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徐霞客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294382
- 條形碼:9787807294382 ; 978-7-80729-43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霞客游記 內容簡介
《徐霞客游記》中關于石灰巖地貌的考察和描述, 比歐洲人要早一百五十年。在整部《游記》中, 涉及山形地貌、懸崖巖洞、江河水文、地熱泉流、物產風俗、政區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跡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豐碩成果和科學價值, 都是令人驚嘆的。
徐霞客游記 目錄
游天臺山日記 浙江臺州府
游天臺山日記 后
游雁宕山日記 浙江溫州府
游雁宕山日記 后
游白岳山日記 徽州府
游黃山日記 徽州府
游黃山日記 后
游武彝山日記 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游廬山日記 江西九江府
游九鯉湖日記 福建興化府仙游縣
游嵩山日記 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游太華山日記 陜西西安府華陰縣
游太和山日記 湖廣襄陽府均州
閩游日記 前
閩游日記 后
游五臺山日記 山西太原府五臺縣
游恒山日記 山西大同府渾源州
浙游日記
江右游日記
楚游日記
粵西游日記一
粵西游日記二
黔游日記一
滇游日記 游顏洞記
滇游日記五
滇游日記九
徐霞客游記 節選
《徐霞客游記/歷代名著精選集》: 游天臺山日記浙江臺州府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地於菟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臺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于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云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余然之,令擔夫隨云峰往國清,余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彌陀庵。 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澈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飯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臥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并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燁燁,決策向頂。上數里,至華頂庵;又三里,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于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其門,大為嘆惋。復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 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梁,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梁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后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后。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極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里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 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蓮舟不能從。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梁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闊尺余,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流下墜,雷轟河聵,百丈不止。余從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梁。 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后,十五里,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于上,傳聲嘹嚦,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宮,覓瓊臺、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里,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余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云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勝元如兩巖,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巖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壁、赤城,可一覽收矣。”初五日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巖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頭,雨止,騎去。二里,入山,峰縈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于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里,至明巖。明巖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志》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后,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巖,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于上,恰與左巖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復上一巖,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巖中一井,日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巖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云。入寺。飯后云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巖。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巖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巖右行,從石隘仰登。巖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梁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蟯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余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逼身而過,神魄為動。 自寒巖十五里,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里,今從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漸夾,有館日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巖問。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臺”、“雙闕”,竟無知者。去數里,訪知在山頂。與云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臺。臺三面絕壁,后轉即連雙闕。余在對闕,日暮不及登,然勝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后還國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離國清,從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巖穴為僧舍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