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不散居文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44635
- 條形碼:9787560444635 ; 978-7-5604-446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散居文存 內容簡介
本書是肖云儒先生在其不散居中創作的散文集, 內容豐富, 有對文化、文學、文藝的思考和探究, 如“中國古典綠色文化”“社會主義文藝的審美理想”“60年陜西文學的貢獻”“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等篇, 也有對個別作品的評論, 如“稱國學為華學是否更好”, 美的信札”等篇。書稿語言明快, 觀點新穎、思路清晰, 發人深思。
不散居文存 目錄
中國古典綠色文化
世界格局的古代中國讀本
兩區、兩河、兩路、兩圈層:中華文明的互補結構
文化的混交林帶和次生林帶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母題和人格模型——文化學眼中的軒轅皇帝
佛教和中國的民藝民俗
被拷問的中國人文精神
應當重視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從大生命系統看人文精神
贊一聲被南墻撞倒的人
當前地域文化研究的特色
確立陜西、西安文化形象
重返詩禮人生——在“詩經里”文化景區的演講
西部潮與當代潮
行走并思考著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弘揚民族精神要有創新思維和世界眼光
傳統從來是創新的歷史積淀——2008年北京文藝論壇演講
和諧文化,人類文明的結晶
大眾文藝的當下走勢
稱國學為“華學”是否更好?——《峴峰山人說》序
炒糊了的國學熱
美的信札
下編
兩極震蕩中的多維互滲——論新時期文學的總動勢
關于“真正自由的文學”
藝術家主體、生活客體和審美反映——反映論與當代文藝
文藝創作反映當代生活中的封建主義潛流問題
現實主義是否出現了多向發展的趨勢
社會主義文藝的審美理想
本質真實三題
美以鑄魂——談文藝創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時代的聚光鏡——中篇小說的社會主義新人塑造
時代風云和命運糾葛——中篇小說對人物命運的描寫
史詩的追求和史詩的消解——從陜西小說歷史觀的變遷說起
革命歷史題材隨想錄
追求歷史感——談反映民主革命時期題材長篇小說創作
“*后”的景觀——關于一種文學現象的思考
要寫作家熟悉的
該有怎樣一雙眼睛——兼答讀者問
善于發現和描寫“交界”處的題材和人物
行業題材走向社會化
文學要積極反映市場經濟對現代人格的建構
在創新中弘揚在融匯中發展——談文化藝術的創新思維
質疑“傳媒文藝評論”
反思文藝評論的三個平臺
“鄉土新族”和“鄉裔城族’——寫好新歷史階段的新農村新農民
關于散文散在的話
形可散,神不可散——關于《形散神不散》的一些話
我喜歡什么樣的散文(講座)
20世紀90年代散文感覺
改革文藝向典型沖刺
新聞文藝學應該自成一家——從報紙綜合性文藝副刊的特性談起
論“陜軍東征”
延安文藝運動的創新品格——重讀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西部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意義——在中國西部電影30年高峰論壇上的學術演講
電影文學創作隨談
第二個十年:中國電影的造山期
多維背景中的特性研究——關于電視劇的兩點思考
戲劇當代性ABC
喜劇小品隨談錄
由復蘇到復興——改革開放40年陜西文學的個人記憶
談文藝評論寫作的思維
中國書法的文化意義——2012中國書法·金陵論壇講演
說草——《歷代草書大家書法字典》序
文藝塑造“中國形象’問題——中國文聯第六屆“當代文藝論壇”演講
不散居文存 節選
和王朔不同的是,賈平凹是文人隊伍中的一員。中國文化對他的人格、他的創作有著明顯的影響。他的作品是有文化品位的作品,他是一個有文化感的作家。在中國文化中,道與釋對他的影響是顯在的,是流露在文字中的,儒對他的影響倒是潛在的,是隱伏在內心深處的。因而內儒外道,以道人儒這種中國文人常有的文化方式也便時時從賈平凹的身上表現出來。他在超逸世外時,常常有儒家入世的沖動,當處在紛繁世事之中時,又免不了有清靜無為的想法。這兩者都是真誠的。到了《廢都》,他要描繪包括儒道釋在內的人文精神在這群文化人心中的全面崩潰,要描繪四大文化名人墮落成四大文化閑人的歷程,要描繪廢都文人心靈的一片廢墟,便不能不遭受靈魂撕裂的痛苦。這種痛苦是雙重的,既來自對原有人文精神的轟毀,又來自對時下社會風行的一些價值標準的難以認同。賈平凹似乎只有自暴自棄、自虐自殘一條路了。 其實,描寫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社會精神、社會情緒的邊緣化過程,一直也是賈平凹創作的一條內在貫穿線。和王朔不同的是,他關注的不是城市市民階層的邊緣化。在寫《廢都》之前,他的目光和筆力集中在山鄉山民,即文化邊緣地區的文化邊緣人群身上,《廢都》則集中寫了文化界文人的邊緣化。《廢都》之前的許多作品的人物,大多是歷史典籍不予記載或很少記載的山民百姓,是失去土地、離開了村社(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的農民、山野兵匪或山林游俠。這些“化外”之民一直處在社會潮流、歷史事件的圈外,只是自在地用自己的遠山野情敷衍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因此,此類作品喜歡寫逸出主體外,特別是主體政治文化之外的人生過程、人生意識,以及與此相關的性格命運、心態情態、民俗風習,和感應著這種人生意識的自然景觀。 這是一種文化邊地和文化的圈外現象在創作中的表現。其中早就顯示出賈平凹不重文化人的社會責任而重人性的舒張和人生的閑適的傾向,早就包含著他對以儒學為中心的傳統人文精神的反抗成分。也就是說,賈平凹對典籍主流文化和碑載人文精神一直是持疏遠態度的。他懷抱一種圈外人文觀或邊地人文觀,這為他在《廢都》中正面描繪處于文化中心的文人的精神墮落進行了遠鋪墊。 《廢都》將生活場景挪進了古都這樣的中國文化中心城市,目光集中到文化中心區、文化圈內人文精神的崩塌陷落,其實仍可看到“圈外”文化濃重的影響。也許是囿于作家的社會視野和生活積累,小說的幾位主人公并不是古都文化嫡親的傳人。他們大都來自小縣城,帶著山鄉邊地千絲萬縷的社會關系和精神紐帶。他們所交往的一些女性和男性,不是昨天的農民,就是今天的市民,三教九流之中競沒有一個正宗的古都文人。他們始終游弋在古城主流文化圈外,經由非正統的途徑“浪”得了一點名聲。在他們心中,或隱或顯,仍然帶有王朔式的入其門而不能登其堂的淡淡的失落,當然也帶有遽爾成名的自賞自戀,因此執拗地和主流文化圈保持著距離,形成一個自我運轉的小圈子,用自在的生存方式“批判”著主流文化。在這里,“都”既是政治社區中心,也是主流文化中心,“廢都”,既指古都政治上的敗落,也指古都文化的衰竭和畸變。這樣,在比他們更為有生命力的新的經濟文化大潮來到時,比較淺的文化根基導致這些人遽爾成名后的倏忽墮落,也就有著必然性了。小農意識和小市民意識帶著“文化”“文人”的幌子,到一個新時代來沖浪,人文精神上毫無自恃力和抗疫力的弱點也就暴露無遺了。于是在作品中,迷醉和痛苦總是相伴而行。這里暴露了作家圈外人文觀的致命弱點。小說結尾,莊之蝶意淫景雪蔭以示報復,周敏將景丈夫的小腿一腳踹斷,已經是地道的王朔方式了。 《廢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文精神在兩個層次上的崩塌。一是莊之蝶等作為文化人人格的崩塌。書中四大文化名人在精神上已經完全失語,他們對新的社會實踐、社會情緒、社會心理,不做任何人文層次的思考,失去了形而上的感應能力、開掘能力和再現能力,面對鮮活的生活和人性進程,熟視無睹。啞口無言。他們間或搞一點應酬之作,基本不從事有意義的精神勞動,自身的意義世界日漸萎縮。后來莊之蝶干脆宣布喪失寫作能力,正式退出文壇。退出文壇,不是外在的政治經濟壓力,而是心靈的死亡。哀莫大于心死.:作為文化人,這種精神喑啞癥,表明他們已經完成了邊緣化過程。二是莊之蝶等人作為普通人人格精神的崩塌。四大文化名人,以名氣來交換聲色犬馬,通過開條子、走后門、拉幫派等社會上流行的手段,易名為權,易名為利,干老百姓不屑為的坑蒙拐騙、醉生夢死的勾當。 ……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