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褒斜道:陳倉古道調(diào)查報(bào)告之一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030624604
- 條形碼:9787030624604 ; 978-7-03-062460-4
- 裝幀:平脊精裝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褒斜道:陳倉古道調(diào)查報(bào)告之一 內(nèi)容簡介
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是古代關(guān)中通往漢中的一條重要通道。至秦漢時(shí)期成,成為穿越秦嶺的重量干道。因此,無論從恢復(fù)歷史交通地理布局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研究川陜交通史的角度看,搞清它的建筑構(gòu)造、使用沿革、路線走向等情況,對研究我國古代關(guān)中地區(qū)西部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及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褒斜道調(diào)查與以往有所不同,力求將所有關(guān)于褒斜道交通相關(guān)聯(lián)的文物遺跡和線索進(jìn)行整合,將其作為一個(gè)完整交通體系進(jìn)行研究。通過調(diào)查使褒斜道的整個(gè)道路干、支線網(wǎng)絡(luò)更加清晰,為今后研究太白地區(qū)古道提供了新的資料及經(jīng)驗(yàn)和研究方法。
褒斜道:陳倉古道調(diào)查報(bào)告之一 目錄
目錄概述**章緒論**節(jié) 地理環(huán)境 08一 一個(gè)分水嶺——衙嶺 08二 兩大川道——桃川、虢川 10三 兩大河流——石頭河、紅巖河 12第二節(jié) 歷史沿革 13一 行程便捷,適宜于古人遷徙 13二 商周時(shí)期,關(guān)中通往巴蜀的重要通道 13三 西漢時(shí)期,褒斜道一名正式見于史冊 14四 唐代設(shè)置驛站,完善道路設(shè)施 15五 明清至民國時(shí)期,褒斜道商旅日少,漸至衰落 15第二章 褒斜道干道及沿線遺跡**節(jié) 鸚鴿段 21一 古道道路遺跡 22 (一) 斜峪關(guān)渡口 23 (二) 松嶺驛 26(三) 老爺嶺古道 29 二 沿線文物 32(一) 眉縣齊鎮(zhèn) 33 1 賈家寨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晚期) 33 2 關(guān)村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類型) 33 3 雷村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西周) 34 4 周東遺址(漢) 34 5 黨西遺址(漢) 35 6 石龍廟村遺址(漢) 36 7 下西銘遺址(漢) 37 8 齊鎮(zhèn)城址(清) 37 9 興隆堡址(清) 38 10 閆家坡墓群(漢) 39 11 小萬戶墓群(漢) 39 12 王家灣墓群(漢) 40 13 石龍廟墓群(漢) 40 14 齊鎮(zhèn)村墓群(漢) 41 15 曲興墓群(漢) 42 16 下西銘墓群(漢) 42 17 周東墓(不詳) 43 18 玉皇廟(清) 43 19 圣母廟(清) 44 20 太白廟(清) 45 21 興隆堡三圣寶殿(清) 45 22 劉先三懿行碑(清) 46 23 官村庵石造像(不詳) 47 24 梅惠渠(清至今) 47 25 石頭河水庫 48 26 官村庵碾盤(清) 49(二) 太白縣鸚鴿鎮(zhèn) 50 1 楚家坪南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 50 2 牟家坪東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晚期、西周、宋) 50 3 鸚鴿北遺址(西周、唐、宋) 51 4 南瓦窯坡遺址(西周、漢) 51 5 楚家坪遺址(宋) 52 6 北瓦窯坡遺址(宋) 53 7 鸚鴿嘴遺址(宋) 54 8 牟家坪南遺址(宋) 54 9 六家村堡址(清) 54 10 牟家坪墓(漢) 55 11 關(guān)帝廟(清) 56 12 觀音廟(清) 57 13 七圣宮(清) 58 14 山神廟(清) 59 15 五朝堎關(guān)帝廟(清) 59 16 五朝堎五圣宮(清) 60 17 瓦窯坡五圣宮(清) 6018 隆興寺碑(明) 6119 劉柏庵德行碑(清) 6120 魯班橋石碑(清) 6221 魯班橋石窟(不詳) 6322 岳家莊碾盤(清) 64第二節(jié) 桃川段 65 一 古道道路遺跡 66(一) 連云驛 67(二) 五里坡古道 68二 沿線文物 711 白楊塬關(guān)帝廟址(清) 722 白楊塬太白廟址(清) 723 大沙溝造紙作坊遺址(清) 724 路平溝寨址(清) 74 5 岳水宮(清) 756 棗園村崖居(不詳) 757 佛爺洞石窟(清) 768 公議分認(rèn)遺糧碑(清) 779 孫公元配王孺人碑(清) 7710 萬丕德行碑(清) 7811 燕德明墓碑(清) 7912 燕國棟墓碑(清) 7913 俞老孺人墓位碑(清) 8014 沙羊店碾盤(清) 80第三節(jié) 嘴頭段 81一 古道道路遺跡 82(一) 平川驛 83(二) 白云驛 84(三)土地梁古 道 90二 沿線文物 92(一) 太白縣嘴頭鎮(zhèn) 921 北坡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922 李家溝遺址(西周、春秋) 93 3 嘴頭街遺址(宋) 93 4 李家溝墓(春秋) 93 5 韓家梁墓(漢) 94 6 方才關(guān)村明姐閏秋墓(清) 95 7 坡翻村蒲桂墓(清) 96 8 菩薩廟(清) 96 9 太白廟(清) 96 10 寧虢宮魁星樓(清) 98 11 老君洞摩崖題記(清) 98 12 雙順恒石獅(清) 99 13 奠安生民碑(清) 100 14 創(chuàng)修關(guān)圣帝君碑(清) 100 15 蒿谷堆村正風(fēng)規(guī)事碑(清) 100 16 黑龍廟碑(清) 101 17 黃竹原張恒山路碑(清) 102 18 盤茶河觀音廟碑(清) 102 19 坡翻村蒲恒山路碑(清) 103 20 重修河洛寺圣母廟碑(清) 103 21 重修圣母祠碑(清) 103 22 重修玉皇上帝寶廟碑(清) 104 23 重修廟宇布施碑(清) 104 24 王振江懿行序碑(民國時(shí)期) 105(二) 太白縣白云鄉(xiāng)(現(xiàn)并入嘴頭鎮(zhèn)) 105 1 陳家坪堡址(漢) 105 2 馬槽溝礦洞遺址(不詳) 106 3 下白云墓(宋) 106 4 馬槽溝崖居(不詳) 107 5 上白云造像碑(唐) 108 6 永垂萬世碑(清) 108第四節(jié) 王家堎段 109一 古道道路遺跡 110(一) 郝家坪棧道遺址西端至鐵爐溝口棧道遺址北端 110(二) 鐵爐溝口棧道遺址南端至鳳凰壩棧橋遺址西端 114(三) 鳳凰壩棧橋遺址西端至油房溝棧道遺址北端 116(四) 油房坪棧道遺址南端至西壩棧道遺址北端 117 (五) 西壩棧道遺址南端至磨坪村 120 二 沿線文物 1221 王家堎遺址(漢) 122 2 蔡氏家族墓地(清) 122 3 賀生璜墓(清) 124 4 吳德滿墓(清) 124 5 吳仁墓(清) 125 6 熊大書墓(清) 125 7 板橋村崖居(不詳) 126 8 紅巖村崖居(不詳) 127 9 除弊安民告示碑(清) 127 10 臺子山廟碑(清) 128 11 中明村碾盤(清) 129第三章 褒斜道支道及沿線遺跡**節(jié) 西河棧道 132 一 古道道路遺跡 133 (一) 小莊坪至孔棺村 133 1 小莊坪棧道遺址 133 2 老莊棧橋遺址 135 (二) 坪坎村至倒貼金 135 1 碾子壩棧道遺址 137 2 吊壩子棧道遺址 137 3 雞冠崖棧道遺址 139 4 譚家壩棧橋遺址 140 5 水獺溝棧道遺址 140 6 丹桂溝口棧道遺址 143 7 周家楞棧橋遺址 143 二 沿線文物 145 (一) 鳳縣坪坎鎮(zhèn) 145 1 長安寺廟址(清) 145 2 銀母寺古礦址(不詳) 146 3 柏樹坪墓群(清) 147 4 二道溝僧人墓塔(清) 148 5 高家院墓群(清) 149 6 坪坎村沈門楊氏墓(清) 150 7 錢昌焜夫婦墓(清) 150 8 周家楞墓(清) 150 9 山寨崖崖居群(不詳) 152 10 寨子崖崖居(不詳) 152 11 雞冠崖摩崖題記(清) 154 12 立神像記事碑(清) 154 13 老莊碾盤(清) 154(二) 太白縣靖口鎮(zhèn) 155 1 劉家窯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西周) 155 2 關(guān)上街黃龍寺遺址(明、清) 156 3 香嚴(yán)山寺廟遺址(清) 156 4 大地嶺索龍寺遺址(清) 157 5 水蒿川寺廟遺址(清) 158 6 穆府君夫婦合葬墓(清) 158 7 創(chuàng)立香嚴(yán)山乾元觀鐵旂碑(清) 159 8 重修香嚴(yán)山鐘鼓樓碑(清) 159 9 重修普明香嚴(yán)山碑(清) 160 10 重修圣母宮碑(清) 160第二節(jié) 楊家河棧道 162一 古道道路遺跡 163(一) 小莊坪至劉家莊 163(二) 劉家莊至嘉陵江景區(qū)正門 163 1 郭齊溝門棧橋遺址 164 2 松樹角棧橋遺址 165 3 黑灣棧橋遺址 165 4 橋頭棧橋遺址 168 5 黃家老莊棧橋遺址 168 6 北坪棧橋遺址 170二 沿線文物 171鳳縣平木鎮(zhèn) 171 1 寺莊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仰韶文化半坡晚期) 171 2 齊心石寨址(清) 172 3 松坪庵廟址(清) 172 4 清涼寺遺址(清) 174 5 白蟒寺墓(戰(zhàn)國) 174 6 上河墓(戰(zhàn)國) 175 7 河西墓(清) 175 8 善心功德碑(清) 176第三節(jié) 三岔河古道 177一 古道道路遺跡 177(一) 三岔河北端至三岔峽峽口 177(二) 三岔峽至夾馬石路段及夾馬石棧橋遺址 179(三) 夾馬石至涼水泉 182(四) 涼水泉至魯班橋及魯班橋棧道 183(五) 核桃坪至黃柏塬 187二 沿線文物 189第四節(jié) 桃川古道 190一 古道道路遺跡 190 二 沿線文物 194(一) 岐山縣安樂鎮(zhèn)(現(xiàn)并入蔡家坡鎮(zhèn)) 194 1 龍泉塬遺址(新石器時(shí)代龍山文化) 195 2 洪溝遺址(宋) 195 3 盤龍寺廟址(清) 195 4 老馬寺廟址(清) 196 5 九龍山寺廟遺址(清) 197 6 四圣廟廟址(清) 197 7 龍泉原堡址(清) 198 8 九龍山摩崖題刻(清) 199 9 禁流柴木碑(清) 199 10 桂林碾盤(清) 200 11 華明碾盤(清) 200 12 強(qiáng)家寺碾盤(清) 200 13 廟村碾盤(清) 200 14 水圍城碾盤(清) 201 15 姚旗寨碾盤(清) 202(二) 太白縣高龍鄉(xiāng)(現(xiàn)并于鸚鴿鎮(zhèn)) 202 1 青峰寺廟址(明) 202 2 高碼頭關(guān)帝廟址(清) 203 3 二耙里墓群(清) 203 4 青峰山西峰僧人墓地(后唐、明) 204 5 青峰山中峰僧人墓(不詳) 204 6 龍王廟碑(清) 205第四章 結(jié)語**節(jié) 褒斜道之名的由來 209第二節(jié) 褒斜道交通體系分級 211 一 干道 212 二 支道 212 (一) 東線支道 212 1 桃川古道 212 2 三岔河古道 212 (二) 西線支道 212第三節(jié) 褒斜道建筑構(gòu)造形式及特點(diǎn) 214 (一) 土石道 214(二) 壘石道 216 (三) 碥道 216 (四) 槽道 218 (五) 棧道 218 1 質(zhì)地用料 219 2 修筑方法 220 3 結(jié)構(gòu)形式 221 (六) 棧橋 222 (七) 漕道 225第四節(jié) 水陸并用的褒斜道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史學(xué)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jìn)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