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5009
- 條形碼:9787213095009 ; 978-7-213-09500-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本書特色
?
這是**本專門講述以色列如何在軍事領域研發和創造高新技術與尖端武器的書。本書看似是一本軍事書,實則側重歷史,更多篇幅在講述武器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供了一條了解以色列歷史和以色列人民族性格的線索,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以色列史。 兩位作者皆是軍事記者出身,且擁有在國防軍服役的經歷。兩人長期跟蹤和報道巴以沖突與地區軍事動態,經常身臨前線進行采訪,有時甚至深入敵后。本書體現了兩人10多年來的業務積累和學術思考,是了解以色列高科技武器的必讀之作。 以色列的故事常常讓世人驚訝。在這個故事中,一個弱小的古老民族重回故土,建立國家,在飽經苦難后,不但存活下來,還實現了繁榮。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危險的世界,這個故事值得我們每個人細讀。 書中收錄了23幅以色列武器研發以及軍事發展過程中極具史料價值的圖片。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內容簡介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御系統到網絡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于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并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并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
作為21世紀探索戰爭模式的先鋒,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以色列研發出許多新型武器,并通過改裝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續性和致命性。雖然世界各國都在應對同樣的挑戰,但許多國家紛紛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尤其是在武器制造方面。可以說,以色列已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研發實驗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這些的?這些研發成果在軍事上和地緣政治上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在書中討論的重點。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并同以色列國防體系保持著密切聯系,本書可以說是一份來自前線的調研報告。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目錄
?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 001
**章 地下工廠 / 025
第二章 “玩具”飛機 / 049
第三章 無敵裝甲 / 081
第四章 偵察衛星 / 105
第五章 反導科技 / 133
第六章 情報系統 / 163
第七章 網絡病毒 / 184
第八章 軍火外交 / 207
結語 末日戰場 / 230
致謝 / 251
注釋 / 253
原書索引 / 259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節選
1945年,以色列建國3年前,巴勒斯坦的猶太領導人已經意識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委任統治結束和英國人離開巴勒斯坦只是時間問題。猶太人明白,一旦那一天到來,阿拉伯人就會發動進攻。
猶太人手上的武器嚴重不足,但更嚴峻的問題是,在英國統治下,一旦被發現持有武器,猶太人就會被送進監獄,有時甚至被判死刑。猶太準軍事組織哈加納(后來發展為以色列國防軍)急需彈藥和武器,但這些物資將從何而來?
負責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哈加納高級指揮官約瑟夫·阿維達爾。阿維達爾出生于俄國,他的一位非猶太人鄰居曾在沙皇部隊服役過,在這位鄰居的幫助下,他在9歲時就參加過基礎軍事訓練。這些技能讓他受益終身,到以色列不久后他就脫穎而出,迅速晉升為哈加納的高層領導人。
在1929年阿拉伯人暴亂中,他是耶路撒冷老城猶太守衛力量的指揮官,他用一支槍和11發子彈成功抵擋住阿拉伯人的進攻。在之后發給哈加納指揮部的一份電報中,他批評了部隊存在的浪費彈藥的行為,這反映出當時猶太社團的彈藥有多么緊缺。
他在電報中說:“我們本可以用7發子彈就抵擋住他們的進攻,結果白白浪費了4發子彈。”
暴亂活動讓阿維達爾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明白,以色列要想生存下去,猶太人必須接受大量軍事訓練。因此,不久后的一個周六上午,他來到斯科普斯山希伯來大學附近的露天劇場,為50名猶太男青年講解如何投擲手榴彈。當時哈加納并沒有像樣的手榴彈,所以阿維達爾只能用走私來的自制手榴彈進行演示。當他揚起手準備投擲的瞬間,手榴彈提前爆炸,他的手臂被炸得血肉模糊。爆炸的聲音傳到幾英里外,英軍不久后就將趕到現場。雖然身受重傷,阿維達爾仍然等到所有人都安全撤離后才離開現場。
當時形勢的確非常緊迫。猶太社團急需不會在自己戰士手中爆炸的武器,但英國人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極為嚴密,猶太移民都很難從海上登陸,更不要說武器了。因此,阿維達爾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想法:在以色列建立**座彈藥工廠。這是一個很需要勇氣的想法。首先,伊休夫(以色列建國前對巴勒斯坦猶太社團的稱呼)并沒有生產武器的經驗;其次,委任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到處是英國人,很難在他們眼皮底下偷偷建起一座彈藥廠。
但阿維達爾決心已定。他知道,這件事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找到正確的廠址。
他跑遍全國,*后看中了雷霍沃特(著名的學術機構魏茲曼研究所就坐落于此)旁的一座小山。1932年,一小撥猶太人曾在這座小山的山頂定居,后來面對阿拉伯人的進攻,為了增強猶太人在城市的抵抗力量,他們搬到了城里。
這座小山的山頂有兩個明顯的優勢:**,它與外界相對隔離,但又靠近城市和電網;第二,它地勢較高,有足夠的空間修建地下工廠,不易被英軍發現。
另一點讓阿維達爾滿意的是這個小山靠近英軍密集的雷霍沃特火車站,他認為英國人怎么也想不到猶太人會在他們眼皮底下修建一座兵工廠。
但阿維達爾需要找一個理由解釋為什么一群猶太人突然跑到那座山上常住。他聽說一群從屬于猶太青年運動的新移民準備成立一個新的基布茲。一天,阿維達爾出現在這些新移民的食堂,請求他們稍微調整一下計劃:與其建立基布茲,不如直接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他告訴他們,定居到那座山頂后,哈加納會營造生產武器所需的建筑,他們將在這座工廠工作。這群人同意了他的建議。
到春天時,已經有幾十名20多歲的小伙子搬到山頂,他們種柑橘,開展各種集體活動。他們的生活看上去再普通不過。
與此同時,被稱為阿亞隆研究所的地下兵工廠已經動工,許多之前就有的建筑,包括浴室、雞舍、廚房和餐廳,都得以改造和翻新。
為了建造這個地下空間,阿維達爾從耶路撒冷請來了20世紀20年代曾在斯科普斯山修建希伯來大學的建筑承包商。
在那個年代,希伯來大學屬于大型建筑工程,幾年前阿維達爾正是在那里受的重傷。在22天的時間內,建筑承包商在地下約30英尺處挖出了一個長達100英尺的大廳。
每當有人問起,這些先驅們都會說,他們之所以修建大型地下室,是為了儲存附近果園和田地采摘來的水果與蔬菜,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農產品新鮮。
這個秘密地下室的房頂有很厚的混凝土隔層,上面只有兩個入口,這兩個入口處都修建了新的建筑,一個入口在面包房,另一個在洗衣房。在地下室,一條用**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設備組裝而成的生產線已經建成。這些設備購買自華沙,然后借道貝魯特被走私到以色列境內。制造彈殼所需的銅被裝在標記為口紅盒的板條箱走私到巴勒斯坦。
生產子彈的機器噪音很大,為了掩蓋噪音,阿維達爾必須讓洗衣房24小時不間斷工作。為了找到足夠多的洗衣客戶,阿維達爾讓團隊在雷霍沃特市中心開了一個洗衣公司門店,它很快便承包了該地區大部分的洗衣業務,并拿下了附近一家醫院的競標,后來還為英軍提供洗衣服務,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迷惑英軍。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地下室還安裝了太陽燈,這樣才能把生產彈藥的“基布茲成員”的皮膚曬黑,讓外人覺得他們成天在田野里勞作。
在那個面包房,他們用一個10噸重的大型石爐擋住入口,爐底與軌道連接,爐子沿軌道移動后,可以打開一個通往地下室的秘密樓梯井。在洗衣房,地下室的入口則被一臺洗衣機擋住,可以通過拉動杠桿來移動洗衣機。
后來成為以色列國防軍早期將領之一和以色列駐蘇聯大使的阿維達爾,為了不讓人疑惑為什么這個新建的小型基布茲耗費這么多電,設法秘密走線將工廠的電線并入附近的電網。
*后,為了減少外來人員,基布茲成員在城鎮散布謠言,說這里爆發了手足口病疫情,他們還在基布茲大門口立了塊牌子,要求來訪者在進入前務必將鞋子放在消毒水里消毒。 在一個修建在洗衣房地下被稱為阿亞隆研究所的彈藥工廠,基布茲女成員正在工作(阿亞隆研究所提供) 他們的計劃非常成功,英國人從沒起過絲毫疑心,但有過幾場虛驚。1948年初,一輛載有英軍士兵從加沙地帶開往盧德的火車經過山下時因引爆地雷而脫軌,28名士兵遇難,幾十人受傷。實施這次襲擊的是比哈加納更為激進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萊希(也被稱為“斯特恩幫”)。
英國人很可能會懷疑這個基布茲參與了襲擊行動,并到山上的建筑進行搜查,因此,地下彈藥廠立即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被命令離開地下室。
如何阻止英國人搜查基布茲?情急之下,工人們決定來到事故現場提供幫助,帶去食物和水,并提供醫療救助服務。英國人自然而然地認定這個為他們提供幫助的基布茲不可能參與這次爆炸襲擊行動。
從1945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阿亞隆研究所運行了將近3年,生產了200多萬發9毫米子彈。在產量峰值時,該工廠每天生產4萬發刻有字母“E”和“A”的子彈,“E”代表“以色列國”(希伯來語音譯為“Eretz Yisrael”),“A”代表“阿亞隆”。
獨立戰爭結束后,阿亞隆研究所并入以色列**家軍工企業軍事工業公司(IMI),這家公司被認為是當今全球領先的導彈、火箭彈和裝甲研發企業。
但這些成就都是很晚以后取得的。當時,這個即將成立的國家急需武器,隨著戰爭的臨近,這一需求變得日益迫切。但包括美國、英國和蘇聯在內,當時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愿意向這個身處困境的國家銷售軍火。
唯一一個例外是捷克斯洛伐克。
*早在以色列空軍服役的飛機就是納粹德國空軍遺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的4架“梅塞施密特”飛機。這幾架飛機被拆解后運送到以色列,然后重新組裝,每架飛機配備有一挺機槍和4枚70千克炸彈。
還有的飛機來自意大利。為了增加續航里程,確保能直飛以色列,這些飛機的座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油箱。
捷克還同意為以色列提供大量步槍和**次世界大戰時使用過的4門火炮。只要還能打出炮彈,以色列就照單全收。
除了這些武器交易,以色列還使出不少奇招以獲取武器。一群以色列軍火采購商曾到英國成立了一家電影公司,聲稱準備拍一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他們雇用了一整套劇組人員(包括制片人)和演員團隊,還買了一架專門用于拍攝的飛機。
電影剛開拍不久,在拍攝空戰一幕時,這架飛機在倫敦的迷霧中起飛,在攝像機的拍攝下,它越飛越遠,然后掉頭向南,朝以色列飛去。
這些奇招很成功,但以色列領導人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以色列必須找到更穩妥的獲得武器的方法。但這件事情得先緩一緩,因為一場關乎以色列存亡的戰爭已經爆發。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 作者簡介
雅科夫·卡茨,《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維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