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9341
- 條形碼:9787101139341 ; 978-7-101-13934-1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子的世界 本書特色
《莊子》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莊子文章以其特有的瑰麗想象、變幻莫測的故事,構成了別具一格的世界。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評其文“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魯迅先生也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所謂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來結構文章,給人以新奇有趣之感。但《莊子》中涉及的大量歷史典故以及縱橫浪漫的文風,有時又讓人難以準確明白地理解,所以此書又比較難懂。鑒于以上特點,王景琳、徐匋二位學者拈出《莊子》中比較重要而有爭議的意象、事物、詞語等,進行深入淺出的分解與辨析,使枯奧晦澀的關節點得以準確而平實的疏通與解讀,為更加深入、準確地讀懂《莊子》,掃清了障礙,帶讀者真正進入“莊子的世界”。
莊子的世界 內容簡介
本書拈出《莊子》中比較重要而有爭議的一項、事物、詞語等, 進行深入淺出的辨析、解讀, 使枯奧晦澀的關節點得以準確而平實的疏通與解讀, 為更加深入、準確地讀懂《莊子》, 掃清了障礙。
莊子的世界 目錄
逍遙游的世界
“鵬”也有所待
一 什么是“逍遙游”
二 “鯤”是魚卵
三 鵬是騎在風背上的
四 天上地下都一樣
五 大鵬到了南冥又會怎么樣
蜩、學鳩與斥鴳
一 蜩與學鳩是什么樣的形象
二 莊子是否真的輕視或者否定蜩與學鳩
三 知足常樂、安然自得的人生態度
四 究竟怎樣才是“逍遙游”
圣人無名
一 “圣人”如堯者也能逍遙游嗎
二 堯“讓天下”就是“圣人無名”嗎
三 什么是“名”,什么是“實”
四 堯*終是否做到“圣人無名”
神人無功
一 神人是神還是人
二 為什么神人要出自接輿之口
三 “神人無功”源于“神凝”后產生的大功
四 功名都是塵垢秕糠
至人無己
一 什么是“至人無己”
二 大瓠之“用”與“有己”
三 “大樗”之“無用”與“無己”
四 “無己”的意義
齊物論的世界
吾喪我
一 “齊物論”:“齊論”還是“齊物”
二 “隱機而坐”:南郭子綦是誰?他怎么坐
三 “喪其耦”:南郭子綦喪了什么
四 “吾喪我”:我是誰
人籟與地籟
一 人籟:人為的“萬殊之聲”
二 “敢問其方”:“方”是什么
三 地籟:一石激起千層浪
四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竅中并無一物
天籟
一 天籟:不是人籟與地籟
二 怒者:通往天籟的橋梁
三 天籟的功用:齊同物論
大知小知
一 大知小知:都是些是非之人
二 日以心斗:異化的人格,恐怖的人生
三 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真宰與真君
一 喜怒哀樂:“我”之根源
二 若有真宰:真宰是誰
三 其有真君存焉:真君又是誰
四 與物相刃相靡:人生之大哀
成心
一 成心:“一家之偏見”抑或“天理渾然”之心
二 言:出自“成心”抑或“公心”
三 道與言:“真偽”“是非”緣何而生
四 莫若以明:“以明”究竟是什么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一 如何看“物”——“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二 圣人看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三 萬物一齊:“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道通為一
一 萬物都是“道”的體現
二 丑與美原本相同
三 分散離合都是“道”
四 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一 “未始有物”的遠古時代
二 “愛”是“是非”之源
三 三子之技都是什么
四 三子能算是有“成”嗎
萬物與我為一
一 “有”從“無”中來
二 萬物與我為一
三 “為一”與“言”的矛盾
“八德”
一 “八德”之“德”是“道德”之“德”
二 “八德”與“八畛”
三 圣人化“畛”為“德”
四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物之所同是”
一 堯究竟算不算是圣人
二 萬物有沒有共同的標準
三 仁義之端,是非之涂
四 至人對待利與害的態度
“不從事于務”的圣人
一 《齊物論》中的圣人
二 “妙道之行”還是“孟浪之言”
三 “眾人役役,圣人愚芚”
生死與夢覺
一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二 “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三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
四 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
“和之以天倪”
一 勝負:我與若不能相知
二 待彼:待萬世之后的大圣
三 天倪:是不是,然不然
四 無竟:天籟之境
蝴蝶夢
一 罔兩問景的意義
二 蝴蝶夢的象征
三 莊子對寫夢的貢獻
四 《齊物論》前后的呼應
養生主的世界
“養生”之“主”
一 從《齊物論》的“知”到《養生主》的“生”
二 “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之后
三 養生主:養生“主”還是養“生主”
四 養生主之“主”是什么
“緣督以為經”
一 知:一把雙刃劍
二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知的*高境界
三 緣督以為經:養生之主
庖丁解牛
一 從技到“道”
二 從“道”“進乎技”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三 從解牛到養生主
右師、澤雉與秦失
一 右師之介
二 澤雉之“神”
三 老聃之死
人間世的世界
顏回與孔子
一 如何理解“人間世”
二 孔子與顏回是寓言人物嗎
三 莊子是否尊孔
顏回請行
一 顏回赴衛之前
二 輕易入世必將導致刑禍
三 “名”與“知”是兇器
四 切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顏回赴衛注定沒有結果
一 圣人也難以抵御“名實”的誘惑
二 你的方案一定行不通
三 表面順從,但不同流合污
“唯道集虛”的“心齋”
一 “不飲酒不茹葷”不是“心齋”
二 “敢問心齋”
三 “心齋”與“吾喪我”
四 “入則鳴,不入則止”
天下的兩個“大戒”
一 “陰陽之患”與“人道之患”
二 葉公子高為什么“內熱”
三 逃不脫的“命”與“義”
使臣的困境
一 傳“言”乃“天下之難者也”
二 為什么事情總是走向反面
三 “惡成不及改”
四 *難的是“乘物以游心”
與“其德天殺”的太子相處
一 “危吾國”與“危吾身”
二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三 “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
四 螳臂安能擋車
寄身社神的櫟樹
一 匠石不顧的“散木”
二 樗樹與櫟社樹
三 櫟社樹之夢
四 “不為社者,且幾有剪乎”
“不材”的商丘之木
一 一枝一葉不可侵犯
二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是什么意思
三 怎樣理解“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
一 不祥就是大祥
二 支離疏
三 接輿之歌
德充符的世界
“德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 “德充符”是什么意思
二 “德”的不同境界
三 “德”可以“充”
四 支離其德
德的*高境界:和
一 世人眼中的兀者王駘
二 孔子眼中的圣人王駘
三 “游心乎德之和”的王駘
四 “府萬物”的王駘
形骸之內與形骸之外
一 執政與兀者同師一門
二 執政子產充德之難
三 從子產、申徒嘉到伯昏無人
“天刑之,安可解”的孔子
一 踵見仲尼的叔山無趾
二 叔山無趾找錯了人
三 誰在孔子室中“講以所聞”
四 無法解除“桎梏”的孔子
“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一 魯哀公的困惑
二 丑冠天下的哀駘它
三 小豬為什么棄母而去
四 德離不開形
“才全而德不形者”
一 “才全”和“德不形”是一回事嗎
二 如何理解“才全”
三 “德不形”是什么意思
四 魯哀公的心得感言
人之形與人之情
一 走向極端不是忘形
二 天安排好了一切
三 沒有人之情,就沒有是與非
大宗師的世界
大宗師,何許人也
一 知天與人者就是大宗師嗎
二 “雖然,有患”
三 真人與真知
四 真人就是大宗師
真人
一 古之真人
二 “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三 真人與圣人
四 愿“與有足者至于丘”的真人
“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 “死生,命也”
二 “相處于陸”與“相忘于江湖”
三 善吾生者,善吾死也
四 “藏天下于天下”
“道”與得“道”
一 “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的道
二 “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的道
三 道,可以學嗎
四 “守而告之”還是“告而守之”
圣人之才與圣人之道
一 “殺生者不死”是什么意思
二 為什么要說“圣人之道”
三 圣人之才與君主之才
四 女的宏論從何而來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
一 莫逆于心的“生死之交”
二 “哀樂不能入”
三 以天地為大爐
現實生活中的真人
一 臨尸而歌
二 游方之外
三 是醒還是夢
意而子·顏回·子桑
二 誰能“息我黥而補我劓”
二 顏回的“坐忘”
三 子桑為什么以歌當哭
應帝王的世界
“順物自然而無容私”
一 應帝王是什么意思
二 “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三 “經式義度”是“欺德”
四 心境淡漠,天下可大治
渾沌之死
一 “明王”就是圣人君主
二 如何應對“立乎不測”的帝王
三 倏與忽之罪
后 記
展開全部
莊子的世界 作者簡介
王景琳,生于寧夏靈武,祖籍天津。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獲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任教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F為加拿大政府外語學院漢語言文化教師。
徐匋,祖籍江蘇宜興。1978年考入人民大學中文系,1985年碩士畢業于該校古代文學專業,同年留校任教。現任教于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外語系。
自1983年以來,王景琳、徐匋二人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分別或合作出版《中國古代寺院生活》《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中國鬼神文化溯源》《詞體及其發展》《金瓶梅中的佛蹤道影》《比目魚校注》《歷代寓言名篇大觀》《莊子散文選》《媒妁與傳統婚姻文化》《莊子文學及其思想研究》《緣分》等著作;主編《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詞典》《先秦散文精華》,撰寫《紅樓夢大辭典·詩詞韻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