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6220
- 條形碼:9787108066220 ; 978-7-108-0662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本書特色
★真正的學術著作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從不故弄玄虛,正如這本書。專業讀者可以通過該書獲取相關考古資料和科研數據,對開展研究得到思路和啟發;大眾讀者可以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了解考古學這個帶些神秘色彩的學科的研究方法和過程,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獲得知識。 ——趙志軍(植物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這本書就是一場盛宴:既有娛樂性,又有啟發性;既有滿足感,又有刺激性。馬丁是好的考古學家,他能用考占發現勾勒一幅古人的生動景象。 ——菲利普·費爾南德茲一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作者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內容簡介
探尋研究人類的歷史,不僅圍繞著精美的文物和宏偉的遺址,還能發掘追尋那些當今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卻由來已久的人類行為的古老根源,分享食物就是其中有趣的一種。在《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新知文庫》中,考古學家馬丁借助科技考古手段,重現了人類分享食物的歷史,從黑猩猩共食髯猴到舊石器時代大型狩獵,從農業社會一起吃飯到現代大學教授們的聚餐,從羅馬帝國的晚宴到今天的電視快餐。馬丁解釋了分享食物的驅動力和原因,闡釋了“飯局”在人類體質演化、社會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目錄
中文版序
第1章 再現火塘邊的故事
社會的人與生物有機體的人:誰夢見了誰?
考古學的新工具
烹飪之旅
笫2章 人類是否與眾不同?
從猿的進食方式說起
依然陌生的物種
恐龍的親昵?
食物與性別
起源
人類何以獨特?
第3章 圍獵大型動物
“原始”的概念
另一種人
乞求與聯盟
變化的大自然
平衡與不平衡
第4章 火、炊煮與大腦的發育
食用之前的消化
維護生理機制平衡
為何增大腦容量?
如何實現大腦發育?
中心地點到底有多重要?
什么樣的烹飪?
親歷洞穴生活場景
打開大腦思維的大教堂
現代的一餐
第5章 命名與飲食
火塘周圍的新發現
編織
內部:事物井然有序
外部:大自然的家庭邏輯
現代人的多維食物網
舊石器時代食譜的消亡:人類歷史上一個錯誤的轉折?
第6章 陌生人之間
烹飪展廳
不一樣的人
……
第7章 宴饗的季節
第8章 等級制度與食物鏈
第9章 宴飲之目的
第10章 遠離火塘
第11章 食物與靈魂
第12章 全球食物網
參考資料
本書所用插圖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節選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新知文庫》: 人類為什么要對食物進行炊煮呢?整個動物界,包括我們的親緣屬種動物,沒有從事炊煮活動卻依然生存得很好。事實上,我們今天仍在享用許多未經用火加工的食物,有些甚至還很奢侈。在社會人類學家比如列維一斯特勞斯和瑪麗·道格拉斯看來,炊煮就像語言。它作為二種敘述形式,象征我們的“文化”,將人類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它允許我們編織形形色色的烹飪故事來塑造和強化我們的社會生活。如果我們看一看烹飪過程中的食物,就會發現它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物質轉化,這些轉化結果有的與各種社交活動相關,有的則會影響聚餐群體的社會性質,進而影響食物的營養質量。 列維一斯特勞斯區分了現代社會中兩種不同的烹飪敘述方式,即烘烤和燉煮。烘烤是一種“外烹飪”(exocuisine),字面意思是“外在的烹飪活動”。這種形式下,肉相對于火焰來講是開放式的,就像社會化的聚會對客人們來說是開放式的那樣。相對來講,烘烤可說是一種奢侈的、戲劇性的烹飪形式。而燉煮是封閉式的,帶有“內烹飪”(endocuisine)的意味,從字面意思看是“在內部進行的烹飪活動”。煮和燉是一種家庭烹飪方式,意味著與家人一起分享,美食在燉鍋內產生。無論烹飪敘述與社會戲劇以何種形式融合,都會涉及我們將在第5章討論的主題。 烹飪敘述的內容包括食物的顏色、質地和味道,每項都經歷了加工和改造。在烹飪帶來的這些物質方面的變化中,我們*熟悉的是它以多種方式誘惑我們的味蕾。首先,它使食物變甜,通過分解原有的長鏈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分子,轉化為葡萄糖等簡單的糖分來實現。其次,它通過建立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化學鏈接,或者讓糖和氨基酸發生反應,產生一系列更為復雜的分子結構。新形成的更復雜的物質有焦糖和阿馬杜里(Amadori)化合物,后者以它的研究者名字命名,是一種會使烹好的食物變成棕色的化合物,還能夠在食物表面生成脆殼,并使食物散發出誘人的香味。再次,某些烹飪方式就像畫家的調色板一樣,各種不同的調味品混合成一份美食。口感和味覺在人類演化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指引我們遠離自然界的哪些部分、,又可以去利用哪些部分,以及平衡二者的關系。我們對于烹飪藝術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古人的生理機能還不是很清楚。當然,對于今天的商業食品在這方面的作用我們非常熟悉。不過既然炊煮貫穿了我們現代人產生以來的歷史,那么這中間必然經歷了一個發生過某些體質進化協調的過程。另外,烹飪調料和營養成分之間的關系在未加工的食物中比在烹飪過的食物中體現得更清楚。 烹飪產生的第二類物質轉化是通過破壞細胞壁和縮短分子結構,*終使肉嫩化,這影響了分享食物的群體范圍,具有明顯的社會效果。軟化了的食物對兩類人*為有利,一是斷奶期的幼兒.二是老人,在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斷奶期是人類大腦繼續發育的延長過程,需要過渡的特殊食物。 ……
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么喜歡分享食物 作者簡介
馬丁·瓊斯(Martin Jones),英國生物考古學領軍人物,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系、喬治·皮特一里弗斯實驗室(George Pitt-Rivers Lab.)、格林·丹尼爾實驗室(Glyn Daniel Lab.)教授,曾擔任劍橋大學考古系主任、英國古分子生物學研究會主席及科學考古戰略委員會主席等職:“古代生物分子研究計劃”主持人,開創了將多種科技方法應用于古代食物遺存研究的先例。主要研究領域為農業起源、人類分享食物的起源、早期農作物分子生物考古、生態學理論與考古學方法。著有《末日前的英格蘭》(England Before Domesday,1986),《分子的搜尋:考古學與古代DNA的探索》(The Molecule Hunt: Archaeology and the Search for Ancient DNA,2001)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