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鄖陽藩鎮研究(全3部)(第一部.鄖陽藩鎮 第二部.鄖藩史跡 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膠版紙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212046
- 條形碼:9787307212046 ; 978-7-307-21204-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鄖陽藩鎮研究(全3部)(第一部.鄖陽藩鎮 第二部.鄖藩史跡 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膠版紙 內容簡介
本叢書共分三部,論述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鄖陽設立藩鎮(省級建制),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撤銷,鄖陽藩鎮共存在204年的過往歷程。 部:《鄖陽藩鎮》,以204年鄖陽撫臺體制,從藩鎮的政體、軍防、戶籍、稅賦、鄖藩與周邊的關系、鄖藩幾次裁革與復設的歷史背景等諸多方面,揭示鄖陽藩鎮的運行機制。 第二部《鄖藩史跡》,以史籍、疏文、碑記等文獻資料介紹鄖陽藩鎮時期轄境內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通過這些自然的和社會的重大事件,探究鄖陽藩鎮風云變幻的內在動因。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分別從古城概觀、衙署文化、教育文化、祭祀文化、詩文文化等幾個方面著筆,講述鄖陽古城的外在面貌和內在格局,揭示鄖陽藩鎮的文化內涵。
鄖陽藩鎮研究(全3部)(第一部.鄖陽藩鎮 第二部.鄖藩史跡 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膠版紙 目錄
緒論
一、鄖陽藩鎮二百年
二、鄖藩之政務體制
三、鄖藩之防務體制
四、鄖藩之戶籍和稅編
五、鄖藩之司法、監察體系和官員考核制度
(一)司法程序和監察衙門
(二)由一道皇帝敕諭窺見鄖藩刑獄
(三)從弘治的帝品看他的司法改革
(四)明代刑獄訴訟
(五)明代刑獄審理
(六)明代對文武官員的兩套考核制度
六、散布在鄖藩境內的明室宗藩
(一)中國宗藩制度傳承
(二)明代宗藩制度概述
(三)明代宗藩的意義
(四)明代宗藩制度的弊病
(五)鄖藩境內的十二親藩
(六)鄖藩境內的六座親王府
(七)散布在鄖藩境內的明室郡藩
1.歷代遼王及在鄖藩境內的遼系郡國
2.歷代襄王及在鄖藩境內的襄系郡國
3.歷代唐王及在鄖藩境內的唐系郡國
4.歷代楚王及在鄖藩境內的楚系郡國
5.歷代秦王及在鄖藩境內的秦系郡國
6.歷代周王及在鄖藩境內的周系郡國
7.歷代伊王及在鄖藩境內的伊系郡國
8.歷代鄭王及在鄖藩境內的鄭系郡國
9.歷代崇王及在鄖藩境內的崇系郡國
10.歷代吉王及在鄖藩境內的吉系郡國
11.歷代益王及在鄖藩境內的益系郡國
12.歷代岷王及在鄖藩境內的岷系郡國
13.歷代韓王及在鄖藩境內的韓系郡國
14.歷代肅王及在鄖藩境內的肅系郡國
15.歷代蜀王及在鄖藩境內的蜀系郡國
(八)明室宗藩在鄖藩各府分布
七、鄖藩與鄂豫陜三省的關系
八、安陸和德安二府脫離鄖陽
九、鄖藩與施州的關系
十、鄖藩與下川東、東川北二道的關系
十一、鄖藩的幾次裁革與復設
(一)正德二年裁革鄖陽藩鎮的歷史背景
(二)嘉靖十八年鄖陽藩鎮險被裁革的歷史背景
(三)萬歷九年裁革鄖陽藩鎮的歷史背景
(四)清康熙三年裁革鄖陽藩鎮的歷史背景
(五)康熙十九年*終裁撤鄖陽藩鎮的歷史背景
十二、鄖陽貢事
(一)貢品歷史
(二)明朝貢品史
(三)明朝貢品品類
1.關于貢米
2.關于胭脂米
3.關于麝香
4.關于錦雞
5.關于靈芝
6.關于虎豹
7.關于烏雞
8.關于毛皮
9.關于貢木
10.關于榔梅
11.關于筍尖
12.武當符篆
13.關于黃精
14.武當道茶
15.關于柑橘
16.蜂蜜、葛粉、蓮子及其他
十三、鄖藩流年鑒事
(一)成化之鑒
(二)弘治之鑒
(三)正德之鑒
(四)嘉靖之鑒
(五)隆慶之鑒
(六)萬歷之鑒
(七)天啟之鑒
(八)崇禎之鑒
(九)順治之鑒
(十)康熙之鑒
參考書目
第二部 鄖藩史跡
第三部 鄖陽古城大觀
鄖陽藩鎮研究(全3部)(第一部.鄖陽藩鎮 第二部.鄖藩史跡 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膠版紙 節選
州是一府轄區內地位高于縣的一級官署,相當于現在的縣級市。州級的官員有知州。知州以下也分為知州僚佐和知州屬吏兩類。僚佐同樣為知州的同級官員,有副手同知,管理刑獄的判官,掌管出納、文書和分領州事的吏目等。屬吏有管理官學的學正、管理教務的訓導、管理糧倉的倉大使、管理關隘要塞的巡檢、管理郵傳的驛丞等。 縣級的官員有知縣。知縣以下同樣分為知縣僚佐和知縣屬吏兩類。僚佐有副手縣丞、掌管文書的主簿、掌管緝捕和監獄的典史。屬吏有管理全縣教育的儒學教諭、管理學校教務的訓導、管理關隘要塞的巡檢、管理郵傳的驛丞等。 在古代,縣是*低級別的官府,縣以下的里、保、甲均是民眾自治性質的組織。然而,縣以下通常還設有一個乃至幾個巡檢司,主持巡檢司工作的巡檢就是相當于現在鄉鎮級別的官員。巡檢司一般設在沿邊、沿江、沿海、鎮市、關隘等離縣城較遠的要害之處,屬于縣里的派出機構,歸知縣管轄,巡檢一般品秩為正九品。 各級官府所設官員職數不盡相同,雖同是府、州、縣,但朝廷對其官僚的配置多寡主要是依據府州縣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輕重來分配的。明代規定:凡方圓不及20里者不設縣丞,所以多數縣份都只有主簿和典史兩名僚佐官,更有少數特別小的縣就只有一名典史作為僚佐,更有極個別的縣沒有僚官。如果一個縣沒有縣丞,其職責由主簿代行;若是縣丞、主簿全無,則由典史兼領其職。縣是這樣,州和府同樣也是這樣。 明代的鄖陽府和鄖縣,官員配備比較齊全:鄖陽府甚至有訓導兩名,鄖縣還有一名驛丞,而其他各縣均無。倉大使也只設在鄖縣、房縣和竹山縣,其余縣無,房縣的倉大使駐在廣積倉。鄖西縣除知縣外,就只有主簿、典史、教諭和訓導四名官吏。保康縣的官吏更少,除知縣外,,只有典史和教諭兩名。鄖陽府共有5個巡檢司,鄖縣的在雷峰埡,房縣的在磚磨坪,竹山縣的在吉陽關,上津縣的在江口,竹溪縣的在尹店。 襄陽府的屬吏,增加了一名地位僅次于經歷的知事,作為管理內務和接待之職,其訓導有四名,稅課司在樊城,驛丞后來升為了遞運所大使,倉大使駐在大盈倉,除均州設有廣積倉大使外,各縣均無倉大使或者副使。均州有驛丞兩名,分別駐在均陽驛(漢江北與河南交界處)和界山驛(與鄖縣交界處),巡檢司在黑虎廟。襄陽縣有訓導兩名,巡檢三名分別駐在北太廟巡檢司、柳樹頭巡檢司和雙溝巡檢司,驛丞有三名分別駐在漢江驛、潼口驛和呂堰驛。棗陽縣無驛丞,巡檢司在鹿頭店,為嘉靖四十年(1561年)奉文添設。宜城縣無縣丞、無巡檢,有訓導兩名,驛站為鄢城水馬驛。南漳縣無縣丞、無驛丞,有訓導七名,巡檢三名分別駐在里頭巡檢司、方家堰巡檢司和金廂坪巡檢司。光化縣無縣丞、無主簿、無驛丞,萬歷三年(1575年)七月奉文把左旗營巡檢司改設到黑龍集。谷城縣無縣丞、無驛丞,巡檢駐在石花街巡檢司。 荊州府較大,設有同知兩名,一位管理軍需,一位安撫地方:有通判兩名,一位管巡捕兼撫民,一位管糧;有訓導四名;倉大使兩名,分別駐在常積倉和安遠倉;驛丞和遞運所大使各一名,均駐在荊南驛。下屬各州縣除夷陵州廣積倉、歸州豐積倉各設有大使、副使各一,和枝江縣廣積倉大使外,其余縣均無倉使。各縣中,枝江、長陽、宜都、遠安、興山無縣丞和主簿,巴東無縣丞。夷陵州有遞運所大使一名和驛丞四名,驛丞分別駐在白沙馬驛、建平驛、鳳樓驛和黃牛驛,巡檢司在南津口。歸州有遞運所大使而無驛丞,巡檢兩名分別駐在南邏口巡檢司和牛口巡檢司。江陵縣無驛丞,有訓導兩名,巡檢四名分別駐在沙市巡檢司、郝穴口巡檢司、虎渡口巡檢司和龍灣巡檢司。公安縣無巡檢,有訓導兩名,驛丞三名分別駐在水馬驛、民安馬驛和孫黃馬驛。石首縣有訓導兩名,巡檢司在調弦口,驛丞兩名分別駐在石首驛和調弦驛,有一個遞運所大使駐在小岳河泊遞運所。監利縣有巡檢四名,分別駐在窯圻巡檢司、白螺磯巡檢司、尾子灣巡檢司和隆慶四年(1570年)因縣北的一個叫分鹽的地方因盜賊頻發而添設的分鹽巡檢司,驛丞一名駐在答市驛,遞運所大使兩名分別駐在分鹽湖河泊遞運所和家緣湖河泊遞運所。松滋縣無驛丞,巡檢一名駐在紅崖寨巡檢司。枝江縣無巡檢,驛丞一名駐在流店驛。長陽縣無驛丞,巡檢三名分別駐在魚陽關巡檢司、蹇家園巡檢司和舊關堡巡檢司。宜都縣無驛丞,巡檢駐在普通關巡檢司。遠安縣除知縣外,只有典史、教諭和訓導三名官吏。興山縣無驛丞,巡檢一名駐在高雞寨巡檢司。巴東縣有巡檢二名,分別駐在石硅關巡檢司和天關巡檢司,驛丞一名駐在巴山驛。 ……
鄖陽藩鎮研究(全3部)(第一部.鄖陽藩鎮 第二部.鄖藩史跡 第三部.鄖陽古城大觀)膠版紙 作者簡介
黃忠富,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人,1956年8月生于湖北黃石,1975年參加教育工作,自199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后出版《潮起鄖陽》《鄖陽雄風起長嶺》《鄖陽文化論綱》《漢水大移民》等著作30余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