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十大轉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924908
- 條形碼:9787553924908 ; 978-7-5539-249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十大轉型 內容簡介
《教育十大轉型/52閱讀》以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教育綜合改革為視角,緊緊圍繞國家教育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如何順利實施和具體推進教育領域的各項綜合改革,如何讓每個地區、每所學校、每個教師、每個學生在教育轉型期中構建出良好的教育生態,從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到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設,從國家課程標準實施到教師教學方式轉型,從國家課程目標定位到課堂學習方式變革,從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到教育招考轉型,從教育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到核心價值觀培育,從學校特色多樣性發展到學生自主成長等多方面進行引導、落實、跟進和指導。該書凝聚了基礎教育管理部門、教育科研部門、學校校長和課堂教學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教師骨干的思想和經驗智慧。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這是該書的前瞻性、全面性、及時性和代領性的立意所在;行動推動比闊論更有效,這是該書的目的和宗旨。
教育十大轉型 目錄
第1章 教育戰略轉型——從適應走向引導
第2章 教育任務轉型——全面實施立德樹人
第3章 教育評價轉型——實施綜合評價
第4章 教育招考轉型——促進多元人才成長
第5章 教育組織轉型——從管理走向領導
第6章 學校價值轉型——學生是自主發展主體
教育十大轉型 節選
《教育十大轉型/52閱讀》: 3.平等與公正意識培養。 平等與公正意識培養是制度文明視角上的公民培養。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基本的含義,而公正則是實現平等的制度、環境保證。平等意識培養強調的是全體公民在法律上、政治上、經濟上、人格上的平等,而解決平等的一切問題在于強化公正意識、實現社會公正。離開公正的調節就失去了平等實現的前提,而缺少平等的價值導向,公正的調節也就失去了方向。可見,公正中蘊含著平等,實現公正的過程就是追求平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正是強調在新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中,通過樹立公平正義理念,營造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 4.自由與法治意識培養。 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權利。自由意識是公民對法律賦予自己的各種權利的認識和理解。可見,自由意識與法治意識是密切相連、互為促進的公民意識培養范疇。自由意識作為一種公民素質的反映,它體現著公民對法律規定權利的自覺,體現著追求自由與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體現著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他人自由權利的尊重等。法治意識是公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思想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就是通過加強法治意識培養,使公民形成法律至高無上的思想觀念,提高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有序參與政治的能力,在實踐中感悟法治意識對公民自由權利充分實現的極端重要性。公民自由的實現程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加強法治意識培養,才能為公民自由權利的充分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5.道德與文明意識培養。 公民意識培養是實現“個體公民”向“社會公民”轉化的培養,理應包含公民個體道德意識培養與社會整體文明意識培養兩個方面。當前,道德與文明意識培養面臨的突出的問題:其一是公民個體道德意識與自身文明行為的不同步性,甚至出現“有觀念、無行動”的現象;其二是公民個體道德與社會文明程度有時呈現出二律背反現象,或者說在社會文明程度發達的社會中反而發生著個體道德滑坡現象,如在道德理想、社會責任、人際關系、公德公心、環保意識等方面產生的道德危機,導致了追求腐朽、淡漠責任、薄情寡義、善惡不分、美丑不辨、榮辱顛倒等道德滑坡現象;其三是“群體道德缺失”對整個社會文明的危害日益凸現的現象,如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等不道德甚至違法現象,已經超出了個體道德責任的范圍,而是“群體道德缺失”所致。這些都是現代文明進程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所以,世界各國的公民意識培養都將公民個體道德意識培養與社會整體的文明素養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甚至是核心內容來對待。 6.生態與環保意識培養。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實現社會理想的絆腳石。構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社會,關鍵是提高人的生態環保意識。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的價值觀,它注重維護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是根據社會與自然的具體的可能性,*優解決社會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情感的總和,強調從生態價值的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生目的,反對片面地強調人對自然的統治,反對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樂的盲目傾向。生態與環保意識已經成為反映一個社會道德水準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7.國際合作與理解意識培養。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超國界的自由貿易,使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經濟轉型、社會轉型、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的文化交流、交鋒和交融,在將世界變得高度相互依存的同時,又孕育和洗練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傾向和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愿景。如果說當年聯合國憲章提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構建捍衛和平的屏障,是消滅戰爭的根本辦法”這一理念時,還未能預見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那么,今天在這個高度相互依存的時代,為了保持世界和平發展的穩定局勢,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更需要加強國際理解與合作。據此,一國公民的國際理解與合作的意識、知識、技能和態度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項指標,是未來人文化素養的組成部分。我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要求我國的公民具有日益優秀的素質,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懂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法則,樹立為世界人民多做貢獻的國際主義思想。當前,我國鑒別能力還不夠強的一些青少年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有些青少年,一切以“我”為核心,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礎上的國際主義,又缺乏國際理解基礎上的愛國主義。我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呼喚著公民國際理解和合作意識的提高。 ……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