部分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得到的,但相比思維模式和熱情,能力往往是不由人完全做主的。 人生由一系列的判斷和選擇組成,有什么樣的選擇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所以,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樣的“終局思維”就是:方向(選擇)比努力重要,努力比能力重要。正確的方向加上持續的努力,即使能力平平者也終將成功。 當一個父親帶著“終局思維”去引領孩子成長時,他會是這樣的狀態: 他不會糾結于孩子一次考試的分數高低,而會關注孩子的心性成長; 他不會用肢體和語言的暴力懲罰孩子的錯誤,而會用鼓勵的話語啟發孩子從錯誤中獲得經驗與教訓; 他不會事必躬親地幫助孩子解決所有問題,而會在孩子身后含著眼淚,微笑看著孩子一次次嘗試,直到成功; 他不會對孩子辛苦取得的成績故作無所謂,甚至打擊、羞辱,而會用堅定的語氣肯定、欣賞和贊美孩子; 他不會將自己完成不了的期待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而會先讓自己活出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 他不會在生活瑣事中與孩子纏斗,而會在人生方向上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引。 他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會孩子活著是為了磨煉靈魂,他讓孩子感受到世間的一切問題、障礙甚至磨難,都將成為人生的助力。 有這樣思想的人,他們的人生目標堅定,愈挫愈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穿梭于功名利祿之間,也不會迷失方向,并且會游刃有余。 有這樣的父親引領的孩子,即使在青少年時期展現的才能有限,但因為他擁有單純卻非常有力的行動指導——追求正確做人,他會基于良知,堅守正道。 終局思維會讓孩子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把握機會,厚積薄發,終將成大器,收獲豐盛人生。 第二章 品格塑造 “童蒙養正”的思想 來源于《易經·蒙卦》的 “蒙以養正,圣功也”, 一語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標——養正教育。 教育要慎始。開始的方向, 是人生*重要的課程,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們強調“品格教育”是父教之魂, 正是基于“養正”的需要。 作為權威和力量的代表, 父親從小給孩子輸入的信念, 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甚至決定 孩子一生的命運。 第6課 浩然正氣——塑造孩子正確道德觀 052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里的“正氣”原指肌體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而“邪”指的是各種致病因素。 運用于家庭教育當中,這里的“正”即我們常說的“童蒙養正”的“正”,這里的“邪”即各種誘惑、毒害和摧殘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消極、負面的信念和行為。 “童蒙養正”的思想來源于《易經·蒙卦》的“蒙以養正,圣功也”,一語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標——養正教育。教育要慎始。開始的方向,決定了人生的方向。 我們強調“品格教育”是父教之魂,正是基于“養正”的需要。作為孩子的**任老師,父母對于培養孩子的正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父親的影響*大,因為父親代表著力量與規則。正如英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及文學家查斯特·菲爾德伯爵對他的孩子說的:“我對你的這份愛,不同于母親對孩子的愛。母親*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雖然我也同樣關注這兩點,但是卻不是把它們作為*重要的方面。我的目標是讓你能夠適應生活。我對你的愛就是——也只能是——與你的品德修養緊密聯系的,這也是一個理性的生物對另一個理性生物的愛的唯一形式。”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臺沒有安裝任何軟件的電腦(硬件),父母通過教會孩子語言,先給孩子裝上“操作系統”(自我價值、性別認同、身份認同等),再通過與孩子的人“機”交互,給孩子安裝上各種“應用軟件”(形成孩子早期信念和思維模式)。從此,孩子借用這些信念和思維模式,來處理他今后所接收到的信息,進而形成其更多的信念和思維模式。這些信念和思維模式將指導他的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他的習慣,而習慣又將鑄就他的性格,*終這些性格將決定他的命運。 因此,一開始父母就要給孩子安裝正版的“操作系統”,輸入正確的信念和思維模式,*好安裝上各種“防病毒軟件”(積極的三觀),那么孩子就擁有對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和面對挫折的自愈能力,人生不會走上歧路,至少不會走上絕路。 反之,如果一開始安裝的就是盜版的“操作系統”,甚至父母在孩子尚不具備分辨力的情況下,就輸入一些“病毒”(消極的三觀),那么孩子的人生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嚴重時甚至導致“死機”(傷害自己或者他人)。 由此可見,父母從小給孩子輸入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將影響甚至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有一次,我作為外聘心理咨詢師,受邀去一所特殊訓練學校(專門負責矯正青少年網癮、早戀、打架斗毆、吸毒等行為問題的學校)做團隊輔導。其間,我接待了一名13歲左右的網癮少年。 他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幾乎不敢看我。 我微笑著示意他坐下,卻發現他全身僵硬,大多數時間眼睛都緊盯著房間一側的墻角。 我微笑著并緩緩靠近他,想用肢體的觸碰來緩解他的情緒,手剛碰到他肩膀,他渾身就像被電擊一樣,不自然地后退了半步。 我立刻停下來,保持合適的距離,靜靜等待他的反應。 停了停,他突然低頭說了一句:“老師,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可以相信的人嗎?” 我好奇地反問一句:“你覺得呢?” 他嘟囔著:“我爸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所有靠近我的人都是為了從我身上得到好處。” “所以呢?”我又問。 “所以,我就不想出門,在家里打游戲,但,沒想到,爸爸還是把我送到這里來了。”…… 一位父親的錯誤“觀點”就這樣讓邪氣(網癮)沾染了一個原本可以健康成長的孩子。 何謂“正”?現代漢語詞典中“正”的基本字義有19種之多,主要有不偏斜、恰好、純正等幾種解釋。但我們說一個人很“正”無外乎包括面正、心正、身正等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早就有“正氣”之說。先輩們認為,大凡人身上都是有氣的。人的正氣不僅說明其心理狀態及其表現,也有生理、病理的基礎。因為人的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所以,人類有善惡之觀念存在,有好壞之分,這些都是老天爺造人時賦予人的自由意志,可供自己決斷和選擇。 我們所說的正氣,是存在于人心中的符合普世道德行為的價值觀,例如誠信、廉潔、光明正大、不損人利己等。也就是說,正氣是一種有利于鼓舞士氣,有利于激發活力,增強團結,讓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心中懷有浩然正氣,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正大剛直的精神。 與之相反的是心術不正,表現為心機重且精于算計、欺詐、腐化、陰險狡猾、巧取豪奪、不擇手段等。這種人,世人都不喜歡。 據《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問孟子:“請問老師,您的長處是什么?”孟子說:“我善于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公孫丑又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孟子說:“這很難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說的話,首先它是充滿在天地之間,一種十分浩大、十分剛強的氣。其次,這種氣是用正義和道德日積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沒有正義和道德存儲其中,它也就消退無力了。這種氣,是凝聚了正義和道德,從人的自身中產生的,是不能靠偽善或是掛上正義和道德的招牌而獲取的。”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用他的《正氣歌》描述孟子上述的“浩然之氣”,詩中寫道: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于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在大自然,便是構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氣;在人間社會,天下太平、政治清明時,便表現為祥和之氣;而在國家、民族處于危難關頭時,便表現為仁人志士剛正不阿、寧死不屈的氣節。社會秩序靠它維系而得以長存,道義是它產生的根本…… 這一切都說明,“浩然之氣”是一種氣節,是一種品德,是一種原則,是一種崇高境界,是一種生命的真諦。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 孟子認為,人有了浩然長存的精神力量,面對外界一切巨大的誘惑或者是威脅,都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誠然,今天的媒體會經常報道一些社會道德敗壞現象,但這些現象不是孩子們造成的,恰恰是成年人造成的。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社會更加良善,那么我們所要做的,一方面是規范自身的行為(不同流合污,更不要推波助瀾),另一方面就是引領孩子去聚焦好的方面,或者讓孩子思考那些反面案例對社會的傷害——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對世界的看法。 我們知道,無論孩子今后從政、經商還是從事其他職業,終將成為這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建設者,我們將生活在他們所創建的社會環境里。如果我們希望那是一個更加和諧安康的社會,那么作為父親,今天請多為這個社會培養具有浩然正氣的人。
好爸爸給孩子的25堂人生必修課 作者簡介
劉金石 “愛自然生命力”體系高級導師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國家二級婚姻家庭咨詢師 完形親子溝通培訓師 艾瑞克森催眠師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