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90706
- 條形碼:9787540490706 ; 978-7-5404-9070-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本書特色
上至戰國秦漢,下至晚清民國,馬伯庸帶你看清中國歷朝德性 從“王朝的德性”的這一新穎的角度出發,上至秦漢,下至晚清,用五德相勝相生解讀兩千余年中國歷朝德性,揭秘中國歷史幕后的一條文化伏線,解讀貫穿歷代王朝的天命之謎。 一部簡練、有趣又生動的兩千年中國通史 戰國、秦、漢、三國、隋、唐、宋、元等歷史時期將輪番上陣,顛覆爭霸、強盛的歷史形象,展現它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新朝、前趙、前燕、冉魏、劉宋、后周等并不起眼的政權也一個不落、各具特色地接連登場,在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混亂時代演出一場場鮮活、生動的荒誕劇目。 在談笑風生中,說盡歷史背后的荒唐與無奈 兩千年中國古代史,幾經朝代更替,數不盡的風流人物。新穎的主題穿插以馬式冷幽默的犀利評點,在歷史的細節中,窺見那些深藏于史書的荒唐史實。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分五章, 秦的統一、兩漢、魏晉南北朝、從隋到宋、宋代以降。內容包括: 從劉邦斬白蛇說起 ; 倒霉的無名數學家 ; 花里胡哨的五行學說 ; 五德有始終 ; **個稱德的王朝等。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目錄
**章 秦的統一
從劉邦斬白蛇說起
倒霉的無名數學家
花里胡哨的五行學說
五德有始終
**個稱德的王朝
第二章 兩漢
造座廟祭祀黑帝
“撥亂反正”的成與敗
儒生開始瞎摻和
皇族神棍登場
當大儒撞見大儒
始明火德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
生也不行,克也不行
土魏和火蜀
庚子歲,青蓋入洛陽
白坑破
三家搶水德
鏈子斷掉了
打醬油的也有德性
德性和“親情”
忽略了近一百八十年
色彩斑斕的北周
第四章 從隋到宋
兩條鏈子終于合并
大唐千年歷
統一以后再動亂
石頭里冒出來的德性
點檢作天子
第五章 宋代以降
宋人的正統論
某看天上
金人偏偏是土德
就這一個也像太醫
明朝三重火
落幕前的沉渣泛起
是糟粕就該摒棄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節選
所謂“德性”,這個“德”就是指的道德,所謂“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可見咱們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在講以德治國了。至于“性”,指的是屬性。德性就是道德的屬性,國家政權的屬性。 西方講究“君權神授”,中國講究“受命于天”,兩者雖然表面上瞧著意思差不多,不過具體操作起來區別可就大了。西方的神再怎么無形體無容貌,三位一體,終究有其實在的一面,而中國的“天”則徹底是個虛的概念。就好像“道”一樣,虛無縹緲而又無處不在,仿佛《一九八四》里的老大哥,隨時偷窺君主的行為,假如君主做了什么狗屁倒灶的事兒,這天就會刮風下雨打雷,或者鬧點兒洪水瘟疫什么的;如果君主多做善事兒,老天爺自然讓你陽光普照,天下太平。 古人們認為,人類和大自然是緊密相連、須臾不可分的,并且這種聯系和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不是無緣無故天降大旱、洪水導致人間歉收,或者天上打雷人間不孝子遭雷劈,而是人類不修德、不敬神才引來災害,人間出了不孝子才引來天上打雷。尤其是普天下的唯一君主即“天子”,既然是天的兒子,那么天老子的意愿就會隨時傳達給兒子,而兒子的行為也會直接觸發天老子的各種異象。所以我們讀歷史書,經常看到只要哪兒遭災了,皇帝就趕緊又是下“罪己詔”,又是節衣縮食停建樓臺館舍的。*不濟,也得勒令他的主要助手,也就是宰相辭職。 既然上天和君主之間是有心靈感應的,那么這種心靈感應就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于是古代大賢人或者大閑人們就琢磨開了,他們的原則是洞察這個規律,并將之理論化;如果沒有這么一個規律,那就杜撰一個出來。 想要洞察兩個事物之間的規律,當然先要弄明白這兩個事物本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天子好說,就算有大群馬屁精整天在天子身上挖掘神性,基本來說,這種神性仍是隱性的,很少表露于外,而表露于外的九成都是人性。大家都是人,人是怎么回事兒,就算很難往細里研究,大概的構架是不會錯的。可是天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呢?人是氮、鈣、磷等元素合成的,天又是由什么元素合成的呢?天都有哪些屬性呢? 我提到了“元素”,在中國古代,這個詞的意思是*原始、*本色的事物。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元素”一詞的含義則來源于西方,是指組成宇宙萬物*基本的要素。*早的元素學說產生于古希臘——被尊為“古希臘七賢”之一的哲學家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母,另一位思想家阿那克西米尼則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氣,被稱為辯證法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由火而生。后來自然科學家、醫生恩培多克勒認為上述幾位說得都在理,可是都不全面,他就把水、氣、火全都拿來,再添上土,稱之為四元素。 這就是西方*基本的四合一古代元素論,其他還有什么膽液質、血液質、粘液質、黑膽質四體液說,鹽、汞、硫三本原說等,影響就沒那么深遠了。古印度人跟古希臘人的主張一樣,很可能是從古希臘傳過去的,不過把四元素的名字改成了地、水、火、風——還有一說則再加上空,變成地、水、火、風、空五元素。 那么,古代中國人,又是怎么看待那個虛之又虛、玄之又玄的“天”以及組成宇宙萬物的元素的呢?
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作者簡介
馬伯庸 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銀河獎得主。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文字風格充滿奇趣”。 代表作: 《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三國配角演義》《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七侯筆錄》《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草原動物園》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