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68089
- 條形碼:9787512668089 ; 978-7-5126-6808-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本書特色
“老話兒”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廣泛存在于生產、生活之中,因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行業性的特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中所流行的“老話兒”有些是不一樣的。老話兒內容豐富,數量極多,為了閱讀方便,在本書中分成“可以單獨成句的”和“只能用于語句之中的”兩大類型,并且把“可以單獨成句的”分成:學習•成長、社會交際、生活經驗、為人之道、氣象常識、生產經驗、家庭和諧、工作•做事、醫療衛生等幾個部分,以便于閱讀。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內容簡介
習近平同志于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的講話中說道:“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老話兒是中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言簡意賅,生動活潑、風趣幽默,說理性強,表達能力強等特點,是語言中的精華,在人們的口語中廣泛使用著。老話兒是前人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傳承性,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是無盡的“鄉愁”。研究老話兒,對于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目錄
一 常見成句老話兒 001
1.學習·成長 002
2.工作·做事 009
3.社會交際 022
4.生活經驗 030
5.為人之道 088
6.氣象常識 131
7.生產經驗 133
8.家庭和諧 137
9.養生健身 144
二 不成句老話兒 155
三 帶數字的老話兒 187
四 傳說故事里的老話兒 249
五 改變原意的老話兒 301
六 結語 307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節選
序 言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俗語,表明同一個觀點,都是以當地耳熟能詳的事例濃縮而成,故而使用的俗語也有所不同。俗語的數量極大,不可勝計。故而在此,本書主要討論的是北京地區流行的俗語,也就是北京的“老話兒”。
既然是北京的俗語,“老話兒”那就一定會帶有北京的地方特點。概括起來,“老話兒”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通俗易懂,口語化強!八渍Z”是熟語之一,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練的語句。老話兒與俗語基本相等,但也略有不同,俗語中有許多是來自于古文或者典故的,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出自范曄《后漢書•班超傳》:“班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聽起來顯得有些文縐縐的。而表達同樣的意思,老話兒則是說得更通俗一些。用“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表達同一個意思。俗語里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句,出自于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薄袄显拑骸崩镆话銢]有“之乎者也”等輔助用詞,認為那是酸文假醋。而是會使用普通人經常說的話,并且是用生活中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更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表達。表達同樣的意思,“老話兒”會這樣說:“跟著巫婆兒會跳神兒!
二、流傳時間長,具有傳承性。“老”字表示的就是時間長,有一定的歷史。同一句老話兒,可能會從爺爺傳到孫子,再傳到自己的孫子,前后五輩兒人都使用過同一句“老話兒”來作為說理的依據。如果向上追溯,那就不知道流傳多少輩子了。從這一點可以證明,老話兒所具有的傳承性和延續性。
三、具有哲理,說理性強!袄显拑骸贝蠖嗍瞧胀ㄈ藙撛斐鰜淼模羌w智慧的結晶,是前人經驗的總結。老話兒能夠恰如其分地說明一個道理,這個道理適用于其它類似的事項,某些老話兒會用多個句子表達同一個意思。例如:“燈不點不明,話不說不透,砂鍋不打一輩子也不漏!
四、朗朗上口,便于記憶。“老話兒”的語言形式豐富,富于樂感,具有相當的語言表現藝術。“老話兒”有長有短,短句式一般都使用固定詞組,例如“破財免災”“棒打出孝子”等;較長的句子有的使用排比句,例如“不蓋房不知祖宗苦,不分家不知道哥們兒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有些使用的是關聯句,例如“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有的使用比喻句,例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虎落平陽被犬欺,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這些句子雖然比較長,但是都合轍押韻,具有音樂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只有這樣才能夠便于記憶。
五、良莠并存,審慎而用。老話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現代社會精神文明標準的東西,在繼承的時候應該采取揚棄的態度。去其槽粕,取其精華。例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見便宜不占是傻蛋”等等,都與現代社會所提倡的思想意識、社會道德標準不相符,是應該摒棄的對象。有一些老話兒已經過時了,與現實不符,或者不符合當今社會道德標準,例如“人活七十古來稀”、“書內有黃金,不打不記心”等等。還有一些老話兒,雖然講的道理是正確的,但是表現形式卻很庸俗,也應當在摒棄之列,例如“誰跟誰親,手跟嘴親,手跟屁眼親”等,也應該在摒棄之列。
需要說明的是,有一些老話兒,原本是褒義,但是在流傳的過程中,卻變成了貶義。例如“人不得外財不富,馬不吃夜草不肥”,本意是:馬如果只給它一日三餐,夜間不加飼料的話,它是不會肥壯起來的;就如同人一樣,只守住一方田地,沒有自己的創新發展,到什么時候也不會富裕起來。這句話后來卻變成了貶義,比喻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得來的意外收獲,比喻不靠自身努力而只想天上掉餡餅的事。再例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原本是漁民生產經驗的總結,說的是三天出海打漁,回來用兩天時間修補晾曬漁網,這是打漁人的生產常識。每天打漁每天曬網的方式是不可能的。出海打漁期間是不可能修補漁網的。而現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多數情況下是含有貶義的,形容人的懶惰。對于這類老話兒的處理方法,也只有約定俗成,無需去改回原意了。
熟語與俗語不同,指的是常用的固定語詞或短語。如:“亂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馬當作活馬醫”等。熟語用詞固定、語義結合緊密、語音和諧,是語言中獨立運用的詞匯單位。熟語一般具有兩個特點:結構上的穩定性、意義上的整體性。與諺語的差別是,熟語基本上具有俗語的特點,但是一般不單獨提出來用,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環境,用于句子當中。熟語在句子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例如“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老話兒,是人們常用的一句口頭語,意思是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但是無法提出來自成一句,作為說理的依據,只能夠用在句子里,表達不顧一切的意思。
中國的語言內容豐富,文化韻味強,特別是北京的語言,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風趣幽默,適當地運用“老話兒”,可以提高語言藝術,增強語言的魅力。本書中僅選取了流行于北京地區的一部分老話兒,略加解釋,集結成冊,以饗讀者。所選取的老話兒,一般都是現今人們還在常使用的,能夠發揮正能量的,對人際交往有益的。
“老話兒”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廣泛存在于生產、生活之中,因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行業性的特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業、不同人群中所流行的“老話兒”有些是不一樣的。例如“寸草鍘三刀,沒料也上膘”,這是喂養騾馬等大牲口的人們愛經常說的一句老話兒,意思是說,給牲口吃的谷草,一定要鍘得很碎,牲口吃了才便于消化。這是某個特殊行業經驗的總結,城市里的人就可能就聽不懂。再例如“船頭坐得穩,不怕風來顛”,這句話顯然具有地域性,不靠近河湖地區的人們是很難理解的。
用“老話兒”說明一個道理,表達一個意思,有多種表達方法,可以用若干句不同的“老話兒”表達同一個意思。這是“老話兒”豐富性的一個表現特點。例如:“不經寒暑,不知道冷熱”、“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這兩句話表達的就是同一個意思,即實踐出真知。
“老話兒”使用頻率*高的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是人類活動的主體部分,占了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因而是語言交流*頻繁的一個區域,“老話兒”使用的也就*多。日常生活的范圍非常廣泛,包羅萬象。
從語言學上區分,老話兒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可以獨立成句,拿出來單用的,經常用于說理的依據。例如:老話說,不看憎面看佛面,咱們和他父親相識,還是不要和他計較了吧。另一類是不能單獨成句,只能用在句子當中,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表達一個意思,例如:他就是個“馬大哈”,總是丟三落四的。
老話兒內容豐富,數量極多,為了閱讀方便,在本書中分成“可以單獨成句的”和“只能用于語句之中的”兩大類型,并且把“可以單獨成句的”分成:學習·成長、社會交際、生活經驗、為人之道、氣象常識、生產經驗、家庭和諧、工作·做事、醫療衛生等幾個部分,以便于閱讀。
老話兒:正在消失的語言 作者簡介
袁樹森:男,漢族,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門頭溝區作家協會會員,F任北京民俗學會理事、門頭溝區民俗協會副主席、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從事文史、考古、歷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30余年。出版專著《老北京的煤業》《爨底下》《靈水》《琉璃渠》《老北京的出行》《老禮兒》。
黃碩:女,漢族,畢業于山東大學藝術學院,現任北京曲藝家協會駐會干部,副秘書長。曾參與組織策劃了“北京青年相聲節”“北京曲藝精品節目展演”“北京曲藝搶救性保護工程”“聽曲藝·品京味”等協會品牌活動。多年來一直從事北京風俗的研究和搜集工作;特別是對老話兒的搜集與研究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現正在參與《北京相聲史話》的策劃與編輯出版工作。
- 主題: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生活在改變。很多過去習以為常的情境,現在很少見了,有的甚至不見了。在過去那個情境里說出來,很恰當的一句“老話兒”,物人皆非的時候,你怎么說。
- 主題:農耕文明的挽歌
有很多老話正在失去,我們這些年過六旬的人,以前常常在鄉間聽到的話,如今在城里的年輕世代已經很難聽到了。工業文明,不僅僅改變我們的物質生活,也改變著我的精神生活,很多語言,隨著老物件、舊事物的流失,也跟著失去或正在失去,這應該是正常的事。但那些鄉愁卻又讓我們難以忘懷。重溫一下那些老話,給農耕文明留一曲挽歌。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