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耶路撒冷 本書特色
70后首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長篇小說成名作 70后的成長史一代人的心靈史 運河的那一頭,是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那一頭,是世界 我們在北京的天橋上打著被污染了的噴嚏, 然后集體懷念運河上無以計數的負氧離子,懷念空氣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冰鎮過的王子啤jiu,但是懷念完了就完了,我們繼續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 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寬闊、豐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頭。 所以,說“透透氣”的時候,我們的談論對象不是兩葉肺,而是大腦。
耶路撒冷 內容簡介
少年時代,初平陽和小伙伴們在運河邊一座搖搖欲墜的斜教堂外,聽見一個文盲老太太獨自在里面一遍遍地念叨:耶路撒冷。初平陽一直以為是這個詞的漢語發音足夠動聽和神秘,才讓他多年來念念不忘。直到博士畢業前夕,在一個從以色列來的猶太教授的追問下,他才發現,自己對耶路撒冷的想往,不僅源于漢語發音的誘惑,更是內心里隱秘多年的懺悔和贖罪之結…… 《耶路撒冷》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的長篇小說成名作。本書聚焦在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一代中國年輕人,以在運河邊長大的五個年輕人舉行的一次贖罪式的聚會開始,勾連出北京、上海、故鄉和國外等不同城市和地域的生活,旨在通過對他們父輩以及自我切身經驗的忠直描述,深入地探尋在疾速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這一代人的精神脈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生活現狀和疑難困惑。作為70后的成長史、一代人的心靈史,《耶路撒冷》是作家生活經驗和文學經驗的一次重要總結,也是70后作家走向成熟的標志性作品,是70后作家迄今極具雄心的長篇作品。
耶路撒冷 目錄
初平陽
到世界去
舒袖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易長安
這么早就開始回憶了
秦福小
夜歸
楊杰
第三十九個平安夜
景天賜
我看見的臉
楊杰
鳳凰男
秦福小
恐懼
易長安
時間簡史
舒袖
你不是你
初平陽
耶路撒冷 節選
到世界去
寫這個專欄的時候,阿爾巴尼亞趴在我的腳面上;三年之后我重回故鄉,這只長毛狗很快認出了我。銅錢此刻也在樓下,他因為要攔下火車而遭到雷擊,受了驚嚇,兩眼像吃了生肉一樣血紅。我父親給他扎針,我母親為他施了法術,科學和迷信并用后,他恢復了常人的膚色和眼神。傻子中的常人。他陳述雷擊的感受時說,那是有人偷走了他的一條腿。可以想象一下,雷擊的感覺在一瞬間如同消失,由充滿導致的什么都沒有,所以他摔倒在泥水里。毫無疑問,這是一系列巧合,在他放下石頭準備讓火車停下時,火車碰巧出了故障;在他準備逃跑時,一道閃電碰巧經過他腳后跟,但這個傻子以為是他弄壞了火車,以為閃電來襲是火車在向他報復。在我們這個剛通火車的地方,對一個沒見過幾次火車的人來說,火車可能具有的力量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大,包括某種通靈似的力量。他的確是個傻子,小時候被豬踢壞了腦袋,他大我六歲。
有意思的地方不在銅錢是個傻子,也不在他攔火車和被雷擊,而在,這個傻子想到世界去。街坊們為他這個想法笑了,個傻子,也想到世界去!但我呆立一旁,瞬間仿佛也遭了雷擊——傻子也要到世界去!
請允許我說一說銅錢,我叫他哥。多少年里他都站在路邊,要么被別人取笑,要么沒有人理。冬天里他如果不去擦清水鼻涕,兩只手在化凍之前都不會從棉襖的袖筒里拿出來;到了夏天,他總是把褲子一直提到胳肢窩,為了防止被別人扒下來。四歲被豬踢了以后,很多年里大人們都以從身后猛地褪下他的褲子為樂,直到有一天,他的褲子被住在西大街的獸醫朱永久褪下來,嚇哭了迎面走過來的兩個年輕姑娘。那兩個姑娘現在早成了中年婦女,孩子都快結婚生子了,但那時候她們還年輕,頭一次看見男人兩腿之間毛發崢嶸,像個黑色的鳥窩,當然,還有猛然壯大的男根,她們就哭了,捂著失去貞操的雙眼跌跌撞撞地跑,差點撞上對面開過來的拖拉機。朱永久因此被在場的中老年婦女罵得狗血淋頭。他也沒想到銅錢突然之間成了男人,這個他媽的傻子啊,都長齊全了也不吱一聲。現在朱永久得了肺癌,正托人向法院起訴西大街旁邊的沿河風光帶管委會的大樓,他說因為這棟十二層樓,拆遷、挖掘、施工建設,一年多里塵土飛揚,讓他染上了肺癌。他們家飯桌上每天都能擦下的一層灰塵可以為證。再沒有人從背后扒銅錢的褲子了,但他還是謹慎地一直提到腋下,他的褲子必須跟花街上的裁縫林婆婆定制,全世界只有他一個人穿如此之高的高腰褲。他依然習慣站在路邊,漠然地看著來往的行人,但見到我,他就咧開嘴笑,說:
——平陽,回來啦?
這些年,我從小學校回來,從初中回來,從高中回來,從大學回來,從教書的大學回來,從北京回來,他見著我都會說:平陽,回來啦?他從來不問我是從哪里回來的,但他顯然知道,他什么都知道,剛才我去樓下看他,他還在弄壞火車和雷擊的恐懼中沒有出來,但他說:
——平陽,你從北京回來啦?
誰告訴他我去北京了?他怎么知道我就是從北京回來的?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我去了外面的世界。
“世界”這個宏大的詞,在今天變得前所未有的顯要。我相信在“**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放話“解放亞非拉”的時候,中國人對“世界”的理解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充分:那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說,提及“世界”只是在敘述一個抽象的詞,洋鬼子等同于某種天外飛仙,而現在,全世界布滿了中國人;不僅僅一個中國人可以隨隨便便地跑遍全中國,就算拿來一個地球儀,你把眼睛探上去,也會看見這個橢圓形的球體的各個角落都在閃動著黑頭發和黃皮膚。像天氣預報上的風云流變,中國人在中國的版圖和世界的版圖上毫無章法地流動,呼的一波刮到這兒,呼的一波又刮到那兒。“世界”從一個名詞和形容詞變成了一個動詞。
在花街,在我小時候,世界的盡頭就是跑船的人沿運河上下五百里。一段運河的長度決定了我父輩的世界觀。跑船的老大和水手們帶來遠方的消息、零食和禮物,偶爾還帶回來皮膚姣好的女人,他們說到連綿起伏的山,說到漫無邊際的海,說到比我們市更高更大的樓房時,我們想,哦,那是另一個世界。我們的世界的盡頭是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在我念大學之前,去過*遠的地方是江西,那是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和三個朋友去尋找一個女孩。迷路、饑餓、流浪,舉目無親。沒找到,我們沉浸在揮之不去的失望和憂傷里,同時我們也空前地興奮:世界竟如此之大,任我們怎么走下去它還有。現在,我們四個人和要尋找的那個女孩,每一個人曾走過的地方都比江西要遠得多。據我所知,即使現在他們有的人已經停下來,他們所到之處也大大超過了父輩們的想象;而只要他們還愿意,無窮大的世界就可以隨時在他們腳底下像印花布匹一樣展開。
的確,我們趕上了。可以出門念大學、讀研究生、進修、工作、做生意、當兵、當兵之后的轉業和提干,可以到任何一座城市打工,可以到國外勞務輸出,可以留學、申請綠卡、變成外國人,當然,還可以全世界地殺人越貨專干歪門邪道的事。據我父母的“情報”,僅在我故鄉的四條街上(我說的花街、東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方圓三公里內,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果在本地沒有一份相對滿意的工作,如果他不是小時候曾被豬、驢或者馬踢過腦袋,如果他的身心足以鮮活得上躥下跳,他一定在外面的世界上跑——近到兩百五十公里外的海陵市,那地方靠海,沙灘漫長,傳說有的島上住著很多猴子和神仙;遠至地球的對面,那里的人黑的很黑,白的很白,說著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花街人聽不懂的鳥語。
四條街上的年輕人如今散布各處。中國的年輕人如今像中子一樣,在全世界無規則地快速運動。此情此景,花街上的老同志經常抱有疑問:世界究竟有多大,能讓你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馬不停蹄地跑?他們懷疑你在一個無窮遠的地方如何存活下去,吃米飯還是饅頭?喝水嗎?豬肉和魚都從哪里來?那里有多少田地可以種出芹菜、芫荽、蒜苗、豆角、土豆、茼蒿、冬瓜、韭菜、茄子、絲瓜、山藥、蘿卜和大蔥?因為他們看不見。他們不相信一架鋼鐵制造的巨大房屋可以在天上連續飛上十三個小時之后到達美國的城市芝加哥,那么重的東西怎么可能不掉下來?你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鐵盒子里,能放心地睡安穩?多科學的解釋他們都認為是扯淡。現在,繼本地開通火車之后,“為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競爭力”,在另一位偉大人物的故鄉,離花街三十公里外的一個區,即將建成一座現代化的機場。從機場挖出**鍬土開始奠基的那天起,我們四條街上就一撥撥自發組團去瞻仰,他們想知道,這東西到底是怎么就能跟世界建立起了聯系。
我爸早年在海陵學醫,在此之前因為車船免費,混進了大串聯的隊伍里,到過上海和北京。盡管那時候南京路和長安街上沒幾輛車在跑,父親也算是見了世面的人。我媽生在比當時的花街還鄉下的鄉下,串聯沒她的份兒;在我決意去北京之前,她見過的*大的城市就是三百公里外我姐姐嫁給我姐夫的那座城市,所以,她對我去北京直犯嘀咕,那么大(她當然知道北京很大),遠得不知道在哪兒了(我媽對地圖的理解局限在運河地區,她必須以運河為坐標才能判斷出東西南北),咱兒子能行嗎?我爸連回憶加虛構,把近半個世紀前的北京搬到現在的首都,說得像家門口一樣熟悉,我媽才勉強戰勝了自己的恐懼。為了讓自己更踏實一點,她每天晚上都跟我爸搶電視遙控器,我爸要看本地新聞,她要看北京臺的新聞,天氣預報也不放過。而現在,我媽每次回鄉下給外公外婆上墳,回來都要感嘆:
——都出去了。都出去吧。跑得越遠越好。
她說的是村子里空了,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到南京、上海、深圳、廣州、蘇州、寧波和北京。待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殘,每天通過電視、電話和手機短信想象遠在世界上的親人。盡管他們和我媽一樣,頭腦中缺少完整的中國和世界地圖,但所有人都接受了這一事實:到世界去。必須到世界去。如果誰家的年輕人整天無所事事地在村頭晃蕩,他會看見無數的白眼,家人都得跟著為他羞愧。因為世界早已經動起來,“到世界去”已然成了年輕人生活的常態,*沒用的男人才守著炕沿兒過日子。
無法想象的,無法理解的,現在是*基本的現實。現實總是正確的,于是所有人都知道要到世界去。如你所知,世界意味著機會、財富,意味著響當當的后半生和孩子的未來(我所了解的三十來歲的打工者,倘若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他們的異鄉打工生涯多半計劃在五十歲之前結束,掙夠了辛苦錢,以便供養孩子、老人和自己的后半生),也意味著開闊和自由。后者往往被我們忽略。
生存固然是我們活著的**要務,不過我們一定也知道,在當下無窮動的年輕人中,出門,出走,到世界去,毋寧說源于一種精神的需要。通俗的說法是:出門透透氣。天下氧氣的成分都一樣,一口氣吸下去你不會比別人搶到更多的負氧離子,你搶到的只可能是更多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工業廢氣和汽車的屁。比如北京。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城市里,污染程度超過它的沒幾個,我和四條街上的伙伴們還是烈士一般尖著腦袋去了。我們在北京的天橋上打著被污染了的噴嚏,然后集體懷念運河上無以計數的負氧離子,懷念空氣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冰鎮過的王子啤酒,但是懷念完了就完了,我們繼續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而在花街,每個夜晚,你抬頭都會看見幽藍的夜空里鑲嵌了無數的水晶。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寬闊、豐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頭。所以,說“透透氣”的時候,我們的談論對象不是兩葉肺,而是大腦。
生活可以很苦,住地下室,吃盒飯,出了門照樣樂樂呵呵。我朋友的朋友,在北京付不起房租,自己用鋼條、泡沫和防水材料做了一顆巨大的蛋,有床鋪、書桌和簡單的洗漱設備,關上門百無禁忌,他活在創造的快樂和對未來美好的幻想里。我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弓腰駝背掙了兩年的錢,揣在兜里去了西藏,每天除去吃睡,專職圍著八角街轉圈子。他說轉街時自己變成一朵云,轉得越久,精神上的雜質越少。一年過去,他重新作為一個*窮的人,眉毛胡子長到一起地回來了,聲稱掙下點錢還去。
到世界去。我忽然想起花街上多年來消失的那些人:大水、滿桌、木魚、陳永康的兒子多識、周鳳來的三姑娘芳菲,還有坐船來又離開的那些暫居者。他們在某一天突然消失,從此再也不見。他們去了哪兒?搭船走的還是坐上了順風車?
晚飯的時候我順嘴問了爸媽。
——我要知道早就把他們找回來了。這是我媽說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要走的你擋不住,找回來他還會走。這是我爸說的。
——老初,你是說平陽?我媽說,兒子,你就不再想想?“以色列”這名字我怎么一聽到就覺得心慌呢?
——我想好了,媽。事情轉到了我身上。
——那國家就是偶爾會打仗。我爸說。
——還偶爾會打仗!我想起來了,巴勒斯坦,加沙,大馬士革!我媽說,你知道什么是打仗嗎?兒子,你再想想。咱們的房子可以賣,你想用這錢干什么都行,咱能不能不去那地方?
我已經想好了。很久以前就想好了。事情轉了一圈轉到我身上。為了免掉各位讀者的猜謎之苦,需要告訴大家的是,此番回故鄉我是為了賣房子。我將去耶路撒冷念書,那個有石頭、圣殿和耶穌的地方。我不信教,只是去念書。耶路撒冷,多好的名字,去不了我會坐立不安。
——他們坐船和汽車走,你坐飛機走。我爸說,聲音很憂傷。
——那,我媽說,你會回來的吧,兒子?
——什么話!我爸用右手中指的骨節敲了一下飯桌。
——我不是擔心咱們兒子嘛。我媽眼圈就紅了。
吃飯吃飯。阿爾巴尼亞從我腳面上跑出去,坐到電視前。我回來了,我媽不再搶看北京臺,現在播放淮海市新聞。一列火車停在電視屏幕上,火車四周是蒼茫陰郁的野地。一條河貼著火車流淌。主持人用干硬的聲音說:
——今天清早,從北京始發途經我市的某某次列車因故滯停一小時十六分鐘。據專家介紹,本次故障系動力裝置問題所致,經檢修迅速排除故障,順利抵達我市車站。在此,鐵路方面特向我市乘客致以誠摯的道歉,對我市民的理解與支持報以由衷的感謝!
火車一直停在野地里,直到主持人的聲音消失,畫面切到了下一個新聞。沒提到銅錢,也沒提到銅錢放到鐵軌上的大石頭。沒有閃電和雷擊。
——可憐的銅錢,我媽說,火車哪是你想攔就攔下的?
銅錢走丟過。三年前的夏天,他跳上一艘臨時停靠在石碼頭的運麥子的拖船。船開動了,快到下游的鶴頂地界才被發現,他鉆在遮蓋麥子的雨布底下。跑船的把他揪出來,上來就是一頓猛揍,打完了發現他是個傻子,不忍心,在鶴頂又托一艘往上走的船把他帶回了石碼頭。我媽說,銅錢鼻青眼腫地下船后,坐在石碼頭的臺階上撇撇嘴,突然號啕大哭。
一個傻子因為要攔火車,被雷擊了,像他媽說的,會不會更傻?可是,比傻更傻究竟是多傻?我叫他哥的一個傻子,每天站在路邊沉默地看人來人往,我走過他就會笑起來,說,回來啦?說話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傻。小時候他帶我玩的時候,我也從不覺得他傻。這個我叫哥的不傻的傻子,他想到世界去。他不知道世界在哪里嗎?他想到世界去。
聽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比四條街還荒遠和偏僻的小村子,每天有一列火車從村莊外經過。火車從來不停,*近的一個車站也在一百多里之外。這個村莊里人人都見過火車,人人都沒坐過火車,但他們知道,這每天一次呼嘯著搖撼整個村莊的火車去往一個神奇的世界,那個世界像仙境一樣遙遠和縹緲,那里什么都有。只要你坐上了這列火車,你就能到達那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村莊的人都被遙遠的想象弄得躁動不安,每次火車將至,他們就站在村邊的泥土高臺上,看它荒涼地來,又匆忙地去,你怎么招手它都不會停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一日,一個人拉著一輛平板車去野地里收莊稼,想在火車趕到之前穿過鐵路,很不幸,他對時間的判斷出了點誤差,火車碰到了他的車尾,連同他的人一起甩到一邊。火車有史以來頭一回在這個地方停下來,那人骨折,無生命大礙,火車帶著他到了一個陌生城市的醫院為他治好了傷。他回到家,說火車真好,外面的世界真好。一個村的人心里癢得更難受。但這種方式攔火車風險實在太大,沒人敢再嘗試,就是坐過火車的人也不愿再次嘗試。又一日,一個年輕人拖著一輛平板車等在鐵路邊,等火車即將從他面前經過時,他悶頭拉車就往對面沖。
故事的結局是:火車的確停下來了,那個年輕人死了。圍觀的人一部分哭著回家了,一部分哭著繼續站在那里,在想一個“到世界去”的大問題。
耶路撒冷 作者簡介
徐則臣,著名作家。1978年生于江蘇東海,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如果大雪封門》《青云谷童話》等。曾獲魯迅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馮牧文學獎,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袖”。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第六屆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等。長篇小說《北上》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8中國好書”獎等。長篇小說《王城如海》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被臺灣《鏡周刊》評為“2017年度華文十大好書”。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日、韓、意、蒙、荷、俄、阿、西等十余種語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